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华
提起中医技术发展,无疑很多人有话要说。然而多数却可能是在中西医技术分离甚至对立的语境之下。包括目前的医学管理政策及中医自己。但其却是一个错误、陷阱及其悖论。原因是其割裂自然,分离中西医相互技术主体、物质基础、发展平台及其相互独立发展的同一性。换句话说,就会在中西医之间设立一道错误、虚幻或根本无法实现的门墙,最后必然由于其相互无法分割、隔离、分别发展或停止互动而失败。从而不仅造成医学本身的重大损失,并且双双陷入其相互的悖论。其中尤其是目前明显处于弱势,且因方法学存在缺陷而需要更新的中医如此。但由于其目前仍然处于违背科学的隔离运转之中,或目前的医疗管理政策仍然将其分为不同的人群,其便也无法从其相互割裂、错位,甚至偏执的思维中自拔或解脱出来。因此,不仅造成仍然持续的中西医相互技术冲突与不断的消耗之中,并且国家、社会、业者、患者等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也是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现将理由陈述如下: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田建华
1、中医行为悖论及其割裂思维
如果一个西医使用诸如CT、核磁等属于现代医学概念中的技术,似乎一切顺理成章。但如果其是一个中医,便会出现奇怪的感觉,甚至不懂医学的人也要进行非议。反之亦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其行为与标签不符。然而,其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今后仍然不可能禁绝。因为其有其一定的合理与不可阻挡的必然性。例如:没有任何一个患者希望其分别从中西医处所获得的治疗是相互矛盾的,甚至不愿意为看一次病而分别奔波于不同的医生与医院之间。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不仅对于医学几乎无法主导的患者不能,甚至就是医院的管理及其执行者,也无法统一不同医生间相互差异的技术组合、意见及其治疗计划。因此患者通常只能选择其一而不得不放弃其它。从而不仅造成了不同医院、医院中的科室、科室中的医生或不同技术之间的竞争,并且由于患者的差异性需求无法阻隔且要求越来越高,而致其服务项目及其能力逐渐趋同。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中西医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即:所有医生均不是中医便是西医。或就是有中西医结合,也由于其被纳入到了中医的技术管理体系,而不为西医甚至医学的管理者所认可。因此也便产生了一系列违背常理的事情。例如:虽然人人都知道技术能力与对于其能力进行评价而发放的资质有关,或没有相应的资质便意味着没有相应的能力或最低质量保障,所以才要打击非法行医。但其仍然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目前没有被制止的可能。因为,其一患者无法分辨,不知被忽悠;其二出于对于医生的信任,情愿被忽悠;其三为了竞争,不能不忽悠;其四虽然管理者非常清楚,但却无法阻止其忽悠。因为目前的医疗行政管理政策虽然将其分为了不同的人群,但却并不禁止其相互在其法定的岗位毫无资质的自由使用对方的技术。因此,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和违背常理的“合理”。核心是患者与医生均有需求。或其至少说明一点。即:中西医均不缺乏其相应的需求及其市场,或至少有患者不愿意失去同时获得中西医两种不同技术诊治或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尽管相对于西医,中医的缺陷无疑要多,且主要集中在对于危重病情的处理,但其仍然不能制止患者的选择。
原因同样非常简单。因为中西医均不是完美的技术,并且比较各有长短、优势和力不能及。否则中医早已遭遇灭顶之灾,犹如西医或现代医学曾经踏平过的其它医学一样,早已烟消云散、灰飞烟灭。然而,客观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例如: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不看化验单或没有使用过西药等现代医学的中医,但要找一个没有使用过中药的中国西医同样困难(西方的西医因对于中医缺乏基本的接触甚至感性认识,因此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高论,所以完全可以忽略)。原因仍然非常简单,其相互的不足是客观的存在。尽管相对于西医,中医的感受更加深刻、强烈与彻骨,犹如“坊间”议论和相当部分的西医所自豪的那样,“中医离不开西医,而西医完全可以离得开中医”,但毫无疑问其差异存在。否则,既不会有客观存在的相互技术应用,也不会有“西医治急病,中医治慢病”之类的差异性评价。
因此,中西医的不同绝不仅限于其相互不同的技术形式,核心必然涉及能力这样的根本。或至少其目前仍然存在这样的差异,因此其才有能力与资格相互斗争,而不是被强盛的一方立即消灭或替代。这与打针、输液、口服药等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些相似,或如果我们将其同样定义为不同的医生,最后的结果或不同医生间的“遭遇”与中西医一样。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其间的优劣或其孰是孰非呢?原因似乎也很明白,因为它们拥有相同的技术体系或同样的属性外壳,因此便不会如此大费周章、互设门墙或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中西医既然从来都是不同的人群,并且目前的医疗行政管理政策同样这么定义,因此其间便有了鸿沟。所以,尽管其本来只是学术问题、能力管理等需要关注的内容,而不是人的能力局限,或其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学习继而相互拥有,并且完全可以通过资质管理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或如果其这样的可能性不存在,那么中国人种的西医便有可能都是骗子的逻辑荒谬性非常明显。但仍然禁不住人们这样思考。因此便也有了中西医之争、之辩、之扰、之论、之优劣、之不能相互兼容等似是而非的事情。因此,其只能长期处于莫名其妙的相互竞争与不断的相互消灭之中。甚至,由于禁不住患者的需要,而有“金牌”学者不断站出来指责或“揭露”中医的科学性,并因此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废中医论”。而政府似乎也只能一方面花大价钱进行保护,但却既不能提振中医的往日雄风,也禁不住其不断的“西化”。
