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不好的人三黑两臭 肾脏不好的...
- 糖尿病不可治愈寻因3:失却纠正...
- 治吃出来的病。必须要吃的科学
- 以降糖与改善胰岛功能为目的,糖...
- 糖尿病降糖治疗 充其量如伤风感...
- 被颠倒的糖尿病治疗
- 糖尿病不可治愈寻因2:失却入口...
- 糖尿病不可治愈寻因1:失却解除...
- 中西医,扭曲中国人科学思维及其...
- 西医,不过是国家政策保护下的科...
- 只要实际做到科学饮食,就能破解...
- 医生营养知识缺乏,导致糖尿病丧...
- 糖尿病不可治愈侮辱了谁?
- 无法忽略的饮食对于糖尿病治疗影...
- 医生只是水中等活儿的人
- 食物不等同于营养
- 营养计算只是平均值,而不是每餐...
- 糖尿病饮食怎么实现?
- 糖尿病吃饭需要管理什么?
- 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低是怎么回...
- 被孤立与滥用,中医技术发展之痛
- 医生与营养师、中医与西医混搭障...
- 换个角度降血糖 源头治理效更佳
- 糖尿病不可治愈只是医学怪圈,不...
- 饮食控制失灵的“五驾马车”葬送...
- 简单素食与不吃肉只会损害健康
- 降糖治疗也是糖尿病并发症重要原...
-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血糖不再升高
- 降糖治疗不当导致与加速糖尿病并...
- 关注糖尿病饮食及其生活状态
- 是什么导致糖尿病一边被过度医疗...
- 不要让降糖药成为影响糖尿病正确...
- 糖友须知歌
- 怎样辨别胰岛素抵抗与分泌不足?
- 被埋没的现代营养科技
- 开创营养管理里程碑的衡一食品
- 什么是保健或保健食品
- 糖尿病和高血脂饮食管理现状及对...
- 糖尿病不控制饮食无异于自杀与谋...
- 糖尿病治疗患者和国家有多冤?
- 糖尿病病因、病理
- 糖尿病临床表现
- 糖尿病并发症
- 糖尿病的诊断及其标准
- 糖尿病临床治疗及其“五驾马车”
- 糖尿病口服药物的分类、使用及注...
- 什么是食物营养
- 胰岛素的作用、分类、适应症及应...
-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糖尿病常用检查项目及其控制目标
- 糖尿病常用血糖监测方法
-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的意义
- 糖尿病饮食控制目标的由来
- 糖尿病饮食的简易计算
- 糖尿病饮食控制什么?目标怎么管...
- 糖尿病患者怎样计算食物中的营养...
- 糖尿病饮食基本原则1
- 糖尿病饮食基本原则2
- 糖尿病饮食基本原则3
- 糖尿病饮食基本原则4
- 几种有效的食物降糖方法
- 糖尿病饮食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 糖尿病饮食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糖尿病饮食方法及其食品的研究进...
- 糖尿病食物交换份法简介
- 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 怎样精确控制血糖
-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调养
- 常见减肥方法利弊
- 医生不管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无疑...
- 如何识别和选用糖尿病食品
- 营养知识学习与万亿元医药费
- 能力是中西医关系及其结合核心
- 伤中医技术被谎言埋没吟
- 换一种方式前行
- 中医早已丧失独立发展的一切机会
- 技术能力是中西医关系及其结合核...
- 比较障碍,中医技术颈上收紧的催...
- 中西医技术之间与其文化没有关系
- 别了,中医
- 与方舟子的对决不是中医的胜利
- 关于中医,国家政策把玩笑开大了
- 关于中医,我们怎么向祖宗交代
- 为什么必须脱掉中西医不同文化“...
- 我国中医技术理论取得重要突破
- 中医技术概念是怎么被忽悠歪的
- 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政策将如何落实...
- 中医只有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才能...
- 中医技术特点及其优劣略论
- 卫生部阉割国家中医政策真相
- 中西医并重背后的弥天大谎
- 目前国家仍然在对中医实行囚笼政
- 一中医科主任为什么怒骂国家卫生...
- 中西医是中国当代最荒唐技术管理...
- 我国目前医学管理方法严重阻碍中...
- 中西医全部是被国家政策绑架的不...
- 卫生部在阻挠和畸形化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全部是有缺陷的医生和骗子
- 中西医是中国当代最大的“乌龙”...
- 中医的尴尬
- 关于中西医的北大校长撑腰体造句
- 中西医相互关系之现实篇
- 中西医并重是良药还是毒剂?
