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例患者是一例顽固性的植物神经损害,临床表现体位性低血压,坐立则晕厥,只能躺卧,多家医院治疗,西医束手无策。寻医于此,我仅用纯中药治疗,经过近一年40次复诊,使患者终获临床痊愈。治疗过程一波三折,满布荆棘,个中道理值得回味。为展示该医案的全貌,特将治疗过程全文照录如下,以供同道斧正!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针灸科吴永刚
何XX,女,34岁,文秘,深圳光明新区。
2010年10月20日 初诊。
【现病史】父亲代述,该患平素健康,生活工作于北京。
发病前一周感冒,自觉胃部不适,食欲差。5月3日上午一人独自在家,起立后开冰箱门取食物的过程中,突发眼前黑蒙,昏厥而倒地,意识丧失。少顷既苏醒,站立则头晕,躺卧于沙发。在家人的陪同下,碾转于北京海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各大综合性医院的神经科、心内科进行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未见明显的阳性指征,病因不明确。经多科室专家会诊考虑:神经反射性晕厥,与交感神经感染有关?常规治疗月余未见明显好转,体位改变或站立时仍发晕厥,伴有四肢抽搐。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进食困难,体重下降。一时难以取效,为寻求中医治疗而出院。
于北京国医堂寻得名老中医诊治,一次携半月中药于家中煎服,毫无寸效。病情不断变化,稍一坐久则昏厥,食欲差,身体消瘦明显。其父母在深圳,担心女儿无人照料,遂接回深圳治疗。
回深圳后,症状未见好转,同时因阴道反复出血2个月,致轻度贫血而入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科。反复检查未能明确病因,晕厥频作,恶心呕吐仍在,仅能对症治疗,尚无好的治疗方法。建议于家中静养,定期复诊,可以寻求中医治疗。
为了系统的中医治疗遂住进深圳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期间又进行一次外院神经科会诊,不得已,建议长期口服激素(强的松40mg/次.日)以维持血压,实际是利用激素的副作用而使血压升高。住院一段时间中西医疗法仍不能稳定病情,头晕明显,坐位即现头昏晕厥,难以站立。经过5个月的病痛折磨,身体消瘦,恶心,饮食难进,大便几日一行难解,气短乏力,语声低微,体重从病前的105斤降至74斤,每日静脉营养支持。
多次求医,中西医遍治仍看不到效果,父母及家人为此心力憔悴。女儿的每一次晕厥,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上,每日处在担心恐惧当中。但父母并没有放弃为女儿求医的决心。此时医生建议何不试试针灸,这才有机会来我门诊延医。因患者只能躺卧,由家中来此针灸极不方便而取消,为此仅靠中药治疗,遂开始了漫长难熬的一年中医求治之路。
【刻诊】起立则昏厥五月余。面色苍白,慢性病容,身体羸瘦(74斤),大肉欲脱,四肢如柴,腹如凹舟,起则昏厥。发时二目上视,四肢拘急。伴有①大便三、五日一行,需用药方解,初鞭后溏;②入夜咳,见痰,甚则泛恶致呕;③食纳差,胃脘痞闷;④目视昏花,头昏沉重,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语声低微;⑤月经渐少,色黑,至今两月未至。
查体:平卧血压85/50mmmHg,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3.0 mm,右侧直径6.0mm,右眼对光反射消失,左眼对光反射迟钝,余则(-),舌质淡苔薄脉沉缓。
印诊: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厥证(大气下陷)
【建议】①心态平和
②针灸
③中药: 生黄芪50 白术20 茯苓30 半夏15
党参30 黄连10 砂仁15 防风10
柴胡10 白芍15 陈皮15 炙甘草10
生姜10 大枣3枚 三剂水煎
2010年10月25日 二诊
【医案】该患病五个月,主症起立时昏厥不识人(伴有四肢抽搐),现大便痞塞不通。此乃中焦虚,清阳不升,大气下陷,中焦隔拒之证。舌脉如前。上方后症稍缓,药力轻,调方如下:
生黄芪75 白术20 党参30 茯苓30
半夏15 黄连10 砂仁10 陈皮15
柴胡10 当归20 葛根15 炙甘草10
生姜10 大枣5枚 三剂水煎服
2010年10月28日 三诊
上方三剂后,头晕缓解,乏力缓,现大便仍未通,有肠鸣,食纳差,咽中有痰,舌脉如前。上方生黄芪增至100、芦荟10(酌情用之),三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日 四诊
上方三剂大便通,如羊粪。头晕较前缓解,舌脉如前。通便为要!
