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有哪些
- 我的人体摄影获奖了
- 今天我遭到了恐吓
- 无名小卒
- 死亡教育
- 成人之美
- 盗铃何需掩耳
- 原来文章是有性别的
- 怎样对待死亡
- 我的幸运数字
- 遐想(2)理想在飞!
- 节约能源 身体力行
- 空中遐想
- 洁癖和运动成瘾
- 我的饮食习惯
- 我的自我归类
- 我也痴人说梦
- 遐想(3)理想是温馨的家
- 坑爹还是坑儿
- 今生几多愁
- 博客光棍节遐想(1)
- 老有新招
- 饭盒情结
-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遇车祸现场救人
- 我治愈的第一例咽漏
- 我渴望逆境中的挣扎
- 鼾症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 门诊日记
- 癌症
- 正义的力量
- 利他?生命的原动力
- 医生的死亡之道 (2012-0...
- 黑石埠的青葱岁月
- 黑石埠的风雨之夜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简介
- 我的普通话
- 书山的路径学海的舟
- 鼻腔异物漏诊记
- 女儿小学入学记
- 向蜂箱开火
- 对文学的饥渴
- 荡涤灵魂
- 守望未来
- 为麻雀下跪
- 走过了春夏
- 梦乡被骗记
- 爷俩娘俩兄弟俩
- 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网上看性爱公园有感
- 公交车上的断想
- 飞机历险记
- 儿时的一次串门经历
- 从医生屡遭伤害想到破窗效应
- 超级肥胖引发鼾症
- 不要拼命要玩命
- 我写这些文字的初衷
- 一个“狡黠”的目光
- 五马湖落水记
- 梦游东海龙宫
- 我的过敏史
- 语言迟发育
- 一瞥而定
- 以病人为中心
- 我的理想是掏粪工
- 永远的潇洒
- 我离开了泰安
- 我渴望出名
- 班主任的爱心链
- 宋老师表扬我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为真善美呐喊
- 睦邻友好传佳话
- “最佳第一助手”
- 草莽英雄与草根匠人(李云龙和我...
- 大师与巨匠
- 我获得了第一枚“金牌”
- 一不留神后果严重
- 大学时代的精神恶补
- 破格晋升副高的悲剧
- 给医大同学的演讲
- 一个瓶塞一条生命
- 我建议
- 完壁式鼓室成形术治疗鼓室硬化症
- 没有爱,你会是什么
- 仁心仁术
- 有梦想的生活多好
- 第一次见到王正敏
- 让病人少挨一刀
- 向幸福出发
- 我的童年
- 现代灰姑娘的故事
- 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责任在主刀
- 抗洪救灾总动员(下咽癌切除后的...
- 市级科技拔尖人才选拔风波
- 快乐与健康之争
- 亲手为老妈开刀
- 2012新年致辞
- 创新与精品
- 夺刀救命记
- 一个未能彻底切除的颅底肿瘤
- 我开刀无数
- 尖端科技产品与精湛手术技巧的完...
- 我的偶像林巧稚
- 我眼中的护士
- 我的就职演讲
- 我被任命为科主任
- 为捍卫生命而战
- 王正敏教授“骂人”
- 我创造了医学奇迹
- 一个女孩的投诉
- 目送亲人漂洋过海(面神经的故事...
- 鼻中隔弯曲与核桃仁
- 亲手为老爸开刀切喉癌
- 为患者抠大便
- 见证奇迹的时刻
- 医者仁心拔刀相助
- 颈部的定时炸弹(巨大血管瘤)
- 我的智囊团
- 甲状软骨开窗术
- 我“看”到了水泡音
- 遭人误会遭人骂
- 雕刻内耳的故事
- 一个“喉癌”患者的求医路
- 牙制听骨的发明
- 千锤百炼--气管异物手术训练
- 我获得的第一块颞骨
- 掘人家祖坟,断人家子孙
- 中耳炎患者耳内植入人工钛制听骨
- 纤维喉镜下间接喉钳喉肿物摘除术
- 中耳炎患者耳内植入人工钛制听骨
- :与时间争夺生命
- 不抛弃、不放弃(一个病史最长、...
