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特纳管囊肿(处女膜囊肿)的治...
- 别把宫颈管粘连当做绝经
- 阴道裂伤
- 外阴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 漫话晚期产后出血
- 同样的阴道壁脱垂不一样的原因
- 认识罕见的阴道恶性黑色素瘤
- 年轻子宫腺肌瘤患者新疗法
- 重复输卵管妊娠的治疗
-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利弊谈
- 中年女性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患者的...
- 年轻妇瘤患者的绝经症状管理
-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策略变化引起生...
- ACOG指南??子宫切除术治疗...
- 亲密伴侣的暴力-医生能够做些什...
- ACOG临床指南??宫颈癌筛查
- ACOG临床指南??宫颈细胞学...
- 深部浸润结肠直肠的内异灶的外科...
- ACOG临床指南??选择性和预...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何时治疗为妥?
- 女人绝经原是男人的错(马晓年撰...
- 为什么妇科恶性肿瘤那么多?
- 祝贺!
- 做爱,就是一种革命(潘绥铭撰文...
- 腹腔镜下复杂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
- 性快乐四论(潘绥铭撰文)
- 非典型晚期卵巢癌2例
- 环境与女性生殖健康
- 卵巢癌的规范性治疗 ...
- 环境与女性生殖健康 ...
- 亲密伴侣的暴力-医生能够做些什...
- 热烈祝贺我院“三甲”现场复审合...
- ACOG指南??子宫切除术治疗...
- ACOG临床指南??宫颈癌筛查
- 完全性宫腔粘连宫腔镜手术次数
- ACOG临床指南--异位妊娠的...
- 从个案看90后女孩性教育
- 妇产科创立协和式全盆底重建术
- 子宫内膜癌的处理-2005年A...
- ACOG临床指南??宫颈癌筛查...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 异位妊娠和流产:NICE指南总...
- 女性性功能障碍(一)(美国妇产...
- 罕见的席汉氏综合症
- 手术前为什么做哪么多检查?
- 警惕SPA养生传染疾病
- 中年女性健康查体查什么?
- 解脲支原体阳性是否需要治疗?
- 警惕老年性阴道炎继发宫腔积脓
- 话说性梦
- 一句话两样说案例(一)
- 女性慢性盆腔疼痛包括哪些疾病?
- 慢性盆腔疼痛女性,教您如何陈述...
- 育龄期妇女月经异常的检查流程
- 2012年末述职
- 漫谈巨大子宫颈肌瘤手术治疗决策
- 女性如何防治生殖道感染?
- 妇科手术什么时间做更好?
- 列席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成立仪式随...
- 浏览量超过300万
- HPV阳性如何处理?
- 平安夜不平安--带着爱情的伤
- 戏说妇产科专业细化
- 与年轻子宫腺肌瘤患者的对话
- 直肠癌术后2年再发子宫内膜癌1...
- 特殊表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二)
- 陈旧性三度会阴裂伤1例
- 卵巢囊肿何时需要手术?
- 如何学好妇产科学?
- 为什么不再相信大夫的警示?
- 从猝死案例看临床决策的重要性
- 怪异型子宫肌瘤1例
- 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是否需要手术
- 尿失禁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 异常TCT结果如何处理
- 腹腔镜手术利弊谈
- 特殊表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一)
- 漫谈医患关系
- 幸福感源于什么?
- 也说卵巢转移癌治疗
- 还说医患沟通---如何传递不好...
- 再说输卵管癌
- 同样的阴道壁脱垂不一样的原因
- 良性葡萄胎也可以转移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治愈后应注意...
- 也说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 漫话晚期产后出血
- 脱垂子宫切除了为什么还会复发?
- 宫颈癌IA1期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 宫颈锥形切除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
- 复发性阴道直肠瘘修补术1例
- 与一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对话
-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实践与思考
- 漫话实习医生实习
- 3例复发性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患...
- 对于CIN3如何处理更恰当?
