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1586次
卷二
咳嗽
某(五三)寒伤卫阳。咳痰。(寒)
川桂枝(五分)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四分)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某(三九)劳伤阳气。形寒咳嗽。桂枝汤加杏仁。
某(四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加杏仁。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 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
某 咳嗽寒热。
杏仁(三钱) 嫩苏梗(一钱)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象贝母(一钱) 生甘草(三分)
王(三一)脉沉细。形寒咳。
桂枝(一钱)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炙草(五分)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吴(四一)咳嗽。声音渐窒。诊脉右寸独坚。此寒热客气。包裹肺俞。郁则热。先以麻杏石甘汤。(寒包热)
又 苇茎汤。
徐(四七)疟属外邪。疟止声音不扬。必是留邪干于肺系。故咳嗽不已。纳食起居如常。中下无病。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结。可望病已。
麻黄 杏仁 生甘草 射干 苡仁
某(二八)风邪阻于肺卫。咳嗽面浮。当辛散之。
麻黄(先煎去沫五分) 杏仁(三钱) 生甘草(三分) 生石膏(三钱)
某(三十)风袭肺卫。咳嗽鼻塞。当以辛凉解散。(风)
杏仁 嫩苏梗 桑皮 象贝 桔梗 苡仁
某(女)风热上痹。痰多咳嗽。
杏仁 嫩苏梗 橘红 桑叶 白沙参 通草
夏(五二)风郁。咳不止。
薄荷 前胡 杏仁 桔梗 橘红 桑皮 连翘 枳壳
方 烦劳卫疏。风邪上受。痰气交阻。清窍失和。鼻塞音低。咳嗽甚。皆是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为治。(风邪阻窍)
杏仁 苏梗 辛荑 牛蒡子 苡仁 橘红 桔梗 枳壳
项(二一)风温。脉虚。嗽。(风温)
桑叶 薄荷 杏仁 象贝 大沙参 连翘
沈 脉右搏数。风温呛咳。
桑叶 杏仁 象贝 苡仁 栝蒌皮 白沙参
某(女)风温发热。咳。
薄荷 连翘 杏仁 桑皮 地骨皮 木通 黄芩 炒楂
某(十岁)头胀。咳嗽。此风温上侵所致。
连翘(一钱半) 薄荷(七分) 杏仁(一钱半) 桔梗(一钱) 生甘草(三分) 象贝(一钱)
某(十二)风温上受。咳嗽。失音咽痛。
杏仁 薄荷 连翘 桔梗 生甘草 射干
邱 向来阳气不充。得温补每每奏效。近因劳烦。令阳气弛张。致风温过肺卫以扰心营。欲咳心中先痒。痰中偶带血点。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蔬食安闲。旬日可安。(风温化燥)
冬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生甘草 苡仁 糯米汤煎。
宋(二一)脉右浮数。风温干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
桑叶 玉竹 大沙参 甜杏仁 生甘草 糯米汤煎
某 积劳更受风温。咽干热咳。形脉不充。与甘缓柔方。
桑叶(一钱) 玉竹(五钱) 南沙参(一钱) 生甘草(五分) 甜水梨皮(二两)
又 风邪郁蒸化燥。发热后。咳嗽口干喉痒。先进清肺。
杏仁 花粉 苏子 象贝 山栀 橘红
薛(三六)风热咳。经月不止。
活水芦根 桑叶 大沙参 生苡仁 地骨皮 象贝 滑石 橘红
某 风温客邪化热。劫烁胃津。喉间燥痒。呛咳。用清养胃阴。是土旺生金意。(风温化燥伤胃阴)金匮麦门冬汤。
陆(二三)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凉饮。药劫胃津。无以上供。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
桑叶 玉竹 生甘草 麦冬(元米炒) 白沙参 蔗浆
某 外受风温郁遏。内因肝胆阳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肃。咳痰不解。经月来。犹觉气壅不降。进食颇少。大便不爽。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气。亦不宣畅。议养胃阴以杜阳逆。不得泛泛治咳。
麦冬 沙参 玉竹 生白芍 扁豆 茯苓
某 温邪外袭。咳嗽头胀。当清上焦。(温邪)
杏仁 桑皮 桔梗 象贝 通草 芦根
某(二六)咳嗽痰黄。咽喉不利。此温邪上侵。肺气不清故耳。
桑叶 川贝母 白沙参 杏仁 兜铃 鲜枇杷叶
某(二八)阴亏。挟受温邪。咳嗽头胀。当以轻药。
桑叶 杏仁 川贝 白沙参 生甘草 甜水梨皮
某 脉细数。咳嗽痰黄。咽痛。当清温邪。
桑叶 杏仁 川贝 苡仁 兜铃 鲜芦根
又 照前方加白沙参冬瓜子。
某(四一)脉右弦大。咳嗽痰多黄。此属温邪上伏之故。
桑叶 杏仁 白沙参 南花粉 兜铃 甜水梨肉
王(二六)脉小数。能食。干咳暮甚。冬藏失纳。水亏温伏。防其失血。用复脉法。复脉汤去参姜桂。
张(十七)冬季温邪咳嗽。是水亏热气内侵。交惊蛰节嗽减。用六味加阿胶麦冬秋石金水同治。是泻阳益阴方法。为调体治病兼方。近旬日前。咳嗽复作。纳食不甘。询知夜坐劳形。当暮春地气主升。夜坐达旦。身中阳气。亦有升无降。最有失血之虞。况体丰肌柔。气易泄越。当暂停诵读。数日可愈。
桑叶 甜杏仁 大沙参 生甘草 玉竹 青蔗浆
杨(二四)形瘦色苍。体质偏热。而五液不充。冬月温暖。真气少藏。其少阴肾脏。先已习习风生。乃阳动之化。不以育阴驱热以却温气。泛泛乎辛散。为暴感风寒之治。过辛泄肺。肺气散。斯咳不已。苦味沉降。胃口戕。而肾关伤。致食减气怯。行动数武。气欲喘急。封藏纳固之司渐失。内损显然。非见病攻病矣。静养百日。犹冀其安。(阴虚感温邪)
麦冬(米拌炒) 甜沙参 生甘草 南枣肉冲入青蔗浆一杯。
王(二五)气分热炽。头胀痰嗽。(气分热)
连翘 石膏 杏仁 郁金 薄荷 山栀
又 照前方去山栀加蒌皮桔梗。
范(四十)脉左弱。右寸独搏。久咳音嘶。寐则成噎阻咽。平昔嗜饮。胃热遗肺。酒客忌甜。微苦微辛之属。能开上痹。
山栀 香淡豉 杏仁 栝蒌皮 郁金 石膏
林(氏)宿病营卫两虚。兹当燥气上犯。暴凉外侮。气馁卫怯。肺先受邪。脉浮数。咳喘欲呕。上热下冷。宜先清化上气。有取微辛微苦之属。
桑叶 杏仁 苏梗 山栀 象贝 苡仁 糯米汤煎
王(十岁)嗽缓。潮热。稚年阴亏。气热所致。
地骨皮(三钱) 青蒿(一钱) 知母(一钱) 生甘草(三分) 南沙参(一钱) 川斛(三钱)
某 嗽已百日。脉右数大。从夏季伏暑内郁。治在气分。
桑叶 生甘草 石膏 苡仁 杏仁 苏梗
史(四十)湿郁温邪。总是阻遏肺气。呕咳脘痞。即病形篇中。诸呕喘满。皆属于肺。不明口鼻受侵阻气之理。清中疏导。乃过病所。伐其无病之地矣。(热郁成毒)
鲜枇杷叶 杏仁 象贝 黑山栀 兜铃 马勃
又 轻浮苦辛治肺。咳呛颇减。咽痛红肿。皆邪窒既久。壅而成毒。嗌干不喜饮。舌色淡不红。仍清气分。佐以解毒。
鸡子白 麦冬 大沙参 金银花 绿豆皮 蔗浆
陆 秋暑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热。此为清邪中上。当以辛凉清润。不可表汗。以伤津液。(暑)
青竹叶 连翘 花粉 杏仁 象贝 六一散
又 脉右大。瘅热无寒。暑郁在肺。当清气热。佐以宣通营卫。 桂枝白虎汤加麦冬。
又 热止。脉右数。咳不已。
知母 生甘草 麦冬 沙参 炒川贝 竹叶
汪(女)暑热入肺为咳。
花粉 六一散 杏仁 橘红 大沙参 黑山栀皮
某(二九)咳嗽。头胀口渴。此暑风袭于肺卫。(暑风)
杏仁(三钱) 香薷(五分) 桔梗(一钱) 桑皮(一钱) 飞滑石(三钱) 丝瓜叶(三钱)