- 身教的力量
- 作者:叶晓明|发布时间:2013-04-07|浏览量:416次
看到现在的为人父为人母对待子女的教育可谓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不计成本倾其所有。而儿女们也对儿时父母的教诲刻骨铭心念念不忘身体力行终生受益。儿时父母对于我的教育付出过什么我真的不是很了解;是用什么语言教诲我们已如现在的雾霾所有往事都已模糊不清了,其实父亲语言方面的教诲并不多。而且不仅仅是不多,他整日忙于工作时不时下县乡基层督导检查几天不回家是常事。我们爷俩真正在一起聊天说话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我的记忆中几乎是一个空白。可我的言行举止做人行事又与我父亲是那么的相似,这仅仅是来自遗传基因吗?虽然说一克的基因胜过一吨的教育,但教育还是决定人生取向至关重要的因素。泉州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叶晓明
正如雅斯贝尔斯 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网上也有人讲这句话是莫言说的,不知确切出处何处?但我喜欢。我的理解这就是那种身教的力量吧。父亲就是那棵树,就是那朵云;人的行为都来自于自己的思想也就是灵魂。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儿女的灵魂。因此父母的行为可以决定儿女的人生。
其实我的父亲和我的外祖父极其相近,他们都是那么内向少语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乐于奉献。他们倒是更像一对亲父子。让我感受到的唯一不同是外祖父对于家庭的那种责任感,而父亲更重于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他们总是默默承受或乐于承受一切生活的压力山大,从来或很少把负面情绪暴露在孩子面前。给我的印象就是他们永远都是乐观的面对生活,生活永远是美好的。
父亲在工作中的压力对于我来说是无形的多数情况下我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在文革中,作为当地本系统最大的走资派,被停职审查批倒斗臭再踏上一只脚,将可能永世不得翻身。他所遭受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在子女面前基本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默默的承受这一切。我是通过母亲的一些行为和语言特别是她对父亲格外的关心让我感觉到父亲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即使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他也是心甘情愿接受改造的。因为那年我陪父亲在五七干校生活了几天。虽然生活很艰苦而且搞农田改造搬石头拉车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父亲却总是面带微笑和“狱友们”有说有笑。完全看不出是在遭受肌体和灵魂的双重折磨和侮辱。那是我为数不多的几次看到和体会到的父亲的工作状态。
记得那年春节泰安市在郊区新建的结核病院尚未交付使用。不知道是哪一级领导就派我父亲和他的老搭档卫生局张副局长春节期间去看家护院。因为张副局长比我父亲大几岁,我们都亲切的称呼张大爷。张大爷在我的印象中很淳朴很慈祥。他冬天披着棉大衣的样子就像一个老村支书。
当时我父亲是带着我和张大爷一起去的结核病院,是步行还是骑自行车记不清了。那天应该是年30的下午。到达之后,我看到医院四周都是麦田,大门尚未建好,对着大门的是门诊楼已建成。我们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我印象中门诊楼后边有一些平房有食堂和宿舍。在巡视间随着寒风阵阵吹来一股股大地的气息其中夹杂着大粪发酵后的那种淡淡的“清香”。多亏是冬天,如果是夏天其浓烈的气味是可以想象的。后来我发现在医院的东侧不远处是一个大粪场。就是把市区的粪便集中在那里进行发酵制成有机肥料的地方。这些肥料可是农民的宝贝。那个年代最讲的是无产阶级感情,如果你对这些大粪的气味表现出厌恶和反感那可是阶级立场问题会受到严厉批判。如果出身不好还有可能遭到人身攻击。每当我在路上遇到拉粪车时不仅不敢回避而且必须装作若无其事甚至还故意放慢脚步只是让别人无法察觉的屏着气(绝对不敢捂鼻子)所以我说“清香”大家就明白了。
当我们走到食堂时见到了惟一的一位留守人员==老厨师,他看到我们之后非常热情的打招呼,对两位老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因为他是从其他医院调过来的所以都彼此熟悉,他当然清楚来的这二位是靠边站的走资派,只不过是来看家护院的刘少奇的走狗而已。但他没有一般革命群众对待走资派的不屑一顾蛮横无理,仍以一个普通职工对待领导的热情,让我父亲和张大爷都非常感动。他们互相寒暄拜年之后父亲和张大爷就催促刘师傅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好好过年。可刘师傅说什么也不走,他说:大过年的你们领导还不能在家过年,我一定要给两位局长炒几个下酒菜再走。父亲说我们带来过年的酒菜就不麻烦你了。推让再三,刘师傅执意要做。最后,恭敬不如从命了。他们的这种干群鱼水情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严重影响了我的人生。注定我做不了好领导,因为现在的领导都与时俱进了。
刘师傅很快就把菜炒好了,其中一个清炒绿豆芽是我的最爱。而刘师傅炒的最好吃,再次给我留下一个难忘的味觉记忆。第一次是文革之初跟母亲的医疗队去东平,一天晚上去县城看“大毒草”电影《武训传》。是内部放映,是为了让一定级别的干部了解其毒在何处以便进行批判。普通群众是不允许看的而且是“儿童不宜”我是因不去看电影一人在家母亲不放心,经县领导特批才准许进场的。晚餐是在东平县招待所吃的,其中的炒豆芽给我留下了第一次味觉记忆。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可每次吃豆芽都会勾起对这两段生活的回忆。
张大爷、父亲和我在荒郊野外过了一个孤独而寂静的年三十。虽然没有传统的热烈和火爆、没有鞭炮和玩伴。但能和父亲在一起其他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特别是看着父亲与张大爷边喝边聊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那种融融友情,在那种气氛感染之下,虽滴酒未沾的我也有了一点微醺的感觉。这竟成为我童年时代唯一清晰记忆的一次春节经历。现在喝酒也是与时俱进到了酒喝千杯知己少的新时代了。
父亲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工作的热情,与同事之间的友情,与下属职工的鱼水之情深深的影响了我的一生。其实这种影响也是双向选择。人无完人,父亲应该也有其弱点和缺点,有其负面的人生一面。但幸运的是我的潜意识让我选择的是正能量多与负能量。也就是说,同样的教育或同样的生长背景不一定得出同样的结果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点就是我自身对事物观察的片面性会让我产生错觉。比如父亲对于生活的挫折和灾难并不都是心甘情愿去接受的。而他的表现确实那么心甘情愿逆来顺受所以我就误导了自己。我也就稀里糊涂的幸福了一生。一个反面例证就是父亲虽然给我的印象比较内向少语比较懦弱胆小。其实在工作中父亲是一个果敢干练、才思敏捷、知识渊博、口才极佳的人;他开会讲话的风格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而且很少用讲稿是有口皆碑的。这一点是我长大之后才知道的所以在这方面我远不如父亲。这是对事物认知的片面性狠狠的忽悠了我一把,教训是沉痛的。对于父亲的超强记忆力和渊博的知识,我女儿也是有感受的。我女儿自幼喜欢文学,是一个很有文采的文学青年。高中时有一次她向爷爷请教一个历史问题,爷爷的侃侃而谈让她吃惊不小。回来后和我讲:“没想到爷爷的知识那么渊博,记忆力惊人,真是一部活字典”。
这是我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一点体会,不知是否正确,希望能得到教育家们的批评指导。
2013.4.7.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