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中医食疗常识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0-10-24|浏览量:1770次
中医食疗常识
中医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即所谓"医食同源"、"寓医于食"。患病后,通过药物的治疗,再辅以对该病有治疗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这样食供药威、药助食性、药食同用、相辅相成,使药物在体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概念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它是在食疗本草学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用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是食物疗法,它与药物治疗有很大不同。它是以食物形式运用的,适应范围广泛,也作为药物或者其他治疗疾病措施的辅助手段,容易让人接受。
2 食物的性味
性、味是食物性能的最重要的部分。
性,也称四性,即寒、凉、温、热。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便的性质。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罗卜、梨子、紫菜、蚌蛤等等。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益气等作用,或者能助热燥火、损耗人体阴液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等。一些食物的寒热性质不明显,可称为平性。
味,也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辛、苦、甘、咸五味。主要来自味觉器对食物的感受,也包含有理性的推测。如具有滋养补益作用的食物肉类,内脏并无甘味也为甘味;海带、紫菜、蛤蜊海蜇等,也并无咸味,但它们有软坚散结作用也为咸味。味,可提示食物的某些作用。一般来说,酸味包括酸涩味、酸甘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生津止渴、助消化等作用,如梅子、酸角、刺梨,醋等。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薄公英等。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木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甘淡味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咸味,主要有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
还有不可缺少的醋的酸、糖的甘、盐的咸、香料的辛、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
3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脏腑或某经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的经作用小或没有作用。它根据食物食用后的反应,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特点来决定。如生姜、桂枝、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属胃经。柿子、蜂蜜能养阴润燥、缓和咳嗽,芥菜、荸荠能化痰,属于肺经。枸杞子、猪肝能治夜盲,目昏,荠菜、茴蒿能缓解目赤肿痛都属肝经……依此类推。
食物有性、味、归经及功能,也就有升上降浮沉。这不多介绍。
4 食物的配伍
食物可单独食用,为了增进食疗效果和可食性,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这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有四个方面。
相须相使 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的羊肉和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之功;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的效果,还可去羊肉的腥味,增强可食性。
相畏相杀 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可解河豚、鱼、蟹引起的中毒,绿豆解乌头、附子毒均属这种关系。
相恶 两种食物同用后,使原有的功能降低或丧失。这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是相反。如银耳、百合、梨三类养阴生津的食物,同时又食辣椒、生姜、胡椒,前者的功能减弱;又如羊肉、牛肉、狗肉之温补气血的食物,同时又食绿豆、鲜罗卜、西瓜,前者的温补功能被减弱。
相反 两种食物同用会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副作用。前人记载蜂蜜反葱,柿反蟹等。
总之,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功效,还会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能更大发挥食疗价值,也改善了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
5 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 是指膳食的种类及其所含的水谷精微,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使其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前人所注五谷:粳米、小豆、大豆、麦、黄黍米;五果为桃、李、杏、栗、枣;五畜为牛、羊、猪、犬、鸡;五菜为葵、藿、薤、葱、韭等。