因此,即使关心和热爱中医的人们甚至铁杆“粉丝”,也仅仅希望中医能够继续延续其独立的发展,并且既希望其不要被现代医学所“同化”,又要改观或消除其目前的技术缺陷。即:虽然所有患者均需要到医院、诊所之类的所在,去看同样在那里执业的中西医医生,但多数人仍然不认为其在干同样的事情,甚至仍然固执地认为其既应该有其各自不同的发展形式,也应该有其不同的发展结果或技术体系。所以,不仅相当部分的中医对于自己不得不使用现代医学,否则便不能保障患者的基本医疗安全而“自惭形秽”或没有信心。同时,离中医最近的中国西医,尽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在使用中药,但却仍然认定其与自己无关,进而不仅不解,甚至嘲笑中医使用西药,并心安理得的隔岸观火。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技术缺陷,有可能为患者造成损失或留有遗憾,而汗颜或感到耻辱。这无疑让人产生了无知或无能原来也可以非常骄傲的错觉或违背常理的存在。
因此便也出现了其它一系列更加离奇的现象。例如:我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不以技术能力管理医生的国家。因为无论是否在其法定的技术岗位,中西医均不可能在没有资质或最低技术能力保障的情况下合理或科学的使用对方的技术。与此同时,西医一方面对于中医不屑,但又使用其技术。而中医则恰恰相反,或一会儿不得不低下其高贵的头颅 “羞羞答答”的使用现代医学,而移时却又站在其祖先高贵的坟头不断向世界夸耀并指点西医的缺陷。更有学者和“坊间”人士不断比较其相互技术的优劣,好像其相互的祖先从来都是“傻瓜”似的。
都是分离惹的祸,或只要掉入中西医不同的概念之中,便会出现错位思考,进而陷入某“打假英雄”一样的智商。即:只从一个方向看问题,或选择其认为正确的一方静态或割裂其相互历史及其条件的分析、比较、评价并无限放大到动态。仿佛世间的一切尽在其掌握之中,并且其认同的一方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无以复加或足以评点世间一切的程度。殊不知,其从一开始便背离了客观这一基本的老师或最后的缰绳,因此最后只能走向科学的反面。甚至还有著名语录传世,以便需求者需要时使用。即:“不懂也可以评价”!然,竟也应者如云。因此,一时间风起云涌,大有将中医碎尸万段之势。万幸的是,目前还有反方。其中特别是大部分的人虽然疑惑、嗟叹、看着电视上那些所谓中医大牌竟也让谬论辨得左支右绌,屡屡在主持人的帮助下仍然不能让人信服而闹心,但仍然认同客观。这便没有太大问题,或最起码中医再次躲过了一劫。然而,下一次呢?
仍然还是分离或分离思维惹的祸。因为其不仅割裂其相互独立发展的历史及其自然进程,并且违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常识。例如:中西医的不同虽然与其不同文化及其背景有关,但实质却是不同方法学的结果。并且同样由于方法学的原因,在其相互兼容、覆盖或实际上的相互类似研究之前,不可能相互独立或不借助其它不同方法及其工具的,弥补其相互技术缺陷。即:所谓其间的不同与优劣,只不过是一种静态的比较或类似“事后诸葛亮”般的以今评古。或虽然其仍然具有意义,但并不能穿越时空帮助其相互的祖先,在其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飞跃,甚至我们也不可能较其相互的祖先做得更好。否则,便不会有中西医这回事,或干脆科学一开始便是顶点,自然也不用发展了。因此,差异性的研究恰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例如:虽然中西医不同,但其相互研究主体、模板或自然规律却是同一的。因此其间不仅存在必然联系,并且物质基础完全相同。或虽然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技术,并由于方法学的路径不同,从而导致其表述、技术及其资源各异,甚至形式及其技术精度完全不在同一个平面。但由于其均经历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同样的与实际相结合,并均以同样的模板或自然规律反馈作为其论述及其评价的依据。因此,不仅完全是同一规律的不同侧面,并且由于形成了不同技术、资源及其能力,而完全是一种相互弥补、借鉴与联合的关系。最起码,也是建立在同样的医学或与医学有关的共同实践及其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割裂、不会相互影响、静态或不会产生互动的不同技术。否则便不能相互解释,或无论以哪一种方法解释或评价对方,均会存在不足、问题及其缺陷。甚至只会陷入相互的逻辑悖论,进而不由自主的相互否定,以至于连自己的发展也无法自圆其说。这既是“废中医论”遭到唾弃的原因,同时也是中医的崇拜、独钟或铁杆“粉丝”们屡屡失望的根本。
原因依然非常简单。即:促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真正因缘,实际上源自于不同技术方法的所见,而不是必然出自某一固定的技术流派,或形势上已经占据了主流或压倒优势的某一方法。因此,尽管其有时仅仅是一种推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会或模糊不清的感觉,但其仍然是客观的存在、真实甚至规律。例如:无论任何一种方法及其基础之上的技术,均有其力不能及、盲区及所不能见。因此,我们不得不常常多技术联用,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常常由于不同技术的发现与前不同,而不断甚至频繁的更新结论。评价事物也是这样,或你只能站在其相互不同的位置才能看到更多的事情。否则不管其有多少美丽的光环、外表、头衔或既往的成果,那也见不到事物的本质、全貌及其真相。而目前的中西医之间,恰恰由于分离而缺少这样的机会。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不同文化以集天下之智慧,同时也要有不同技术、方法及其所见,以烛照我们的视野,延伸与及远我们的目光。从而不仅更加真切、客观、完整的了解我们的世界,并且更加科学与可持续的利用其相互关系及其资源等,以维持人类的不断发展。这既是中西医的相互价值、不同文化的可取之处,也是其相互独立发展的历史及其自然进程。差别只是时代不同,内容各异罢了。