太子参30 党参30 茯苓20 石斛20
黄精20 砂仁15 半夏15 枳实15
厚朴15 陈皮20 当归20 炙甘草15 三剂水煎服
2010年 11月 5日 五诊
上方后,大便已通,一日一行,不软不鞭,正常排便。但胃脘痞满,食纳差。初露端倪。激素(强的松)已减至6粒/日。
【案】大便通,表明腑气已通,气下陷已缓。惟中焦痞满,脾胃虚仍在。治以开痞、升阳治法。
守10月28日方减芦荟,加红参10(炖盅1小时,药汁兑服),黄连、砂仁各增至15。三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8日 六诊
上方后,大便未通,仍是下陷之证未祛,腑气不通。先以通便为要,佐以扶脾。今日查体:左眼仍扩大(6mm),但可缩瞳(迟钝),较前有恢复。舌脉如前。
守11月1日方炙甘草增至20, 三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1日 七诊
【案】上方后大便一日一行。腑气通,隔拒已除,阴阳相交,晕厥未再发。但中气未来复,停润肠通便之剂又现隔拒,应扶中气,佐以调和中焦开痞为要!舌质淡苔薄脉细。
生黄芪100 白术20 太子参30 姜半夏15
黄连10 砂仁15 厚朴15 枳实15
石斛20 柴胡15 白芍15 炙甘草20
生姜10 大枣3枚 五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7日 八诊
上方五剂后,大便三日一行,便软排便无力,食纳差,肠鸣,转矢气,面如满月,颜面麻(此乃激素所为,现强的松4片/日,隔日一次),正在减量。
【案】现大便已通,但三日一行,胃纳差,仍为中土虚,受纳、转运不足。喜冷饮,但手足不温,此乃激素药毒所为,气阴两伤,扶中土,益气养阴。
太子参30 党参30 麦冬15 玉竹15
砂仁15 半夏15 陈皮15 茯苓20
白术15 柴胡10 桂枝10 炙甘草15
生姜10 大枣3枚 五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22日 九诊
上方后,隔日一便,便软排便无力,现已无晕厥,胃脘不胀,食纳渐佳,一日多餐,眠后易醒,入夜干咳,激素减至3片/日。舌脉如前。仍扶中土,升清阳举陷。
① 生黄芪100 白术20 太子参30 姜半夏15
黄连5 砂仁15 陈皮15 枳壳15
石斛20 柴胡10 茯苓15 炙甘草20
生姜10 大枣3枚 七剂水煎服
② 红参10 炖盅 药汁兑服。
2010年11月29日 十诊
上方后,仍食纳差,大便二、三日一行,初硬后软。余则尚可。现体重35Kg,激素减至2片/隔日一次。经追述,该患病初起既现胃纳差,大便难解,初硬后软。仍以扶土,调和中焦为要。
生黄芪50 焦白术20 太子参30 姜半夏15
砂仁10 陈皮15 木香5 焦三仙各10
茯苓30 厚朴15 当归15 炙甘草10
生姜10 大枣3枚 五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2日 十一诊
近日因咽中痒而咳,致呕吐频作,大便三日一行,便干如羊粪,口水多,乏力,舌脉如前。
【案】 此案至此,病已过半矣!目前主症:①咽中不适,因咳作呕 ②大便三日一行,干如羊粪 ③口水多。
咽乃胃之门户,喉为肺之门户,肺胃阴虚则作咳。因咳致呕,乃胃气虚,浊阴不降而致呕。大便干如羊粪实为胃气阴两虚,无水行舟之故。口水多与流涎同为一症,中阳虚故也。益气养阴,调和中焦。
太子参30 党参30 茯苓20 半夏15
厚朴15 石斛20 黄精20 麦冬15
当归15 枳实15 陈皮15 炙甘草15
生姜10 大枣3枚 三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6日 十二诊
上方后,大便一日一行,量少,鞭如羊粪,胃气已通,口水多,偶咳。晕厥未再现,但走久则目视昏花。Bp:120/80mmHg 舌脉如前。上方加花粉20 砂仁10 五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12日 十三诊
上方伍剂大便一日一行,初鞭后软,咽痒咳缓,口水缓。惟食纳差!激素已停两日,血压已经稳定,动则眼花头晕,但可站立行走,至今再无晕厥。
【案】病至此,晕厥祛,大气下陷危症已除。惟中焦受纳差,因此,头晕眼花亦为中焦气虚之象。但前症咽喉痒、便干,亦有气阴两伤之征。继续前法,佐以芳香醒脾之药。
上方减枳实、花粉、当归;加砂仁15、白术20、茯苓30、木香5 五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20日 十四诊
今日来诊,胃黏膜保护药等西药一并停掉。仍食纳差,食之无味,食后无不适。大便二、三日一行,大便不鞭,但排便无力。自觉头皮疼,颜面麻,行走久则有头晕感。治以理中焦健脾升阳为要!
