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什么样...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什么样...
- 三阴乳腺癌尚无标准方案
- 胰腺癌内科治疗进展
- 转于正洪大夫的科普佳作:一个癌...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共识解...
- 室内污染增加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
- 最新消息:5月5号下午1:40...
- 睡眠影响寿命长短
- 宋勇教授:2012年非小细胞肺...
-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内科治疗...
- 2011版NCCN膀胱癌指南解...
- 2011NCCN肾癌指南解读(...
- NCCN止吐临床实践指南(v2...
-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 高发的甲状腺癌:脾气还算温和
- 甲状腺癌:你了解有多少?
-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2010(...
- 晚期食管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 肺癌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 你会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吗?
- 阿司匹林抑制癌症转移
- Medscape评出2011年...
- 细说化疗罕见急症(一)
- 原发性肝癌诊断和内科药物治疗规...
- 吸烟者多吃梨能减少癌症发生
- “饿死肿瘤”成癌症治疗新趋势
-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 三阴乳腺癌治疗研究进展
- 预防癌症我们该怎么做?
- 幸福是什么?
- “美人痣”---让人欢喜让人忧
- 似水流年三十载(转成维英同学的...
- 胃癌内科药物治疗规范(2011...
- 乳腺癌内科药物治疗规范(201...
-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0年)
- 食管癌ABC
- 2011健康食物排行榜:木瓜取...
- 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 结直肠癌的内科治疗规范(201...
- 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规范(201...
- 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治疗规范(2...
- 三阴性乳腺癌:最新进展
- 晚期胃癌的一线药物治疗进展(《...
- 今年世界癌症日主题:癌症是可以...
- 认识癌症患者人性的一面
- CLS生物免疫治疗--肿瘤治疗...
- 五味杂陈??2010年十大医疗...
- 2010年中医药十大新闻发布,...
- 治疗癌症疼痛药品达宁有毒副作用...
- 常用镇痛药的心血管安全性令人担...
- 2010临床肿瘤学领域重大进展
- 生活中你必知的140条健康常识...
- 转博:多吃蔬果少吃肉 不会得癌...
- 冬季八种食物最适合陪你过冬
- 癌症病人的自我心理治疗
- 健康指南:豆浆的9大好处和7大...
- 让癌症不再与疼痛捆绑(《江苏卫...
- 糖尿病与癌症
- AFP阳性胃癌
-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LFP方案治疗...
- 恐怖的数字:吸烟危害知多少?
- 胃癌的危险因素,你了解多少?
- FOLFOX:亚洲晚期肝癌患者...
- 2010ASCO:四大研究揭晓...
- 癌痛治疗,我们关注了多少?
- 欧洲:晚期乳腺癌十二条治疗建议
- 癌症患者用了麻醉药如何处理不良...
- 抗肿瘤治疗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 晚期肿瘤患者如何进行营养支治疗...
- NCCN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指南...
-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
- 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切除优于分期...
- 2010年第2版《NCCN结肠...
- 春天如何饮用新茶才更健康
- XELOX??结肠癌辅助治疗新...
- 解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癌症患者静...
-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草案)...
- 中国和日本胃癌治疗临床经验之谈
- 2010年第1版NCCN结肠癌...
- 结直肠癌内科临床研究进展--2...
- 世界癌症日:让癌症与你我无缘?...
- 中国失眠治疗共识
- 肿瘤核医学的现状和展望(朱承谟...
- 肠癌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
- 肿瘤患者的应激及集体心理治疗
- 85?癌症病患属于酸性体质?如...
- 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饮食建议
- 紫杉醇脂质体的研究进展(《中国...
- 中国专家点评ASCO 2009...
