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0-07-14|浏览量:3196次
1、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四大主药:人参、大黄、附子、石膏(药中四维)
全真一气汤:人参、附子、麦冬、熟地、怀牛膝(冯氏锦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热病用附子: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
泌尿系结石,方中稍佐附子3-5克,有增强排石之功
诸多慢性炎症,如慢性阑尾炎、肾炎、盆腔炎、支气管炎
2、苦参性苦寒沉降,调心律,抗菌止痢
急性菌痢,症见痢下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温热壅滞,苦参香连丸
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以及自律性等作用;心律不齐用量大,约15-20克
用于湿疹,配赤芍、丹皮、紫草、黄柏、土茯苓、蝉衣、白鲜皮、徐长卿、甘草;渗出物多,甚至黄水淋漓,加苍术、苡仁;食鱼虾海鲜而发者加苏叶、芦根;无渗出物,干燥者加生地
用于外阴湿痒,配黄柏、紫草、白芷、蛇床子、威灵仙、白矾、花椒、防风、生艾叶、雄黄作浸洗剂,日一次,10分钟
用于梦遗,湿热相火,上扰心君,心君不宁,下扰精室,精关难固
用于乳糜尿,初起配煅白螺丝壳、牡蛎、半夏、葛根、柴胡、黄柏(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案-端本丸
病久脾肾两亏,配芡实、金樱子、石菖蒲、萆?、益智仁、山药、熟地、山萸肉
3、白芥子利气豁痰、搜剔内外
本草经疏: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
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
控涎丹(子龙丸):白芥子、甘遂、大戟
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疠、流注等;结节病
渗出性胸膜炎多为结核性,也有风湿性、红斑儿狼疮所致,中医与悬饮近似,用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各等份,研极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3克,每日一次,服后当畅泻,隔半日仍不泻,加服一次,剧泻减量
结节病,原因不明,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常用:配生半夏、紫背天葵、僵蚕、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草等,夹瘀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必虫、蜂房,夹气滞加青陈皮、姜黄,阴虚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肾阳虚加鹿角、仙灵脾、熟地、巴戟天;病程长须坚持。
痹证,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隧者;肩周炎,配姜黄、海桐皮、南星、桂枝、蜂房、赤芍、鹿角、仙灵脾、附片、当归
4、白附子祛风定痛,兼疗室早
口眼歪斜,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痰厥头痛,三生丸(白附子、半夏、天南星);角弓反张,玉真散(羌活、防风、南星、天麻、白附子、白芷)
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早搏,于辨治方中加入白附子5-8克,配黄芪、党参、桂枝(剂量宜小,3)、丹参、炒枣仁、柏子仁、僵蚕、琥珀、炙甘草;阴虚加麦冬、玉竹;汗多加煅牡蛎、浮小麦
三叉神经痛,合白芍、全蝎、蜈蚣、僵蚕等分研细末,每6克,日二次
银屑病,白附子、白花蛇各20、白夕利、白芍、白僵蚕各40,为五白散,6,日二次
5、黄药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
确为甲状腺肿瘤、甲亢卓效药
配夏枯草、生半夏、僵蚕、橘络、海藻、昆布、牡蛎、青陈皮、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土茯苓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2-3个月
