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882次
47岁漂来穗学中医 德国西医博士暨大当学生
2004-03-09 09:24:45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 |
刚进临床学习阶段的胡贝笛,第一次就能准确地为病人探摸出脉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 |
南方网讯
引言 当过德国柏林市卫生部长、拿了西医博士学位、现为德国终生名誉教授的胡贝笛(beate hübner),在她47岁那年成了暨南大学中医系的一名学生。
胡贝笛的选择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有点不可思议:放弃了德国月薪过万的工作、撇开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自己即将当外婆的年纪来到异国他乡过起了穷学生的日子。
当记者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决定花上3年的时间在中国学中医”时,胡贝笛的回答很实在??“疑问,接触了中医我有太多的疑问,要解开所有的疑问我花一辈子时间也不够,我希望用3年的时间找到最多的答案”。
胡贝笛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02年10月,是基于德国西柏林菲得利女皇基金会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82年的一个合作项目,项目规定每年互派医生前往对方医院进修1年。学习了一年后,胡贝笛决定不回去了,她向学校申请留下来再学两年,打算攻读中医学硕士。
一个异国学生遇到的困难
读了一年多的中医,我感觉最困难的便是中医里的话。
日前,记者在“方剂学”课堂上见到了今年49岁的胡贝笛。胡贝笛的课堂很特殊,老师、学生加一台电脑。
胡贝笛的老师、暨南大学赵长鹰副教授告诉记者,方剂学分为“总论”和“方”两大部分,在总论中学生要记住每样中药的特点,而这些中药总共约300多种,常用的有150多种;等到学“方”时,学生要背的方大概有300多条。“这些知识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都是件头痛的事,而基本不懂中文的胡贝笛学起来得花更多工夫”。
胡贝笛说自己读了一年多的中医,感觉最困难的便是中医里的话,“有时候老师一个词一个词地把意思告诉我,我懂了,可加起来变成一个句子我又不懂了”。所以每次上完课,胡贝笛要花更多的时间找很多书来看,把一些相关的问题搞清楚。
一个德国学生的严谨
随着胡贝笛的中医术渐长,她的法宝??一本德文《中药学》在她眼里也常出问题。
为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胡贝笛想了不少办法,也有了自己的法宝??一本德文的《中药学》,这本书将几百种中药用彩图画了出来,并配以文字对其进行了介绍,上课时老师讲到哪味中药她便到书上去找,很快记住它们。不过,随着胡贝笛的中医术渐长,法宝在她眼里也常出问题,“现在很多德国人学中医都看这本书,我以前也是,但现在我才发现它里面其实有不少错误,我把它们都标了出来,回到德国我会要求出版社进行修改”。
胡贝笛不但将学来的知识跟书本较真,她还常常会跟自己的老师较真。有一次,胡贝笛在课上学到煮中药不能用金属锅,得用砂锅。事后她去中药房参观学习,发现很多装中药的小抽屉竟是金属的,便立即对工作人员指出说这样不行,还将这个问题郑重地向老师反映。于是老师得向她解释一番:“煮药不能用金属锅是因为它会与药发生化学反应,而常温下中药放在金属抽屉里是不会出问题的”。
一名德国教授的理想
“我对中医的疑问太多,我想把这些疑问弄清楚,所以决定留下来。”
当记者问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撇开自己的家庭、花上3年时间来中国学中医时,胡贝笛回答得很实在,她说自己接触过中医后,产生了很多疑问,“我很想把这些疑问搞清楚,所以我决定留下来再学习,这些问题多得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完全弄明白,但我想用3年的时间寻找最多的答案”。
如今身为德国终生名誉教授的胡贝笛最初在柏林大学一所附属医院当护士,后来进入柏林最大的医院沙力特医院康复科当医生。那段时间,胡贝笛接触了很多慢性病病人,她发现西医在治疗这些慢性病时效果并不明显,采用中医全身调理的办法似乎更好。
1996年后,胡贝笛当了4年柏林市卫生部长,这期间她对德国中医市场的混乱有了全面的了解。1998年胡贝笛决定在公立医院设立中医科,以规范混乱的中医市场。这一举措引来了众多地下中医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行游行、抗议,胡贝笛的改革措施不幸“夭折”。
尽管当年的改革失败了,胡贝笛对于自己的理想却不曾改变,她说:“中医的行医质量很重要,它关系到其以后的发展,在德国,中、西医医生应当有相同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应当对中医市场进行规范、确立相应的行医标准”。
一个49岁母亲的不舍
“我非常、非常想念家人,特别是我的小儿子,想到他,我就会觉得心痛。”
今年49岁的胡贝笛是4个《孩子》网络版的母亲,大女儿已经结了婚,胡贝笛自己今年就要当外婆了,但她的小儿子今年才9岁。说到自己来中国学中医,家里人是不是支持时,胡贝笛立即肯定地说了两个字“永远”,“他们永远支持我”。胡贝笛说,自已非常、非常想念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小儿子,想到他,自己就会觉得“心痛”。
2002年,胡贝笛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她把儿子胡陆凯也带到了中国,在暨大附小读一年级,儿子跟班里的同学关系非常好,现在大家都知道她是胡陆凯的母亲,走在路上常有十来岁的小学生跟她热情地说“hello”,用胡贝笛的话说:“儿子是石牌一带的名人”。