- 肿瘤化疗过敏反应救治
- 中青年人长期便中带血警惕肠癌
- 作者:郭仁宏|发布时间:2010-05-14|浏览量:436次
病例摘要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30岁,1998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伴便血,血色鲜红、量少、不伴黏液及大便形状改变,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当地医院诊断“痔疮”,间断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治疗,病情好转。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郭仁宏
自2006年12月开始,患者感觉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伴黏液及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多,其他症状同前。家庭医师考虑症状仍为“痔疮”所致,未予特殊治疗。2007年6月患者病情加重,于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癌,遂行“结肠癌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①绒毛腺瘤癌变;②乙状结肠浸润性腺癌,侵出浆膜,淋巴结2/14转移,T3N1Mx(图1)。
术后行亚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方案化疗6个疗程,其后每3个月复查1次。2008年12月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CT示肝内多发占位。
辅助检查
入我院后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均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4.3 μg/L,癌抗原19-9(CA19-9)133 U/ml。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示吻合口未见复发,双肺多发结节(图2),肝脏多发低衰灶(图3),右侧髂骨、骶骨密度不均(图4、5)。肝脏针吸活检确诊为肝转移性腺癌,KRAS突变型(图6)。
诊断分期
结肠癌术后化疗后肝、肺、骨多发转移,腺癌,Ⅳ期。
治疗
对于晚期结肠癌的姑息化疗,FOLFOX(5-FU+CF+奥沙利铂)或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FOLFIRI(5-FU+CF+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该患者为KRAS突变型,不适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而贝伐单抗在中国尚未上市,因此该患者最终接受了FOLFIRI方案治疗并获得缓解。
分析讨论
中青年人群??警惕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病,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全球新发病例数接近120万,死亡病例数63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27%和28%,平均年增长3.9%和4%。
2008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占总新发肿瘤病例数的7.5%,死亡病例数占肿瘤总死亡病例数的8.7%。男性和女性新发结直肠癌均占10%,均列第三位(在男性中前列腺癌第一、肺癌第二,在女性中乳腺癌第一、肺癌第二),死亡病例数分别占8%和9%,亦均列第三位。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以上海为例,1973-1993年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2%,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要快。据《城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1/10万)30年变化趋势》资料显示,在 1973-2003年间,我国城市人口(男性或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既往研究表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早近15年,30岁以下患者占了12%,因此,中国中青年人群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虽然近年来中国人群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1981-2000年统计的结肠癌发病中位年龄已经增长到64岁(天津市统计数据),但中青年人群仍不能忽视结直肠癌的患病可能。
长期便中带血??警惕癌变
该患者在入院前10年就出现大便规律变化,且便中带鲜血,当地医院确诊“痔疮”,经痔疮治疗后好转。因此在长期的治疗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只要便中带血就认为是“痔疮”。患者从2006年12月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伴黏液及便后多量鲜血等既往未曾出现的症状,但患者和医师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未注意到大便特点的变化,未作进一步检查,主观坚持认为是“痔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延误了诊断时机。如果患者及时地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可能在早期发现结肠癌灶,术后分期可能由Ⅲ期变为Ⅱ期甚至Ⅰ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85%~95%,II期为60%~80%,Ⅲ期为30%~60%。因此提高结肠癌疗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便中带血是由各种消化道疾病所致,按解剖部分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便中血色多为黑色,但在出血量很大、很快时,亦可出现鲜血或暗红色血便。便中出现少量鲜血多见于下消化道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损伤、结直肠肿瘤、结肠息肉以及各种炎症和溃疡性疾病。外痔和肛裂位置浅表,常常伴有疼痛,易于发现。直肠损伤性疾病有创伤史及疼痛出血症状,也极少漏诊和误诊。各种肠道炎症性疾病除了便血,常常伴有腹泻和肠道的刺激征如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甚至伴有炎症引起的发热等全身症状。结直肠癌的症状和体征由肿瘤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右半结肠癌以腹部肿块、腹痛和贫血最为常见,左侧结肠癌以便血、腹痛和排便次数增加多见,而直肠癌以便血、便频和大便形状改变为主。当肠道受到肿瘤的刺激和局部形成炎症后,可以出现黏液便。但所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均非特异性表现。因此当患者出现便中带血,要仔细鉴别是痔疮还是肠道肿瘤,尤其当大便规律和性状出现了新的特殊变化时,一定要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真正的病因。(巴一)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30岁,1998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伴便血,血色鲜红、量少、不伴黏液及大便形状改变,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当地医院诊断“痔疮”,间断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等治疗,病情好转。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郭仁宏