甲亢,不可用海藻、昆布、海带,含碘多药物,多伍用滋阴降火药,玄参、生地、麦冬、黄连、丹皮、夏枯草、牡蛎(不含碘),再合赤白芍、桃仁、红花、浙贝、僵蚕、香附、蒺藜、珍珠母等活血化瘀、理气舒郁
6、路路通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又名九空子)
通利
7、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
常配伍生地、大黄、白芍、丹皮、炒栀子、侧柏叶
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疗妇女赤白带下(少量子宫出血)
固冲汤(黄芪、白术、龙骨、牡蛎、山萸肉、白芍、海螵蛸、棕炭、五倍子、茜草)治疗妇女血崩、宫血、
茜草行血,其效最著者为妇女血滞经闭,单用此味30克,黄酒与水各半煎服
月经困难,经水中夹有血块,腹痛
血瘀气滞痛经配当归、川芎、桃仁、赤芍、益母草、泽兰、香附、延胡、青木香、茯苓、威灵仙、丹参
肝着,旋复花汤,新?配桃仁、柏子仁、归须、泽兰、旋复花
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导致水肿的病机,茜草配益母草、泽兰、鬼箭羽、丹参、牛膝、车前子、猪茯苓、桂枝
8、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用量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
降脂减肥汤(制苍术、黄芪、泽泻、仙灵脾、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治疗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脂肪肝
9、桑寄生降压平肝、兼疗胸痹
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习惯性流产
高血压病,有显著降压作用,30克,配钩藤、赭石、夏枯草、牛膝、地龙、希莶草、野菊花、山楂、黄芩、臭梧桐、决明子
降压饮,桑寄生、生杜仲、葛根、野菊花、夏枯草
冠心病,配葛根、丹参、川芎、桃仁、赤芍、红花、郁金、全瓜蒌、玉竹、麦冬、山楂、徐长卿、黄芪(心绞痛、胸部憋闷、期前收缩、心律不齐)
多种病毒性疾患,病毒性肝炎及单项HBSAG(+),配僵蚕、山药、茯苓、板兰根、蜂房、蛇舌草、希莶草、生麦芽、柴胡、甘草;病毒性心肌炎,配太子参、合欢皮、麦冬、甘草、丹参、黄芪、玉竹、生地、苦参、玄参)
10、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
小儿肺炎,痰热壅肺,配大黄、黄芩、桑白皮、连翘、鱼腥草、僵蚕、瓜蒌,服后大便畅通,约泻下3-4次,喘促痰鸣即平
水肿腹水,禹功散(黑牵牛头末、茴香、姜汁)、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神芎丸(导水丸加黄连、薄荷、川芎)
便秘腹胀,饮食积滞,腹胀腹痛、便闭、泻下不爽,章次公灵丑散(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二次
老年癃闭,前列腺肥大,东垣天真丹(巴戟天、肉桂、葫芦巴、补骨脂、杜仲、牵牛子、琥珀、萆?、沉香、茴香)(入丸散1-1.5克,汤剂6-15克)
11、生栀子为主治疗胰腺炎有特效
配生大黄、蒲公英、郁金、败酱草、生苡仁、桃仁、痛甚加延胡、赤白芍、胀甚加广木香、枳壳、厚朴、呕加半夏、生姜(禁食者可作滴点灌肠)
12、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
慢性蒌缩性胃炎,安胃散,莪术50、红参45(党参)、生黄芪、怀山药、蒲公英、甘杞子各90、鸡内金、炮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甘草30,共研极细末,4克,日三次,饭前服(病理报告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亦有显著作用),阴虚加生地、麦冬、白芍,阳虚加炒白术、荜茇、良姜
13、台乌药解痉排石、又疗清稀涕涎
指出:乌药性温气雄,对于客寒冷痛,气滞血瘀、胸腹胀满,或四肢胀麻,或肾经虚寒,小便滑数者,用之最为合拍。
肾及膀胱结石之绞痛,用乌药30、金钱草90,效佳,乌药常用量10克
慎斋遗书,香附散,乌药与香附,治疗浑身胀痛,气滞血瘀者效佳