然而,分离却使我们犹如无知的小鸟,只知道以自己的相对位置嘲笑攀登中的中西医及其相互的祖先,但却不知他们所攀登的完全是同一座高山的不同侧面。
2、国家中医政策悖论及其改革建议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对于中医技术发展非常重视及支持。否则,就不会付出那么巨大的代价、关心、扶持、关照、政策倾斜、将其列入国家基本医疗目录,甚至如同贴“牛皮膏药”一样,强制人家西医院必须设置中医科,并在近年提出中西医并重的发展口号等。因此,仅就支持而言,无疑非常足够,甚至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由于其目前政策的起点仍然是中西医不同,其中尤其是仍然将其定义为了不同的人或人群,而不是任何人均可以学而习之,习而得之,得而可测,测而可评,评而可控等可以管理的技术及其能力。因此,在政策的设计上便会出现偏差甚至漏洞。例如:不仅没有考虑其实际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互动及其相互关系,并且竟然也没有考虑和预防其可能出现的变形或质量运行不规范。因此,不仅形成其政策与结果之间的自相矛盾或逻辑悖论,并且伤害到了患者利益或医疗质量。即:依据其政策进行操作,既无法实现其中西医结合的基本阐述,也使其中西医并重的概念不知所云。
例如:医生的实际能力本应是医学管理最为核心的内容。否则是人便可以比划,或根本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执业资格,如:医师、主治、主任医师等。当然便也不会存在非法行医。即:在目前的中医政策概念中,中西医不是能够学会和掌握不同技术的人,而是机械或只能被能力的技术本身,并且无论中西医均是如此。因此,不仅我国所有的医生均被设计成了不是中医便是西医,并且似乎还定义了其间的不可能相互学习,或只要学习了中西医中任何一种技术的人,今后再也不可能学习和学得会其它技术的“乌龙”。即:设计本身直接与其目的或目标的逻辑相悖论,并且还是在预言中西医技术均不可能再发展。或虽然其政策的主旨未必一定是这样,否则便不能解释其中西医结合的主张,但客观就是如此。并且实际上其也没有预留其相应的窗口,甚至至今仍然没有开放其相互的资质,即:能力认证。因此,不仅实际上是在划定不可能划定的中西医相互不同技术内容、发展方向、平台等相互界限,并且实际上也是这么操作的。例如:我国所有的医院均与其医生一样也被设计成了不是中医院便是西医院。从而不仅造成中西医长期以来相互变态与偏执的思维,同时也使其正常的相互技术学习、借鉴、使用、相互研究等陷入了非正常状态,或最起码也是备受争议的行为与标签不符。与此同时,作为其政策的执行者,如:基层或相关部门就是有办法也不能管理,甚至不能主动控制或管理其基本的质量。否则就会违反这样相互矛盾的政策、招来其相互同伴的不满,或在“党同伐异”等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导致其相互矛盾,或最起码也有破坏中西医结合之嫌。因此,不仅导致了其相互之间的尴尬与悖论,同时还有无休无止的身份之争、技术优劣等口水战,以及目前仍然正在发生的不公平竞争、技术相互消耗,以及同时存在的相互患者损失、伤害,以及相互资源浪费。
更为重要的是,其还是目前更多其它医学乱象的根本。例如:谁都知道没有资质便没有最低质量保障,但由于政策不予禁止或其实际并不违法,因此便也只能任其恶性发展,甚至目前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然而,虽然这样的问题与中西医相互技术本身毫无关系,而主要是其人的问题或能力没有被管理或控制所致。但由于人是技术的代表,因此也会“罪责难逃”。所以,虽然中西医相互均不乏兼修之士且有修成者,但也架不住集群效应,从而百口莫辩。所以,尽管其目前的状态并不是其相互客观的能力或事实真相,但中医在业界的“名声”依然非常不好。甚至有人引用鲁迅先生实际上只是针对不学习先进技术的中医所作的评价,继续评价中医为“有意无意的骗子”。但却不管其实际上对于不学习的西医同样适用。原因只为中医使用人家西医的方法较多,却又不规范。但如果不用,又会出现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甚至最后只能被取缔。而鲁迅先生既然是西医出身,自然也会有所倾向,甚至同样“一边吃肉,一边骂娘”。例如,在其自己的文献之中,就有其为人开具调经中医处方的情景。就因为其是“西医”,所以用没有学过的技术便也不会是骗子?而实际上目前大多数使用中医技术的西医几乎都是这样想的。那么,这样的评价客观或可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有很多人还是信了。否则,为什么只用其评点中医,而一点也不提同样有类似问题的西医呢?难道他们个个是“法力”一样的神仙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患者是不信的,所以才会到处找名医、挂专家号、嚷嚷看病难。
因此,虽然有人委屈,有人不平,甚至有人愤怒,但其却不是空穴来风。例如:由于国家政策导致中西医长期处于相互隔离状态,或虽然其相互的教材中理论上有30%是在相互学习。但由于其根本达不到相互掌握,甚至连基本相互理解也做不到。因此,不仅常常中西医无法技术交流,并且常常由于语境之间错位太多。即:相互的表述完全不是一回事,而致频繁发生“笑话”。当然,没有人“笑话”人家西医,尽管中国的西医相当部分面对自己的母文化犹如“白痴”,且让人“揪心”到“扼腕”,但仍然不会有人“笑”,或有的只是羡慕。因此,事情常常是由根本不懂西医的中医,硬要用人家的名词来表述所导致的。这在西医看来,当然便是笑话。或虽然站在患者的立场其一点也不好笑,甚至有的只应该是相互的耻辱,但仍然禁不住其被西医拿来大家“分享”。甚至,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重量级的专家或大牌身上,因此很多人才会相信并广为流传。由此,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实际质量可见一斑。只不过,偏见导致其更多的指责中医罢了。而实际上其必然是相互的。因此,我们目前对于中医技术的评价是非常成问题的,最起码我们的所见未必客观,或充其量也只是目前中西医相互素质的一种体现。否则,大家岂不都成了不懂也可以科学运用并客观评价的“圣人”或“打假英雄”了?那还要医生这样的职业做什么,或患者岂不早已“自给自足”了。换句话说,这样的“圣人”您信吗?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客观上还是有人信的。并且为数众多的人群之中,包括为数众多的中医自己,以及能够左右国家政策的医学管理者。否则,这样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与悖论的政策早已得到了修改,或其应该不会看着自己的政策前后断路,引发纠纷,然后心安理得的坐下来“看戏”。当然也就没有了如今仍然“蔚为壮观”、“如火如荼”的中西医相互指责、评点、优劣之争及口水战了。