生黄芪75 白术20 党参30 姜半夏15
砂仁15 陈皮15 当归20 茯苓20
防风10 柴胡10 肉苁蓉30 炙甘草15 五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27日 十五诊
上方后,胃口仍差,大便不鞭,但大便少,二、三日一行。余症尚可,舌脉如前。
生黄芪50 白术20 茯苓30 党参30
半夏15 砂仁15 陈皮15 焦三仙各10
柴胡10 石榴皮15 木香5 炙甘草10
生姜15 大枣5枚 五剂水煎服
2011年1月5日 十六诊
上方后停药两日,仍大便通。而日一行,便不鞭,纳呆!!! 舌脉如前。上方减柴胡,加当归15、升麻10,黄芪增至75 七剂水煎服。
2011年1月12日 十七诊
上方后大便通,便少,仍起则头晕,动则尤甚。舌脉如前。
生黄芪75 白术20 党参30 茯苓20
阿胶15 当归20 升麻10 柴胡10
半夏15 焦三仙各10砂仁15 炙甘草15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七剂水煎服
2011年1月19日 十八诊
上方头晕已缓!便通一日一行,不干结。舌脉如前。上方减当归,加山药20、山萸肉20 七剂水煎服。
2011年1月26日 十九诊
上方后三日大便难,加芦荟行则腹泻,食纳差,舌脉如前。守1月12方减当归,七剂水煎服。
2011年2月1日 二十诊
上方后症缓,大便二、三日一行,便溏,便时腹痛。余则如前。舌脉如前。
黄芪75 焦白术20 党参30 干姜15
升麻10 柴胡10 半夏15 砂仁15
茯苓20 山萸肉20 当归10 炙甘草15
生姜2片 大枣5枚 五剂水煎服
2011年2月14日 二十一诊
上方后仍有起则头晕伴目眩、耳鸣、手抖。停药六天,大便四日未行。
黄芪100 白术20 茯苓30 升麻10
柴胡10 半夏15 陈皮15 当归10
砂仁15 山萸肉20 煅牡蛎30 阿胶15
炙甘草15 生姜10 大枣3枚 七剂水煎服
2011年2月14日 二十二诊
上方后症稳,较前缓解。上方减阿胶,山萸肉增至40,七剂水煎服。
2011年2月14日 二十三诊
此病治疗至今,无胃脘不适,便可,但体虚不支,行走久仍困难。体重下降(34Kg)。舌脉如前。中土失健运,大陷之证已祛。继续扶中土,佐以补肾助阳。
黄芪75 焦白术20 茯苓20 党参30
半夏15 砂仁10 陈皮15 枸杞20
仙灵脾20 阿胶15 山萸肉30补骨脂20
炙甘草15 生姜10 大枣5枚 七剂水煎服
2011年3月9日 二十四诊
近几日,头皮后枕部重痛,颜面麻,胃纳仍差,大便可。上方减加山药20 木香5 砂仁15 七剂水煎服。
2011年3月16日 二十五诊
近几日,又现头晕(间作性),伴有耳鸣如蝉,余(-),舌脉如前。
① 红参10 炖盅药汁兑服。
② 生黄芪100党参30 白术20 半夏15
升麻10 当归15 陈皮15 枸杞20
阿胶15 砂仁10 山萸肉30 炙甘草30
生姜1片 大枣2枚 五剂水煎服
2011年3月23日 二十六诊
上方后症状明显改善!惟耳鸣仍在,舌脉如前。上方加煅牡蛎30 五剂水煎服。
2011年4月1日 二十七诊
昨日感寒,周身?痛,咽痛微。其父代述,舌脉不详。
香薷20 桂枝30 白芍30 荆芥15
防风15 细辛5 白芷15 白术15
炙甘草15生姜20 大枣5枚 三剂水煎服
2011年4月11日 二十八诊
上方后感冒尽愈。又服16/3方五剂。自觉体力渐增,可独立行走、上楼,语声渐增,舌脉如前。守16/3方七剂水煎服。
2011年4月22日 二十九诊
近日因饮食不当,肠鸣腹泻。致清阳不升反陷则头晕再现,但较前症状轻微,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守16/3方加山药30、砂仁增至15(后下)七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