倪(二三)两寸脉皆大。冷热上受。咳嗽无痰。是为清邪中上。从暑风法。
竹叶 蒌皮 橘红 滑石 杏仁 沙参
潘(氏)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病不独在肺矣。况乎咳甚呕吐涎沫。喉痒咽痛。致咳之由。必冲脉之伤。犯胃扰肺。气蒸熏灼。凄凄燥痒。咳不能忍。近日昼暖夜凉。秋暑风。潮热溏泄。客气加临。营卫不和。经阻有诸。但食姜气味过辛致病。辛则泄肺气助肝之用。医者知此理否耶。夫诊脉右弦数。微寒热。渴饮。拟从温治上焦气分。以表暑风之邪。用桂枝白虎汤。
王(三岁)暑风入肺。 热咳嗽。防惊。
益元散 黄芩 竹叶 花粉 苡仁 地骨皮
张(二五)形瘦脉数。骤凉暮热。肺失和为咳。小暑后得之。亦由时令暑湿之气。轻则治上。大忌发散。(暑湿)
大竹叶 飞滑石 杏仁 花粉 桑叶 生甘草
某 咳嗽喉痛。溺涩。
西瓜翠衣(三钱) 杏仁(三钱) 六一散(三钱) 桔梗(一钱) 通草(一钱半) 桑叶(一钱) 川贝(一钱半) 连翘(一钱半)
曹 水谷不运。湿聚气阻。先见喘咳。必延蔓肿胀。治在气分。(湿)
杏仁 浓朴 苡仁 广皮白 苏梗 白通草
陆(二二)湿必化热熏蒸为嗽。气隧未清。纳谷不旺。必薄味静养。壮盛不致延损。(湿热)
飞滑石 南花粉 象贝 苡仁 绿豆皮 通草
某 渴饮咳甚。大便不爽。
石膏 花粉 通草 紫菀 木防己 杏仁 苡仁
某 雨湿。寒热汗出。痰多咳嗽。大小便不爽。胸脘不饥。脐左窒塞。(湿痰阻气)
杏仁 莱菔子 白芥子 苏子 郁金 蒌皮 通草 橘红
朱(五十)中虚少运。湿痰多阻气分。咳嗽舌白。
炒半夏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苡仁
冯 脉右弦大而缓。形瘦目黄。久嗽声嘶而浊。水谷气蕴之湿。再加时序之湿热。壅阻气分。咳不能已。久成老年痰火咳嗽。无性命之忧。有终年之累。(湿热痰火)
芦根 马勃 苡仁 浙茯苓 川斛 通草
陈 秋燥。痰嗽气促。(燥)
桑叶 玉竹 沙参 嘉定花粉 苡仁 甘草 蔗浆
又 用清燥法。
桑叶 玉竹 沙参 苡仁 甘草 石膏 杏仁
施 脉沉弦为饮。近加秋燥。上咳气逆。中焦似痞。姑以辛泄凉剂。暂解上燥。
栝蒌皮 郁金 香豉 杏仁 苡仁 橘红 北沙参 山栀
胡(六六)脉右劲。因疥疮。频以热汤沐浴。卫疏易伤冷热。皮毛内应乎肺。咳嗽气塞痰多。久则食不甘。便燥结。胃津日耗。不司供肺。况秋冬天降燥气上加。渐至老年痰火之象。此清气热以润燥。理势宜然。倘畏虚日投滞补。益就枯燥矣。
霜桑叶 甜杏仁 麦冬 玉竹 白沙参 天花粉 甘蔗浆 甜梨汁 熬膏。
某(四十)脉弦。胸膈痹痛。咳嗽头胀。此燥气上侵。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轻药。以清上焦。
枇杷叶 桑叶 川贝 杏仁 冬瓜子 桔梗
某(十九)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燥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
鲜荷叶(二钱) 连翘壳(一钱半) 大杏仁(三钱) 白沙参(一钱) 飞滑石(三钱) 冬桑叶(一钱)
某(二五)邪烁肺阴。咳嗽咽痛。晡甚。
玉竹 南沙参 冬桑叶 川斛 元参 青蔗浆
某(二四)鼻渊三载。药投辛散。如水投石。未能却除辛辣炙爆耳。近复咳嗽音嘶。燥气上逼肺卫使然。
杏仁 连翘 象贝 白沙参 桑皮 兜铃
僧(三十)脉右寸独大。气分咳。有一月。
桑叶 杏仁 玉竹 苡仁 沙参 茯苓糯米汤煎。
某 脉右大。寤咳寐安。病在气分。
桑叶 川贝 知母 地骨皮 梨汁 蔗浆 熬膏
朱(女)肝阴虚。燥气上薄。咳嗽夜热。
桑叶 白沙参 杏仁 橘红 花粉 地骨皮 糯米汤煎。
陆(女)燥风外侵。肺卫不宣。咳嗽痰多。不时身热。当用轻药。以清上焦。
桑叶 杏仁 花粉 大沙参 川贝 绿豆皮
戎 咽阻咳呛。两月来声音渐低。按脉右坚。是冷热伤肺。
生鸡子白 桑叶 玉竹 沙参 麦冬 甜杏仁
吴(七岁)燥气上逼咳呛。以甘寒治气分之燥。
大沙参 桑叶 玉竹 生甘草 甜梨皮
某(十二)燥热内伏。发热。咳嗽口渴。
桑叶 杏仁 白沙参 连翘 囫囵滑石 鲜芦根
费(十一)久疟伤阴。冬季温舒。阳不潜藏。春木升举。阳更泄越。入暮寒热。晨汗始解。而头痛口渴咳嗽。阴液损伤。阳愈炽。冬春温邪。最忌发散。谓非暴感。汗则重劫阴伤。迫成虚劳一途。况有汗不痊。岂是表病。诊得色消肉烁。脉独气口空搏。与脉左大属外感有别。更有见咳不已。谬为肺热。徒取清寒消痰降气之属。必致胃损变重。尝考圣训。仲景云凡元气已伤。而病不愈者。当与甘药。则知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乃邪少虚多之治法。但幼科未读其书。焉得心究是理。然乎否乎。
炙甘草 鲜生地 麦冬 火麻仁 阿胶 生白芍 青蔗浆
又 由阴伤及胃。痿黄食少餐。法当补养胃阴。虚则补母之治也。见咳治肺。生气日惫矣。 金匮麦门冬汤。
某(五一)脘痹咳嗽。
鲜枇杷叶(三钱) 叭哒杏仁(三钱) 桔梗(一钱) 川贝(二钱) 冬瓜子(三钱) 蜜炙橘红(一钱)
周(三二)秋燥从天而降。肾液无以上承。咳嗽吸不肯通。大便三四日一更衣。脉见细小。议治在脏阴。
牛乳 紫衣胡桃 生白蜜 姜汁
吴 久嗽因劳乏致伤。络血易瘀。长夜热灼。议养胃阴。(胃阴虚)
北沙参 黄 皮 炒麦冬 生甘草 炒粳米 南枣
某 喉痹咳呛。脉右大而长。
生扁豆 麦冬 北沙参 川斛 青蔗浆
毛 上年夏秋病伤。冬季不得复元。是春令地气阳升。寒热咳嗽。乃阴弱体质。不耐升泄所致。
徒谓风伤。是不知阴阳之义。
北参 炒麦冬 炙甘草 白粳米 南枣
某(二六)病后咳呛。当清养肺胃之阴。
生扁豆 麦冬 玉竹 炒黄川贝 川斛 白粳米汤煎。
徐(二七)形寒畏风冷。食减久嗽。是卫外二气已怯。内应乎胃。阳脉不用。用药莫偏治寒热。以甘药调。宗仲景麦门冬汤法。
张(十七)入夏嗽缓。神倦食减。渴饮。此温邪延久。津液受伤。夏令暴暖泄气。胃汁暗亏。筋骨不束。两足酸痛。法以甘缓。益胃中之阴。仿金匮麦门冬汤制膏。
参须(二两) 北沙参(一两) 生甘草(五钱) 生扁豆(二两) 麦冬(二两) 南枣(二两)
熬膏。
汤(二四)脉左坚数促。冬温咳嗽。是水亏热升。治不中 。胃阴受伤。秽浊气味。直上咽喉。即清肺冀缓其嗽。亦致气泄。而嗽仍未罢。先议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可商填下。
生扁豆 米炒麦冬 北沙参 生甘草 冬桑叶 青蔗浆水
钱(氏)脉右数。咳两月。咽中干。鼻气热。早暮甚。此右降不及。胃津虚。厥阳来扰。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北沙参。
某(十四)咳。早甚。属胃虚。
生扁豆 炒麦冬 大沙参 苡仁 橘红
陈 秋冬形体日损。咳嗽吐痰。诊脉两寸促数。大便通而不爽。此有年烦劳动阳。不得天地收藏之令。日就其消。乃虚症也。因少纳胃衰。未可重进滋腻。议用甘味养胃阴一法。金匮麦门冬汤。
钱 久咳三年。痰多食少。身动必息鸣如喘。诊脉左搏数。右小数。自觉内火燔燎。乃五液内耗。
阳少制伏。非实火也。常以琼玉膏滋水益气。暂用汤药。总以勿损胃为上。治嗽肺药。谅无益于体病。
北沙参 白扁豆 炒麦冬 茯神 川石斛 花粉
范(氏)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耳鼻窍闭。此少阳郁热。上逆犯肺。肺燥喉痒。先拟解木火之郁。(胆火犯肺)
羚羊角 连翘 栀皮 薄荷梗 苦丁茶 杏仁 蒌皮 菊花叶
陆(妪)脉小久咳。背寒骨热。知饥不食。厌恶食物气味。此忧思悒郁。皆属内损。阅方药。都以清寒治肺不应。议益土泄木法。(郁火伤胃)
炙甘草 茯神 冬桑叶 炒丹皮 炒白芍 南枣
尤(氏)寡居烦劳。脉右搏左涩。气燥在上。血液暗亏。由思郁致五志烦煎。固非温热补涩之症。晨咳吐涎。姑从胃治。以血海亦隶阳明耳。
生白扁豆 玉竹 大沙参 茯神 经霜桑叶 苡仁用白糯米半升。淘滤清入滚水泡一沸。取清汤煎药。
又 本虚在下。情怀悒郁。则五志之阳。上熏为咳。固非实火。但久郁必气结血涸。延成干血劳病。经候涩少愆期。已属明征。当培肝肾之阴以治本。清养肺胃气热以理标。刚热之补。畏其劫阴。非法也。
生扁豆(一两) 北沙参(三钱) 茯神(三钱) 炙草(五分) 南枣肉(三钱)