即:由于中西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分离状态,或贯彻我们目前的医疗行政管理政策,其结果必然是中西医无法沟通。或至少其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限于其相互的素质及其理解能力,仍然远远达不到相互听得懂的程度。因此,其相互的技术应用必然存在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地方,甚至大部分的相互优势并没有被发现。原因是其相互的医生均只有“一条腿”,或即使政策赋予其“两把刀”也不会知道该怎么“砍”,更不会知道其相互的优势在哪里或要结合什么。或充其量多数只是相互沾点边而已,而根本不是在寻找其差异性或差异性的技术优势。或尽管其比较中西医相互完全隔绝还是有一定进步或仍然具有意义,或只不过其不能体现其相互最大价值或合理状态。但还是严重影响了中医的信心,同时也促成了西医的骄傲。于是,有中医干脆“卖国求荣”,在国家政策的漏洞里,占着中医的岗位干起了西医。当然,也有西医的“好学之徒”边干中医,也干西医,只不过比较少罢了。于是,中西医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并且西医一边使用中医技术,一边嘲笑中医不科学。而中医只能处于弱势,或尽管西医的技术并不是专利,但仍然“于理有亏”,或始终不敢“理直气壮”。从而,不仅白白糟蹋了中西医相互祖先的心血,同时也让毛泽东他老人家站在哲学路口所指出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庄大道反复蒙羞。例如:活血化瘀只不过是中西医概念中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小部分,并且其实际上也是由学习中医的西医最先论述或嚷嚷起来的。因此,虽然中医常常用它来证明自己学术的科学性,但人家西医却并不买账,或反而常常拿它来证明中医无用,甚至用其做反向诊断。而其真正的相互价值,即:差异性技术优势,无论中西医却均极少关注,甚至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
因此,虽然中医几乎人人拼命学习西医,所以并不乏能够达到西医最低标准者,而西医自然也有“好之”者,甚至有的造诣远远超过一般中医。但由于其相互均没有获得相应资质的机会及其途径,而只能相互“困守”在其相互隔绝的技术岗位,进而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中西医分界这扇大门“关死”或“葬送”的不仅是其相互的才华、人才素质、舞台及其相互价值,同时还有实现中西医结合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路径、相互的生存之道,以及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精神。因此,虽然国家仍然不惜巨资在大量培养这样的人才,但却由于政策不顺,不仅事倍功半,同时就是培养成功也难养住。不信你可以查一下全国的西医院,保证其中医科个个是“干部的摇篮”,甚至从中医科走出的领导数远远多于其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因此,人才培养“困难”与不断流失也是中医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
其实,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或其根子一直是在政策的理念及其方法。因此,虽然国家已经为此花费不少冤枉钱,且目前仍然非常慷慨,但这样的矛盾政策不改变,仍然不会有好的效果。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更多的人非常害怕中医被现代医学所“同化”,因而反而强烈要求和主张其更加封闭。真不知道其是怎么看到中医技术优势的,或没有了与其与现代医学的相比较,中医自己还能有什么长或什么短?更为重要的是,其同时还导致所有医生均处于“鱼龙混杂”之中。即:不论其是否真的有“两条腿”,但政策均赋予其“两把刀”。毫无疑问,其中总有“一把”会伤人或无用。但政策如此,你又奈之若何?因此,虽然不能说其对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没有价值,但毕竟对于医疗质量的管理、控制,或保障患者的基本权益没有好处。
因此,虽然目前中医技术发展确实存在问题,但其与中医技术本身却毫无关系。犹如中西医技术中的所有物质在自然界中,与任何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只是一种资源。即: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怎么用只与人有关,而与物本身并不是绝对关系,或物只有被人使用而产生效果或效益,才能上升为技术甚至资源。因此,只要有方法,早晚都能找到资源,或一物不行,我们还可以另一物,直到其能帮助人类解决问题为止。因此,相同的物质,中医用便是中医技术,西医用便是西医技术,分界只是方法过程不同。例如:中医看到的中药,是其四气五味,而西医看到的却是其各种成分或化合物。这便是中西医。因此,所谓中西医只不过是一些不同的方法学,而知道了更多的方法学及其相互的结果,只能使人变得聪明,或封闭只能使人“白痴”。这就是中西医目前无法对话或西医嘲笑中医的原因。换句话说,不知道还有其它技术方法存在的中西医均不会更聪明,或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边,或根本不会更先进。因此,不管你信不信“白痴”也可以是先进的,或反而可以作为骄傲的资本,但中西医的相互祖先是不相信的。所以无论中西医均是兼容的技术,只不过时代不同内容各异罢了。然而,我们目前的中医政策和众多中医的“粉丝”们却笃信不疑。即:似乎更倾向于一种方法的好坏是天生的,并且不需要比较,也能知道其相互的好坏。这难道不是“笑话”?
