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1-08-08|浏览量:822次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药膳食疗法科”
通过学习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不断地进行反思。我觉得药膳食疗法应该运用到医院当中,大概思路如下:在医院的中医科里再设置一个“药膳食疗法科”。所谓“药膳食疗法科”就是为患者低费用、量身制作药膳的一个科室,让患者在病后或者治疗期间达到药物和药膳食同时治疗的目的。这里说明一下“药膳食疗法科”提供的药膳疗法只是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尽快帮助患者摆脱或者减免疾病带来的痛苦。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下面具体说一下“药膳食疗法科”的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1. “药膳食疗法科”为患者提供的资讯和制作的药膳,应该是低费用或者免费的。因为“药膳食疗法”只是辅助地位,如果费用较高则很多患者将难以承受。2. 是否选择“药膳食疗法科”,应该是患者自主和自愿的。3.医生应该在为患者作出明确的诊断,才给患者建议采用“药膳食疗法”,避免盲目或者误诊之后又采用错误的“药膳食疗法”,加重病情。4.医院应该配备高水平的中医师服务于“药膳食疗法科”,确保提供的资讯和药膳方案都是合理的。5.建立药膳资料库,收集储存药膳方案,制作药膳的视频资料等等,方便患者自主查询和了解药膳,学会如何制作药膳。
关于设置“药膳食疗法科”的必要性:1.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特色。对于医院,特别是三甲或者中医院,设置“药膳食疗法科”无疑是一大特色和亮点,更是一大创新,有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2.有市场,有需求。 虽然中国很多地方或者人群都很注重养生,保健,但是“药膳食疗法”在大众中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很多患者没有“药膳食疗法”的意识或者即使了解“药膳食疗法”的重要性,但是又不知道哪种药膳适合自己。这就需要一些机构提供这方面的资讯和帮助,这是设置“药膳食疗法科”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说,糖年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如果能配上一两种药膳进行辅助治疗,其病情将会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可目前的情况是很多糖年病患者虽然有控制饮食,却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药膳食疗法”。
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认识
在我高中患过敏性鼻炎的时候,第一次正式的使用中药.当时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只是片面、模糊、感性的认识,直觉就是中医中药博大精深,神奇,而且认为中药很贵。作为一名药学院的学生,经过将近三年对药学的学习,了解到中医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得不到认可,甚至在国内仍然有部分学者否定中医中药。
在我认为虽然中医中药很多方面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或者手段证明其科学性及合理性,但是中医中药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立足几千年了,治愈了无数中国人名。从用药历史和用药经验都可以看出,中医中药是对的,疗效十分明显的,只是我们目前不知道为什么“对”,不了解其作用机制而已。我觉得从一名医生的角度讲,治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患者的痛苦、治好患者的病症,而不是在乎是用西医西药或者中医中药。因为西医西药或者中医中药只是一种手段或者方式而已,治病救人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中医中药或者西医西药,不能否定或者认定哪一个的优与劣,因为他们各具特色。我个人是比较信奉中医中药的,因为在这个充斥着亚健康和慢性病的时代,中医中药对于身体的调理和慢性疾病的治疗,确实有独特的疗效。
“中西结合”的矛盾与冲突
从理论上讲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体系,其结合点比较少。比如中医注重整体思维,西医偏重个体器官或者组织。一般来讲西医头痛医头,脚痛一脚,而中医讲究整体的调理。再者中医和西医对于器官的重要性认识不一,比如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而西医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属于免疫系统,不在机体重要器官的范围内。
中药与西药合用存在很大的风险与盲目性。我们知道中药含有的成分相当复杂,化学成分非常之多,而且很多成分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众所周知,不同的药物成分混合可能产生相互作用,那么西药与中药合用,是增强还是降低毒副作用,是提高还是降低药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目前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在临床上除非已经有较长的“中西结合”用药史或者实验数据显示“中西结合”较单一使用西药或中药有更好的疗效,才主张“中西结合”。
以上三大点就是本学期在“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中的所感。感谢老师的辛苦讲课,希望我们都能用“中医药膳食疗法”为健康护航!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