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0-07-14|浏览量:826次
《礼记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即推求事物的原理。“格物致知”,意即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归纳,类推事物的性理。古代医家对药物的认识无不建立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晓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并加以研究总结出来的。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对自然做那种穷究底蕴的思考。但中医贵在能“格物致知”,常通过观察自然来推究人间伦理和医理,对中药的认识也不例外。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云:“医者贵在格物也”。他认为,本草之学“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观其形 知其性
古代医家对药物的认识,是从认识药物的外形开始的,进而发掘药物的性能功效。中医认为石膏纹理像人肌,故解肌热。杜仲色黑,柔软多丝,像人身之筋膜,入肾强壮筋骨。核桃仁形同人脑,故可以补脑益智。橘络似人之肺络,故可行气通络,化痰止咳。丝瓜络亦如人肺络,可入肺经,故可祛风通络,解毒化痰。中医还认为,藤蔓类似人体经络血脉,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辨证方法,故藤类药物具备“舒展、蔓延”之特性,善走经络,通其所滞。《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藤枝攀绕,性能多变,皆可通经入络”古代医家认为药物的外形和其性能功效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许多中药的认识也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思维。
辨其质 晓其义
中医的药物皆出于自然。巨龙细虫,飞禽海鲜,春花秋实,斗兽鸣蝉,丹石黄土,悬瀑流泉,都可入药。于是中药就有五谷的清香,硕果的鲜美,鲜花的芬芳,蜂蜜的甘甜。红白黄蓝,色彩灿然,寒热温凉,五味俱全。动物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故常用作补精填髓,如鹿茸、蛤蚧之类。子实类药多润,故可润下,常见如麻子仁、柏子仁等。根类药多汁,可补虚消烦渴,如芦根、葛根之属。肾在色为黑,色黑入肾中药如熟地、杜仲、黑芝麻等。心在色为红,色红入心,如丹参、红花、朱砂等。药辛者能行能散,如藿香。药苦者能泻能燥,如大黄。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古代医家长期对中药探索实践的最好总结。
明其义 通其理
《旧唐书》:“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一些中药的治疗作用也是从物理现象中悟出的,如蝉蜕之开音作用,鸡内金之消食作用,蜈蚣、水蛭类虫类药之通络作用即是如此。清唐容川《通解》中验物之生长,辨其性气,认为“芍药为春花之殿,其根味苦,能敛肝阴”,桂枝“为木气之长,其荣在枝,能发肝之阳”。这种直观性,虽然朴素,但是有其特色与存在的价值。
取其音 验其效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谐音和类比、旁通之说。《本草纲目》载用梳子用来治“乳汁不行”取梳谐疏,疏,通也,取通之意。“石楠,本经称之养肾气;别录言女子久服思男,不过皆因其有助阳之功。”“石楠叶,助阳可胜湿邪。”“石楠”者,“实男”也,实男即是“补男子”。此说虽不无牵强附会之意,然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和实践沉淀,其效验均经临床证实,凡存在多有其合理之处。
知其偏 制其用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指导着我们对中药的认识。海鲜乃深海之物,极寒制品,故用辛热芥末制其寒。山茱萸的果肉是酸敛的,山茱萸的核就是辛散的,若取山茱萸敛气生津之功,则应去其核。核桃仁可补肾益髓,核桃中分心木功效则是化痰息风镇惊,核桃中薄皮之性苦涩,与核桃补益的功能相反,体虚之人服用则应去其薄皮及分心木。中药出于自然,种类繁多,只有明晓其偏性,方可制其用,以求更好用于临床。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