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恩庆主任医师
-
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男人的这4种行为是最伤肾的,比...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二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六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一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三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八卷
- 德国医学教授胡贝笛
- 《临证指南医案》第七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 大?敬节伤寒论条文
- 中医临床大师叶天士
- 叶天士医案导读
- 《黄帝内经》简介
- 《难经》简介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 《临证指南医案》第十卷
- 专利的重要性2
- 小陷胸汤治胃胀案
- 《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第八
- 治女性不孕验方
-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病
- 王绵之用药经验
- 烧?散案
- 赤石脂禹余粮方案
- 蜜煎导方案
- 桃花汤案
- 猪肤汤案
- 半夏散及汤案
- 瓜蒂散案
- 牡蛎泽泻散案
- 芍药甘草汤案
- 白头翁汤案
- 乌梅丸案
- 炙甘草汤案
- 苓桂术甘汤案
- 吴茱萸汤案
- 麻黄升麻汤案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 黄连阿胶汤案
- 桂枝附子汤案
- 桂枝人参汤案
- 真武汤案
- 附子理中汤案
- 当归四逆汤案
- 四逆散案
- 干姜附子汤案
- 白通加猪胆汁案
- 通脉四逆汤案
- 四逆加人参汤案
- 四逆汤案2
- 四逆汤案
- 猪苓汤案
- 五苓散案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案
- 旋复代赭汤案
- 黄芩汤案
- 干姜芩连参汤
- 黄连汤案
- 附子泻心汤案
- 大黄黄连泻心汤案
- 甘草泻心汤案
- 半夏泻心汤
- 生姜泻心汤案
- 十枣汤案
- 大陷胸汤案
- 小陷胸汤案3
- 小陷胸汤案2
- 小陷胸汤案
- 抵当丸案2
- 抵当丸案
- 抵当汤案
- 桃核承气汤案
- 火麻仁丸案
- 大承气汤案2
- 大承气汤案
- 小承气汤案(黄锦芳)
- 小承气汤案(张意田)
- 小承气汤案(许叔微)
- 小承气汤案
- 调胃承气汤案2
- 调胃承气汤案
- 竹叶石膏汤案
- 白虎加人参汤案6
- 白虎加人参汤案5
- 白虎加人参汤案4
- 白虎加人参汤案3
- 白虎加人参汤案2
- 白虎加人参汤案1
- 白虎汤案2
- 白虎汤案1
- 栀子柏皮汤案
- 栀子豉汤案2
- 栀子豉汤案1
- 柴胡桂枝汤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
- 大柴胡汤案(傅爱川)
- 大柴胡汤案(王肯堂)
- 大柴胡汤案(许叔微)
- 小柴胡汤案3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2
- 小柴胡汤案(齐秉慧)
- 葛根芩连汤案(姜佐景)
- 葛根芩连汤案
- 麻黄附子甘草汤案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2
- 麻黄附子细辛汤案
- 麻杏石甘汤案(姜佐景)
- 麻杏石甘汤案(曹颖甫)
- 小青龙汤案(朱阜山)
- 小青龙汤案(姜佐景)
- 小青龙汤案
- 大青龙汤案
- 越婢汤案
- 麻黄芍药人参汤案
- 麻黄汤证案(陶节庵)
- 麻黄汤证案3
- 麻黄汤证案2
- 麻黄汤证案1
- 桂枝二麻黄一汤案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 桂枝加大黄汤案
- 桂枝加桂汤案(姜佐景)
- 桂枝加桂汤案
- 小建中汤案(曹颖甫)
- 小建中汤案(王旭高)
- 小建中汤案
- 桂枝甘草汤案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案
- 许叔微医案
- 王子政医案
- 张隐庵医案
- 吴鞠通医案
- 李士材医案
- 许叔微桂枝汤案
- 桂枝汤证
- 腹部漏疮
- 多发性毛囊炎
- 银屑病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遗尿
- 风湿热
- 糖尿病3
- 糖尿病2
- 糖尿病1
- 子宫肌瘤
- 失眠3
- 失眠2
- 失眠1
- 美尼尔氏综合征
- 高血压病3
- 高血压病2
- 高血压病1
- 便秘
- 泄泻4
- 泄泻3
- 泄泻2
- 泄泻1
- 呕吐3
- 呕吐2
- 呕吐1
- 腹痛4
- 腹痛3
- 腹痛2
- 腹痛1
- 胁痛4
- 胁痛3
- 胁痛2
- 胁痛1
- 胃脘痛4
- 胃脘痛3
- 胃脘痛2
- 胃脘痛1
- 鼻息肉
- 肥厚性鼻炎
- 失音4
- 失音3
- 失音2
- 失音1
- 支气管扩张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咳嗽2
- 咳嗽1
- 大叶性肺炎2
- 大叶性肺炎1
- 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 高热昏迷3
- 高热昏迷2
- 高热昏迷1
- 温毒
- 猩红热3
- 猩红热2
