-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什么样...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什么样...
- 三阴乳腺癌尚无标准方案
- 胰腺癌内科治疗进展
- 转于正洪大夫的科普佳作:一个癌...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共识解...
- 室内污染增加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
- 最新消息:5月5号下午1:40...
- 睡眠影响寿命长短
- 宋勇教授:2012年非小细胞肺...
-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内科治疗...
- 2011版NCCN膀胱癌指南解...
- 2011NCCN肾癌指南解读(...
-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v2...
-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 高发的甲状腺癌:脾气还算温和
- 甲状腺癌:你了解有多少?
-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010(...
- 晚期食管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 肺癌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 你会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吗?
- 阿司匹林抑制癌症转移
- Medscape评出2011年...
- 细说化疗罕见急症(一)
- 原发性肝癌诊断和内科药物治疗规...
- 吸烟者多吃梨能减少癌症发生
- “饿死肿瘤”成癌症治疗新趋势
-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 三阴乳腺癌治疗研究进展
- 预防癌症我们该怎么做?
- 幸福是什么?
- “美人痣”---让人欢喜让人忧
- 似水流年三十载(转成维英同学的...
- 胃癌内科药物治疗规范(2011...
- 乳腺癌内科药物治疗规范(201...
-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0年)
- 食管癌ABC
- 2011健康食物排行榜:木瓜取...
- 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 结直肠癌的内科治疗规范(201...
- 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规范(201...
- 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规范(2...
- 三阴性乳腺癌:最新进展
- 晚期胃癌的一线药物治疗进展(《...
- 今年世界癌症日主题:癌症是可以...
- 认识癌症患者人性的一面
- CLS生物免疫治疗--肿瘤治疗...
- 五味杂陈??2010年十大医疗...
- 2010年中医药十大新闻发布,...
- 治疗癌症疼痛药品达宁有毒副作用...
- 常用镇痛药的心血管安全性令人担...
- 2010临床肿瘤学领域重大进展
- 生活中你必知的140条健康常识...
- 转博:多吃蔬果少吃肉 不会得癌...
- 冬季八种食物最适合陪你过冬
- 癌症病人的自我心理治疗
- 健康指南:豆浆的9大好处和7大...
- 让癌症不再与疼痛捆绑(《江苏卫...
- 糖尿病与癌症
- AFP阳性胃癌
-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LFP方案治疗...
- 恐怖的数字:吸烟危害知多少?
- 胃癌的危险因素,你了解多少?
- FOLFOX:亚洲晚期肝癌患者...
- 中青年人长期便中带血警惕肠癌
- 癌痛治疗,我们关注了多少?
- 欧洲:晚期乳腺癌十二条治疗建议
- 癌症患者用了麻醉药如何处理不良...
- 抗肿瘤治疗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 晚期肿瘤患者如何进行营养支治疗...
- NCCN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指南...
-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
- 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优于分期...
- 2010年第2版《NCCN结肠...
- 春天如何饮用新茶才更健康
- XELOX??结肠癌辅助治疗新...
- 解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癌症患者静...
-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
- 中国和日本胃癌治疗临床经验之谈
- 2010年第1版NCCN结肠癌...
- 结直肠癌内科临床研究进展--2...
- 世界癌症日:让癌症与你我无缘?...
- 中国失眠治疗共识
- 肿瘤核医学的现状和展望(朱承谟...
- 肠癌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
- 肿瘤患者的应激及集体心理治疗
- 85?癌症病患属于酸性体质?如...
- 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饮食建议
- 紫杉醇脂质体的研究进展(《中国...
- 中国专家点评ASCO 2009...
- 肿瘤化疗过敏反应救治
- 2010ASCO:四大研究揭晓 三大权威点评
- 作者:郭仁宏|发布时间:2010-06-10|浏览量:879次
晚期卵巢癌患者:贝伐珠单抗可延长PFS
美国妇科肿瘤组(GOG)率先报告了在1873例Ⅲ/Ⅳ期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中进行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研究(GOG-0218)结果。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标准化疗(紫杉醇+卡铂)+ 安慰剂,随后以安慰剂维持治疗;B组采用标准化疗+贝伐珠单抗(BEV),随后以安慰剂维持治疗;C组初始治疗同B组,但维持治疗改为BEV。结果显示,C组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PFS)期较A组显著延长(14.1个月对10.3个月,P<0.0001);B组PFS期(11.2个月)亦长于A组,但未达显著差异(摘要号LBA1)。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郭仁宏
■ 现场评点
改变临床实践三大因素:安全、有效和费用。
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艾森豪尔(E. Eisenhauer):GOG-0218是首项显示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晚期卵巢癌具有明确临床效果的研究。对于其是否足以能改变临床实践的问题,应从安全性、有效性及费用3方面加以分析。
1. 安全性: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其他随机研究相似,其安全性是可以接受的。