(丸方) 熟地(砂仁末拌炒四两) 鹿角霜(另研一两) 当归(小茴香拌炒二两) 淮牛膝(盐水炒炭二两)云茯苓(二两) 紫石英(醋 水飞一两) 青盐(五钱)
另熬生羊肉胶和丸。早服四钱。开水送。
章(二五)自服八味鹿角胶以温补。反咳嗽吐痰。形瘦减食。皆一偏之害。宜清营热。勿事苦寒。(营热)
鲜生地 麦冬 元参心 甘草 苦百合 竹叶心
某(二七)脉数。冲气咳逆。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为金水同治之法。(劳嗽)
熟地(四钱) 白扁豆(五钱) 北沙参(三钱) 麦冬(二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王(三八)脉左尺坚。久嗽失音。入夏见红。天明咳甚。而纳谷减损。此劳损之症。急宜静养者。
麦冬 大沙参 玉竹 川斛 生白扁豆 鸡子白
某 久嗽。咽痛。入暮形寒。虽属阴亏。形痿脉 。未宜夯补。
麦冬 南沙参 川斛 生甘草 糯稻根须
某 气急。咳频欲呕。下午火升。此上有燥热。下焦阴亏也。
早都气丸 晚威喜丸
张 今年春季时疫。大半皆有咳嗽咽喉之患。乃邪自上干。肺气先伤耳。近日身动气喘。声音渐不扬。着左眠卧。左胁上有牵掣之状。此肝肾阴亏。冲气上触。冬藏失司。渐有侧眠音哑至矣。劳伤致损。非清邪治咳之病。
六味丸加阳秋石阿胶麦冬。蜜丸。
顾 真阴不旺。先后天皆亏。以填精实下为主。若清热冀图治嗽。必胃损减谷。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苓 湖莲 芡实 五味 人乳粉 金樱膏丸
汤(三三)脉左弱右搏。久有虚损。交春不复。夜卧着枕。气冲咳甚。即行走亦气短喘促。此乃下元根蒂已薄。冬藏不固。春升生气浅少。急当固纳摄下。世俗每以辛凉理嗽。每致不救矣。
水制熟地 五味 湖莲 芡实 茯神 青盐 羊内肾
某(二七)气冲咳逆。行动头胀。下体自汗。都气丸。
乐(二九)热病两三反复。真阴必伤。当戌亥时厥昏汗出者。乃虚阳上冒。肝肾根蒂不牢。冲脉震动。
则诸脉俱逆。阳泄为汗耳。此咳嗽乃下焦阴不上承。非肺病也。急当收摄固纳。阅医苏子钩藤。皆泄气锋芒之药。施于阴阳两损之体。最宜斟酌。都气加青铅。
朱(五三)吸气息音。行动气喘。此咳嗽是肾虚气不收摄。形寒怯冷。护卫阳微。肾气丸颇通。形气不足。加人参河车。
王(五十)气急嗽逆。足冷。当用摄纳。水中藏火法。薛氏加减八味丸三钱。淡盐汤送下。
郭(二八)形瘦。脉垂尺泽。久嗽呕逆。半年不愈。是肾虚厥气上干。医药清寒治肺者不少。误人匪浅。
坎 人乳粉 杞子 五味 胡桃肉 茯神 巴戟肉 萸肉 山药浆丸。
某(六二)冬季咳嗽吐痰。渐至卧则气冲。喘急起坐。今三载矣。经以肺肾为俯仰之脏。是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老年患此。按脉右弦左沉。为肾气不收主治。不必因痔患而畏辛热。 肾气丸去牛膝肉桂加沉香蜜丸。
张(三十)冬季喘嗽。似属外因。表散沓进反致失音。不得着枕卧眠。今戌亥时浊阴上干而喘急气逆为甚。仍议引导纳气归肾。
六味加附子车前补骨脂胡桃沉香。
朱 虚劳。食减便泻。已无清肺治嗽之法。必使胃口旺。冀其久延。此非药饵可效之病。
人参(秋石泡汤拌烘) 茯神 山药 建莲 芡实 苡仁 诃子皮用糯稻根须煎汤。煎药。
沈(十九)劳嗽食减便泻。汗出。阴损已及阳腑。中宜扶胃。下固肾阴为治。大忌清肺寒凉。希冀治嗽。
熟地 熟冬术 五味 芡实 湖莲 山药
某 气弱。久嗽痰多。午前为甚。
早服都气丸三钱 午服异功散。
某 久咳。损及中州。脾失输化。食减神倦。肺无所资。至咳不已。诊得两手脉弦细数。精气内损。
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熟地 阿胶 燕窝 海参 天冬 茯苓 紫石英 紫衣胡桃肉
孙 脉搏大。阳不下伏。咳频喉痹。暮夜为甚。先从上治。(阴虚火炎)
生鸡子白 生扁豆皮 玉竹 白沙参 麦冬 地骨皮
周(四八)脉来虚芤。形色衰夺。久患漏疡。阴不固摄。经营劳动。阳气再伤。冬月客邪致咳。都是本体先虚。春深入夏。天地气泄。身中无藏。日加委顿。理固当然。此岂治咳治血者。议补三阴脏阴方法。
人参(秋石汤拌) 熟地 麦冬 扁豆 茯神 白粳米
施(氏)脉细数。干咳咽燥。脊酸痿弱。此本病欲损。
阿胶 鸡子黄 北沙参 麦冬 茯神 小黑 豆皮
某 左脉弦数。遗泄。久嗽痰黄。当用填补。
炒熟地 芡实 扁豆 女贞 茯神 糯稻根须
丁(六三)秋令。天气下降。上焦先受燥化。其咳症最多。屡进肺药无功。按
经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不专于理肺可知矣。六旬又三。形体虽充。而真气渐衰。古人于有年久嗽。都从脾肾子母相生主治。更有咳久。气多发泄。亦必益气。甘补敛摄。实至理也。兹议摄纳下焦于早服。而纯甘清燥暮进。填实在下。清肃在上。凡药味苦辛宜忌。为伤胃泄气预防也。(肾阴胃阴兼虚)
早服水制熟地(八两) 白云苓(乳蒸四两) 五味子(去核蒸烘三两) 建莲(去心衣三两)淮山药(乳蒸四两) 车前子(三两) 淮牛膝(盐水拌蒸烘三两) 柴衣胡桃肉霜(连紫皮研三两)
上为末。用蒸熟猪脊髓去膜捣丸。服二三钱。开水送。
晚用益胃土以生金方法。
真北沙参(有根有须者四两) 生黄 薄皮(三两) 麦冬(去心二两) 生白扁豆(囫囵连皮四两)生细甘草(一两) 南枣肉(四两)
淡水煎汁。滤清收膏。临成加真柿霜二两收。晚上开水化服五钱。
徐(四八)色萎脉濡。心悸。呛痰咳逆。劳心经营。气馁阳虚。中年向衰病加。治法中宫理胃。下固肾真。
务以加谷为安。缕治非宜。煎药用大半夏汤。早服附都气丸。(中气虚)
某 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已过病所。
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问谁之过欤。 小建中汤。
又 苦辛泄肺损胃。进建中得安。宗内经辛走气。以甘缓其急。然风温客气。皆从火化。是清养胃阴。使津液得以上供。斯燥痒咳呛自缓。土旺生金。虚则补母。古有然矣。 金匮麦门冬汤。
王 乱药杂投。胃口先伤。已经减食便溏。何暇纷纷治嗽。急急照顾身体。久病宜调寝食。 异功去白术加炒白芍炒山药。
高 甘药应验。非治嗽而嗽减。病根不在上。腹鸣便忽溏。阴中之阳损伤。
人参 冬白术 云茯苓 炙甘草 炒白芍 南枣
徐(二六)劳损咳嗽。用建中法得效。乃无形之气受伤。故益气之药。气醇味甘。中土宁。金受益。然必安谷加餐。庶几可御长夏湿热蒸逼。真气致泄反复。 异功加归 姜枣。
某 内损虚症。经年不复。色消夺。畏风怯冷。营卫二气已乏。纳谷不肯充长肌肉。法当创建中宫。大忌清寒理肺。希冀止嗽。嗽不能止。必致胃败减食致剧。黄 建中汤去姜。
陈(二七)脉细促。久嗽寒热。身痛汗出。由精伤及胃。黄 建中汤去姜。
许(二七)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一年来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盖馁弱无以自立。短气少气。皆气机不相接续。既曰虚症。虚则补其母。黄 建中汤。
李(三四)久嗽经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卧。此阳微卫薄。外邪易触。而浊阴挟饮上犯。议和营卫。兼护其阳。黄 建中汤去饴糖加附子茯苓。
任(五六)劳力伤阳。自春至夏病加。烦倦神羸不食。岂是嗽药可医。内经有劳者温之之训。东垣有甘温益气之方。堪为定法。归 建中汤。
张(二九)馆课诵读。动心耗气。凡心营肺卫受伤。上病延中。必渐减食。当世治咳。无非散邪清热。皆非内损主治法。黄 建中汤去姜。
吕 脉左细。右空搏。久咳吸短如喘。肌热日瘦。为内损怯症。但食纳已少。大便亦溏。寒凉滋润。未能治嗽。徒令伤脾妨胃。昔越人谓上损过脾。下损及胃。皆属难治之例。自云背寒忽热。且理心营肺卫。仲景所云元气受损。甘药调之。二十日议建中法。 黄 建中去姜。
马 虚损脉弦。久嗽食减。 小建中去姜。
郑(二七)脉来虚弱。久嗽。形瘦食减。汗出吸短。久虚不复谓之损。宗内经形不足。温养其气。 黄建中汤去姜加人参五味。
某(二四)脉弦右大。久嗽。背寒盗汗 小建中去姜加茯神。
