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失音4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2-05-08|浏览量:460次
慢性喉炎王某,女,36岁,中学教师
1991年4月4日初诊
患者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已半年余。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喉炎、声带肥厚”,先用胖大海有效,后来亦无济于事。曾用中药汤剂、清音丸、六神丸以及抗生素等效果不明显。现咽干且痒,声音嘶哑,咳嗽痰少,心烦梦多,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红苔白且干,脉细数。证属肺肾阴虚,治宜滋补肺肾之阴,以复其音。处方:沙参10克,天麦冬各10克,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浙贝母10克,桔梗10克,前胡6克,苏叶6克,瓜萎20克,枇杷叶10克,5剂,水煎服。嘱其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晨起走路1~2小时,注意禁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二诊】
服药后,上午声音清亮,下午仍暗哑明显,轻度咽干,夜寐不安,再以前法进退。处方;沙参20克,天麦冬各10克,生熟地各15克,山药10克,阿胶10克(烊化),五味子10克,浙贝母10克,芦根10克,白芷6克,苏梗6克,焦麦芽10克,7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声音恢复,喑哑消失,饮食二便正常,夜寐较安,余症皆去。再咀上方10剂,分两周服用,以巩固疗效。
患者于1991年7月3日,又带病人来看病告知,一直授课,失音未复发,并坚持早晚锻炼,清淡饮食。
【按】此患者系中学教师,由于发音过多,声带运用过度,耗伤肺阴,日久而致肾阴亦亏。肺脉通会厌,肾脉挟舌本,肺肾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其濡养,而喑哑咽干,甚则失音。
肺气不清,则干咳少痰;阴虚生内热,虚火扰动心神,则心烦梦多;肾虚精亏,则腰膝酸软,舌红且干,脉细数,大便干结,均为阴亏有热之象。赵老治以滋补肺肾之阴,使金水相生,水源不竭。方中先以苏叶、前胡、桔梗、枇杷叶宣肺通窍,调畅气机;沙参、麦冬、天门冬、生地黄滋肺阴清肺热;五味子生津敛肺气;渐贝母宣肺软坚散结;瓜萎润肺宽中通便。待喑哑取效后,再以生熟地、山药滋补肾阴,阿胶养阴润肺;苏梗宣畅气机,芦根宣肺生津润喉利咽,麦芽健脾。赵老更妙用白芷,白芷虽为驱风药,但性滑润i使大队滋补之品补而不腻,调和诸药,又能载药上达于咽喉。因此诸药相配,取效甚佳。
【又按】失音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内经》名目“疳”或“暗”,《医学正传》则称“喉喑”,因肺脉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会厌者,音声之户也”(《灵枢?忧恚无言》)。本病虽属声遭、喉咙的局部疾患,实与啼肾有密切关系,因此古人有“金水相生,病在肺肾”之说。《直指方》曰:“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前人叶天士则譬作:“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其病因当有内伤、外感之分,其病机应有虚实之不同。故张景岳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暗也”其辨证施治,当以病势的缓急,一般分为暴喑、久喑两大类。大抵暴喑者,多因风寒客热壅遏而致窍闭,其病属实,治当宣散清疏;久暗者,多因阴血耗伤,精气内夺而喑,其病属虚,治当清润滋养。
从目前临床所见,失音一症的病机属实者多而属虚者少。实者乃邪气阻滞,肺气失宣,金实则不鸣,治以宣肃散邪为主,邪去则金鸣;虚者精气内虚,金破亦不鸣,治以滋填为法,佐以宣畅肺气,亦不宜纯补蛮补,如上案用金水相生之法,仍须佐苏叶、枇杷叶、前胡、桔梗、浙贝母,即是例证。此外还须注意:
(1)失音的治疗,始终要注意气机的调畅,赵老常说:“治病之要,调畅气机”,(2)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赵老治病非常重视脾胃之气的升降,胃气降浊气下行,有助于脾气的上升,有利于失音的康复。(3)失音的治疗,饮食调养至关重要。如饮食寒凉,则闭郁肺气,甜食壅塞气机,辛辣刺激食物则助热邪伤阴液,都不利于暗哑的恢复。因此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互配合,才可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