自2006年12月开始,患者感觉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伴黏液及便后出血,血色鲜红、量多,其他症状同前。家庭医师考虑症状仍为“痔疮”所致,未予特殊治疗。2007年6月患者病情加重,于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癌,遂行“结肠癌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①绒毛腺瘤癌变;②乙状结肠浸润性腺癌,侵出浆膜,淋巴结2/14转移,T3N1Mx(图1)。
术后行亚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方案化疗6个疗程,其后每3个月复查1次。2008年12月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CT示肝内多发占位。
辅助检查
入我院后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均未见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查:癌胚抗原(CEA)4.3 μg/L,癌抗原19-9(CA19-9)133 U/ml。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示吻合口未见复发,双肺多发结节(图2),肝脏多发低衰灶(图3),右侧髂骨、骶骨密度不均(图4、5)。肝脏针吸活检确诊为肝转移性腺癌,KRAS突变型(图6)。
诊断分期
结肠癌术后化疗后肝、肺、骨多发转移,腺癌,Ⅳ期。
治疗
对于晚期结肠癌的姑息化疗,FOLFOX(5-FU+CF+奥沙利铂)或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FOLFIRI(5-FU+CF+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均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该患者为KRAS突变型,不适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而贝伐单抗在中国尚未上市,因此该患者最终接受了FOLFIRI方案治疗并获得缓解。
分析讨论
中青年人群??警惕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病,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全球新发病例数接近120万,死亡病例数63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27%和28%,平均年增长3.9%和4%。
2008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占总新发肿瘤病例数的7.5%,死亡病例数占肿瘤总死亡病例数的8.7%。男性和女性新发结直肠癌均占10%,均列第三位(在男性中前列腺癌第一、肺癌第二,在女性中乳腺癌第一、肺癌第二),死亡病例数分别占8%和9%,亦均列第三位。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以上海为例,1973-1993年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4.2%,比全球平均递增速度还要快。据《城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1/10万)30年变化趋势》资料显示,在 1973-2003年间,我国城市人口(男性或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既往研究表明,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提早近15年,30岁以下患者占了12%,因此,中国中青年人群要高度警惕结直肠癌。虽然近年来中国人群发病年龄有老龄化趋势,1981-2000年统计的结肠癌发病中位年龄已经增长到64岁(天津市统计数据),但中青年人群仍不能忽视结直肠癌的患病可能。
长期便中带血??警惕癌变
该患者在入院前10年就出现大便规律变化,且便中带鲜血,当地医院确诊“痔疮”,经痔疮治疗后好转。因此在长期的治疗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只要便中带血就认为是“痔疮”。患者从2006年12月开始出现排便困难、大便不成形伴黏液及便后多量鲜血等既往未曾出现的症状,但患者和医师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未注意到大便特点的变化,未作进一步检查,主观坚持认为是“痔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延误了诊断时机。如果患者及时地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可能在早期发现结肠癌灶,术后分期可能由Ⅲ期变为Ⅱ期甚至Ⅰ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Ⅰ期的5年生存率为85%~95%,II期为60%~80%,Ⅲ期为30%~60%。因此提高结肠癌疗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便中带血是由各种消化道疾病所致,按解剖部分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便中血色多为黑色,但在出血量很大、很快时,亦可出现鲜血或暗红色血便。便中出现少量鲜血多见于下消化道疾病,包括痔疮、肛裂、肛瘘、直肠损伤、结直肠肿瘤、结肠息肉以及各种炎症和溃疡性疾病。外痔和肛裂位置浅表,常常伴有疼痛,易于发现。直肠损伤性疾病有创伤史及疼痛出血症状,也极少漏诊和误诊。各种肠道炎症性疾病除了便血,常常伴有腹泻和肠道的刺激征如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甚至伴有炎症引起的发热等全身症状。结直肠癌的症状和体征由肿瘤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右半结肠癌以腹部肿块、腹痛和贫血最为常见,左侧结肠癌以便血、腹痛和排便次数增加多见,而直肠癌以便血、便频和大便形状改变为主。当肠道受到肿瘤的刺激和局部形成炎症后,可以出现黏液便。但所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均非特异性表现。因此当患者出现便中带血,要仔细鉴别是痔疮还是肠道肿瘤,尤其当大便规律和性状出现了新的特殊变化时,一定要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真正的病因。(巴一)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