2. 有效性:近20年的13项随机对照研究(RCT)提示,在卵巢癌一线化疗中,PFS是总生存(OS)很强的替代终点,且OS获益程度往往高于PFS;但在维持治疗中的数据不明确,目前仍倾向于认为OS是最具意义的终点。对于GOG-0218研究,粗略估算C组患者的中位OS期应为54.4个月,但目前的早期数据显示为39.7个月,因此尚不能下结论认同PFS获益就意味着OS获益。其次,由于许多患者在经癌抗原125(CA125)检测或影像学诊断为疾病进展(PD)时是无症状的,故亦不能认为PFS改善就是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
3. 费用:C组获得3.8个月PFS益处的费用约为每年22.9万美元,因缺乏成熟的OS数据,目前不能认为这是具有良好价效比的治疗方案。
基于上述观点和目前证据,尚不能确定BEV能否作为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该研究也引伸出一些重要问题,例如:进展延迟是否与生存质量改善相关?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的PFS与OS的关联究竟如何?谁将获益,谁不能获益?我们期待GOG-0218的成熟数据及ICON7等其他研究的回答。[0720301]
70~89岁晚期NSCLC患者:紫杉醇联合卡铂改善OS
法国研究者随后报告了对该国60家医学中心、451例70~89岁体能状态(PS)评分为0~2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分析结果(IFCT-0501)。患者中位年龄为77.2岁,其中男性占73.8%,PS为0~1者占73.6%。入组患者随机接受目前推荐的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单药治疗,或紫杉醇(周疗)+卡铂(月疗)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在主要终点OS(10.3个月对6.2个月)和次要终点PFS(6.1个月对3.0个月)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但3/4级血液学毒性反应更为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54.3%对14.3%(摘要号LBA2)。
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 crizotinib初显安全有效性
既往研究显示,约5%的NSCLC患者具有EML4-ALK融合基因(ALK阳性)。韩国学者报告的一项Ⅰ期研究,探讨了靶向EML4-ALK融合基因的在研药物crizotinib(PF-02341066,ALK口服抑制剂)对ALK阳性患者的疗效。该研究纳入76例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多为接受过多种治疗、不吸烟(或既往吸烟)的腺癌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7%,8周疾病控制率(DCR)为87%。患者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胃肠道反应和轻度视力干扰(摘要号LBA3)。
■ 现场评点
肺癌研究: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美国马里兰大学格林鲍姆癌症中心埃德尔曼(M. Edelman):美国数据显示,大多数老年肺癌患者并未接受任何治疗,即使接受治疗也多为单药。因此,针对老年肺癌患者联合化疗的IFCT-0501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些美中不足:若单药组采用单一药物而非“二选一”可能会更好;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与卡铂
联合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的比较可能更为理想;由于目前的标准治疗是卡铂/紫杉醇(每3周1次)方案,试验组设计是否合理值得讨论。此外,联合化疗可使毒性增加,在临床中应选择性地使用。
ALK阳性肺癌是一个新的疾病群体,在针对晚期肺癌靶向治疗的韩国研究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反应率。但须思量是否需要将EML4-ALK融合基因加入检测指标的行列。而且从KRA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到EML4-ALK,随着靶点的增多,须考虑筛查成本-效益合理化的问题。另外,crizotinib是否对EML4-ALK不同亚型的疗效均等,以及其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患者中的作用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该研究引申出生物学试验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获取“组织标本”仍面临巨大挑战。[0720302]
不可切除晚期黑色素瘤患者: Ipilimumab安全有效性终获证
Ipilimumab是一种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单克隆抗体。在600余例经治的、不可切除的Ⅲ/Ⅳ期黑色素瘤患者中,Ⅲ期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MDX010-20)比较了ipilimumab单药、gp100肽疫苗或两者联合的安全有效性。结果显示,ipilimumab单药及联合组中位OS显著优于单用疫苗组(10.1个月、10个月对6.4个月,P分别为0.0026和0.0004),三组2年OS率分别为24%、22%和14%。患者对ipilimumab治疗可以耐受(摘要号LBA4)。
■ 现场评点
Ipilimumab:隧道尽头的曙光?
美国莫菲特癌症中心桑达克(V. Sondak):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过去30年就像漫长的漆黑隧道:近10年来无任何新药获FDA批准;一线治疗的价值受到质疑,二线治疗方案尚未确立;一项针对70项Ⅱ期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2个月,且所有试验均为阴性结果。而今天,或许终于有了一种全新治疗。
我们可从4个问题来剖析MDX010-20研究。① 研究是否纳入了正确患者?三组患者的特征及分布基本是匹配的。② 所验证的是否为正确方案?ipilimumab的最佳剂量方案目前尚未确定,达卡巴嗪能否增强其疗效也有待证实。③ gp100是否是合适的对照组?鉴于目前单药化疗失败后没有标准解救方案,且多数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持续表达gp100抗原,并有Ⅲ期研究显示,在白细胞介素2(IL-2)基础上加入gp100可改善缓解率和PFS,因此将gp100作为对照较合理。④ gp100是否有害?与ipilimumab单药相比,ipilimumab联合gp100时疗效并无改善、甚至有恶化趋势,对这一结果尚不知如何解释。最近3项辅助疫苗研究的初期结果提示,gp100的应用可能具有恶化作用,但在进一步随访后,至少1项研究(摘要号8505)否定了最初结果。[0720303]
(王斓 发自美国芝加哥)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