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晓亮医士
-
医院: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科室:
疼痛科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骨肉瘤术后多发转移性癌痛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卵巢癌术后复发伴多发转移;晚期...
- 远离癌痛 珍爱生活
- 什么是疾病?什么是健康?
- “感冒药”你拿捏准了吗?
- 一个癌症患者的的治疗史(转载)
- 冲击波疗法治疗指南
- 从暖气片散热想到手脚冰凉
- 仙人掌效验方
- 仙人掌效验方
- 各种疼痛代表的含义
- 治疗青春痘奇方
- 治疗青春痘奇方
- 除疤妙招
- 养生误区-2
- 肿痛特效方
- 腮腺炎治疗妙法
- 盗汗妙法
- 驱蚊妙招
- 治疗小儿腹泻的妙招
- 神经性耳鸣单味特效方
- 养生误区-1
- 肩关节疼痛的问诊及检查
- 为什么说“早上吃姜胜参汤 晚上...
- 慢性疼痛患者保健养生术
- 如何预防颈椎病
- 激素的作用
- 什么是炎症?
- 五行调息养生法
- 十二时辰养生法
- 单方治疗麦粒肿有特效
- 不同体质人的生活习惯及饮食建议...
- 风湿
- 足跟痛;足底跖筋膜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足跟痛;足底跖筋膜炎;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最好的药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腿一着风一着凉就疼,特别严重
- 颈椎病,肩周炎左胳膊疼该怎没治...
- 疼痛门诊治疗的几个误区
- 腿一着风一着凉就疼,特别严重
- 颈椎病,肩周炎左胳膊疼该怎没治...
- 枕性头痛的治疗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神经阻滞疗法不等于封闭针
- 神经阻滞疗法不等于封闭针
- 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误区
-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 脾经疾病
-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 脾经疾病
- 防止颈椎病
- 防止颈椎病
- 胃经疾病
- 大肠经疾病
- 肺经疾病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 74岁老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
- 74岁老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
- 间歇性跛行
- 3个月劲椎变直.引起劲部疼和头...
- 间歇性跛行
- 3个月劲椎变直.引起劲部疼和头...
- 上班长时间用电脑,脖子经常疼痛...
- 上班长时间用电脑,脖子经常疼痛...
- 30岁,男,晚上睡觉后半夜脊背...
- 足底痛近半年,怎样治疗能全愈,
- 30岁,男,晚上睡觉后半夜脊背...
- 足底痛近半年,怎样治疗能全愈,
- 肌腱病患者就诊指南
- 疼痛和睡眠
- 慢性疼痛和营养
- 浅谈“内科”与“外科”
- 控制慢性疼痛
- 放松与疼痛控制
- 颈痛患者指南
- 腰椎康复做好10节操
- 强直性脊柱炎泡澡药方
- 肌腱病患者就诊指南
- 疼痛评估的可视化手段
- 癌痛患者就诊指南
- 腰痛患者指南
- 疼痛和睡眠
- 怎样促进健康
- 慢性疼痛和营养
- 浅谈“内科”与“外科”
- 控制慢性疼痛
- 放松与疼痛控制
- 颈痛患者指南
- 腰椎康复做好10节操
- 强直性脊柱炎泡澡药方
- 疼痛
- 从一名年轻医生变成绝症患者 麻醉科医生段昌松讲述在角色互换后的4个人生感悟
- 作者:马晓亮|发布时间:2012-11-01|浏览量:909次
段昌松一家
前天,宁波市中医院31岁的麻醉科医生段昌松在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这之前,他已经和肺癌抗争了近一年,15次化疗,2次手术,而现在的他依然还在与病魔顽强地搏斗。
这一年里,他从一个前程大好的年轻医生,变成了一个时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这一年的角色互换,感触颇深。西京医院疼痛科马晓亮
段昌松很愿意把自己这一年的感悟和同行、患者分享。他说,很多东西,你不经历,永远不会明白。
“千万不要忽视身体的一切小状况”
段昌松是安徽人,毕业于安徽一所医科大学,读书时是学校体育部部长,工作后也喜欢跳绳、引体向上和打篮球。平时身体很好,在确诊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得肺癌。
恶疾并非没有征兆,在查出肺癌前11个月,他咳嗽得非常厉害,尤其是晚上,干咳了两三个月,当时只当是感冒,没有拍片。又过了两三个月后,莫名出现后背肩胛骨钝痛,他也只当锻炼时肌肉拉伤,也没放在心上。
“我是学医的,可是自己竟忽视了。”段昌松告诉记者,教科书上说,45岁以上经常抽烟的男性才是肺癌高发人群,所以,他压根儿没联想到自己。
又过了半年,去年11月26日下夜班后,他突然感到右胸疼痛难忍,才去医院检查。做胸部增强CT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右肺癌伴纵膈淋巴和双肾上腺转移,换句通俗的话:肺癌晚期。
“许多肿瘤都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医生也是凡人,也会得癌。”这是段昌松拿到病理切片报告后才反应过来的。
记者了解到,几家大医院每年体检都会从医务人员中查出各类肿瘤患者。市李惠利医院去年18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体检,一下子查出并确诊了3个甲状腺癌,3个乳腺癌以及1个直肠癌。市第二医院去年1500多名医务人员参检,其中3名被确诊为肺癌,一名宫颈癌,一名膀胱癌。
“千万留心自己的身体,不要忽视一切小状况。”这是段昌松想要告诉同行和所有年轻白领们的第一个感悟。