- 中医的缺陷
- 中医的智慧
- 混乱的中西医概念和混乱的国家医...
- 美国医学为屠呦呦发奖与中医有多...
- 中医方法学缺陷对于其发展的影响
- 鲁迅 方舟子 卫生部
- 中医技术发展只差政策不差钱
- 中西医的奇怪行为及畸形思维
- 目前国家中医政策的自相矛盾及修...
- 中医技术发展怪圈及其悖论
- 西医或现代医学的方法学特征
- 中西医结合的进展及问题
- 中西医如何结合
- 中医还有什么价值
- 中西医的差别与不一样
- 中医的成就与局限之方法论
- 人与术的区别及时下医学管理之漏...
- 重温毛主席中西医结合表述的科学...
- 中西医不同与结合之我见
- 中医技术不可能被淘汰的原因
- 中医的成就及局限之吃饭论
- 关于中医的口水战
- 中医?西医?
- 我国目前的中西医资源配置与管理...
- 从目前的医疗资质管理模式透析中...
- 评判中医技术是否与时俱进之我见
- 开始理解何祚庥院士
- 中医技术怎样在综合医院生存下去
- 中西医不同及其相互关系
- 作者:田建华|发布时间:2012-01-23|浏览量:363次
田建华
(1)中医技术概念
对于中医技术的认识,有经验、文化、哲学等各种版本,当然也有诊脉、针灸等一类特征性的形象,或中药等一类特异性的工具。然而,这些全是错误、偏见或在中西医人群分离条件下的割裂思维。因为,只要其仍然在作为技术使用或运行,便必须是整体,或只要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组件”或“部分”,便什么也不是了。不仅中医如此,现代医学也是一样。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田建华
例如:不论什么技术,均以文化为背景、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条件。其中,实践和经验是技术的开始,哲学是对于其总结所获得素材的思考及其发现,因此能够帮助其寻找规律、提出任务、根据条件建立方法、寻找资源、形成工具、指导工具进行操作,经实践检验,形成二次经验或新的发现,重复上述过程,推动技术发展。从而不仅产生技术形式,关键是其解决问题。即:无论任何技术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其形式或外观如何,核心都是能力。并且由于能力往往具有比较性,并且是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不仅是我们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且也是构成水平或先进性的要件与价值核心。至于其各个“组件”,虽然也可以单独作为学术甚至职业,但却不能独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产生该方法的效益。
例如:(1)虽然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却不能独立运作或必须有实践或每一次的经验所提供的被加工素材,或如果缺失了工具及其发现的客观性便是“胡思乱想”。因此,虽然其是技术的灵魂,但却既不能脱离现实、客观等基本条件,也不能独立形成技术及其能力。(2)经验的本质是每一次实践的体会,在技术的概念中,其充当的是一种收集材料,供哲学加工的角色。或虽然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客观性,但远远不是规律本身,或没有哲学的加工永远不能为其技术提供发展方向。因此往往只是“匠人”的标志,却不是“专家”们的素质。甚至往往由于不能提供避开导致失败的相关因素,或缺少了哲学对其素材的加工,或其不在工具的帮助下,根本就不能提供这样的素材,而不得不“堕落”为前进的绊脚石。因此,不仅是中医技术发展需要研究的内容,同时西医或现代医学同样如此。因此,经验是不分中西医的,或没有了每一次的经验,便也没有了发现或哲学需要研究的素材。所以,用它来评价或概括中医显然不太科学,或最起码也是知识贫乏或无知的表现。(3)文化的概念更为简单,或通俗的讲,其只是对于经验的记录,或反映的只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人们行为的轨迹,以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各种习惯、习俗、风土人情或区别于其它人群的行为特征。因此,即便非常细小或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可以发展成为文化,或撷取人类发展历史中任何一个截面均可以是其内容。只不过,由于我们所看到的多是与科技无关的事情,例如:文学、歌舞等。因此便产生了错觉。而实际上,不同的领域均有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习惯,也代表了其不同的“眼光”及不同智慧。因此,其也是各种不同方法学的起点及其肇始。而不同的方法学,虽然各有各的视角局限及力不能及,但也有其不同的优点、独到之处或不同发现。因此,不仅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发现的契机或人类技术进步的机会。而中西医由于方法学不同,恰恰具有这样的相互价值。因此,虽然称中医为文化的原意,是想与西医或现代医学相区别,但由于其根本不知道文化的含义,恰恰适得其反。(4)回头再说工具。其本身实际上根本没有属性,或其只有被一定的方法学所利用,成为其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环节,才能成为技术的一个部分。因此,同样的物质,中医使用便是中医,西医使用便是西医。但由于工具本身往往也是方法学的结果之一,或其不过是在方法学的要求与指导下,形成了一定的形式,从而才能被作为工具使用罢了。但却有人误认为其就是技术。