偏食有害 饮食要多样化,要五味得当,荤素协调,寒、热、温、凉适度。偏食会造成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受损、或营养不足、营养过剩等不良后果。所以不能偏食。
6 合理利用食物
合理利用食物是食物应用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主要是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等方面。
合理选择食物,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反之即达不到治疗作用。
合理烹调也很重要,可以减少食物中水谷精微的损失 ;同时增进食欲,易为人本吸收。如煮米饭不易淘米次数过多,水温不易过高;煮饭时的米汤也应食用。又如蔬菜类食物要取材新鲜,宜先洗后切,不宜用水浸泡,切后不易久置,为减少维生素的损失,炒时宜急火快炒。能带皮吃的瓜果不去皮,动物性食物宜煮熟。另如胃病宜粥食,虚证宜补益用炖汤、蒸食、熬膏食。总之,根据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食物类型。食品的类型有很多:米饭、粥食、汤羹、菜肴、饮料、洒剂、散剂、蜜膏、糖果。
7 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说忌口。有疾病中的饮食禁忌、妊娠和产后饮食禁忌等。
一般病中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硬、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如脾胃虚寒、泄泻、腹痛者,服温中散寒药忌生冷瓜果、腥臭;失眠病人服安神药时,要避免浓茶、咖啡之类兴奋刺激性饮食。水肿忌咸食,消渴病人忌糖,阳症、疮疡、风疹、癣疥等忌食辛辣香燥等食物。疾病的初愈胃气未复,不宜进油腻厚味食物。总之,进食须有助于药效发挥,有利于疾病早日治愈。忌食与药物性能相反、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
妊娠、产后饮食禁忌有重要意义,一般妊娠避免食用酒、干姜、桂皮、胡椒、辣椒、狗肉等辛温燥火有食物。产后宜进营养丰富,易消食物。这不多说。
8 食疗的整体观
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体。食疗时要注意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包括调整阴阳、协调脏俯、适应气候、照顾地域、因人而宜为原则。
9 辩证施食
辩证论治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因、个人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一种病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 的病会出现相同的证。根据不同病证的需要而分别配制膳食的原则,这就称辩证施食。包括同病异食,异病同食。如胃脘痛,因病因、体质、生活环境、治疗经过不同而选择膳食也有区别。如饮食所伤食山楂糕、罗卜粥;寒伤胃阳食高良姜粥、脾胃虚寒食大麦汤;胃阴不足食沙参粥、益胃汤等。 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证可选择相同食物。如久泻、脱肛、便血、崩漏、子宫脱垂等,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选食参苓粥、归芪鸡等升提中气的饮食。同病异食与异病同食,是辩证论治在食疗学上的体现,它们都是根据疾病的本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所以,辩证施食是提高食疗效果的基本原则,是中医食疗的精髓。
10 中医食疗治则
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过食物与中药配伍,经过烹调加工,可以制成体现中医的汗、下、温、清等不同治则的饮食。食物的性能有一定的范围,故以食为主,主要的食疗治则有补气益脾法、补血滋阴法、益胃生津法和补肾益精法
补气益脾法 是指补气益脾法的总称。补益肺气法:选用大枣、饴糖、蜂蜜、鸡肉和人参、党参、黄芪制成粥。补益脾气法:选用糯米、猪肚、鸡肉、党参、白术、山药制成粥、面等。健脾除湿法:选用莲子、芡实、薏米仁、赤小豆、扁豆、急鲫鱼、鳝鱼和茯苓、白术等制成粥、汤。益气升陷法: 用鸡肉、羊肉、鸽子肉、黄芪、党参、升麻、人参制成食。益气摄血法:选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鳝鱼、墨鱼和黄芪、三七制成食。
补血滋阴法 是补血法和滋阴法的总称。有益气生血法、补血养心法、补血养肝法:用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肉、猪肝、猪心、羊肉和黄芪、当归、荔枝、酸枣仁、茯苓等到制成食。另还有滋阴熄风法、滋阴清补法等。
益胃生津法 是益胃生津法和润燥生津法的总称。
益胃生津法:选用的食物有梨、甘蔗、荸荠、藕、牛奶、芝麻、蜂蜜、和麦冬、石斛、制成食。润燥生津法:梨、百合、柿、枇杷、蜂蜜、冰糖、猪肺、牛奶和沙参、麦冬制成食。芪、当归、荔枝、酸枣仁、茯苓等到制成食。
补肾益精法 此法具有补肾气、充元阳、填精髓、强筋骨等功效。补肾滋阴法:选用芝麻、黑豆、枸杞、桑葚、牛奶、猪肾等制成枸杞炒腰花、双耳羹等。温补肾气法:选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苁蓉、淫羊藿、附子等制成胡桃仁炒韭菜、狗肉汤等。用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阳萎遗精等症。填精补髓法:选用芝麻、黑豆、龟肉、海参、淡菜、猪脊髓、羊脊髓和肉苁蓉、鹿茸、枸杞等制成食。用于肾精亏虚、腰膝酸软、足膝痿软、须发早白、发育迟缓等症。