- 小议大夫“说谎”
- 48岁葡萄胎患者治疗决策
- 关于腹腔镜手术的不足之处
- 大夫都是“一根筋”吗?
- 妇科肿瘤治疗决策
- 腹腔镜下精细解剖法次广泛子宫切...
- 医改之先看病后付费
- 医改之医疗组负责制
- HPV感染与宫颈癌
-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 宫颈癌筛查是咋回事
- 没有典型症状的典型子宫内膜异位...
- 哪种环更好?
- 人流好还是药流好?
- 腹腔镜能够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手...
- 如何理解并发症?
- 个案随想---临床的“灰色地带...
- 腹腔镜下盆腔严重粘连松解术
- 妇科恶性肿瘤晚期治疗决策
- 宫腔镜手术的特殊风险(二)
- 宫腔镜手术的特殊风险(一)
- 术中发现的疾病不一定是早期,应...
- 手术与创伤
- 如何正视妇科恶性肿瘤
- 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利弊谈
- 病人心理状态之一
- 卵巢冠囊肿扭转合并左位阑尾穿孔...
- 大夫的心事您可能不懂---有感...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 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决策看微...
- 尊重也需要法律支撑
- 怎样才是从患方利益出发
- IVF-ET后异位妊娠
- 年轻子宫腺肌瘤患者新疗法
- 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
- 年终统计数字
- 卵巢癌晚期术后存活11年
- 宫腔粘连术后妊娠
- 大夫变成病人后
- 腹腔镜下精细解剖法切除巨大子宫
- 妇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微创新观念(转自中国妇产科网)
- 妇科临床的尴尬
- 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降低临床分期
- 别把宫颈管粘连当做绝经
- 宫颈冷刀锥切术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 腹腔镜下精细解剖法切除宫颈巨大...
- 大夫的电话为什么接听的少
- 浏览量超过100万
- 妇科首位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
- 漫谈腹腔镜检查术
- 妇科微创文化
- 妇科文化
- 腹腔镜下精细解剖法子宫切除术
- 从一天内遇到的三例少见疾病看大...
- 医学是后继科学
- 妇科三大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思维新...
- 关于手术时间的思考
- 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疗法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现与性格
- 从未见过的子宫肌瘤
- 在治疗前是否都要清楚了才能接受...
- 乳腺癌术后卵巢的去留问题的理性...
- 围绝经期阴道流血
- 慢性宫颈炎是如何发展为宫颈癌的...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如何处理更恰...
- 患者如何配合医生避免宫颈癌漏诊
- 外阴瘙痒有哪些原因
- 从宫颈癌的治疗进展看微创理念
- 漫话慢性宫颈炎(三)
- 漫话慢性宫颈炎(二)
- 漫话慢性宫颈炎(一)
- 从子宫肌瘤的多样性看治疗决策的...
- 霉菌性阴道炎为什么容易复发
- 卵巢癌早期表现
- 医学科普??写给患者的话
- 卵巢巧克力样囊肿剔除术后应该注...
- 血管内平滑肌瘤
- 多发性卵巢畸胎瘤合并腺纤维瘤1...
- 残留宫颈巧克力囊肿
- 重复输卵管妊娠
- 陈旧性子宫穿孔2例
- 广泛子宫切除术手术方法改进大大...
- 宫腔粘连
- 腹腔镜下巨大卵巢交界性粘液性囊...
- 卵巢转移癌
- 巨大子宫肌瘤剔除术
- 学历不等于医学常识
- 腹腔镜下剔除超大卵巢巧克力囊肿
- 年终统计数字
- 子宫腺肌瘤何时切除子宫为宜?
- 卵巢巧克力囊肿“消失”意味着什...
- 卵巢巧克力囊肿何时手术为宜?
- 子宫肌瘤多大需要手术?
- 卵巢癌患者如何保留生育功能?
- 宫腔镜检查联合超声检查解决宫腔...
- 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
- 妊娠期生殖器官变化及性生活的可...