朱(三九)五年咳嗽。遇风冷咳甚。是肌表卫阳疏豁。议固剂缓其急。黄 建中汤。
吴(三六) 劳力神疲。遇风则咳。此乃卫阳受伤。宜和经脉之气。勿用逐瘀攻伤之药。 当归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某 久咳神衰肉消。是因劳内伤。医投苦寒沉降。致气泄汗淋。液耗夜热。胃口伤残。食物顿减。
黄建中去姜。
某 脾胃脉部独大。饮食少进。不喜饮水。痰多咳频。是土衰不生金气。 建中去饴加茯神接服四君子汤。
某 风温咳嗽。多劳。气分不充。戊己汤。
人参 茯苓 于术 炙草 广皮 炒白芍
某 劳嗽。喜得辛暖之物。异功加煨姜南枣。
吴(妪)病去五六。当调寝食于医药之先。此平素体质。不可不论。自来纳谷恒少。大便三日一行。
胃气最薄。而滋腻味浓药慎商。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
人参 鲜莲子 新会皮 茯神 炒麦冬 生谷芽
某 脉虚。久嗽减食。四君子加南枣。
汪 初咳不得卧。今左眠咳甚。并不口渴欲饮。周身 汗出。此积劳内伤。木反乘金。不饥不纳。滋腻难投。惟以培中土。制木生金。合乎内伤治法。(劳倦阳虚)
川桂枝 茯苓 淡干姜 五味子 生甘草 大枣
某(二一)咳逆欲呕。是胃咳也。当用甘药。(胃咳)
生扁豆(一两) 北沙参(一钱半) 麦冬(米拌炒一钱半) 茯神(三钱) 南枣(三钱)糯稻根须(五钱)
某 伏邪久咳。胃虚呕食。殆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耶。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半夏 苡仁
王(二七)脉沉短气。咳甚。呕吐饮食。便溏泄。乃寒湿郁痹渍阳明胃。营卫不和。胸痹如 。无非阳不旋运。夜阴用事。浊泛呕吐矣。庸医治痰顺气。治肺论咳。不思内经胃咳之状。咳逆而呕耶。小半夏汤加姜汁。
石 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肝犯胃肺)安胃丸三钱。
范(妪)久咳涎沫。欲呕。长夏反加寒热。不思食。病起嗔怒。气塞上冲。不能着枕。显然肝逆犯胃冲肺。此皆疏泄失司。为郁劳之症。故滋腻甘药。下咽欲呕矣。小青龙去麻辛甘加石膏。
颜(氏)久有痛经。气血不甚流畅。骤加暴怒。肝阳逆行。乘肺则咳。病家云。少腹冲气上干。其咳乃作。则知清润肺药。非中 之法。今寒热之余。咳不声扬。但胁中拘急。不饥不纳。乃左升右降不司旋转。而胃中遂失下行为顺之旨。古人以肝病易于犯胃。然则肝用宜泄。胃腑宜通。为定例矣。
桑叶 丹皮 钩藤 茯苓 半夏 广皮 威喜丸(三钱)
某 脉弦右甚。嗽。午潮热。便溏畏风。以大肠嗽治之。(大肠嗽)
生于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赤石脂(一钱) 禹粮石(二钱) 姜汁(四分) 大枣(三枚)
又 照前方加白芍炙甘草。
又 脉数。右长左弦。上咳下溏。
生于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炙草(五分) 木瓜(一钱) 姜汁(四分) 大枣肉(四钱)
石(四三)咳嗽十月。医从肺治无效。而巅胀喉痹脘痞。显是厥阳肝风。议镇补和阳熄风。(肝风)
生牡蛎 阿胶 青黛 淡菜
某 昨议上焦肺病。百日未痊。形肌消烁。悉由热化。久热无有不伤阴液。拟咸补如阿胶鸡子黄。复入芩连苦寒。自上清气热以补下。虽为暂服之方。原非峻克之剂。细思手经之病。原无遽入足经之理。但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肺气从右而降。肝气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日迟。
肝横司升日速。咳呛未已。乃肝胆木反刑金之兆。试言及久寐寤醒。左常似闪烁。嘈杂如饥。
及至进食。未觉胃中安适。此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即倏热之来。升至左颊。其左升太过。足为明验。倘升之不已。入春肝木司权。防有失血之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阴阳既造其偏以致病。所以清寒滋阴。不能骤其速功。
阿胶 鸡子黄 生地 天冬 女贞实 糯稻根须
姚 胁痛久嗽(胁痛) 旋复花汤加桃仁柏子仁。
某 寒热。右胁痛。咳嗽。
芦根(一两) 杏仁(三钱) 冬瓜子(三钱) 苡仁(三钱) 枇杷叶(三钱) 白蔻仁(三分)
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俾上焦蒙昧之邪。下移出腑而后已。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但温热犹有用苦辛之法。非比秋燥而绝不用之也。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而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葆固先天一 元精。至于饮邪窃发。亦能致嗽。另有专门。兼参可也。以上诸法。皆先生临证权衡之治。非具慧心手眼。能如是乎。(邵新甫)
徐评 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今载百余方。重复者八九。此非医案。乃逐日之总簿耳。
吐血
朱 形寒暮热。咳嗽震动。头中脘中胁骨皆痛。先经嗽红。体气先虚。此时序冷热不匀。夹带寒邪致病。脉得寸口独大。当清解上焦。大忌温散之剂。(寒邪)
桑叶 苏梗 杏仁 象贝 玉竹 大沙参
某 风温上受。吐血。(风温)
桑叶 薄荷 杏仁 连翘 石膏 生甘草
徐 阴虚风温气逆嗽血。
生扁豆 玉竹 白沙参 茯苓 桑叶 郁金
顾(四十)寸口脉。搏指而劲。痰血能食。初因风温咳嗽。震动络血。以清心营肺卫之热。
小生地 黑山栀 地骨皮 天花粉 丹参 连翘 竹叶心
汪 右脉大。咽喉痒呛。头中微胀。此冬温内侵。阳气不伏。络热血得外溢。当调其复邪。(冬温)
桑叶 山栀皮 连翘 白沙参 象贝 牛蒡子
某 脉小而劲。少年体丰。真气易泄。经月咳呛。自非外感。因冬温失藏。咳频震络。痰带血出。
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
桑叶 山栀 杏仁 郁金 象贝 花粉 糯米汤代水
王(三五)脉右大。温邪震络。咳痰带血。(温热)
桑皮 杏仁 山栀皮 花粉 大沙参 石膏
高 温邪上郁清空。目赤头胀。咳呛见血。此属客病。不必为内损法。
连翘 黑山栀 草决明 桑叶 薄荷梗 荷叶边苦丁茶 花粉 药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后。喉燥痒欲呛。脉左搏坚。
玉竹 南花粉 大沙参 川斛 桑叶 糯米饮煎。
高(二一)脉小涩。欲凉饮。热阻。气升血冒。仍议治上。
嫩竹叶 飞滑石 山栀皮 郁金汁 杏仁汁 新荷叶汁
某 春温嗽痰。固属时邪。然气质有浓薄。不可概以辛散。且正在知识发动之年。阴分自不足。
以至咳呛失血。当以甘寒润降。以肃肺金。
鲜枇杷叶 甜杏仁 南沙参 川贝 甜水梨 甘蔗浆
郭 热伤元气。血后咳逆。舌赤。脉寸大。(热)
鲜生地 麦冬 玉竹 地骨皮 川斛 竹叶心
又 心眩。不饥。热灼气升。
鲜生地 玄参 丹参 郁金汁 银花 竹叶心 绿豆皮
某 脉涩。咳嗽痰血。不时寒热。此邪阻肺卫所致。(寒热郁伤肺)苇茎汤加杏仁通草。
孙(二六)用力。气逆血乱。咳出腥痰浊血。用千金苇茎汤。
某 邪郁热壅。咳吐脓血。音哑。 麻杏甘膏汤加桔梗苡仁桃仁紫菀。
倪(二七)肛疡溃脓虽愈。阴气已经走泄。当阳气弛张发泄。今加嗽血痰多。胃纳减于平昔。脉数促。喘逆脘闷。姑清肃上焦气分。(上焦气分蓄热)
苏子 杏仁 香豉 黑栀皮 郁金 蒌皮 降香 桔梗
汪(七十)天明至午。嗽甚痰血。春暖阳浮。是肾虚不藏。闻咳音重浊不爽。先议轻清。治气分之热。
桑叶 南花粉 黑栀皮 桔梗 甘草 橘红
某 脉搏数。舌心灰。咳痰有血。频呕络伤。致血随热气上出。仍理气分。
桑叶 花粉 苡仁 川贝 黄芩 茯苓
方 夏热泄气。胃弱冲逆。失血。(暑热)
扁豆 茯苓 参三七 茜草