“永远不要觉得病人无知和盲从”
段昌松工作7年,经历的大小手术不计其数。很多次,那些在他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手术,患者和家人的紧张情绪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会在网上搜,拿了那些麻醉致死致残的病例来问我,麻醉副作用多大?会不会出现意外?”段昌松说,他会耐心地劝说患者,不要盲目相信网络,网上消息真假难辨,即便有,也只是极端个例。
可是,当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也变得非常盲目,不停地上网搜索关于肺癌的资料。“我搜的最蠢的一个问题是,把自己症状列一下,然后搜,还能活多久。”说到这儿,他自嘲地一笑,“我也觉得很可笑,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没有专业知识的患者。段昌松说,求生是本能,在病魔和死亡面前的恐惧,医生并不比平常人少。
“永远不要觉得病人无知和盲从,不要居高临下地,轻飘飘地去讲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事。”这是段昌松的第二个感悟。
“请相信医生的初衷都是好的”
角色互换后,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患者的感受。今年3月,他在同事的推荐下去上海胸科医院看病,大医院人山人海,门诊等了两天,床位等了三天。这已经算短的了,那种被呼来唤去等得头发都掉了的感觉,好容易见到医生听结果的复杂心情,只有自己知道。做完化疗后整个人都是瘫软的,就像死去了一样,特别是最近几次,一走到肿瘤病房,闻到化疗药的气味,就开始呕吐了。甚至一看到装化疗药的袋子,就天旋地转。这种痛苦,旁人是无法理解的。
“健康的时候,体会不到病人的痛苦。真生病了,你多希望自己碰到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夫,你多希望他手到病除,你多希望他再耐心些,再仔细些。”段昌松颇有感慨。
段昌松回忆,去上海找的医生他原来不认识,也不是最有名的,但是他能感觉对方确实在为他着想,他完全信任对方,一切遵医嘱进行。回宁波后就不用说了,在身边朝夕相处的同行们他是完全信得过的。
他说如果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他一定会对患者更温柔细致些,因为医生真的是他们的上帝。当然,他也想给患者一些建议,就是要信任医生,相信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如果病人和医生之间,互相都是防着这,防着那,对疾病的治疗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是他的第三个感悟。
“珍惜身边的幸福”
段昌松的儿子只有20个月,他最担心的事,就是还能不能陪儿子长大了。
以前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往往是主刀医生做完手术下班了,他还得守着。他对自己要求很高,病人叫一声痛,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为此,错过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光。
“有一次我对儿子说,‘要是有一天你找不到爸爸了,怎么办?’听了这话,我儿子就拿着手打我说‘不要,不要’,可我不能永远陪着他了,我真的做不到。”说到这儿,他的眼里泪光点点。
段昌松说,他自己从小读书很刻苦,成绩很好,他对儿子没有同样的要求,就一个要求,孝敬妈妈。他的妈妈要受更多的苦,付出更多的艰辛,来培育他。很多应该由爸爸来做的事情,都要由妈妈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儿子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时候,我真想在他心里刻下个‘孝’字。让他时常看到,做个孝顺的人。”段昌松说,可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好。从上大学起他就开始了勤工俭学,假期给人家卖移动卡、手机,自己赚学费生活费,很少回家看父母,成家立业后就更忙了。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会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他也很感激同事和朋友,生病期间,大家轮流照顾他,全院职工还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捐款约21万元。
段昌松希望把爱传递下去,所以他决定要捐献眼角膜,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要离去时,让他的眼睛留下来替他看这个世界。
“珍惜身边的幸福,多陪陪家人,活在快乐和感恩里。”这是他想对身边人说的第四个感悟。
前天,宁波市中医院31岁的麻醉科医生段昌松在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这之前,他已经和肺癌抗争了近一年,15次化疗,2次手术,而现在的他依然还在与病魔顽强地搏斗。
这一年里,他从一个前程大好的年轻医生,变成了一个时时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这一年的角色互换,感触颇深。西京医院疼痛科马晓亮
段昌松很愿意把自己这一年的感悟和同行、患者分享。他说,很多东西,你不经历,永远不会明白。
“千万不要忽视身体的一切小状况”
段昌松是安徽人,毕业于安徽一所医科大学,读书时是学校体育部部长,工作后也喜欢跳绳、引体向上和打篮球。平时身体很好,在确诊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得肺癌。
恶疾并非没有征兆,在查出肺癌前11个月,他咳嗽得非常厉害,尤其是晚上,干咳了两三个月,当时只当是感冒,没有拍片。又过了两三个月后,莫名出现后背肩胛骨钝痛,他也只当锻炼时肌肉拉伤,也没放在心上。