今年过完春节,胡贝笛的儿子便回国读书了,胡贝笛说现在自己一个人在中国没法照顾孩子,觉得挺内疚,不过儿子今年9月份还会再来中国,“他说还要在广州过年,拿更多红包呢”。
一位外国友人的遗憾
“我非常、非常想念家人,特别是我的小儿子,想到他,我就会觉得心痛。”
胡贝笛的名字是她德文名的音译,译完后查字典,她得知“胡人”历史上曾是外来人的称呼后,觉得自己的名字起得很有含意,于是将全家人的中文姓都定成了胡,还一一配了中文音译名。
现在,胡贝笛还义务给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准备赴德的医生辅导德文,她说自己的朋友很多,同学、老师、平时认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胡贝笛说:“中国人很友好,跟他们交朋友很开心”,但唯一的遗憾在于,“他们跟德国人不一样,你跟一个德国人交了朋友,你便会成为他们全家的朋友,但中国人不一样,你很难走进他们的家庭”。
■别人眼里的胡贝笛
她让我看到人生另一种活法
在暨南大学中医系老师眼里,胡贝笛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论年纪,马上要当外婆的她比许多老师还要大上10多岁;论身形,胡贝笛个儿高人也胖。然而这个“大”学生却常因其对事情的执着让老师们生出钦佩之情。
胡贝笛的老师赵长鹰副教授在评价她时说,年近50的胡贝笛在反应上没有别的学生快,但她想问题却比其他学生深,她执着认真的学习劲头也让人印象极深。
学中医要给病人把脉,为了练好这一手基本功,胡贝笛天天拿身边的人来练习,后来没有人给她练,她就拿自己来练。她每天早晨、中午、晚上一天三遍地试,最后告诉她的老师赵长鹰副教授:“我发现三个时间人的脉象都不一样”,赵副教授听后不得不对胡贝笛竖起大拇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认识胡贝笛的专家很感慨地说:“在中国,年近50的女人可能早已‘听天命’随遇而安地在家等着抱孙了,不要说出国求学,哪怕在家看书学习的也不多了。胡贝笛来医院学中医后,真的让人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活法”。
(编辑:冯怡驹)
新华网广州2月20日电(肖萍徐静温志勤) 德国柏林市前任卫生局局长bealehuebner(中文名胡贝笛),刚交卸官职便飞往中国广州入暨南大学攻读中医硕士学位。今年2月初,一个由德国柏林最大的医院???沙力特医院管理院长率领的代表团访问暨大附属第一医院时,胡贝笛充当起联系中德合作的桥梁。
前天在胡贝笛位于暨大的临时小家里,记者与她聊起了她与中医的缘分。
|
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
胡贝笛曾是柏林市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她却在离任后第一时间选择到中国攻读中医硕士。说起这段缘故时她说:“还是在做政治家的时候,我就曾对女皇基金会的主席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不做政治家了,一定去中国学中医!”2002年12月,胡贝笛正式成为暨南大学的学生。“但基金会的资助只有一年,一年怎么能学到中医的精髓?”于是,2003年夏,她又开始在暨大攻读中医硕士学位。
为了学习中医的系统理论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胡贝笛来到中国,因为“在德国的中医培训班实在太差。”“在德国,有4万医生接受过针灸培训,但说老实话,我认为这些培训班很差!医生才培训130个小时,就去开诊所!我所知道的,在德国也就20左右位医生真正懂得中医的文化。如果没有正确地理解中医,学点皮毛就去医治病人,扎错针、用错药,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要带中医养生之道回德国
学好中医回国后,胡贝笛还有许多心愿:希望能在柏林建立起一个包含中医、中药全套在内的中医中心;在柏林规范中医队伍,建立一个中医行业的准入标准;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有许多病人;希望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德国病人也了解中医。“还有一个观念要带回德国:我的中医老师告诉我,最好的医生是他的病人都不来了。他的意思是强调预防医学的观念和养生之道,我觉得德国人也应该学习这个观念。这也是我要带回德国的中国文化。”
另一“课程”学国画
除了学习中医,胡贝笛还决心学习一种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课程”,她选择了国画。
在胡贝笛的临时小家里弥漫着中国味道,各式中国画举目可见:沙发上方悬挂一幅山水画,小桌上供着两套瓷制的古代仕女图和花鸟风景图。胡贝笛有一个大储物箱,里面全是她的作品和草稿:第一学期学画花鸟树木,第二学期开始学画山水。看得出,一片花瓣、一枝竹枝,她都练习了许多次。
小儿子成了“羊城通”
胡贝笛有4个孩子,只有小儿子胡陆凯随她一同来广州,现在暨大附属小学读了一年级。在小陆凯的“小学生手册”上,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了,你也真的成了我们的‘羊城通’!”对中国的一切,小陆凯都充满好奇,有人送他一串大红灯笼,他兴高采烈地要妈妈挂在门楣上,一口咬定这是“中国的圣诞节灯笼”。
胡贝笛在广州的日子也是乐在其中。“广州菜没有我不爱吃的。”但这也给她带来烦恼,“虽然广州菜比德国菜清淡很多,这是有利于我减肥的,可是在广州请我吃饭的人实在太多了,结果我还是减不下来!”她无奈地拍拍腰身,然后大笑。(责编/李智敏)
据新快报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