施 脉小数。舌绛。喉中痒。咳呛血。因暑热旬日。热入营络。震动而溢。凡肺病为手太阴经。逆传必及膻中。仍以手厥阴治。
竹叶心 生地 银花 连翘心 玄参 赤豆皮
高 脉数。汗出身热。吐血五日。胸脘不舒。舌色白。此阴虚本质。暑热内侵营络。渐有时疟之状。
小溲茎中微痛。宣通腑经为宜。
鲜生地 连翘 郁金汁 滑石 竹叶 甘草梢
又 气阻不饥。
黑栀皮 香豉 蒌皮 郁金 杏仁 橘红
王(氏)入夏呛血。乃气泄阳升。幸喜经水仍来。大体犹可无妨。近日头胀。脘中闷。上午烦倦。是秋暑上受。防发寒热。
竹叶 飞滑石 杏仁 连翘 黄芩 荷叶汁
江 积瘀在络。动络血逆。今年六月初。时令暴热。热气吸入。首先犯肺。气热血涌。强降其血。血药皆属呆滞。而清空热气。仍蒙闭于头髓空灵之所。诸窍痹塞。鼻窒 肉。出纳之气。都从口出。显然肺气郁蒸。致脑髓热蒸。脂液自下。古称烁物消物莫如火。但清寒直泄中下。清空之病仍然。议以气分轻扬。无取外散。专事内通。医工遇此法则。每每忽而失察。(暑热郁肺阻窍)
连翘 牛蒡子 通草 桑叶 鲜荷叶汁 青菊花叶临服。入生石膏末。煎一沸。
某(二三)以毒药熏疮。火气逼射肺金。遂令咳呛痰血。咽干胸闷。诊脉尺浮下焦阴气不藏。最虑病延及下。即有虚损之患。姑以轻药。暂清上焦。以解火气。(火气逼肺)
杏仁(三钱) 绿豆皮(三钱) 冬瓜子(三钱) 苡仁(三钱) 川贝(一钱半) 兜铃(七分)
赵(三三)咳逆自左而上。血亦随之。先以少阳胆络治。(木火升逆扰动阳络)
生地 丹皮 泽兰 茯苓 降香末 荷叶汁
张(三六)耳目昏蒙。甚于午前。此属少阳郁勃之升。呕恶痰血。多是络热。治以开泄。莫投滋腻。
桑叶 丹皮 黑栀 连翘 菊叶 蒌皮 川贝 橘红
董(十七)色苍能食。脘有积气。两年秋冬。曾有呛血。此非虚损。由乎体禀木火。嗔怒拂逆。肝胆相火扰动阳络故也。
金斛 山栀 郁金 丹参 川贝 苏子 钩藤 茯苓
又 接用清气热。安血络方。
生地 麦冬 玄参 知母 花粉 百部 桔梗 川贝 蜜丸
严(四二)脉数涩小结。痰血经年屡发。仍能纳食应酬。此非精血损怯。由乎五志过动。相火内寄肝胆。操持郁勃。皆令动灼。致络血上渗混痰火。必静养数月方安。否则木火劫烁。胃伤减食。病由是日加矣。
丹皮 薄荷梗 菊花叶 黑栀 淡黄芩 生白芍 郁金 川贝
颜 入夏阳升。疾走惊惶。更令诸气益升。饮酒多食樱桃。皆辛热甘辣。络中血沸上出。议消酒毒和阳。
生地 阿胶 麦冬 嘉定花粉 川斛 小黑 豆皮
沈 脉左坚上透。是肝肾病。血色紫。乃既离络中之色。非久瘀也。劳役暑蒸。内阴不生有诸仿琼玉意。仍是阴柔之通剂。(阴虚)
鲜生地 人参 茯苓 琥珀末
张 血止。脉左大。
天冬 生地 人参 茯神 炙草 生白芍 女贞 旱莲
顾(二八)脉左坚。阴伤失血。致咳。 复脉去参桂姜加白芍。
凡咳血之脉。右坚者。治在气分。系震动胃络所致。宜薄味调养胃阴。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参苡仁等类。左坚者乃肝肾阴伤所致。宜地黄阿胶枸杞五味等类。脉弦胁痛者。宜苏子桃仁降香郁金等类。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症而条分缕晰。从此再加分别。则临症有据矣。
赵(四一)虚不肯复谓之损。纳食不充肌肤。卧眠不能着左。遇节令痰必带血。脉左细。右劲数。是从肝肾精血之伤。延及气分。倘能节劳安逸。仅堪带病永年。损症五六年。无攻病之理。脏属阴。议平补足三阴法。
人参 山药 熟地 天冬 五味 女贞
张(四十)失血五六年。脉虚气喘。不运不饥。治在中下二焦。望其安谷精生。勿许攻病为上。
人参 炙草 白芍 茯神 炒熟地 五味
某(二七)劳力血复来。冲气咳逆。当用摄纳为要。
熟地(四钱) 参三七(一钱) 大淡菜(一两) 牛膝炭(一钱半)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某(四一)脉弦。胁痛已缓。血仍来。
大淡菜(一两) 参三七(一钱) 牛膝炭(一钱半) 茯苓(二钱) 川斛(三钱) 小黑 豆皮(三钱)
某(四七)失血后。咳嗽。咽痛音哑 少阴已亏耗。药不易治。
糯稻根须(一两) 生扁豆(五钱) 麦冬(三钱) 川斛(一钱半) 北沙参(一钱半) 茯神(一钱半)
早服都气丸淡盐汤下。
某(三四)脉虚数。失血。心悸头眩。
大淡菜(五钱) 牛膝炭(一钱半) 白扁豆(一两) 白茯苓(三钱) 藕节(三枚洗) 糯稻根须(五钱)
某(四九)血来稍缓。犹能撑持步履。乃禀赋强健者。且能纳谷。阳明未败可验。而脉象细涩。阴伤奚疑。
北沙参(一钱半) 扁豆(一两) 参三七(一钱半) 炒麦冬(一钱) 茯神(三钱) 川斛(三钱)
施(二二)呛血数发。是阳气过动。诊脉已非实热。夏至一阴来复。预宜静养迎其生气。秋分后再议。
生脉六味去丹泽加阿胶秋石蜜丸。
张 脉右弦数。左细涩。阴损。失血后久咳。食减便溏。
熟地炭 茯神 建莲 五味 芡实 炒山药
某(四三)失音咽痛。继而嗽血。脉来涩数。已成劳怯。幸赖能食胃强。勿见咳治咳。庶几带病延年。
细生地(三钱) 玄参心(一钱) 麦冬(一钱半) 细川斛(三钱) 鲜莲子肉(一两) 糯稻根须(五钱)
沙(三六)阴虚。血后痰嗽。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形羸食少。滋腻久用。必更反胃。静养望其渐复。
熟地炭 萸肉 五味 川斛 茯神 芡实 建莲 山药
马(五六) 脉左坚右弱。木火易燃。营液久耗。中年春季失血嗽痰。由情志郁勃致伤。抑且少食 羸。
古语谓瘦人之病。虑虚其阴。
生地 阿胶 北沙参 麦冬 茯神 川斛
某(女)脉左数。侧眠嗽血。
生地 阿胶 麦冬 淡菜 生白芍 炙草
金(氏)脉细。左小促。干咳有血。寒热身痛。经水先期。渐渐色淡且少。此脏阴伤及腑阳。奇脉无气。内损成劳。药难骤效。
生地 阿胶 牡蛎 炙草 麦冬 南枣
卢(氏)沉着浓浓。肝肾之血。
熟地炭 炒杞子 炒归身 牛膝炭 茯神 青铅 砂仁末
又 照前方去牛膝青铅加桂圆肉天冬。
缪(二八)劳伤。血后咳。夜热食少。清骨散加生地。
耿(三七)久损。交节血溢。青铅六味去萸。加炒牛膝川斛。冲热童便服。
某 脉细弦数。阴分不足。痰中带红。肠风。春温之后。再劫津液。以致上下失血。风淫于内。宜咸寒。
生地炭 阿胶 龟胶 玄参 白芍 女贞 茯苓 豆皮
陶(二二)下虚。阳动失血。(阴虚阳升)六味去丹泽加阿胶淡菜。
陈 日来寒暄不匀。烦劳阳升。咳呛。震动络血上沸。诊脉左数。五心热。知饥纳谷。议育阴和阳方法。
生地 清阿胶 天冬 麦冬 茯神 川斛 炒牛膝 青铅 童便
陈(五一)形瘦。脉促数。吸气如喘。痰气自下上升。此属肾虚气不收摄。失血后有此。乃劳怯难愈大症。用贞元饮。
邹(二一)内伤惊恐。肝肾脏阴日损。阳浮。引阴血以冒上窍。二气不交。日加寒热。骨热咽干不寐。阴分虚。其热甚于夜。阿胶鸡子黄汤。
沈 劳动阳升。血自左溢。
阿胶 参三七 甜北沙参 茯神 生白扁豆 炒麦冬
江(二二) 少壮情志未坚。阴火易动。遗精淋沥有诸。肾水既失其固。春木地气上升。遂痰中带血。入夏暨秋。胃纳不减。后天生旺颇好。不致劳怯之忧。但酒色无病宜节。有病宜绝。经年之内屏绝。必得却病。
熟地(水制) 萸肉 山药 茯神 湖莲 远志 五味 黄柏 芡实金樱膏丸。
陆(十六)知识太早。真阴未充。龙火易动。阴精自泄。痰吐带血。津液被烁。幸胃纳安谷。保养少动宜静。固阴和阳可痊。
熟地(水制) 萸肉 山药 茯苓 芡实 远志 五味 牡蛎 白莲须 蜜丸。
徐(四二)心肾精血不安。火风阳气炽。失血眩晕。心悸溺精。若过用心作劳。不能复元矣。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芡实 远志 建莲 五味 海参胶
彭(十七)阴虚有遗。痰嗽有血。诵读久坐阳升。
桑叶 生扁豆 北沙参 麦冬 霍山石斛 生甘草 苡仁 茯苓
吴(二八)失血在五年前。咳频呕哕。气自上冲逆。乃下元精血之虚。非外邪寒热之咳。痰出腥气。亦从下出。节欲勿劳力。胃壮可免劳怯。都气丸。
周(二七)左脉弦数。失血后。咳嗽音嘶少寐。阴亏。阳升不潜之候。当滋养为主。
生地炭(三钱) 生牡蛎(五钱) 阿胶(一钱半) 麦冬(一钱半) 茯神(三钱) 川斛(三钱)
周(三四)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禀质木火。阴不配阳。据说服桂枝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六味加阿胶龟甲天冬麦冬。