而实际上,尽管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技术发展的标志或里程碑,但却不是完整的技术或技术的全部,或缺少了其技术应用的“软件”或“灵魂”,即:方法学的指挥,不过只是一堆“垃圾”而已。例如:中药之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设备之与中医等,是不能相互直接使用的,或其必须经过一定的转换或“翻译”,才能相互作为参考,但远远不是对等,也不是同样的概念。而之所以有人误以为其就是“中西医结合”,不过是由于相互不懂,或只知其形式,不知其内涵罢了。或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所以才需要阐述清楚。当然,还有一种是中西医的相互研究,而不是相互整体或能力应用。或由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直接阐述的是相互技术应用。而相互技术研究或相互作为素材却是其结合的外延。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均必须能够相互解读,然后才有相应的能力或相互的科学应用。其间的差异,不可以道里计。
因此,尽管由于中医的方法本身所阐述的主要是人体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听上去更加“哲学”。或由于西医的方法学,更多的是在阐述物质本身,所以必须借助众多的工具进行描述、定位、定性、诊断或检验、评价等,因而看上去更加“技术”。但实际上其方法学要件却是完全一样的。或尽管其在中医被称为理、法、方、药,或在现代医学被称为理论、方法、目的、路径、资源或者工具,但结构与性质均没有区别。同时,由于它们均经过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唯物主义所认可的基本运行过程,即:客观或客观检验。且研究主体与评价的模板、自然规律及其现象等仍然完全相同。因此,不仅是同一规律的不同侧面,并且物质基础完全相同。或虽然目前中西医还不能相互解读,或中西医均与其不同的文化及其背景有关,但实质却是在相互不同的哲学或思维模式帮助下,所形成的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法学,以及在不同方法学的指导下,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工具、路径及其资源等,所形成的不同技术或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系。因此,虽然由于用途不同,仍然可以将其分为文化、哲学及其材料,但其技术本身的用途或能力却是在解决医学问题。或在医学的概念或语境之下,其所有技术“组件”均无法分离。所以,无论是“废医存药”还是“存其哲学,废其技术”等,均是无法操作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与此同时,现代医学也是如此。
(2)中医技术的方法学特点
毫无疑问,技术之间是有升级换代或相互替代的。但前提是要替代缺陷或创造新的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恰恰相反。现代医学之所以可以兴起、发展或成为我们目前医学的主流,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但目前的现代医学并没有发展到顶点,或其仍然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仍然需要发展。换句话说,要替代中医,就必须全部而不是部分,而其恰恰正是目前的现代医学所做不到的事情。否则,中医技术早已烟消云散。或之所以中医仍然能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乃是由于不同方法学的所见,恰恰是其相互的盲区。否则,现代医学早在摇篮之中就被中医扼杀了。因此,虽然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强大,但仍然不能替代中医,或中医技术之所以仍然有其市场或继续发展下去的凭借,乃是其与现代医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技术优势及其能力。或差异性的进化条件所导致的技术建立方式、路径、工具或资源等有所不同,所导致的发展及其技术能力不对称。这无疑为其相互技术继续发展,均提供了条件与相互的契机。即:虽然其目前还不能相互解释,但由于其相同的研究来自于同样的模板,因此物质基础完全相同,所以总有统一的时候。因此,所谓其目前的不同根本不会持续下去。或不是中医技术被现代医学所“破译”,就是随着中医技术的现代化反而现代。过程的结果只是谁覆盖谁或怎么覆盖的问题。否则,就不能解释其相互的存在,或就会相互掉入相互逻辑的悖论。或虽然其间的差别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由于时间、费用、发展过程和对于现代医学的贡献及其效益等均有不同,因此结果仍然不可“同日而语”。