以上是中医食疗的总论,相信大家读后对中医食疗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日常饮食当中引起注意。有兴趣可以更深入的研究,它对疾病的康复会大有好处的。
中医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二千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即所谓"医食同源"、"寓医于食"。患病后,通过药物的治疗,再辅以对该病有治疗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这样食供药威、药助食性、药食同用、相辅相成,使药物在体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概念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科学。它是在食疗本草学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用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方法是食物疗法,它与药物治疗有很大不同。它是以食物形式运用的,适应范围广泛,也作为药物或者其他治疗疾病措施的辅助手段,容易让人接受。
2 食物的性味
性、味是食物性能的最重要的部分。
性,也称四性,即寒、凉、温、热。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便的性质。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和平肝安神等作用,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罗卜、梨子、紫菜、蚌蛤等等。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益气等作用,或者能助热燥火、损耗人体阴液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韭、蒜、辣椒、羊肉等。一些食物的寒热性质不明显,可称为平性。
味,也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辛、苦、甘、咸五味。主要来自味觉器对食物的感受,也包含有理性的推测。如具有滋养补益作用的食物肉类,内脏并无甘味也为甘味;海带、紫菜、蛤蜊海蜇等,也并无咸味,但它们有软坚散结作用也为咸味。味,可提示食物的某些作用。一般来说,酸味包括酸涩味、酸甘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生津止渴、助消化等作用,如梅子、酸角、刺梨,醋等。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薄公英等。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木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甘淡味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咸味,主要有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
还有不可缺少的醋的酸、糖的甘、盐的咸、香料的辛、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
3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脏腑或某经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的经作用小或没有作用。它根据食物食用后的反应,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特点来决定。如生姜、桂枝、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属胃经。柿子、蜂蜜能养阴润燥、缓和咳嗽,芥菜、荸荠能化痰,属于肺经。枸杞子、猪肝能治夜盲,目昏,荠菜、茴蒿能缓解目赤肿痛都属肝经……依此类推。
食物有性、味、归经及功能,也就有升上降浮沉。这不多介绍。
4 食物的配伍
食物可单独食用,为了增进食疗效果和可食性,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这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有四个方面。
相须相使 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的羊肉和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之功;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的效果,还可去羊肉的腥味,增强可食性。
相畏相杀 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可解河豚、鱼、蟹引起的中毒,绿豆解乌头、附子毒均属这种关系。
相恶 两种食物同用后,使原有的功能降低或丧失。这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是相反。如银耳、百合、梨三类养阴生津的食物,同时又食辣椒、生姜、胡椒,前者的功能减弱;又如羊肉、牛肉、狗肉之温补气血的食物,同时又食绿豆、鲜罗卜、西瓜,前者的温补功能被减弱。
相反 两种食物同用会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副作用。前人记载蜂蜜反葱,柿反蟹等。
总之,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功效,还会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能更大发挥食疗价值,也改善了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