孙(二三)形瘦脉数。寸口搏指。浮阳易动上冒。都属阴精不旺。幸胃纳尚佳。数发不致困顿。然须戒酒淡欲。怡情静养。水足火不妄动。络血自必宁静矣。六味加龟甲秋石。
赵(二八)屡遭客热伤阴。逢夏气泄吐血。下午火升咳嗽。液亏。阴火自灼。胃口尚健。安闲绝欲可安。
熟地 萸肉 龟甲 淡菜胶 五味 山药 茯苓 建莲 蜜丸
某 内经分上下失血。为阴络阳络。是腑络取胃。脏络论脾。今饮食甚少。柔腻姑缓。上下交病。
治在中焦。其午火升烦嗽。亦因血去阴伤。以胃药从中镇补。使生气自充也。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扁豆 白芍 山药
又 因触胁气闪。络血复上。过戌亥时自缓。早上诊脉。细促无神。左目珠痛。假寐喉息有音。足胫冰冷。皆血冒不已。孤阳上升。从肝肾引阳下纳法。
人参 熟地炭 炒杞子 茯神 淡菜 炒牛膝(四服)
又 每下午戌亥。少阴厥阴龙相上越。络中之血。随气火上升。考五行之中。无形有声。莫如风火。此皆情志之变动。必须阳潜阴固。方免反复也。
人参 河车胶 大熟地 五味 炒杞子 茯苓 炒牛膝倘呛逆有声加青铅。喉痒痛。加阿胶秋石。火升用秋石汤煎药。加女贞子。便秘加咸苁蓉柏子仁。血止几日。或涉思虑恼怒。复有胁痛减食不甘。乃少阳木火犯脾。当泄胆益土。用四君加丹皮桑叶。
徐(二六)脉左垂右弦。阴精不足。胃纳亦少。初冬痰中见红。冬春寐有盗汗。难藏易泄。入夏当防病。
发。诸凡节劳安逸。经年可望安康。
熟地 阿胶 五味 萸肉 秋石 山药 茯神 川斛旱莲草膏丸。
又 脉左细数。肉消肌烁气冲咳嗽呕吐失血是肝肾内损下元不主纳气厥阳上冒所致非肺咳矣。当交夏气升血溢。姑以镇纳。望其血止。青铅六味加牛膝白芍。
又 脉两手已和。惟烦动恍惚欲晕。议静药益阴和阳。三才汤加金箔。
叶 讲诵烦心五志之阳皆燃。恰值芒种节阴未来复阳气升腾络中血不宁静随阳泄以外溢。午后上窍烦热阴不恋阳之征致头中微痛。主以和阳镇逆。
生地 阿胶 牛膝炭 生白芍 茯神 青铅
杜(二七)脉小数。入尺泽。夏季时令发泄。失血形倦。治宜摄固下焦。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建莲 五味 芡实 线鱼胶金樱膏丸。
苏(三九)脉左坚。冬令失血。能食而咳。脊痛腰酸。乃肾脏不固少纳。肾脉虚馁。五液不承。寐则口干喉燥。宜固阴益气。固本丸加阿胶芡实莲肉丸。
潘(二二) 形色充伟。脉长关搏。述冬季 血痰血。交夏不病。盖夏月藏阴。冬月藏阳。阳不潜伏。升则血溢降则遗精。乃禀阳体。而性情喜动之累耳。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龟腹甲心 秋石 龙骨 远志
梅(二九)性情过动失血。失血贵宁静。不宜疏动。疏动则有泛溢之虞。瘦人阳有余。阴不足。补阴潜阳法。(补阴丸)
某(五十)脉数咳血。曾咯腥痰若作肺痈。体质木火。因烦劳阳升逼肺。肺热不能生水。阴愈亏而阳愈炽。故血由阳而出也。当金水同治为主。
熟地(四两) 生地(二两) 天冬(二两) 麦冬(二两) 茯神(二两) 龟版(三两)海参胶(二两) 淡菜胶(二两) 川斛膏(四两) 女贞(一两半) 北沙参(二两) 旱莲草(一两半)
胶膏丸。
邹(二四)向有失血。是真阴不旺。夏至阴生。伏天阳越于表。阴伏于里。理宜然矣。无如心神易动。暗吸肾阴。络脉聚血。阳触乃溢。阴伏不固。随阳奔腾。自述下有冲突逆气。血涌如泉。盖任脉为担任之职。失其担任。冲阳上冲莫制。皆肾精肝血不主内守。阳翔为血溢。阳坠为阴遗。腰痛足胫畏冷。何一非精夺下损现症。经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药味宜取质静填补。重者归下。
莫见血以投凉。勿因嗽以理肺。若此治法。元海得以立基。冲阳不来犯上。然损非旬日可复。
须寒暑更迁。凝然不动。自日逐安适。调摄未暇缕悉也。
人参(三钱) 熟地(炒松成炭四钱冷水洗一次) 鲜河车膏(一钱和服) 茯苓(一钱半) 炒黑枸杞子(一钱半) 北五味(一钱研) 沙苑(一钱半) 紫石英(五钱生研)
血脱益气。用人参熟地两仪煎方。谓人参同阴药则补阴。茯苓入阳明。能引阴药入于至阴之乡。河车血肉温养。同石英收镇冲脉。兼以包固大气之散越。五味酸收。领其气液。
枸杞温润。同沙苑之松灵入肝络。参方中之药。应乎取味。况肝肾之病。同一治也。
刘(二十)脉左数入尺。是真阴下亏。先有血症。毕姻后。血复来下午火升呛咳。阴中阳浮保扶胃口以填阴。
阿胶 淡菜 生扁豆 麦冬 炙草 茯神
娄(二八)思虑太过。心阳扰动。吸伤肾阴。时时茎举。此失血皆矫阳独升。夜不得寐。归家谈笑怡情可安。
人中白 龟腹甲 知母 黄柏
钱 交夏阳气大升。阴根失涵。火升血溢。必在晡刻。冲年大忌。身心少持。必使阳和阴守为要。
生地 阿胶 淡菜 牛膝炭 茯神 川斛
某 口气腥臊。血色混浊。下元无根。恐难接续还元。事已至急。与王先生 同议摄阴阳法。
人参 川熟附 熟地 五味 炙草 青铅
某 脉动极无序。血涌如泉。汗出畏冷。少焉热躁。此无根之阳上冒。血凝成块。非凉药可止。
熟地炭 生龙骨 茯神 五味 浔桂 生白芍 盐水炒牛膝
又 人参 生龙骨 熟地炭 茯神 炒杞子 五味
华(二五)阳动失血。皆系阴亏。如心悸咽干咳嗽。都是阳浮上亢。必久进填实脏阴。斯浮越自和。面亮油光。皆下虚少纳。都气加龟版人乳粉。蜜丸。
徐 阴根愈薄。阳越失交。初夏发泄。血涌吸短。心腹皆热。岂止涩之药可疗。益气摄阴。乃据理治法。
人参 熟地 五味子
罗 上年胁痹。已属络伤。今夏四月。阳气升发。络中血沸上溢。阴分热蒸。下午乃甚。喉痒而呛。
心中嘈杂。肝风内震显然。(阴虚肝风动)
鲜生地 阿胶 丹参 盐水炒牛膝 女贞子 川斛 童便
龚 咳嗽继以失血。经言三焦皆伤。喉痛失音。乃阴液无以上承。厥阳燔燎不已。病深难于奏功。凭理而论。镇胃制肝。乃和阳熄风之义。
淮小麦 南枣 阿胶 茯苓 北沙参 天冬
陆 脉数。血后咳甚。痰腥。肢肿。阳升内风鼓动。最属难治。
生地 阿胶 天冬 麦冬 生白芍 茯神
沈 味进辛辣。助热之用。致肺伤嗽甚。其血震动不息。阳少潜伏。而夜分为甚。清气热而不妨胃口。甘寒是投。与内经辛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恰符。
生甘草 玉竹 麦冬 川贝 沙参 桑叶
又 肝阳易逆。内风欲沸。不得着左卧。恶辛气。喜甘润。治肝体用。润剂和阳。
生地 阿胶 天冬 茯神 牡蛎 小麦
罗(十九)血去络伤。阳气上蒸。胸胁微痛。非有形滞浊。脉得左关前动跃如浮。头中微晕。阳气化风何疑。
鲜生地 玄参心 麦冬 地骨皮 知母 川斛
又 左脉形略敛仍坚。微晕。喉燥脘痛。热蒸。阳明津衰。厥阴阳风自动。而胃气欲逆。大便不爽。是其明征。熄风和阳。必用柔缓。少佐宣畅脘气。亦暂进之法。
鲜生地 麦冬 火麻仁 桑叶 郁金 生香附汁
又 复脉去参姜桂加白芍。
某 血后气冲。形寒。法当温纳。(血后冲气上逆)
茯苓(三钱) 粗桂枝(八分) 炙草(五分) 五味(七分)
何 早晨未进饮食。咳逆自下焦上冲。有欲呕之象。虚里左胁。呼吸牵引震动。背部四肢寒冷。入暮心腹热灼。而舌上干辣。夫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属腑气。主乎外卫。阴属脏真。主乎内营。由络血大去。新血未充。谷味精华。不得四布。知味容纳。而健运未能自然。胁右少舒。全系胃络。下焦阴精损伤。中焦胃阳不振。夏至初。阴不主来复。交节络血再动。总是既损难以骤复之征。大意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用药大旨如此。至于潜心涤虑。勿扰情志。再于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已外工夫。皆培植生气之助。(阴阳血虚)
养营汤去黄 远志。
又 自服养营汤。温补足三阴脏法。半月来诸症皆减。惟午余心腹中热未罢。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浓填纳空隙。只因中焦运纳不旺。况长夏时令。热最耗气。议早进通阳守阴。晚用益中消暑。冀其生旺。非攻病也。午服生脉散。(早服) 人参 熟地 杞子 当归 苁蓉 肉桂 茯神 五味