例如:不论中西医均是医学的一个部分,并且其目前的相互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而获得。因此,虽然其有学术、学说或方法学的不同,但却不是人的能力局限。或虽然目前中西医仍然被分为不同的人群,但由于其物质基础没有分别,因此完全可以在其分别的运行模式下相互应用其不同的技术能力。即:之所以人们容易将其分裂为不同的概念,或在其相互应用过程中出现障碍,乃是由于方法学不同,导致其对于物质的阐述模式不同,进而延伸到了其不同的各个方面,从而导致了错觉罢了。或只要运用一般方法学的概念将其反向拆分,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例如: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局限,中医的祖先实际上在当时根本没有好的办法,或如西医或目前的现代医学那样,从一开始便关注和使用人体解剖、生物化学等直观技术手段。为了解决物质的表述问题,中医的先哲巧妙的利用中国当时对于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依据人体主观感受、外部体征变化等后来称之为证的各种变化,创造性的将其定义为了抽象的物质。如: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等(需要说明的是,西医的部分脏器概念是在翻译过程中,侵占了中医的名词,但却赋予其新的内容,因此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不是如西医或现代医学那样,由于有了一定的工具或生产力发展条件,因而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等直观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独立定义或详细描述。因此,与现代医学由于物质与其功能或人体外在表现等,分属于不同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容易的纵向分级,或通过直接比较其研究所见因果关系素材,进而可以更方便的探讨微观对应宏观等各种规律及其关系有所不同。中医的方法由于物质系无法测量与独立描述的抽象概念。即:受限于工具或描述技术手段的缺乏,无奈所采用的原本用于描述物质功能或其外在表达的人体主观感受、外部体征变化等,对于物质本身所进行的替代,或其物质的表达或描述只是一种间接方式,而不是如现代医学那样是一种直观或直接的方法。因此,虽然解决了物质存在的问题,但却也失去了其垂直或直接因果关系比较的机会。或由于物质表达错位所导致的技术研究模式及其路径的不同。例如:由于所见主要为物质的表象,从而势必阻碍其向下一级物质发现的视野,因此也就无法对于其继续向下分类。从而不仅限制了其继续发现的可持续性,并且直接导致了其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技术发展与形成模式。例如:中医的方法,由于经验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对于具有表象区别的不同物质或功能进行横向比较。或其哲学所见、要求与所建立的只能是物质间的间接互动关系,而不是如现代医学那样,由于采用了直接的表述技术手段,从而能够不断提供不同层级的物质之间所具有的直接因果关系及其规律,进而不仅为其技术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反映本质、有效或更具针对性的任务,并且更加方便总结经验、改进技术,从而不断推动医学向纵深发展。
即:由于中医的物质为抽象概念,或这样的概念只能提供或研究横向关系,因而无法提供物质变化更为详细的信息。例如:不同物质间需要管理与控制的各种可能影响到结果的相关因素等。因此其只能做出物质的属性判断,并指导其通过横向类比或在物质关系与人接近的各种关系中,寻找资源、打造工具、形成技术。因此也就形成了其比类取象、看似玄学或没有直观物质基础的论述与研究方式以其相应的技术系统。非常显然,这样的方式及其过程远没有现代医学直观、目标明确、方法有力、相关因素控制得力与效果可重复。并且由于其间的关系无法拆分、比较与测量,或只能整体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是如现代医学那样,由于可以拆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因此只能在一种模糊的状态下,按其固有方法进行操作。而不是如现代医学那样,可以做更多的变形,而与其原始物质或资源可以不同。或不能如目前的现代医学那样,可控的相关因素更多、更直接或更“技术”,因此也被称之为“黑箱”式研究模式。
即:中西医的不同,是在生产力发展条件差别非常巨大的情况下,由于不同思维方式或文化背景的引导,所导致的不同医学方法学所形成的。并且由于这样的方法学在操作过程中,所能看到、关注或研究的内容与现代医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中医的方法所见,主要为物质的横向关系及其秩序,因此自然对于人与环境、不同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等认识深刻,而这样的关系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或尽管这种关系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制因素,从而导致其可重复性较差且难以更好的控制。但由于其毕竟也是认识自然及其规律的一种途径,或其研究或应用的同样也是客观存在、自然规律,并且同样经历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反复设计及与实践的匹配。即: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或产生过程一样,反映与论述的同样是客观存在。因此,在其指导下,中医的先哲还是在没有任何现代精密仪器及其工具的帮助下,成功的取得了在其时代无疑非常先进或能够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医学系统。并且该系统理、法、方、药俱全,或理论、方法、途径、工具或资源等各种方法学要件完备。从而不仅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竞争过程中一直保持了领先。