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有哪些
- 我的人体摄影获奖了
- 今天我遭到了恐吓
- 无名小卒
- 死亡教育
- 成人之美
- 盗铃何需掩耳
- 原来文章是有性别的
- 怎样对待死亡
- 我的幸运数字
- 遐想(2)理想在飞!
- 节约能源 身体力行
- 空中遐想
- 洁癖和运动成瘾
- 我的饮食习惯
- 我的自我归类
- 我也痴人说梦
- 遐想(3)理想是温馨的家
- 坑爹还是坑儿
- 今生几多愁
- 博客光棍节遐想(1)
- 老有新招
- 身教的力量
- 饭盒情结
-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遇车祸现场救人
- 我治愈的第一例咽漏
- 我渴望逆境中的挣扎
- 鼾症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 门诊日记
- 癌症
- 正义的力量
- 医生的死亡之道 (2012-0...
- 黑石埠的青葱岁月
- 黑石埠的风雨之夜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简介
- 我的普通话
- 书山的路径学海的舟
- 鼻腔异物漏诊记
- 女儿小学入学记
- 向蜂箱开火
- 对文学的饥渴
- 荡涤灵魂
- 守望未来
- 为麻雀下跪
- 走过了春夏
- 梦乡被骗记
- 爷俩娘俩兄弟俩
-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网上看性爱公园有感
- 公交车上的断想
- 飞机历险记
- 儿时的一次串门经历
- 从医生屡遭伤害想到破窗效应
- 超级肥胖引发鼾症
- 不要拼命要玩命
- 我写这些文字的初衷
- 一个“狡黠”的目光
- 五马湖落水记
- 梦游东海龙宫
- 我的过敏史
- 语言迟发育
- 一瞥而定
- 以病人为中心
- 我的理想是掏粪工
- 永远的潇洒
- 我离开了泰安
- 我渴望出名
- 班主任的爱心链
- 宋老师表扬我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为真善美呐喊
- 睦邻友好传佳话
- “最佳第一助手”
- 草莽英雄与草根匠人(李云龙和我...
- 大师与巨匠
- 我获得了第一枚“金牌”
- 一不留神后果严重
- 大学时代的精神恶补
- 破格晋升副高的悲剧
- 给医大同学的演讲
- 一个瓶塞一条生命
- 我建议
- 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治疗鼓室硬化症
- 没有爱,你会是什么
- 仁心仁术
- 有梦想的生活多好
- 第一次见到王正敏
- 让病人少挨一刀
- 向幸福出发
- 我的童年
- 现代灰姑娘的故事
- 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责任在主刀
- 抗洪救灾总动员(下咽癌切除后的...
- 市级科技拔尖人才选拔风波
- 快乐与健康之争
- 亲手为老妈开刀
- 2012新年致辞
- 创新与精品
- 夺刀救命记
- 一个未能彻底切除的颅底肿瘤
- 我开刀无数
- 尖端科技产品与精湛手术技巧的完...
- 我的偶像林巧稚
- 我眼中的护士
- 我的就职演讲
- 我被任命为科主任
- 为捍卫生命而战
- 王正敏教授“骂人”
- 我创造了医学奇迹
- 一个女孩的投诉
- 目送亲人漂洋过海(面神经的故事...
- 鼻中隔弯曲与核桃仁
- 亲手为老爸开刀切喉癌
- 为患者抠大便
- 见证奇迹的时刻
- 医者仁心拔刀相助
- 颈部的定时炸弹(巨大血管瘤)
- 我的智囊团
- 甲状软骨开窗术
- 我“看”到了水泡音
- 遭人误会遭人骂
- 雕刻内耳的故事
- 一个“喉癌”患者的求医路
- 牙制听骨的发明
- 千锤百炼--气管异物手术训练
- 我获得的第一块颞骨
- 掘人家祖坟,断人家子孙
- 中耳炎患者耳内植入人工钛制听骨
- 纤维喉镜下间接喉钳喉肿物摘除术
- 中耳炎患者耳内植入人工钛制听骨
- :与时间争夺生命
- 不抛弃、不放弃(一个病史最长、...
