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1-12-24|浏览量:1157次
广东中医学院药学教研组
(本文摘自《常用中药药性括要》一书)
解表药药性括要
外感表证,解表为先。辛温以发散风寒,辛凉以疏解风热。麻黄散风寒而平喘利水;桂枝解肌表并温经通阳。荆芥发表祛风,初起疮疡并治;防风祛风胜湿,肢体疼痛能疗。羌活祛风除湿以通痹;紫苏利气和中而宣痰。生姜发散风寒,温胃止呕;葱白疏解肌表,散寒通阳。解肌表透痧疹,以胡荽、柽柳;祛头风通鼻窍,用苍耳、辛夷。香薷散暑风并化湿利水;青蒿解暑热而治疟除蒸。蝉蜕宣表透疹,解痉退翳;薄荷疏风解表,利膈清咽。蔓荆子疏风以清头目;牛蒡子泄热而利咽喉。宣表清络以桑叶;疏风明目用菊花。柴胡和解少阳之枢,疏肝解郁;葛根透解阳明之表,散火升津。木贼宣表退翳;升麻解毒升阳。浮萍透疹毒并消水;淡豉散郁热而除烦。表解里和,治当慎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清热药药性括要
热盛于里,用药当清。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泻火、救津、解毒,治证不同。黄连泻心,苦燥湿而寒胜热;黄芩泻肺,上凉膈而下清肠。栀子泻三焦湿热之蕴结;黄柏泻肝肾壮火之有余。石膏清胃经高热烦渴;知母清肺经燥火烦蒸。牛黄凉肝化痰以镇痉;犀角清心解毒而化斑。胡黄连清肝热,消疳除蒸;龙胆草泻肝火,利湿退黄。草决明、青葙子,以治头痛目赤障翳;天花粉、芦苇根,用治热病烦渴津伤。蒙花、谷精,疏风明目;苦参、秦皮,治痢清肠。马勃清肺利咽消肿,外伤出血可治;熊胆凉肝明目止痛,肿毒熨伤宜涂。玄参咸寒,软坚增液;生地甘寒,凉血救津。白薇草、牡丹皮,泄血分之伏热;地骨皮、银柴胡,除阴虚之骨蒸。赤芍消瘀热痈肿;紫草清麻疹热毒。青天葵清肺热,解毒凉血;藏红花清心热,凉血消斑。消斑疹以大青叶;治热痢用白头翁。清心除烦竹叶为先;清热解毒银花为良。连翘透热散结;白蔹解毒消痈。夜明砂消疳热,兼治夜盲目翳;蜡梅花清疹毒,并涂疮溃火伤。鱼腥草、败酱草,解毒排脓,肺痈肠痈都可治;紫地丁、蒲公英,清热散结,疔疮肿毒也能疗。山豆根能疗咽喉肿痛;莲子心善治心烦昏谵。芦荟清肝通便消疳热;青黛泄热凉血涂肿疮。射干根清热痰以利咽喉;白藓皮清湿毒而除疹痒。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才能切合病情,药皆中肯。
祛寒药药性括要
里寒诸证,祛之以温。辨上中下三焦之寒,别肺脾肾三经之治。附子温肾回阳以救脱;干姜暖脾通脉而祛寒。肉桂补命门火衰,温肝暖血;细辛主痰饮气逆,以高良姜;疗肝寒头痛吐沫,以吴茱萸。丁香暖胃止呃;蜀椒温中杀虫。益智仁温涩肾气以缩尿;小茴香温散肝寒而治疝。腹痛呕逆宜荜拔;寒中吐泻需胡椒。荜澄茄温行脾胃;豆豉姜温散风寒。辛温祛寒皆耗液,阴虚阳亢总非宜。
泻下药药性括要
实热可下,实水可攻。便秘津枯,只宜润滑。大黄苦寒泻热,泄气血而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攻燥实而逐积消?。郁李仁通便利水;火麻仁滋液润肠。牵牛苦寒峻利二便;巴豆辛热温下寒凝。番泻叶泻热去实,兼消积滞;乌桕皮逐水消肿,并治蛇伤。泄脏腑水饮以大戟;泻胸胁痰水用芫花。甘遂泻水逐饮;商陆逐水消痈。用毒药以攻邪,药量必须谨慎。
祛湿药药性括要
水湿停聚,见证多端,或为肿满吐泻,或为黄疸淋浊。热化宜苦泄淡渗,寒化宜辛散温行。佩兰消暑,化脾湿而辟浊;藿香解表,止吐泻而和中。草果逐寒破滞;苍术燥湿运脾。草豆蔻化湿行气而开胸。猪苓通水道以治淋浊;茯苓导水气而益心脾。车前子清肝热。能明目利水;灯芯草降心火。可泄热除烦。通草渗湿热治热淋涩痛;木通导心火疗尿赤口疮。泽泻渗湿热以利水;扁豆化暑湿而和中。薏苡仁除湿痹。和脾止泻;冬瓜仁消痈毒。清肺祛痰。金钱草利湿热。以治石淋黄疸;土茯苓清湿毒,能治梅毒恶疮。滑石清暑利湿;萆?去浊分清。石苇清肺热以利水;瞿麦破瘀结而通淋。冬葵子利二便而通乳闭;茵陈蒿清湿热以发黄。海金砂利血分湿热,并治五淋尿痛;?蓄草除膀胱湿热,兼疗皮肤疹疮。如果脾肾既弱,渗利应当慎施。
祛风药药性括要
风分内外,药治不同。审脏腑之虚实,别经络之浅深。五加皮祛风湿以壮筋骨;威灵仙宣经络而散风寒。防己利关节,治热痹水肿;木瓜舒筋络,疗湿痹拘挛。独活胜湿祛风,并治腰膝痹痛;秦艽宣络疏风,并除劳热骨蒸。治风痹化湿浊以蚕矢;疗热痹利关节用桑枝。治湿火胸痛以丝瓜络;疗风湿浮肿用海桐皮。白花蛇搜风通络,以利顽痹;石楠藤祛湿舒筋,而解拘挛。络石藤除筋骨痹痛之热;海风藤治风湿痹痛之寒。鸡血藤养血通痹;宽筋藤活络舒筋。千年健治风寒湿痹,而壮筋骨;?莶草治风湿热痹,且平肝阳。藁本治巅顶痛;白芷散头风肿疡。白蒺藜散风热以止痒;白附子祛风痰而解痉。治抽掣痉挛以全蝎;疗脐风口噤用蜈蚣。察风病证候之因,明风药性能之异。(李恩庆(老中医))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