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用药传心赋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0-07-14|浏览量:1159次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
芒硝通大便之燥结,大黄乃荡涤之将军。
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
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
滑石利小便之结滞,石膏泻胃火之炎蒸。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山豆根解毒热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
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
鳖甲治虐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
茵陈治黄疸而利小水,香薷治霍乱并祛暑风。
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
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
苦参治发狂痈疽,地榆止血痢血崩。
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篓仁降痰以宽胸。
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
熟地补血以疗损,生地凉血以清昏。
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
赤芍药通瘀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
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咳;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
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
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
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
麻黄散表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
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
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
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
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
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亦调经。
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
草果消溶缩食,槟榔去积推陈。
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
锁阳最止精漏,菟丝偏固天真。
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不通。
紫苏散邪寒、更能下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
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
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
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
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
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脾而补中。
莪术、三棱消坚积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
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
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
半夏治痰止吐,枳实去积推陈。
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淤血之佳珍。
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
杏仁止风寒咳嗽,五味敛肺气之升。
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
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
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
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
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止血晕而通经。
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收循。
既已明于三者,岂不悉举其平。
常山使之截虐,阿魏用之消症。
防己、木瓜用之除下肢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
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茯神。
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
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款冬止嗽、除肺火之蒸。
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
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
青皮伐木,紫花克金。
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
鼠粘子清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
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
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
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
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用苍术。
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
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
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积。
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