并且在现代科技已经非常强大的今天,仍然有其价值、实用性,甚至局部优势。即: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优势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既可以视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可以与现代医学能力互补的医学方法。同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医学成就、人类智慧、不同医学方法学的典范及其资讯。只不过由于规律所见不是同一个侧面,或其阐述的规律与现代医学不对称或不是对等的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相互应用,但通过转换完全可以相互能力补充罢了。从而不仅极大丰富了既有医学方法,并且由于相互之间所见不同,因而可以相互提供创新与发展的契机。
(3)中医方法学缺陷及其对于其技术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医的概念是与西医,以及以西医技术方法为基础,同时又吸纳了众多其它不同医学方法学的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换言之,它们目前仍然属于不同方法学或各是其不同方法学的代表。即:一旦其相互的方法学发生改变,就会存在命名权的问题,或中医的冠名权由于现代医学阻塞去路而出现了心理的障碍。但由于中医的技术缺陷主要来源于其技术方法或方法学,因此如果其不改变就会无法发展,或只能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例如:与现代医学相比较,由于中医过多的采用了抽象与哲学的概念,或由于对于物质的描述是间接方法,从而造成其物质关系的比对无法直接或也只能横向或间接的进行,因此与现代医学的表述及其概念才会不同。即:由于只能采用定性或哲学的描述,而为其表意带来了困难。即:语言的多向性描述特色或较通俗的称为语言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即:由于同一表述所涵盖的内容往往较多,因而表意往往随其不同环境与讨论主题而不断发生变化。例如:作为中医理论核心的阴阳,就既是一对相互对立并有着宽泛外延的哲学或分类概念,但其同时又是一类物质、功能状态、病理特征、主客关系及疾病演变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不同代表。所以,在讨论事物变化时,阴阳就是矛盾双方的代表;在讨论人体构成、生理及其功能时,阴阳就是不同类别的物质或其外在表达;而在讨论病理及其演变过程时,既是一类特征性的症状、征候群(证)或其功能状态的代表,同时又被用于描述疾病进程、主客关系、变化趋势及正邪双方的状态等。从而不仅使其理论或表述系统晦涩难懂并且易生歧义,并且由于所提供的主要是间接关系,或不能直接对于物质进行测量、直观描述等,而只能停留在目前的阶段。从而不仅为其技术应用造成了困难,同时也是其方法学的缺陷,并且直接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
即:由于目前的中医技术实际上只与其产生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条件相适应,或其方法学的构成中,并没有为其物质的直接描述预留技术介入的空间。因此,尽管已经有了现代医学的参照、比较、实践探索及其相互竞争,其中尤其是与现代医学的能力比较,如:在危重疾病及其状态下的处置方面所具有的致命缺陷。因此,不仅退出了医学的主流,并且其目前的技术能力也在被替代之中。即:由于对于物质阐述既是其技术缺陷形成的原因,也是其基本特征,并且只要改变其物质论述方式,必然面临重新定义概念及其技术系统的问题。因此,也使其陷入了两难或无法发展的境地。例如:除非其物质概念可以继续分解,或能够在其纵向或垂直的不同层级的物质及其表达之间进行比较。如:引入可测量与比较其物质的技术工具等,对于如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等中医的物质概念进行重新阐述。否则,仍然将无法比较其内在物质与其外部表达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而也仍然无法改进或提高其技术能力。换句话说,就仍然只能停留在其目前的状态,且脱离了其传统理论的指导,便会失去方向,进而无法操作。这既是其必须反复学习、理解与对照其2000多年前的传统理论及其经典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其不能如现代医学那样不断取得较大或实质性进展的方法学瓶颈。
即:由于中医的方法学本身具有局限而面临更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发展的现代医学所替代或消灭,并且这样的过程自现代医学兴起,直至目前就没有停止过。然而,由于创新必然超出其传统理论所表述的范围,且不借助现代科技,就需要另外创新工具系统。而物质表达及其描述技术手段的缺乏,恰恰正是其不得不采用物质抽象方法的根本原因。因此,且不说中医能不能依靠一己之力原创出一整套,既区别于几乎倾尽世界不同行业、民族及其资源等类似技术及其成果才发展到目前水平的现代科技。就是其能够实现,也仍然需要与现代医学相比较。因此,虽然理论上中医技术仍然能够发展,但却由于物质概念无法更新,或只要改变其目前的状态,便会与现代医学相接近或已经不是中医。因此只能陷入不发展便会由于无法完善技术、弥补其被现代医学比较出现的致命缺陷而被替代或竞争性消灭,而发展又会由于新的技术必然超出其表述范围立即不战而亡的悖论怪圈。