某(妪)操持怫郁。五志中阳动极。失血呛咳有年。皆缘性情内起之病。草木难以奏安。今形色与脉。日现衰惫。系乎生气克削。虑春半以后。地气升。阳气泄。久病伤损。里真少聚。冬春天冷主藏。总以摄补足三阴脏。扶持带病延年。就是人工克尽矣。
人参 炒白芍 熟地炭 五味 炙草 建莲
马(四五)阅病原是肾虚嗽血。年分已久。肾病延传脾胃。遂食减腹膨。病是老劳。难以速功。行走喘促。元海无纳气之权。莫以清寒理嗽。急急收纳根蒂。久进可得其益。(阴阳并虚肾气上逆)
人参 人乳粉 坎 枸杞 沙苑 五味 茯苓 胡桃
宋 脏脉附背。督脉行身之背。足少阴真气不摄。唾中有血。吸气少入。而腰脊酸楚。寐泄魄汗。
皆真气内损。若加嗔怒。再动肝阳。木火劫烁脂液。春木日旺。调之非易。
水制熟地 蜜炙五味 女贞 茯神 川斛 炒山药 芡实 湖莲
袁(三六)下虚。当春升之令。形 无力。嗽血复来。以甘温浓味。养其阴中之阳。(阴中阳虚)
枸杞 沙苑 归身炭 牛膝 巴戟 精羊肉
钱 一阳初萌。血症即发。下焦真气久已失固。亡血后。饮食渐减。咳嗽则脘中引痛。 冲气上逆。乃下损及中。最难痊愈。拟进摄纳方法。(下损及中)
人参 熟地 五味 茯神 川斛 紫衣胡桃调入鲜河车胶。
王(十七)少年阴火直升直降。上则失血咳逆。下坠肛疡延漏。皆虚劳见端。食减至半。胃关最要。非可见热投凉。以血嗽泥治。
熟地炭 建莲 霍石斛 茯神 炒山药 芡实
某(三二)诊脉数涩。咳血气逆。晨起必嗽。得食渐缓。的是阴损及阳。而非六气客邪。可通可泄。法当养胃之阴。必得多纳谷食。乃治此损之要着。
生扁豆(五钱) 北沙参(一钱半) 麦冬(一钱半) 川斛(三钱) 生甘草(三分) 茯神(三钱)
南枣肉(一钱半) 糯稻根须(五钱)
郑(二八)虚损四五年。肛漏未愈。其咳嗽失血。正如经旨阴精不主上奉。阳气独自升降。奈何见血投凉。治嗽理肺。病加反复。胃困减食。夫精生于谷。中土运纳。则二气常存。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
生黄 黄精 诃子肉 白芨 苡仁 南枣淡水熬膏。不用蜜收。略饥用五钱参汤送。
某(五五)向衰之年。夏四月时令。阳气发泄。遇烦劳身中气泄。络血外溢。脏液少涵。遂痰嗽不已。俗医见嗽。愈投清肺滋阴。必不效验。此非少年情欲阴火之比。必当屏烦戒劳。早进都气。晚进归脾。平补脏真。再用嗽药。必然胃减。(脾肾兼虚)
姜(十九)自上年冬失血。渐形减气弱。精血内损。不肯再复。延成劳怯。填养精血。务在有情。庶几不夺胃气。(肾胃兼虚)
人参 鲜河车胶 水制熟地 五味 茯神 山药 芡实 黑壳建莲
顾(二六)失血。血形浓浓。必自下先伤。胃减无力。气分亦损。此阴药中。必兼扶胃。非沉滞清寒所宜。
人参 熟地 建莲 芡实 山药 茯苓
邵(六八)脉坚。形瘦久咳。失血有年。食物厌恶。夜寝不适。固以培本为要。所服七味八味汤丸。乃肝肾从阴引阳法。服之不效。此液亏不受桂附之刚。当温养摄纳其下。兼与益胃津以供肺。(晨服) 熟地 苁蓉 杞子 五味 胡桃肉 牛膝 柏子仁 茯苓 蜜丸。(晚服) 人参 麦冬 五味 炙草 茯苓 鲜莲子 山药
胡(四三)冬季失藏。吐血。四月纯阳升泄。病不致发。已属万幸。其痰嗽未宜穷治。用药大旨。迎夏至一阴来复。兼以扶培胃气为要。
人参 熟地 麦冬 五味 茯苓 山药
王(十八)冲年形瘦。腹胀食减便溏。自上秋失血以来。日加孱弱。脉左坚右涩。虽阴虚起见。而中焦为急。此非小恙。(劳伤中气虚)
人参 茯苓 炙草 白芍 广皮 浓朴
席 半月前恰春分。阳气正升。因情志之动。厥阳上燔致咳。震动络中。遂令失血。虽得血止。诊右脉长大透寸部。食物不欲纳。寐中呻吟呓语。由至阴损及阳明。精气神不相交合矣。议敛摄神气法。
人参 茯神 五味 枣仁 炙草 龙骨 金箔
又 服一剂。自觉直入少腹。腹中微痛。超时自安。此方敛手少阴之散失。以和四脏。不为重坠。至于直下者。阳明胃虚也。脉缓大长。肌肤甲错。气衰血亏如绘。姑建其中。参 建中汤去姜。
又 照前方去糖加茯神。
又 诊脾胃脉。独大为病。饮食少进。不喜饮水。痰多嗽频。皆土衰不生金气。金匮谓男子脉大为劳。极虚者亦为劳。夫脉大为气分泄越。思虑郁结。心脾营损于上中。而阳分萎顿。极虚亦为劳。为精血下夺。肝肾阴不自立。若脉细欲寐。皆少阴见症。今寝食不安。上中为急。况厥阴风木主令。春三月。木火司权。脾胃受戕。一定至理。建中理阳之余。继进四君子汤。大固气分。多多益善。
徐(四八)因积劳。久嗽见血。是在内损伤。先圣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非热药。乃温养之称。甘补药者。气温煦。味甘甜也。今医见血投凉。见嗽治肺最多。予见此治法。胃口立即败坏者不少。
归脾去木香黄 加杞子。
杜(二八)积劳思虑。内损失血。久病秋季再发。乃夏暑气泄。劳则气愈泄不收。络空动沸。此与阴虚有别。色脉胃减。凉降非法。人参建中汤。
庞 血大去。则络脉皆空。其伤损已非一腑一脏之间矣。秋分寒露。天气令降。身中气反升越。
明明里不肯收摄。虚象何疑。今诊脉弱濡涩。肢节微冷。气伤上逆。若烟雾迷离。熏灼喉底。故作呛逆。大旨以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得安谷崇土。再商后法。
人参 炒黑杞子 炒黑牛膝 茯神 生苡仁 炒山药
又 血止。纳谷甚少。不饥泄泻。此脾胃大困。阴火上触。面赤忽嘈。先理中宫。必得加餐为主。大忌寒凉治嗽。再伐脾胃生气。
人参 茯神 新会皮 山药 炙草 炒白芍
又 脉右濡。左未敛。
人参 茯神 熟术 广皮 南枣
又 左脉静而虚。右如数。初进谷食。宜培中宫。霜降后五日。以丸剂摄下。
人参 茯神 熟术 广皮 南枣 炒白芍 炙草
陈 脉如数。痰嗽失血。百日来反复不已。每咳呕而汗出。此属气伤失统。络血上泛。凡寒凉止血理嗽。不但败胃妨食。决无一效。从仲景元气受损。当进甘药。冀胃土日旺。柔金自宁。
黄 生白芍 五味 炙草 南枣 饴糖
某 劳伤嗽血。
生黄 皮(三钱) 茯苓(三钱) 炙黑甘草(五分) 黄精(三钱) 南枣(三钱)
钱(四一)形神积劳。气泄失血。食减喘促。由气分阳分之伤。非酒色成劳之比。黄 建中汤去姜桂。
陆 脉细形瘦。血后久咳不已。复加喘促。缘内损不肯充复。所投药饵。肺药理嗽居多。当此天令收肃。根蒂力怯。无以摄纳。阴乏恋阳。多升少降。静坐勉可支撑。身动勃勃气泛。所纳食物。
仅得其悍气。未能充养精神矣。是本身精气暗损为病。非草木攻涤可却。山林寂静。兼用元功。经年按法。使阴阳渐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诸医药。恐未必有当。建中汤去姜加茯苓。
董(三六)此内损症。久嗽不已。大便不实。夏三月。大气主泄。血吐后。肌肉麻木。骨痿酸疼。阳明脉络不用。治当益气。大忌肺药清润寒凉。
黄 炙草 苡仁 白芨 南枣 米糖
李(三一)饮酒少谷。中气先虚。酒力温散助热。络血随热气以上沸。血止之后。顿然食减脘痞。显是中气已困败。静坐稍舒。烦言咳急。当以调中为急。若见血见咳。即投寒凉。清阳愈伤。日就败坏矣。虽酒客忌甘。然救其苦寒药伤。勿拘此例。戊己去术加南枣。
王(二八)脉 。形劳失血。小建中加玉竹。
顾(二八)劳心。神耗营损。上下见血。经年日衰。今勉纳谷不饥。中焦因不至运。滋阴清肺。更令伤中。
无却病好药。欲冀其安。须山居静养。寒暑无害。方得坚固。异功散。
钱(二七)形瘦脉左数。是阴分精夺。自述谈笑或多。或胃中饥虚。必冲气咳逆。前年已失血盈碗。此下损精血。有形难复。以略精饮食。气返不趋。急以甘药益胃。中流砥柱。病至中不可缓矣。
人参 茯神 炙草 山药
许(四八)劳倦伤阳。形寒。失血咳逆。中年不比少壮火亢之嗽血。黄 建中汤。
徐(二九)奔走五日。即是劳力动伤阳气。血从右起。夜有冷汗。乃阳络空隙而泄越矣。凡治吐血之初。多投凉血降气。以冀其止。孰知阳愈渗泄。益增病剧屡矣。
黄精 黄 炙草 苡仁 茯神
汪 肝风鸱张。胃气必虚。酒客不喜柔腻。肌柔色嫩。质体气弱。清明春木大旺。理必犯土。急宜培养中宫。中有砥柱。风阳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
人参 炒黄 炒山药 茯苓 炒白芍 炙草
朱(二二)秋暑失血。初春再发。诊脉右大。颇能纳食。金匮云。男子脉大为劳。极虚者亦为劳。要之大者之劳。是烦劳伤气。脉虚之劳。为情欲致损。大旨要病根驱尽。安静一年可愈。
生黄 北沙参 苡仁 炙草 白芨 南枣