5 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 是指膳食的种类及其所含的水谷精微,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使其膳食中所供给的营养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前人所注五谷:粳米、小豆、大豆、麦、黄黍米;五果为桃、李、杏、栗、枣;五畜为牛、羊、猪、犬、鸡;五菜为葵、藿、薤、葱、韭等。
偏食有害 饮食要多样化,要五味得当,荤素协调,寒、热、温、凉适度。偏食会造成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功能受损、或营养不足、营养过剩等不良后果。所以不能偏食。
6 合理利用食物
合理利用食物是食物应用中的一个具体问题,主要是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等方面。
合理选择食物,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反之即达不到治疗作用。
合理烹调也很重要,可以减少食物中水谷精微的损失 ;同时增进食欲,易为人本吸收。如煮米饭不易淘米次数过多,水温不易过高;煮饭时的米汤也应食用。又如蔬菜类食物要取材新鲜,宜先洗后切,不宜用水浸泡,切后不易久置,为减少维生素的损失,炒时宜急火快炒。能带皮吃的瓜果不去皮,动物性食物宜煮熟。另如胃病宜粥食,虚证宜补益用炖汤、蒸食、熬膏食。总之,根据生活习惯及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食物类型。食品的类型有很多:米饭、粥食、汤羹、菜肴、饮料、洒剂、散剂、蜜膏、糖果。
7 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说忌口。有疾病中的饮食禁忌、妊娠和产后饮食禁忌等。
一般病中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硬、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如脾胃虚寒、泄泻、腹痛者,服温中散寒药忌生冷瓜果、腥臭;失眠病人服安神药时,要避免浓茶、咖啡之类兴奋刺激性饮食。水肿忌咸食,消渴病人忌糖,阳症、疮疡、风疹、癣疥等忌食辛辣香燥等食物。疾病的初愈胃气未复,不宜进油腻厚味食物。总之,进食须有助于药效发挥,有利于疾病早日治愈。忌食与药物性能相反、与疾病不相宜的食物。
妊娠、产后饮食禁忌有重要意义,一般妊娠避免食用酒、干姜、桂皮、胡椒、辣椒、狗肉等辛温燥火有食物。产后宜进营养丰富,易消食物。这不多说。
8 食疗的整体观
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体。食疗时要注意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包括调整阴阳、协调脏俯、适应气候、照顾地域、因人而宜为原则。
9 辩证施食
辩证论治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因、个人体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一种病可能出现不同的证,不同 的病会出现相同的证。根据不同病证的需要而分别配制膳食的原则,这就称辩证施食。包括同病异食,异病同食。如胃脘痛,因病因、体质、生活环境、治疗经过不同而选择膳食也有区别。如饮食所伤食山楂糕、罗卜粥;寒伤胃阳食高良姜粥、脾胃虚寒食大麦汤;胃阴不足食沙参粥、益胃汤等。 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证可选择相同食物。如久泻、脱肛、便血、崩漏、子宫脱垂等,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选食参苓粥、归芪鸡等升提中气的饮食。同病异食与异病同食,是辩证论治在食疗学上的体现,它们都是根据疾病的本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所以,辩证施食是提高食疗效果的基本原则,是中医食疗的精髓。
10 中医食疗治则
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过食物与中药配伍,经过烹调加工,可以制成体现中医的汗、下、温、清等不同治则的饮食。食物的性能有一定的范围,故以食为主,主要的食疗治则有补气益脾法、补血滋阴法、益胃生津法和补肾益精法
补气益脾法 是指补气益脾法的总称。补益肺气法:选用大枣、饴糖、蜂蜜、鸡肉和人参、党参、黄芪制成粥。补益脾气法:选用糯米、猪肚、鸡肉、党参、白术、山药制成粥、面等。健脾除湿法:选用莲子、芡实、薏米仁、赤小豆、扁豆、急鲫鱼、鳝鱼和茯苓、白术等制成粥、汤。益气升陷法: 用鸡肉、羊肉、鸽子肉、黄芪、党参、升麻、人参制成食。益气摄血法:选用花生、大枣、龙眼肉、鳝鱼、墨鱼和黄芪、三七制成食。
补血滋阴法 是补血法和滋阴法的总称。有益气生血法、补血养心法、补血养肝法:用胡萝卜、菠菜、花生、大枣、龙眼肉、鸡肉、猪肝、猪心、羊肉和黄芪、当归、荔枝、酸枣仁、茯苓等到制成食。另还有滋阴熄风法、滋阴清补法等。
益胃生津法 是益胃生津法和润燥生津法的总称。
益胃生津法:选用的食物有梨、甘蔗、荸荠、藕、牛奶、芝麻、蜂蜜、和麦冬、石斛、制成食。润燥生津法:梨、百合、柿、枇杷、蜂蜜、冰糖、猪肺、牛奶和沙参、麦冬制成食。芪、当归、荔枝、酸枣仁、茯苓等到制成食。
补肾益精法 此法具有补肾气、充元阳、填精髓、强筋骨等功效。补肾滋阴法:选用芝麻、黑豆、枸杞、桑葚、牛奶、猪肾等制成枸杞炒腰花、双耳羹等。温补肾气法:选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苁蓉、淫羊藿、附子等制成胡桃仁炒韭菜、狗肉汤等。用于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阳萎遗精等症。填精补髓法:选用芝麻、黑豆、龟肉、海参、淡菜、猪脊髓、羊脊髓和肉苁蓉、鹿茸、枸杞等制成食。用于肾精亏虚、腰膝酸软、足膝痿软、须发早白、发育迟缓等症。
以上是中医食疗的总论,相信大家读后对中医食疗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日常饮食当中引起注意。有兴趣可以更深入的研究,它对疾病的康复会大有好处的。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