即:在目前的科技氛围条件下,中医实际上已经失去其仍然独立、不受现代科技影响,或仍然依靠其原创力量进行独立技术更新与孤独发展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或并不影响其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或就是没有西医或现代医学的比较,理论上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因此,所谓中西医只不过是一种“心理障碍”、割裂思维,或由于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堵塞去路,继而出现的“身份”问题而已。即:即便中医仍然有其独立发展的机会,也仍然需要包括类似于现代科技的医学方法学。这与直接借助现代科技没有质的区别。即:一种方法包打天下,不仅现代科技做不到,中医的先哲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样做。例如:正是其不断借鉴与融合了与其同时代的不同技术,如:引进西洋参等大批非中国原产中药等,中医的发展才能达到目前的规模。与现代医学相比较,差别只是同时代不同,内容各异罢了。
即:虽然中西医由于方法学不同而被称为不同医学,但同样由于方法学的原因,其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或只不过由于目前大部分医生只具有一种能力,或根本就不知道其相互的异同与结合的切入点,因此混乱了人们的思维罢了。例如:尽管中西医方法不同,但对于物质的认识均是二元论。即:矛盾和阴阳。只是由于中医的物质系无法独立描述的抽象概念,或由于受限于工具或物质描述技术手段的缺乏,而只能借助物质的哲学属性或其自身功能、外在表达等进行了替代,进而不仅导致其不能直接比较因果关系,并且由于研究所见,只能是物质的表象或横向关系,因此只能停留在横向物质分类,而不是现代医学的垂直分级罢了。因此,只要中医仍然是在其目前的概念与表述之下,就只能停留或保持在其目前的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逻辑混乱,方法学变形等而影响其技术能力,或其目前的价值就会消失。而由于现代科技一开始物质与其功能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只要有足够的积累,中医的真相便会大白于天下或根本没有秘密可言。然而,由于已经出现了中西医不同。即:现代医学已经占据或命名了中医发展的去路,因此便也失去了其继续独立、原创或仍然在中医的概念之下发展的机会。否则就会陷入抄袭或“身份”更加混乱。然而,科学本身并不存在这类社会问题,或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不同文化或不同技术方法学的结合及其产物。因此,其只是中西医不同人群的心理障碍或被扭曲的认识或割裂思维罢了。
因此,虽然由于中医的积累明显较多,且经过漫长时间及其实践的不断检验,所以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中医的理念,甚至直接是其翻版。但由于其关系的架构及其操作并不能直接利用中医的论述,因此便也不是中医。而这无疑对于中医的自然发展非常不利,或只要其处于对立与竞争的状态,中医必然出现萎缩。这不仅是一种损失,其中尤其是中华民族及其子孙应该深思的问题。与此同时,如果中医的积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或在不公平的竞争过程中被无谓的消灭。不仅对于医学的发展是一种迟滞,同时对于中华民族及其子孙也是一种耻辱。
因此,尽管有些人看来,中医技术粗糙落后,但现代科技还是不断从中医的积累与资讯中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其近年的新药开发及其不断取得的成果就是实证。这其中,既有现代医学的自然发展及其向中医的自然覆盖,也有中医技术人员自身的研究、资源开发及逆向扩张。路径虽然不同,但最后结果一样。
因此,中医技术发展只能选择与现代医学结合。因为其与中医自己的称谓一样,同样只是一类方法学的代表,或虽然其方法学也与其一定文化及其背景相关,但其发展显然已经融入了全世界各族人民及其不同行业的成果与不同技术。或事实上,医学首先是一个总的概念,然后才是中西医等方法学的不同。与此同时,它们又是一些不同方法学的医学资讯,或人人都能习而得之的技术能力。因此,中医也根本没有必要自建“围城”、“门墙”或“一厢情愿”的为了保持其所谓的“血统”而自绝于现代科技。否则,不仅只有灭亡一途,并且会连带“葬送”祖先为我们创造的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的机会。而那样的结果不仅非常“愚蠢”,并且人家西医还是对你“嗤之以鼻”。因为其不仅违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割裂其相互发展的历史及其自然历程。
然而,只要中西医技术的能力还有区别,中医理论便不会,也不能被淘汰,或仍然是其资源获取最佳技术能力的指导与方法学,或其仍然具有价值、需求及其市场。或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饭碗”就不会“破”。但前提是首先必须能够“登上”已经被现代医学所“占据”优势的医学发展平台,或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平台,中医技术就是“纯金”,也必然“黯然失色”。
因此,目前国家政策发展中医院的“西医”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其忽略了人的能力及其对于患者的最低责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