也许这里有烟幕。例如:中医的祖先确实在没有任何其它技术帮助下,或几乎在没有任何其它凭借的生产力发展条件中,发明了一种伟大的技术,并且不仅几乎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保持了先进,或较其它医学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就是在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也仍然能够“抵挡一阵”,或仍然具有局部优势。但其毕竟只是方法学的一种,或再先进的方法学也有其边际及其局限性。因此,我们不仅常常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问题,并且常常由于这些方法均各有局限、盲区与力不能及,而不得多技术联用。尽管如此,医学发展到今天仍然不是无所不能,甚至仍然还非常不完美、不完善或不能完全被驾驭,因此我们才需要继续发展。或如果单靠中医的方法即可达到完美的程度,西医还有兴起的机会吗?更不可能被人家“赶”到“非主流”的地位,并被与其有着同样一个祖宗的中国西医耻笑。例如:逢此不能不说的中医技术优势等。但其很多人却忽略了其产生的基本过程。即:所谓中医技术的全部优点或缺点,恰恰是与西医或现代医学比较得来的,或如果你不懂对方的技术,便也不可能相互比较。因此,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最简单的翻译也要学一学相互的语言。但这仍然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或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这样的比较只是静态。换句话说,只是撷取了中西医相互技术发展的一个截面。而其真实的情况却是,中医的方法学只与其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条件相适应,或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需要改进或突破其对于物质的论述。如:改进其物质与其功能不能比较的缺陷等才能继续前行。而现代科技既已占据或命名了这样的方法,同时也不会停下来等待中医。或如果中医不更新其方法学,就只能保持目前的状态,但更新又面临新的表述及西医的堵塞去路,且目前的局势其已经在向中医的资源进军。例如:随着其分析化学及其提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赖以生存的中药等技术资源已经没有多少秘密可言。因此,其目前的优势正在消失,且其能力自西医传入我国开始就在逐渐被替代。所以,目前的趋势是,现代医学一方面在“挤压”和“清除”中医的市场,同时也在“吞噬”其赖以生存的资源。或尽管中医的优势仍然没有消失殆尽,但最起码所剩无多。或接下来的时间也必然非常有限。即:虽然中西医技术方式不同,但由于其均以自然及其规律为研究主体,并以其反馈为依据。因此必然物质基础没有差别,或只是限于其相互技术的发展不能相互覆盖,或同时还有能够揭示相互规律同一性的技术未能知晓,因此暂时不能相互解释罢了。或其最后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或差异只是谁先覆盖谁。因此,对于中医技术方法而言,在其方法学本身无法技术保护的情况下,其资源实际上也是保不住的。例如:虽然我们中国自己的西医,对于中医不嗤一鼻,但人家别的西医却并不这样。甚至已经有人动手将其搬到人家祖先的“头上”,并且在世界每年数千亿的与中药相关的交易中,没有我们中国多少份。这样的教训实际上已经非常深刻或惨痛了,但就是有人不醒悟。甚至,同为一个祖先,动辄“你们中医,我们西医”,好像其不是中国人似的。例如:某些人到西方混了一个自认为正宗的“帽帽”,回来便骂中国人。因此,强调中西医技术分开,只会自捆手脚或自设障碍。结果只能使其犹如过了期的黄历,只剩下文化价值。这也太对不起祖先为我们创造的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的机会了,同时其也是包括中国的西医在内的所有华夏子孙的共同耻辱。
也许我们的医疗政策制定者同时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虽然名义上是在支持中医,实际上却是在帮助其发展西医。最起码,其相当甚至绝大部分是被用在了这样的方向。所以目前的中医院,仅就设备等基础医疗条件而言,已经并不比与其同级的西医太差。然而,由于其中西医技术分离的原则没有变,人才管理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模式等也没有变。因此,不仅仍然无法改变其鱼龙混杂的医生队伍及其由此而引发的医学乱象,同时这样的“曙光”照不到西医院。即:既在牺牲同为国家资产的西医院的中医技术发展平台,从而导致其中医技术人员“捧着金饭碗要饭”或“被施舍”。同时也在牺牲其平台之上的患者需求、医疗质量及其患者安全就医的基本权益。而这样的代价无疑仍然很大。与此同时,无论中医院还是西医院,全部与其标签不符。因此,中医在西医院中犹如同贴在人家身上的“牛皮膏药”,虽“一身本事”,但却既无人能识,同时又被其自己的政策“囚困”于无法分科或分专业发展的“孤岛”之上。所以,虽有政策的“关照”,就是不出成绩。因此也就难怪人家西医不买账或说三道四,并义无反顾的进行“扼杀”,好像中医技术真的与其医院的竞争能力毫无关系一样。因为这样的资源对于人家不是资源或只是“负担”,因此不要也罢。而在中医院,由于其西医水平仍然与“真正”的西医存在差别,因此既被人嘲笑,也被人诟病。
而实际上,只要鉴别一下其相互之间的技术能力,或出一份其相应的技术能力证明或相互的执业资格,便可既方便其相互技术管理及其使用,对于病人也是最低质量保证,同时又解决了其目前仍然存在的西医院中医的生存问题。但我们的政策就是不办,或反而“不太理直气壮”的拐弯抹角或另辟蹊径。从而不仅白白浪费了纳税人大把的钞票,同时效果却也不好,并连带赔上了大量中医技术人才及其为现代医学做出贡献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患者权益等。
我们冤不冤哪?也许仍然有人不这么认为。或政策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摸索与纠正之中。或谁也不是“圣人”,自然有其回归的时候。但只是希望损失不要太大,学费不要太高才好。另:不用看“老外”的脸色,这里没有国际通例。因为不是谁家的祖先或自己的事,谁也不会心痛或珍惜。人情如此,并且加上其根本不懂和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医。因此,有此习惯人也不用指望了。
3、中医技术发展悖论及其出路
什么是中医技术?有经验、文化、哲学等各种“版本”,当然也有诊脉、针灸等一类特征性的形象或中药等特异性的工具。然而,这些全部是错误、偏见或在中西医人群分离条件下的割裂思维。因为,只要其仍然作为技术使用或运行,便必须是整体,或只要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便什么也不是了。不仅中医如此,现代医学也是一样。
例如:不论什么技术,均以文化为背景、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其中,实践和经验是技术的开始,哲学是对于其总结的思考及其发现,因此能够帮助其寻找规律、提出任务、根据条件建立方法、寻找资源、形成工具、指导工具进行操作,经实践检验,形成二次经验或新的发现,重复上述过程,推动技术发展。从而不仅产生技术形式,关键是其解决问题。即:无论任何技术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其形式或外观如何,核心都是能力。并且由于能力往往具有比较性,并且是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不仅是我们评价的指标,并且也是构成水平或先进性的要件与价值核心。至于其它“组件”,虽然也可以单独作为学术甚至职业,但却不能独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1)虽然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如果缺失了工具及其发现的客观性便是“胡思乱想”,因此虽然其是技术的灵魂,但却既不能脱离现实、客观等基本条件,也不能独立形成技术及其能力。(2)而经验的本质是每一次实践的体会,或虽然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客观性,但远远不是规律本身,或没有哲学的加工永远不能为其技术发展提供方向。