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常用血糖监测方法
- 作者:田建华|发布时间:2012-01-24|浏览量:1122次
1、临床意义及重要性
血糖升高既是糖尿病小血管并发症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例如:研究发现,血糖超过7mmol/L至2小时以上,即能够导致眼底、肾脏等小血管内皮细胞等发生组织变性。即:希氏染色体异常或血管组织玻璃样变;同时,也是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不能将人体正常摄入或内生的糖类物质及时转换为生命活动和代谢平衡所需要能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当患者采用合理饮食或热能营养物质摄入控制方法,已不能将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或7mmol/L以下,常常需要配合应用降糖类药物等其它临床治疗方法。其目的:一是控制血糖水平至正常范围,二是帮助患者将正常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及时转换为人体生命活动和代谢平衡所需要的能量。安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田建华
然而,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降糖类药物的作用均属强制性和量效型作用特点。过量使用、用药过程中单方面减少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或患者的胰岛功能有所恢复等均有可能导致低血糖;反之,用量不足、用药过程中单方面增加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或患者胰岛功能有所降低或恶化,均有可能导致血糖控制不良。另外,运动、劳累、患病或处于应激状态,也可以导致患者血糖出现升高或波动。所以,临床常常需要对于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其目的:一是了解和掌握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二是监测药物等临床治疗方法的实际效果;三是了解饮食与药物的匹配程度;四是根据血糖变化规律调整药物品种、剂量或决定是否采用其它治疗手段等。
因此,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位列降糖类药物之前而居于其治疗 “五驾马车”中的第四位。
2、常用方法
(1)点式血糖监测
适用:血糖控制良好且稳定的患者。
方法:一般1-2周检查一次。项目既可点查任何一餐的餐前(空腹)血糖,也可点查餐后2小时血糖。其中,前者主要反映患者前一餐后至抽血时血糖的回归情况;后者主要反映监测餐次餐后血糖的变化、药物疗效或饮食与药物的匹配情况。如正常或保持在预设范围,可继续原有治疗;如过低,则需要调低或减少前一餐药物的使用量;如过高,则要分析原因,对症处理。例如:调高或增加前一餐药物的使用量或更换方法等。
其中,空腹血糖一般可控制在5-7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服药情况下最好控制在8mmol/L以下。未服药可控制在8-10mmol/L之间。接近11.1mmol/L,一般要查3小时血糖。如不能回归餐前,可视为控制不良。
(2)连续血糖监测
方法:根据病情和血糖波动的情况不同,既可连续监测一个餐次的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也可连续监测每一个餐次的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目的是:了解每一餐饮食对于患者血糖的影响或服药情况下的疗效。另加,睡前至凌晨3点之间或午夜加测一次血糖,被认为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早餐前空腹血糖升高是由于夜间出现了低血糖,从而启动了同样由人体胰岛细胞分泌的升血糖素而造成的结果。处理这种情况,需要的往往是夜间加餐,而不是于前一餐次增加降糖类药物。同时,当患者正在强化治疗或有条件时,一般建议选择更多的监测点或进行24小时连续血糖监测。
提醒: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几乎没有人能够准确猜测出自己的血糖水平。因此,无论患者病情程度或自我感觉如何,连续的血糖监测都会对于其血糖控制具有帮助。
(3)糖化血红蛋白(HbAlc)监测
主要用于患者本项目检查前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监测与评价。低于6.5%为控制良好。高于6.5%,一般需要查找因,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