某 劳力烦心失血。早食则运。暮食饱胀。疏补调中方。
人参 茯苓 炙草 生谷芽 广皮 白芍
冯(四五)脉弦劲。按之空豁。久嗽先有泻血。大便不实。近又嗽血。是积劳久损。阴阳两亏。今食不欲餐。先宜甘温益气。但贫窘患此。参苓未能常继。斯为难调。
人参 黄 茯苓 炙草 苡仁 白芨
许(四四)频频伤风。卫阳已疏。而劳怒亦令阳伤。此失血症。当独理阳明。胃壮则肝犯自少。脉右空大可证。若三阴之热蒸。脉必参于左部。(胃阳虚卫疏)
人参(一钱) 黄 (三钱) 炙草(五分) 煨姜(一钱) 南枣(二钱)
又 甘温益胃。血止五日。食腥嗔怒。血咳复来。不独卫阳疏豁。络脉空动若谷。岂沉寒堵塞。冀获片时之效。倘胃口拒纳。无法可投。按脉微涩。议治心营肺卫。
人参 黄 炙草 南枣 白芨 茯神 枣仁
汤(二三)脉细促。右空大。爪甲灰枯。久嗽入春夏见红。食减身痛。形容日瘁。是内损难复。与养营法。(营虚)
人参 炒白芍 归身 炙草 桂枝木 广皮 煨姜 南枣
丁(二七)夏季痰嗽。入冬失血。自述昼卧安逸。微寒热不来。则知二气已损伤。身动操持。皆与病相背。脉大无神。面无膏泽。劳怯不复元大着。温养甘补。使寝食两安。若以痰嗽为热。日饵滋阴润肺。胃伤变症。调之无益。归 异功散。
陈(二八)失血。前后心痛。 归建中去姜。
某 形瘦色枯。脉濡寒热。失血心悸。是营伤。归 建中去姜。
某 脉芤。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
人参 炒归身 炒白芍 炙草 枣仁 茯神
某(氏)失血半年。心悸忡胁下动。络脉空隙。营液损伤。议甘缓辛补。
枸杞 柏子仁 枣仁 茯神 炙草 桂圆
又 生地 阿胶 小麦 广三七 乌贼骨 菟丝子 茯神 扁豆 夜服三钱。
徐(四九)馆课之劳。心脾营伤。食酸助木。中土更亏。春阳主升。血乃大吐。况茹素既久。当培土。营阴损极。热自内炽。非实火也。归脾汤去参。
陈(二三)先患失血。复遭惊骇。平素有遗泄。独处呓语。是有形精血。无形神气交伤。漫言治痰治血。
真粗工卑陋矣。补精宜填。安神宜静。然无形真气为要。与心脾二经主治。
人参(一钱半) 当归(一钱半) 茯神(三钱) 枣仁(三钱) 远志(七分) 炙草(三分)桂圆(二钱) 龙齿(二钱) 金箔(五张冲入)
宓 遇节血症反复。脉弱废食。胁痛胃 。无治咳止血之理。扶得胃口受纳。可商调理。
人参 炙黄 当归炭 枣仁 茯神 炙草 桂圆肉
又 归脾去木香远志加枸杞子。
关(三二)思郁伤于心脾。二脏主乎营血。营出中焦。脏阴受损。阴虚生热。熏蒸络脉。致血不宁静。食少痰多。色泽少华。皆虚象也。不宜久进凉润嗽药。当以钱氏异功散。间进归脾汤减木香。
马(六七)上秋下血。今年涌血。饮橘饼汤甘辛。心中如针刺。营枯液耗。不受辛药。但以甘药柔剂。与心脾有益。
人参 黄精 茯神 柏子仁 炙草 南枣
某 老弱虚咳。失血。
生黄 皮 归身 煨姜 大枣
冯 诊脉左手平和。尺中微动。右手三部。关前动数。尺脉带数。夜卧不寐。咳呛有血。昼日咳呛无血。但行走微微喘促。夫阴阳互为枢纽。隆冬天气藏纳。缘烦心劳神。五志皆动。阳不潜伏。
当欲寐之时。气机下潜。触其阳气之升。冲脉升动。络中之血。未得宁静。随咳呛溢于上窍。至于步趋言谈。亦助其动搏气火。此咳呛喘息失血。同是一原之恙。当静以制动。投药益水生金。以制君相之火。然食味宜远辛辣热燥。凡上实者必下虚。薄味清肃上焦。正谓安下。令其藏纳也。愚见约方。参末俟裁(劳心过度阳升)
生扁豆(一两勿碎) 麦冬(二钱) 川斛(一钱半) 上阿胶(二钱) 小根生地(二钱) 真北沙参(一钱半)
又 诊脉同前述。心中怯冷。交四更咽中干。咳呛连声。必血已盈口。论心营肺卫。皆在上焦。更拟敛心液滋肺津一法。
炒枣仁(五钱勿研) 鲜生地(三钱) 天冬(一钱) 炒麦冬(一钱) 茯神(一钱半) 黑牛膝(一钱半) 茜
草(一钱) 参三七(一钱磨冲)
又 熟地(四钱) 生地(二钱) 天冬(一钱) 麦冬(一钱) 北沙参(三钱) 茯神(一钱)
卧时服天王补心丹。
查(二十)舌辣。失血易饥。(心营热)
生地 玄参 连翘心 竹叶心 丹参 郁金汁
陈 血止。脉两寸未和。仍议心营肺卫方。
生地 生扁豆 麦冬 北沙参 丹参 茯苓
陈 夜热。邪迫血妄行。议清营热。
犀角 鲜生地 丹皮 白芍
邵 营热失血。
生地 竹叶心 玄参 丹参 川斛 茯神
王(二十)脉右大。失血知饥。胃阳上逆。咽干喉痒。(胃阴虚)
生地 扁豆 玄参 麦冬 川斛 新荷叶汁
某(四九)脉右涩。初气冲失血。咳逆。能食。无味。血来潮涌。乃阳明胃络空虚。血随阳升而然。法当填中为要着。莫见血治咳。而用肺药。斯症可图。正在此欤。
大淡菜(一两) 生扁豆(五钱) 麦冬(三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牛膝炭(一钱半)
陶(十六)色黄。脉小数。右空大。咳呕血溢。饮食渐减。用建中旬日颇安。沐浴气动。血咳复至。当以静药养胃阴方。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郭 脉右部不鼓击应指。惟左寸数疾。昨晚失血之因。因于伛偻拾物。 致阳明脉络血升。今视面色微黄。为血去之象。不宜凉解妨胃。仿古血脱必先益气。 理胃又宜远肝。
人参(秋石水拌烘) 黄 阿胶 茯神 炙草 生白芍
王(三六)肠红愈后。吐血一两月必发。此阳明胃络气血皆多。故吐后寝食如昔。久发阴亏。仍有内损之忧。宜养肺胃之阴以和阳。
生黄 北沙参 麦冬 生甘草 茯神 元米汤煎
程(二七)吐血数发。肢震。面热汗出。寐中惊惕。盖阳明脉络已虚。厥阴风阳上炽。饮食不为肌肤。皆消烁之征也。
生黄 北沙参 生牡蛎 麦冬 小麦 南枣
程(二一)脉左小数。右弦。食减不肌。易于伤风。大便结燥。冬春已见血症。夫胃阳外应卫气。九窍不和。都属胃病。由冬失藏聚。发生气少。遇长夏热蒸。真气渐困故也。急宜绝欲静养。至秋分再议。
参须 黄 皮 鲜莲子 茯神 炒麦冬 生甘草
某 着右卧眠。喘咳更甚。遇劳动阳。痰必带血。经年久嗽。三焦皆病。 麦门冬汤。
华(三八)劳怒用力。伤气动肝。当春夏天地气机皆动。病最易发。食减过半。热升冲咽。血去后。风阳皆炽。镇养胃阴。勿用清寒理嗽。
生扁豆 沙参 天冬 麦冬 川斛 茯神
又 冲气攻腹绕喉。乃肝胆厥阳肆横。久久虚损。而呕痰减食。皆犯胃之象。若不静养。经年必甚。
甜北沙参 生白扁豆 生黄 皮 茯神 炙草白糯米半升。泡清汤煎药。
徐 阴脏失守。阳乃腾越。咳甚血来。皆属动象。静药颇合。屡施不应。乃上下交征。阳明络空。随阳气升降自由。先以柔剂填其胃阴。所谓执中近之。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黄 。
某(五九)失血后。咳嗽不饥。此属胃虚。宜治阳明。
甜北参 生扁豆 麦冬 茯神 川斛
陆 食酸助木。胃土受侮。脘中阳逆。络血上溢。内经辛酸太过。都从甘缓立法。谷少气衰。沉苦勿进。
生扁豆 北沙参 炒麦冬 茯苓 川斛 甘蔗浆
又 甘凉养胃中之阴。痰少血止。两寸脉大。心烦脊热。汗出。营热气泄之征。议用竹叶地黄汤。
鲜生地 竹叶心 炒麦冬 建莲肉 川斛 茯神
陶(四一)两年前吐血咳嗽。夏四月起。大凡春尽入夏。气机升泄。而阳气弛张极矣。阳既多动。阴乏内守之职司。络血由是外溢。今正交土旺发泄。欲病气候。急养阳明胃阴。夏至后。兼进生脉之属。勿步趋于炎 烈日之中。可望其渐次日安。 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嗽。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浓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此甘缓益胃阴主治。
麦冬 鸡子黄 生扁豆 北沙参 地骨皮 生甘草
卢(四四)脉大色苍。冬月嗽血。纳谷减半。迄今干咳无痰。春夏间有吐血。夫冬少藏聚。阳升少制。安闲静养。五志气火自平。可望病愈。形瘦谷减。当养胃土之津以生金。
甜北参 麦冬 玉竹 木瓜 生扁豆 生甘草
某(二二)脉右大左虚。夏四月。阳气正升。烦劳过动其阳。络中血溢上窍。血去必阴伤生热。宜养胃阴。大忌苦寒清火。
北沙参 生扁豆 麦冬 生甘草 茯神 川斛
某(二九)脉搏。血涌。饥易纳食。风阳过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