因此往往只是“匠人”的标志,却不是“专家”们的素质。甚至往往由于其不能避开导致失败的相关因素,而“堕落”为前进的绊脚石。因此,不仅是中医技术发展需要研究的内容,同时西医或现代医学同样如此。因此,经验是不分中西医的,或没有了每一次的经验,便也没有了发现或哲学需要研究的素材。所以,用它来评价或概括中医显然不太科学,或最起码也是知识贫乏或无知的表现。(3)而文化的概念更为简单,或通俗的讲,其只是对于经验的记录,或反映的只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人们的行为轨迹,以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习惯、习俗、风土人情或区别于其它人群的行为特征。因此,即便是非常细小或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以发展成为不同的文化,或撷取人类发展历史中任何一个截面均可以是其内容。只不过,由于我们所看到的多是与科技无关的事情,因此便产生了错觉。而实际上,不同领域均有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习惯,也代表了其不同的“眼光”及不同智慧。因此,其也是各种不同方法学的起点及其肇始。而不同的方法学,虽然各有各的视角局限及力不能及,但也有其不同的优点、独到之处或不同发现。因此,不仅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发现的契机或人类技术进步的机会。而中西医由于方法学不同,恰恰具有这样的价值。因此,虽然称中医为文化的原意,只是想与西医或现代医学相区别,但由于其根本不知道文化的含义,恰恰适得其反。(4)回头再说工具。其本身实际上根本没有属性,或其只有被一定的方法学所利用,成为其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才能成为技术的一个部分。因此,同样的物质,中医使用便是中医,西医使用便是西医。但由于工具本身往往也是方法学的结果之一,或其不过是在方法学的要求与指导下,形成了一定的形式,从而才能被作为工具使用,所以有人便误认为其是技术本身。而实际上,尽管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技术进步标志或里程碑,但却不是技术本身,或缺少了其技术应用的“软件”、“灵魂”或方法学的指挥,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例如:中药之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设备之与中医等,是不能相互直接使用的,或其必须经过一定的转换或“翻译”,才能相互作为参考,但仍然不是对应关系。而之所以有人误以为其就是“中西医结合”,不过是由于相互不懂,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或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所以才有必要阐述清楚。当然,其与中西医的相互研究还是有区别的。或前者误读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形式内容,因此实际上什么也不是。而后者却是相互作为研究素材,必须能够相互解读,然后才能具有相应的能力。其间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因此,尽管由于中医的方法本身所阐述的主要是人体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听上去更“哲学”。或由于西医的方法学,更多的是在阐述物质本身,所以必须借助众多的工具进行描述、定位、定性、诊断或检验评价,因而看上去更“技术”。但实际上其方法学要件却完全一样。或尽管其在中医被称为理、法、方、药,或在现代医学被称为方法、目的、路径、资源或者工具,但结构与性质均没有区别。同时,由于它们均经过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唯物主义所认可的基本运行过程,即:客观性。且研究主体与评价的模板、自然规律及其现象等完全相同。因此,不仅是同一规律的不同侧面,并且物质基础完全相同。或虽然中西医均与不同的文化及其背景有关,但实质却是在相互不同的哲学或思维模式帮助下,所形成的不同问题解决办法或方法学,以及在不同方法学的指导下,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工具、路径及其资源等,所形成的不同技术或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虽然由于用途不同,仍然可以将中医分为不同文化、哲学及其材料,但其用途或能力却是在解决医学问题。或在医学的概念或语境之下,其所有技术“组件”均无法分离。所以,无论是“废医存药”还是“存其哲学,废其技术”均是无法操作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与此同时,现代医学也是如此。
因此,除非使用另外一种技术完全替代,当然这需要该技术方法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能力,而其恰恰正是目前的现代医学所做不到的事情。或由于方法学的原因,中医技术的所见恰恰是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盲区。因此,虽然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强大,但中医技术仍然有其市场或继续生存下去机会及其必要。即:实质是不同的方法学所导致的不同技术能力及其局限性,或由于不同进化条件所形成的技术能力不对称罢了。这无疑为其相互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或虽然其目前还不能相互解释、覆盖或相互替代,但由于其物质基础完全相同,或表象的不同并不能掩盖其相同的本质。因此这样的不同并不会持续下去。或不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被“破译”。就是随着中医技术的现代化,反而形成更现代的技术。其间的分别只是谁覆盖谁的问题,但统一却是不言而喻的。或其间的差别虽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由于时间、费用、速度及其对于现代医学的贡献及其效益等均有不同,因此结果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不论中西医均是医学的一个部分,并且其相互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相互的学习而获得。因此,虽然有学术的不同,但却不是人的能力局限。或虽然目前中西医仍然不同,但由于其物质基础没有分别,因此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例如:中西医方法学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于物质的阐述。即: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医的祖先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如西医或目前的现代医学那样,从一开始便关注和使用人体解剖、生物化学等直观技术手段。为了解决问题物质的表述问题,中医的先哲巧妙的利用中国当时对于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依据人体主观感受、外部体征变化等后来称之为证的各种变化,创造性的将其定义为了抽象的物质。如: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等(需要说明的是,西医的部分脏器是在翻译过程中,侵占了中医的名词,但却赋予的内容不同,因此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不是如西医或现代医学那样,由于有了一定的工具或生产力发展条件,因而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等直观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独立定义或详细描述。