本草纲目,乌药配川芎治疗妇人气厥头痛及产后头痛
妇人良方,缩泉丸,肾经虚寒、小便滑数,移治肺寒或肾阳虚之涕多如稀水,或咽际时渗清涎者
14、油松节固卫生血,亦治痹嗽不眠
发现本品有补虚固本之长,对诸般羸损沉疴,大有恢复之功
能提高免疫功能,对体虚易感冒,每取油松节30克、红枣7枚煎服,连用一个月
慢支咳嗽,久久不愈,痰涎稀薄,舌质不红,加用本品20-30克于辨治方中,有增强宁嗽止咳之功
慢性肾炎尿蛋白长期不消,而体气偏阳虚者,用本品30克配生黄芪30-60克、党参、菝葜各15、菟丝子、金樱子各12、扦扦活30、制附片8、甘草6
贫血,三系减少,或仅血小板减少者,油松节、鸡血藤、牛角骨思、仙鹤草各30、补骨脂15,加于辨治方中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而致失眠,于归脾汤中加用油松节30克,多可增强宁神安眠之功
15、香甘松醒脾、解郁安神
脾胃病要药,行滞配香附、乌药、砂仁、藿香、莪术,温中配肉桂、干姜
胸襟拂逆,肝失条达,自觉腹内有气冲逆,胸闷如窒,或妇女经期乳胀,喜太息,无端悲伤流泪者,常用甘松,一般6-12克,汤剂后下
16、马钱子健胃,宣痹疗瘫
其味极苦,却能开胃进食;其性至寒,却能宣通经脉,振颓起废
开胃进食,配白术、鸡内金、陈皮、怀山药,马钱子用量以每次0.03克,日二次,每日总量不超过0.1为度
宣痹止痛,慢性腰腿痛、风湿性肌炎、慢性肌肉劳损、坐骨神经痛、陈旧性外伤性关节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在补益气血、补肾壮督、活血通络、虫蚁搜剔基础上加马钱子
振颓疗瘫,配合化瘀通络药
外伤性截瘫,龙马起废丹,制马钱子0.15、鹿角片0.4、乌梢蛇、炙地必虫各1、地龙、蜂房各1.5克,每片0.25克,以上为一日量,分3次服
格林-巴利综合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苍白术、土茯苓、萆?、苡仁、黄柏、牛膝、希莶草、益母草、车前草、?草、路路通、丹参、红花、赤芍,加吞马钱子0.1克,日2次
面瘫,外治,马钱子、白附子按2:1研细末,均匀撒布于半张伤湿止痛膏上,贴于地仓穴上,24小时一换,一周左右可痊?
行瘀疗伤,正骨心法要旨,散瘀和伤汤,即马钱子与红花、生半夏、骨碎补、甘草、葱白须同用;消瘀丸,配麻黄、地必虫、自然铜、没药、红花、骨碎补、泽兰、五灵脂、蒲黄、赤芍;外伤致脑震荡后遗症,亦可用马钱子
17、六神丸之妙用
牛黄、蟾酥、麝香、冰片、珍珠、雄黄
急性热性引起的休克及心衰、早期呼吸衰竭、哮喘,冠心病,癌症、白血病(一般每次10-15粒,成人)
18、天花粉的五用
生津止渴,化痰热
清暑解毒,用于痱子(夏季皮炎)、疮疖、湿疹,配银花、连翘、淡竹叶、滑石、生甘草、蒲公英、绿豆
糖尿病,重用天花粉,30克,玉液汤(黄芪、山药、天花粉、知母、葛根、五味子、鸡内金
仙方活命饮,“痈肿之处,必有伏阳”;如意金黄散
抗早孕
19、天南星善止骨痛
局方小活络丹,配川草乌、地龙、乳香、没药,痹症风痰阻于经络
天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尤善止骨痛,包括类风关在内的各种骨痛,盖久痛多瘀,亦多痰,采用透骨走络、涤痰化瘀之品,如蜈蚣、僵蚕全蝎、水蛭、蜂房、天南星、的芥子。姜矾浸泡的制南星,汤剂用量10-20克。
20、鬼箭羽活血降糖
卫矛味苦善于坚阴,性寒入血,又擅清解阴分之燥热,对糖尿病之阴虚燥热者,每于辨治方中加30克,效佳。
凡湿热夹瘀之痹,用20-30克于辨治方中
对妇女经闭腹痛,配五灵脂、红花、延胡、当归、川芎
用量一般为10-15克,消渴、痹证可用至20-30克,孕妇禁用
101、乌梅性虽酸涩亦主暴痢
天行下痢,黄连1升、乌梅20枚同捣为末
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且痢疾杆菌在酸性环境中不易繁殖;黄连配乌梅,乌梅配木香
102、玉米茎心及须叶均入药
即茎部去掉粗皮后的白色髓心,具有良好止汗作用,约60厘米许,煎汤代茶,或配其他中药
玉米须,利尿、利胆、降压、降血糖,还有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小板数;慢性肾炎,干品100克,加水1200毫升,小火煎半小时,约得500毫升,为一日量,坚持3-6个月;本品作为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患、部分血液病人自备常用饮料
玉米之叶及穗、轴,含具有抗癌作用的多糖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