“我是学医的,可是自己竟忽视了。”段昌松告诉记者,教科书上说,45岁以上经常抽烟的男性才是肺癌高发人群,所以,他压根儿没联想到自己。
又过了半年,去年11月26日下夜班后,他突然感到右胸疼痛难忍,才去医院检查。做胸部增强CT和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右肺癌伴纵膈淋巴和双肾上腺转移,换句通俗的话:肺癌晚期。
“许多肿瘤都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医生也是凡人,也会得癌。”这是段昌松拿到病理切片报告后才反应过来的。
记者了解到,几家大医院每年体检都会从医务人员中查出各类肿瘤患者。市李惠利医院去年18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体检,一下子查出并确诊了3个甲状腺癌,3个乳腺癌以及1个直肠癌。市第二医院去年1500多名医务人员参检,其中3名被确诊为肺癌,一名宫颈癌,一名膀胱癌。
“千万留心自己的身体,不要忽视一切小状况。”这是段昌松想要告诉同行和所有年轻白领们的第一个感悟。
“永远不要觉得病人无知和盲从”
段昌松工作7年,经历的大小手术不计其数。很多次,那些在他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手术,患者和家人的紧张情绪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会在网上搜,拿了那些麻醉致死致残的病例来问我,麻醉副作用多大?会不会出现意外?”段昌松说,他会耐心地劝说患者,不要盲目相信网络,网上消息真假难辨,即便有,也只是极端个例。
可是,当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时,也变得非常盲目,不停地上网搜索关于肺癌的资料。“我搜的最蠢的一个问题是,把自己症状列一下,然后搜,还能活多久。”说到这儿,他自嘲地一笑,“我也觉得很可笑,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没有专业知识的患者。段昌松说,求生是本能,在病魔和死亡面前的恐惧,医生并不比平常人少。
“永远不要觉得病人无知和盲从,不要居高临下地,轻飘飘地去讲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事。”这是段昌松的第二个感悟。
“请相信医生的初衷都是好的”
角色互换后,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患者的感受。今年3月,他在同事的推荐下去上海胸科医院看病,大医院人山人海,门诊等了两天,床位等了三天。这已经算短的了,那种被呼来唤去等得头发都掉了的感觉,好容易见到医生听结果的复杂心情,只有自己知道。做完化疗后整个人都是瘫软的,就像死去了一样,特别是最近几次,一走到肿瘤病房,闻到化疗药的气味,就开始呕吐了。甚至一看到装化疗药的袋子,就天旋地转。这种痛苦,旁人是无法理解的。
“健康的时候,体会不到病人的痛苦。真生病了,你多希望自己碰到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夫,你多希望他手到病除,你多希望他再耐心些,再仔细些。”段昌松颇有感慨。
段昌松回忆,去上海找的医生他原来不认识,也不是最有名的,但是他能感觉对方确实在为他着想,他完全信任对方,一切遵医嘱进行。回宁波后就不用说了,在身边朝夕相处的同行们他是完全信得过的。
他说如果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他一定会对患者更温柔细致些,因为医生真的是他们的上帝。当然,他也想给患者一些建议,就是要信任医生,相信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如果病人和医生之间,互相都是防着这,防着那,对疾病的治疗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是他的第三个感悟。
“珍惜身边的幸福”
段昌松的儿子只有20个月,他最担心的事,就是还能不能陪儿子长大了。
以前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往往是主刀医生做完手术下班了,他还得守着。他对自己要求很高,病人叫一声痛,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为此,错过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光。
“有一次我对儿子说,‘要是有一天你找不到爸爸了,怎么办?’听了这话,我儿子就拿着手打我说‘不要,不要’,可我不能永远陪着他了,我真的做不到。”说到这儿,他的眼里泪光点点。
段昌松说,他自己从小读书很刻苦,成绩很好,他对儿子没有同样的要求,就一个要求,孝敬妈妈。他的妈妈要受更多的苦,付出更多的艰辛,来培育他。很多应该由爸爸来做的事情,都要由妈妈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儿子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有时候,我真想在他心里刻下个‘孝’字。让他时常看到,做个孝顺的人。”段昌松说,可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好。从上大学起他就开始了勤工俭学,假期给人家卖移动卡、手机,自己赚学费生活费,很少回家看父母,成家立业后就更忙了。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会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他也很感激同事和朋友,生病期间,大家轮流照顾他,全院职工还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捐款约21万元。
段昌松希望把爱传递下去,所以他决定要捐献眼角膜,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要离去时,让他的眼睛留下来替他看这个世界。
“珍惜身边的幸福,多陪陪家人,活在快乐和感恩里。”这是他想对身边人说的第四个感悟。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