因此,与现代医学由于物质与其功能或人体外在表现等,分属于不同的概念,因而可以纵向分级,或通过直接比较其因果关系,进而探讨微观对应宏观的规律及其关系等有所不同。中医的方法由于物质系无法测量与独立描述的抽象概念。即:受限于工具或描述技术手段的缺乏,智慧的采用原本用于描述物质功能或其外在表达的人体主观感受、外部体征变化等,对于物质本身所进行的替代,或其物质的表达只是一种间接的方式,而不是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因此,虽然解决了物质的存在问题,但却失去了与其原本不在同一个级次、层面或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物质功能、外在表达等相互分离、分别表达、描述或进行比较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所见主要为物质的表象,从而直接阻碍了其对于下一级物质的视野,因此也就无法对于其继续向下分类。从而这不仅限制了其继续发现的可持续性,并且直接限制了其技术的形成模式。例如:中医的方法,由于经验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对于具有表象区别的不同物质或功能进行横向比较。或其哲学所见、要求与建立的只能是间接互动关系,而不是如现代医学那样,由于直接采用了解剖、生物化学等直观技术手段,从而能够不断提供不同层级的物质之间所具有的直接因果关系及其规律,进而不仅能够为其技术发展提出更加明确、反映本质、有效或更具针对性任务,并且方便总结经验、改进技术,从而不断推动其技术向纵深发展。
即:由于中医的物质为抽象概念,或这样的概念只能提供或研究横向关系,因而无法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例如:不同物质间需要管理与控制的各种可能影响到结果的相关因素等。因此其只能做出物质的性质判断,并指导其通过横向类比或在物质关系与人接近的各种关系,寻找资源、打造工具。因此也就形成了其比类取象、看似玄学或没有直观物质基础的论述与研究方式以技术系统。非常显然,这样的方式及其过程远没有现代医学直观、目标明确、方法有力、相关因素控制得力与效果可重复。并且由于其间的关系无法拆分、比较与测量,或只能直接整体接受实践检验,而不是如现代医学,可以拆分或分段、分成分进行,因此只能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下,按其固有方法或模式进行操作而不能变形。或由于没有目前现代医学所看到的内容丰富或相关的可控因素更多,因此也被称之为“黑箱”式研究模式。
即:中西医的不同,是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条件,例如:物质描述工具等,差别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不同思维方式或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方法学所形成的。并且由于这样的方法学关注或所见与现代医学不同。例如:中医的方法所见,主要为物质的横向关系及其秩序,因此自然对于人与环境、不同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认识深刻,而这样的关系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或尽管这种关系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制因素,从而导致其可重复性较差且难以更好的控制,但由于其毕竟也是认识自然及其规律的一种途径,或其研究或应用的同样也是客观存在、自然规律。或其同样经历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反复设计及与实践的匹配。即: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或产生过程一样,反映与论述的同样是客观存在。因此,但在其指导下,中医的先哲还是在没有任何现代精密仪器及其工具的帮助下,成功的取得了在其时代无疑非常先进或能够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医学系统。并且该系统理、法、方、药俱全,或理论、方法、途径、工具或资源等各种方法学要件完备。从而不仅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竞争过程中一直保持了领先。并且在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强大的今天,仍然具有价值、实用性,甚至局部优势,或优势与现代医学不同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既可以视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可以与现代医学能力互补,同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医学成就、人类智慧、不同医学方法学的典范及其医学资讯。只不过由于规律所见不是同一个侧面,或其阐述的规律与现代医学不对称或不是对等的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相互应用罢了。从而不仅极大丰富了既有医学方法,并且由于其相互之间具有不同而在提供相互创新契机。
然而,单就中医技术而言,还是有其发展问题。例如:与现代医学相比较,由于过多的采用了抽象与哲学的概念,从而对于物质的分解及其表述带来了困难。即:由于表意的多向性或广义与狭义之分。或同一表述所涵盖的内容往往较多,因而表意往往随不同环境与讨论主题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作为中医理论核心的阴阳,就既是一对相互对立并有着宽泛外延的哲学或分类概念,但其同时又是一类物质、功能状态、病理特征、主客关系及疾病演变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不同代表。所以,在讨论事物变化时,阴阳就是矛盾双方的代表;在讨论人体构成、生理及其功能时,阴阳就是不同类别的物质或其外在表达;而在讨论病理及其演变过程时,既是一类特征性的症状、征候群(证)或其功能状态的代表,同时又被用于描述疾病进程、主客关系、变化趋势及正邪双方的状态等。从而不仅使其理论或表述系统晦涩难懂而易生歧义,并且由于所提供的主要是间接关系,或不能直接对于物质测量、直观描述等,而只能停留在目前的阶段。从而不仅为其技术能力造成了缺陷,并且也为其方法学或技术发展带来了困难或严重阻碍。
即:由于目前的中医理论实际上只与其产生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条件相适应,或由于方法学构成中并没有为其物质描述,留下技术介入的空间。因此,尽管已经有了现代医学的参照、比较、实践探索及其竞争,其中尤其是对于危重疾病及其状况的处置具有致命性技术缺陷。因此,不仅退出了医学的主流,并且其它技术能力正在逐步被现代医学所替代。即:由于对于物质阐述是其技术的基本特征,或只要其改变物质论述方式,必然面临重新定义概念及其技术系统的问题。因此,也使其陷入了两难或无法发展的境地。例如:除非其物质概念可以继续分解,或能够在其纵向或垂直的在其不同层级的物质及其表达之间进行比较。如:引入可测量与比较其物质系统的技术工具等,对于如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等中医的物质概念进行重新阐述。否则,仍然将无法比较其内在物质与其外部表达之间所存在的直接因果关系,进而也仍然无法改进或提高其技术能力。换句话说,就仍然只能停留在其目前的状态,或且脱离了其传统理论的指导,便会失去方向、依据等,进而无法操作。这既是其必须反复学习、理解与对照其2000多年前的传统理论及其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其不能如现代医学般不断取得较大或实质性进展的方法学瓶颈。
即:由于中医的方法学本身具有局限而需要更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所替代或消灭,并且这样的过程自现代医学兴起,直至目前就没有停止过。然而,由于创新必然超出传统中医及其理论表述的范围,且不借助现代科技,就需要另外创新工具系统。而物质表达及其描述技术手段的缺乏,恰恰正是其不得不采用物质抽象概的原因。因此,且不说中医能不能依靠一己之力原创出一整套,既区别于几乎倾尽世界不同行业、民族及其资源等类似技术及其成果才发展到目前水平的现代科技。就是其能够实现,也仍然需要与现代医学相比较。因此,虽然理论上中医技术仍然能够发展,但却由于物质阐述无法更新,或只要改变其目前的状态,便会与现代医学相接近或已经不是中医。因此只能陷入不发展便会由于无法完善技术、弥补被比较的所导致的致命缺陷而被替代或竞争性消灭,而发展又会由于新的技术必然超出其表述的范围立即不战而亡的悖论怪圈。
