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饭一个改变,降糖效果堪比降糖...
- 把好血糖关,远离冬日之“痒”
- 控制血糖要小心,别引发低血糖
- 糖友过冬的5大要点
- 正月停药恐酿“苦果”
- 糖尿病患者要做好冬季保健
- 体育锻炼有助于防治糖尿病
-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 便秘了查查血糖
- 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并不确定
- 口服降糖药不能“随心所欲”
- 肥胖症有哪些并发症?肥胖症应该...
- 高血压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 高血压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 糖尿病足,灾难的开始
- 天寒更要重保养,积极预防并发症
- 戒烟后要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
- 糖尿病教育系列讲座
- 调理饮食,控制血糖
- 中老年体检 也查查餐后血糖
- 健步走 “糖友”锻炼最适合
- 天冷了 “老糖友”更要小心
- 谈谈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利与弊(下...
- 谈谈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利与弊(上...
- 课题:冬天 糖尿病病友须警惕
- 课题: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
- 甲状腺疾病为何偏爱年轻女性
- “糖人街”患者教育联谊会(第6...
- 课题:糖尿病监测内容与应对措施
- 糖尿病教育系列讲座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
- 戒烟真的会引发糖尿病吗?
- 糖尿病人皮肤易闹情绪
- 减肥慎用药
- 预防糖尿病从减肥做起
- 老年人不可忽视甲亢
- 降糖药物不起效怎么办
- 糖尿病冬季病情易加重
- 戒烟后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 “糖人街”患者教育联谊会(第5...
- 糖尿病患者要测测糖化血红蛋白
- 糖尿病并发便秘的危害及治疗
- 易被误诊的糖尿病神经性膀胱病
- 糖尿病患者,您的心脏还好吗
- 解除思想故虑,正确使用胰岛素,
- 初春 给糖尿病患者提个醒
- 夏秋季“老糖友”的生活起居要讲...
- 怕热多汗很急躁,不妨查查甲状腺
- 糖尿病的诊断及注意事项
- 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 糖尿病治疗药物如三国人物 各有...
- 别让血糖随着气温升高
- 什么是老年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的旅游、婚姻、驾驶和...
- 糖尿病患者怀孕需注意什么
-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 《糖尿病之友》答患者问
- 口服降糖药会低血糖吗
- 血糖监测 如何不多也不少
- 高血脂可引发动脉硬化
- 痛风症长期吃风湿药对身体危害有...
- 女性容易隐藏性肥胖
-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治疗?
- 糖尿病人过冬提示
- 糖尿病人如何运动
- 千万不要小看“春困”
- 糖尿病患者怎样安全度夏
- 多吃少动年轻“糖人”越来越多
- 德生源养心堂忽悠大组合
- 大餐前后喝点苏打水可以降尿酸?
- 春季是糖尿病防治关键时期
- 揭穿“甲减”的多重保护色
- 《海峡都市报》答患者问四
- 糖尿病患者如何平安过春节?
- 《海峡都市报》答患者问三
-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防治高血脂
- 天寒地冻,糖尿病患者更要小心
- 《海峡都市报》答患者问二
- 这份“甜头”吃不消
- 天冷,糖尿病足高发
- 寒冬 糖尿病患者要预防肺炎
- 关爱“老糖友",平安过...
- 糖尿病低血糖,及早发现勤防范
- 糖尿病治疗有新招
- 《海峡都市报》答患者问(一)
- 糖尿病专家的防病心得
- 正确服用拜糖平及注意事项
- 长期月经不调、阴道炎等
- 减少主食为何血糖还是很高?
-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糖尿病擅自停药酿大祸
- 口服降糖药 用法很重要
- 老年朋友,您的体重超标了吗?-...
- 得了痛风病,日常生活注意啥
-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凶险的低血糖
- 管住嘴,迈开腿,测腰围
-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的‘杀手...
- 糖尿病肾病应及早改用胰岛素治疗
- 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的症状
- 糖尿病患者,请关注您的双足
- 性爱后防低血糖 得了糖尿病...
- 丁姑娘“减肥”以后
- 过年了 可别放松对血糖的控制
- 认识妊娠型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 糖尿病应注意分类预防
- “大忙人”要少烟酒多锻炼
- 夏天注射胰岛素有讲究
- 糖尿病治疗要选对“钥匙”
- 我与诺和笔的故事
- 治疗2型糖尿病,应早应用胰岛素...
- 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糖尿病及注意事...
- 餐后血糖您测了吗
- 找准服药的最佳服用时间
- 过上西式生活,别忘老外健康意识
- 作者:陈耀|发布时间:2010-12-26|浏览量:420次
为何糖尿病高发?专家阐述患者认识误区时,特别强调??
过上西式生活,别忘老外健康意识
出行走路、粗茶淡饭,这样的日子虽苦,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很少人得糖尿病。现在生活富裕了,过上西式生活,大鱼大肉,出行不是骑电摩就是坐车,却忘记了“老外们”喜欢的“没事找事干”??登山、攀岩、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耀
探究糖尿病为何高发,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陈耀主任医师认为:现在很多人缺少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过剩、运动过少、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生活西方化,却没学到老外的健康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早期的糖尿病,只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就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很多人却错过了。
陈耀主任看过一位患者,她自己,她的父母、两个哥哥,一家五口都得了糖尿病。“这样的家庭负担该有多重啊!”陈耀主任感叹,如今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全国约有6000万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正常的人达到1亿多。“
健康意识很重要,如果你不幸患糖尿病了,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坚持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但很多患者偏偏舍本逐末。
比如,不管医生怎么强调,很多患者总是不愿意接受糖尿病目前不会断根的事实,一看到“治愈糖尿病”的虚假广告,就急忙去尝试,花钱不算,更糟糕的是把病情延误了。
有的患者听说吃南瓜、蜂胶等能降糖尿病,就长期大量服用。其实这些都是误区,如果蜂胶能降糖,必然是加了降糖药的。
陈耀主任发现,很多患者把饮食控制狭隘地理解为吃饭要控制,米饭是少吃了,鱼、肉、油却吃多了。其实2两肉相当于三四两的饭,看似吃少了饭,实际却多了热量和糖分,对糖尿病患者是很不利的。
陈耀主任经常接诊因过量服用降糖药导致血糖过低的患者,个别严重的甚至抽搐、大汗淋漓、胡言乱语、行为异常、甚至昏迷。不少患者认为,糖尿病是血糖过高引起的,只要把血糖降下来就没事了,于是自行买降糖药服用,且经常按最高剂量服用。
其实很多降糖药的药性都有累积现象,加上老人的肾脏功能较差,药性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导致体内降糖药越积越多,容易造成血糖过度下降。一般糖尿病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6.5%,如果无条件测定,空腹血糖小于6mmol/L,餐后血糖小于8mmol/L就算是降糖达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达标条件可以适当放宽,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小于7mmol/L,餐后血糖小于10mmol/L就可以了。
《健康生活.每周文摘》2010年11月3?9日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