- 闭经想着查查垂体
- 小儿腹腔镜手术
- 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成功
- 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成功
- 更年期是确实存在的生理、心理和...
- 关于医疗费用的告知
- 宫颈癌筛查
- 孕期能够选择微创手术吗?
- 腹腔镜帮您诊断慢性盆腔疼痛
- 子宫内膜异位症筛查方法
- 重视绝经后出血
- 肥胖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更适宜腹...
- 无蒂粘膜下肌瘤也可以一次性切除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激素替代
-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 两种宫外孕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
- 子宫托异位膀胱1例
- 下腹部小横切口摘除巨大宫颈肌瘤
- 低分化卵巢腺癌1例
- 再为高龄老人成功手术
- 腹腔镜下进行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
- 肥胖不再是腹腔镜手术禁忌证
- 宫颈管妊娠1例
- 怎么理解“N1H1死亡病人中8...
- 宫角部妊娠1例
- 罕见的宫颈癌1例
- 成功为一位83岁老人切除子宫和...
- 多发性子宫肌瘤治疗?
- 15岁女孩巧克力囊肿术后两月防...
- 成功为1名老年女性在腹腔镜下切...
- 宫外孕保守治疗的利与弊
- 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09...
- 手术量刷新
- 腹腔镜手术需要病人如何配合?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真地很难治...
-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什么肿瘤?
- 老年女性患妇科病更危险
- 卵巢妊娠---另一种罕见宫外孕
- 如何恰当地补充卵巢激素?
- 激素是补充好还是不补充好?
- 产褥期感染
- 做位聪明病人
- 畸胎瘤---一种与生俱来的肿瘤
- 青少年女性也要注意妇科病
-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 宫角部妊娠---罕见宫外孕1例
- 有病还是要早治疗
- 系统性红癍狼疮合并双侧卵巢肿瘤...
- 子宫肌瘤成因
- 不开肚子也可取出大肌瘤
- 老人“发福”可能是病
- 对子宫良性病变微创治疗的辩证思...
- 女性难言之隐:压力性尿失禁
- 原位癌??最接近癌的非癌病变
- 放环??一劳永逸的避孕措施
- 女扎的受益者
- 性交痛原因
- 子宫内膜异位症成因先知道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医生(转自健康报网)
- 作者:刘东光|发布时间:2013-03-01|浏览量:541次
这一切都是医生的错吗?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钢,探讨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刘东光
医患关系需要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互相理解
隐藏在无数医患矛盾背后,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医患沟通渠道的不畅。当患者花了两小时排队挂号,花1小时候诊,忍受了漫长的等待后,等来的却是一张冷漠的面孔,甚至不耐烦的态度,他们很容易愤怒。然而,对于一名一上午看了50个病人、忍受着嘈杂无序的就诊队伍、4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的医生来说,保持微笑和温和耐心的语气,同样是个有些“残忍”的要求。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最大的一条鸿沟。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老百姓对医生的种种抱怨?
柯杨:这些抱怨背后的深层原因,与中国的医疗体制有关。目前,全世界比较合理的医疗体制是:分层、分类、分级。比如在城市,社区是最基本的层面,中间层是二级医疗,最后才是三级医疗。社区医生先指导病人做决策,一旦发生严重疾病,再建议到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看病。而三级医院主要解决疑难重症,先进技术的推广、传播和教学培训的问题。可目前中国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医疗网络。虽然政府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可基层医疗缺乏高水平医学人才的现实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患者就像三级跳一样,一下子涌进了三级医院,让医生们无暇应对、措手不及。再加上其他因素,如诊断方式越来越依赖高科技手段,导致患者的花费越来越高、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又不一定能得到有效治疗。医学本身的局限性仍然很大,这点多数患者不了解,所以心理落差大,容易把不满发泄到医生身上。
黄钢: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更多地依赖各种检查设备,CT与B超随手就开,“望、触、叩、听”似乎成了传说,和患者沟通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很多医生工作量太大,工作严重超时。一上午重复50遍相同的话,再有耐心的人也难免会有脾气。再加上有些患者对疾病、诊疗不理解,苛求医生,这也造成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记者:您以普通人身份看过病吗?遇到过和医生沟通不畅的情况吗?