即:在目前科技氛围条件下,中医实际上已经失去其仍然独立、不受现代科技影响,或仍然依靠其原创力量进行独立技术更新与孤独发展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或与其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没有任何关系,或就是没有西医或现代医学的对照,理论上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只不过不会有“心理障碍”、割裂思维,或由于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堵塞去路,继而出现的“身份”问题而已。因此,即便中医仍然有这样的机会,也仍然需要包括类似于现代科技的方法学。这与直接借助现代科技没有质的区别。即:一种方法包打天下,不仅现代科技做不到,中医的先哲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样做。例如:正是其不断借鉴与融合了与其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如:引进西洋参等大批非中国原产中药等,中医的发展才能达到目前的规模。与现代医学相比较,差别只是同时代不同,内容各异罢了。
即:虽然中西医由于方法学不同而被称为不同医学,但同样由于方法学的原因,其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只不过由于目前大部分医生只具有一种能力,或根本就不知道其相互的异同或结合的切入点,因此混乱了人们的思维罢了。例如:尽管中西医方法不同,但对于物质的的认识均是二元论。即:矛盾和阴阳。只是由于中医的物质系无法独立描述的抽象概念,或由于受限于工具或物质描述技术手段的缺乏,而只能借助物质的哲学属性或其自身功能、外在表达等越级进行了替代。进而不仅导致其二者不能分离或直观进行比较,并且由于研究所见,只能是物质的表象或横向关系,因此只能停留在横向物质分类,而不是现代医学的垂直分级罢了。因此,只要中医仍然是在目前的概念与表述之下,就只能停留或保持在其目前的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逻辑混乱,方法学变形等影响能力的因素,或其目前的价值就会消失。而现代科技由于从一开始物质与其功能便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只要现代医学有足够的积累,中医的真相早晚会大白于天下。但中医的方法却仍然需要弥补缺陷,改进方法学。然而,由于已经出现了中西医概念的不同,即:由于现代医学已经占据或命名了中医技术发展,或演变所需要前进的去路,因此便也失去了其继续独立、原创或仍然在中医的概念之下的发展机会。否则就是抄袭。
因此,虽然由于中医的积累明显较多,且经过漫长时间及其实践的不断检验,所以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中医的理念,甚至直接是其翻版。但由于其关系的架构及其操作并不能直接利用中医的论述,因此便也不是中医。这无疑对于中医的自然发展非常不利,或只要其处于对立与竞争的状态,中医必然出现萎缩。这不仅是一种损失,其中尤其是中华民族及其子孙应该深思的问题。与此同时,如果中医的积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或在不公平的竞争中被无谓的消灭。不仅对于医学的发展是一种迟滞,同时对于中华民族及其子孙也是一种耻辱。
因此,尽管有些人看来,中医技术粗糙落后,但现代科技还是不断从中医的积累与资讯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近年来的新药开发及其不断取得的成果就是实证。这其中,既有现代医学的自然发展及其覆盖,也有中医技术人员自身的研究、资源开发及其逆向扩张。路径虽然不同,但最后的结果一样。
因此,中医技术发展只能选择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因为其与中医的称谓一样,同样只是一类方法学的代表或代名词,或虽然其方法也与其一定文化及其背景相关联,但其发展显然已经融入了全世界各族人民及其不同行业的成果与不同技术。或事实上,在概念上首先是医学的分类,然后才是中西医或其它医学。与此同时,它们的实质均不过只是一些医学资讯,或人人能够习而得之的能力。因此,中医根本没有必要自建“围城”、“门墙”或“一厢情愿”的为了保持其所谓的“血统”而自绝于现代科技。否则,不仅只有灭亡一途,并且会连带“葬送”祖先为我们创造的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的机会。而那样的结果不仅非常“愚蠢”,并且人家西医也不会那么想。所以,不仅违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割裂中西医相互发展的历史及其自然历程。
但是,只要中西医技术的能力还有区别,中医理论便不会,也不能被淘汰,或仍然是其资源获取最佳技术能力的指导与方法学。或其仍然具有价值、需求及其市场,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饭碗”就不会“破”。前提是必须能够“登上”现代医学所“占据”优势的医学发展平台,或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平台,中医技术就是“纯金”,也必然“黯然失色”。
因此,目前国家政策发展中医院的“西医”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其忽略了人的能力及其对于患者的最低负责。
4、中医新政所面临的考验与投入无关
所谓中医新政,是指国家医疗技术发展方针由过去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转向“中西医并重”。但如果不阐述其中西医的概念,或明确其是指人,或是指技术或以人为载体的技术能力。还将其“糨糊”一盆。同时,其资金或支持力度的投向也是问题。例如:无论其是支持中医院的西医建设,还是支持西医院的中医建设,均是名不副实。或者就是一个支持中医院的西医,而抛弃西医院的中医的结局。但这样无疑不会有好的效果,或损失无疑将远远超过其收获。
而实际上,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或其原本就不是钱,而只是管理问题。例如:不管中西医的内容是什么,其都是一种技术能力,而任何技术能力不学习或不进行最低质量控制,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或如果中医技术是有用或有价值的,它用得着你去扶持吗?或之所以目前中医技术发展出现困难,实质上就是由于政策不合理或由于政策的原因,将其分为了不同的人群而不是技术能力等,从而导致概念错位、人群竞争所导致的。例如:只要国家政策开始认证其相互技术能力或资质,用不了太长时间,中医绝大多数均能通过。同时。由于中医本身与现代医学就是一种差异性的技术能力。换句话说,由于竞争需要或在已经不仅仅是中医的人群能力的对比下,很快也会吸引西医加入或学习的。或目前所谓的“中医离不开西医,而西医完全离得开中医”,只是在技术资源不公平的前提条件下。或如果你去调查一下,有多少西医不用中药?就会非常明白其是谎言。或目前的情况主要是政策所导致的实际的“两趟腿”,干不过“一条腿”奇怪现象所导致的。
即:中医实际上根本不用特别关照,一切按资质管理即可。例如:不能取得西医资质的中医不准使用西医技术,因为其不具备能力。反之也然。或目前西医院中医技术之所以无法发展,一方面是由于中医被自己的政策“困”在了无法技术分科或分专业发展的“孤岛”之上,而另一个方面西医院却根本无法将其作为资源使用。反之,中医院之所以“干”不过西医院,主要是由于其西医能力不够“西医”,或自己的政策仍然导致其招牌与自己的实力不符,或在破坏其“声誉”,所以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此同时,目前政策所导致的医生队伍“鱼龙混杂”不改变,目前相应的医学乱象也不可能改变,折射或站在患者的立场,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