- 利他?生命的原动力
- 作者:叶晓明|发布时间:2012-09-18|浏览量:442次
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祖国的花园里在家庭的温室里在家人的呵护下在老师的哺育下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日子傻傻的过憨憨的长懵懵懂懂无欲无求平平淡淡飘飘忽忽走过五十五年,如梦初醒已是半个多世纪。这基本是我的人生写照。自幼我的心智比同龄孩子就晚开窍,五岁之前的事基本失忆。进托儿所因托儿所阿姨说因我拒食怕养不活而被拒之门外。我自己是不可能有印象,是后来父母讲给我听的我的儿时故事。泉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叶晓明
学前期受到爷爷奶奶的影响最大,爷爷任劳任怨逆来顺受助人为乐的言行举止和奶奶发自内心无时无刻的爱和赞美基本确定了我的人生方向。
到了入学的年龄别人家的孩子欢天喜地期盼已久的理想成为现实。而我有没有过对上学的期盼有没有过这样的理想在我的记忆中似有似无,即使有也是朦朦胧胧不强烈不鲜明。而且对走进校门充满未知充满畏惧所以才有了入校第一天被父亲扭了一把屁股才走进教室的尴尬和无奈。
上学之后也是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不喜欢的科目能不学就不学不能不学就被老师家长逼着学,没有别人家孩子的上进心进取心从不争强也不好胜真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子得过且过。用一句时尚的词叫顺其自然那叫一个境界。
小学一年级最后能记忆的事就是我人生的第一任班主任黄文老师,她是一位中年女教师,她说过的话她上过的课在我的脑海里已没有任何痕迹了,但她那慈母般的微笑却成为永恒,她就像妈妈一样疼爱我这唯一的感受被记录在我的心底,那是一颗爱的星星之火。
在家庭中母亲对我是疼爱有加过度溺爱包办了我的所能和所不能,事无巨细全程代理,今天未来悉心设计。长此以往我自然习以为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穿住行言听计从,生活不需要我去思考我也不善于思考渐渐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大脑在生活中的作用。关于四肢我还能够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制作和劳动所以四肢尚未退化到四肢萎缩丧失功能要上轮椅的地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接触到了毛主席语录、毛泽东思想。知道了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他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思想的僵化也就成为必然。久而久之只可能以毛泽东思想为思想哪还会有自己的思想(其实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概念,如果拥有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体系我就不用在这里?嗦了)。所以说我的脖子上顶着的是别人残缺不全的脑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残吧。也就造就了我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永远没有自我。所以很容易被英雄和劳模所感动所感染,做人的标准我首选的是雷锋而职业的首选是时传祥(北京掏粪工人)。中学时代我的最大理想就是做一个掏粪工人,而且曾为未来的职业有所设想和规划。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李咏说他也曾经有这个理想,而且他说当时有很多人有相同的理想。我很开心,原来如此著名的主持人也曾经那么傻过,其实那不是傻,而是有一颗利他的心,原来这样的人并不少。当年在中学时代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班主任老师们身上在他们的爱里我都体会到了这种利他的美德。那是爱的星火燎原。
进入社会之初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没有什么欲望而且习惯于顺从和被动工作一心只想在他人领导之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所以我曾调侃自己就是那个为数不多的不想当将军的好士兵。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下其生活和事业的原动力来自哪里?而且是否自身还存在这种动力呢?我自己就有过这种忧虑和担心。我曾想无论我干什么无论我在何处我将永远是在人类社会的最底层他人视界的最边缘最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陨落之时都激不起一朵浪花。其实这也是我最初的人生路线图:默默的走完自己的人生。
对于职业的选择,在大学临近毕业时,指导员曾找我谈话提出可以留校任教。我不加思索可以说是本能反应一口就回绝了。因为我太了解我自己了,嘴笨口拙没有头脑怎么能当老师只能是误人子弟的罪人。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是我望尘莫及的。
对于指导员的关照我发自内心的感激。这是我唯一一次拒绝,此后根据卫生局李秘书的推荐和父母的意见回到医科所,在病毒室工作,一年后因某种原因我调入中心医院。
这样我就来到了市中心医院,最初父母及亲朋好友共同商议的结果是干眼科。当时有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窝窝囊囊干妇科。可我到医院报到时,耳鼻喉科王茂才主任强烈要求我干耳鼻喉科,最终可以说是生拉硬拽给我定了终身。当时还有一位朋友对我父母说:晓明这种性格可不能干耳鼻喉科,不好干而且急症多风险大。今天我还是发自内心的感谢王茂才主任,因为我深深的感觉到这是最适合我的职业,是我深爱的事业。
在耳鼻喉科干了一段时间看到的是医疗水平不高手术技术落后治愈率很不理想。中耳炎鼻窦炎手术后复发率很高,喉癌下咽癌术后并发症多,咽漏时有发生。我也很快就体会到耳鼻喉科解剖非常复杂手术技术难度极大。而我们耳鼻喉科医生普遍缺乏耳鼻喉科专业训练,对耳鼻喉解剖不熟悉不全面。这就是症结所在。最终证明我曲折而独特的解剖过程是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回顾那些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行为举止其动力并不是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而是对于他人的一种热爱从而转化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其实就是我骨子里的那种利他的本能。这种本能就会让我时时的忘了自己,必须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这种本能不是先天具有的,是你自幼身边人的言行举止长期影响所培养出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你就不可能具有这种意识和本能。当然相同的环境不一定长出相同的人,其自身因素是关键。取决于自身的本性和人生取向,取决于对环境、对他人行为的准确感悟和取舍。
至此我才算找明白了自己一生活着的动力来自哪里。在此之前总是找不到自己活着的理由,自己为什么很少不快乐的理由。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天不诛我地也不灭我,那天地留我可能就是为了让我给他人快乐,无奈的是我也就傻乎乎的跟着乐啦。
可悲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也在渐渐的找回失落的自我---随之而来的就是私欲。面对贪欲横流利欲熏心的太平盛世也就难免陷入其中了。正如鲁迅所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都变成漆黑”。能否自拔就看自己的定力了。世上莫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我总感觉中国人眼前就好像是撞大运,有的撞进天堂,有的撞进地狱,又有的撞得头破血流晕头转向找不着北,此刻文人必用呜呼哀哉而我们俗人只好骂一声真他妈的!听天由命吧。
2012.9.12.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