柯杨:有过啊,陪我母亲、女儿看病。我发现,医生有些说话方式可以改变。但是,目前整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观念:只要一个人,对其他人有一点支配权的时候,就变成人格的不平等,掌握一点别人的命运就颐指气使。医生往往表现的是,当他认定自己实施了正确的治疗,就可以说话非常生硬。在医疗行业,态度生硬就代表了一种居高临下,因为面对的是弱者,就很伤人。如果不出问题,病人都能接受;一旦出了问题,这样的态度就会成为“导火索”。
记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柯杨: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独立人格和平等的精神。这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从小就教育小孩要服从家长、服从老师、服从长者、服从权威、服从领导。长时间处于服从的压力之下,使人长大后一旦拥有权力,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报复”在有求于自己的人身上。这是一代代往下传的东西,这个理念太糟糕了。
黄钢:现在的一些医学教育是“快速培养模式”,强调先进的诊疗技术,但实实在在地少了一些无形的、底蕴的人文熏陶。
当我们把爱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接过去,再传递给患者
大学是培养理想的地方,然而这理想又必须在现实中打磨。今天,社会的复杂性毫无疑问地影响到了医学校园,各种医患矛盾、医疗纠纷让医生这个职业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失去了“理想”的光环。如何教会他们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让他们心中的“爱”永不消失?
记者:现在的学生会跟老师交流医患矛盾的问题吗?
柯杨: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医患矛盾时,学生们会比较困惑,个别学生做医生的理想会因此动摇。有的家长会给我打电话,说:“你们能不能保证我们孩子将来当医生的安全?如果不能,我们不要再念了,我们要改行。”每次听到这样的电话,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因为产生医患矛盾的原因很复杂。
记者:在医患关系上,体制和文化传统一时难改,那我们能改变什么?
柯杨:教育是一方面,改善就医环境,分解医生专业以外的负担也很重要。医院应该设立专人专岗,给予病人更多关爱。比如,医生开了药,药怎么吃有专人解释;设立专门机构,让患者有聊天、倾诉的地方。很多医院都开始做这些了,但做得还不够。因为人力资源支出太大,影响医院生存,需要体制和政策支撑。但这对病人非常重要。
黄钢:对医生进行爱心、责任心、沟通技巧的培训,注重培养精神世界,丰富人文情怀。(下转1、8版中缝)(上接第1版)
要让医生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随着人文底蕴和博爱关怀的增强,医生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就能理解其急躁或过激的言行。病人得到了安慰,心情得到舒缓,矛盾也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
真正的好医生是个成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掌握技术的“匠”
几乎所有人去看病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碰到个“好医生”。什么才是“好医生”?不少老百姓对此的要求是“医术好一点”、“态度温和一点”。殊不知,要做到第一点,一个医生需要至少8年的寒窗苦读,再加上长期在临床上的苦苦探索;要做到第二点,可能比第一点更难,因为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背后,藏着一个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记者:如果您自己去看病,希望碰到什么样的医生?
柯杨:首先他的医术一定要高。当然我知道疾病非常复杂,如果他没时间跟我好好解释,希望他起码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其次,我希望找大夫一下子就找对了,不要被推来推去。如果能得到医生的安慰那将更好。
记者:在你们的心目中,真正的“好医生”什么样?
柯杨: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应该是个“成熟”的人,一个“全人”。我认为“成熟”的人,一是经过教育后有理性的思维方式,二是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和体谅。而“全人”,不只是一个掌握技术的“匠”,而是要有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面对复杂情况和人打交道的能力等。
黄钢:好的医学生和好医生一样,都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有不断否定自我的勇气,并善于总结提高,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激情。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