- 猩红热1
- 大头瘟2
- 大头瘟1
- 流行性腮腺炎3
- 流行性腮腺炎2
- 流行性腮腺炎
-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 冬温2
- 冬温1
- 秋燥(支气管炎)
- 秋燥(上呼吸道感染)
- 伏暑(肺炎)
- 湿温5
- 湿温4(肠伤寒)
- 湿温3
- 湿温2
- 湿温1
- 赵绍琴辨治湿热十法
- 冰伏
- 寒凝(胃肠型感冒)
- 凉遏
- 湿阻
- 暑温4
- 暑温3
- 暑温2
- 暑温1
- 春温3
- 春温2
- 春温1
- 风温7
- 风温6
- 风温5
- 风温4
- 风温3
- 风温2
- 风温1
- 赵绍琴学术经验
- 2011中文核心期刊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专利注意事项
- 广东民间中草药验方
- 中医验方书名录
- 汤头歌诀2
- 汤头歌诀
- 中药歌诀
- 凉茶配方
- 草药总论
- 广东凉茶方
- 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和建议
- 对中医药膳食疗法的感想及评论
- 学《中医药膳》有感
- 学中医药膳与食疗有感
- 学习中医药膳食疗法的反思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后感想
- 《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感想
- 民间草药药性赋
- 三桠苦的单验方
- 治流感验方
- 老子道德经
- 中医食疗常识
- 常用中药药性括要
- 中药四百味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小儿遗尿验方精选
- 用药传心赋
- 老年快乐七件法宝
- 中药无铅膏药基质制备方法
- 朱良春的用药经验
- 格物致知 识中药
- 牙痛霜
- 任应秋中药随笔
- 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 大医精诚
- 草药总论
- 药性赋
- 养生秘诀
- 百字铭
- 《备急千金要方》耆婆万病丸
- 作者:李恩庆|发布时间:2012-11-11|浏览量:1474次
耆婆万病丸
治七种痞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 痹,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眠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及连胸背鼓气坚结流入四肢,或复叉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痢疳虫寸白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患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痛,四肢沉重,行立不能久,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疼痛为患,或因此断产,并小儿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聋、鼻塞等病。此药以三丸为一剂,服药不过三剂,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称万病丸。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牛黄 麝香 犀角 桑白皮 茯苓 干姜 桂心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遂 黄芩 蜀椒 细辛 桔梗 巴豆 前胡 紫菀 蒲黄 葶苈 防风 人参 朱砂 雄黄 黄连 大戟禹?
上三十一味(崔氏无黄芩、桑白皮、桔梗、防风为二十七味),并令精细,牛黄、麝香、犀角、朱砂、雄黄、禹余粮、巴豆别研,余者合捣,重绢下筛,以白蜜和,更捣三千杵,密封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恶水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须吐利为度,不得限以丸数。病强药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发迟以热饮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饭两三口止之。服药忌陈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猪鸡鱼狗马驴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
一日服,二日补之,得食新米,韭菜汁作羹粥 饮食之三四顿大良,亦不得全饱。产妇勿服。
吐利以后,常须闭口少语,于无风处温床暖室将息。若旅行卒暴,无饮,以小便送之为佳,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亦以吐利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积久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为度。卒病欲死,服三丸如小豆,取吐利即瘥。卒得中恶噤,服二丸如小豆,暖水一合灌口令下,微利即瘥。
诸有痰饮者,服三丸如小豆。
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如小豆,不瘥,间日更服三丸。
男女邪病,歌哭无时,腹大如妊娠,服二丸如小豆,日三夜一,间食服之。
大痢,服一丸如小豆,日三。
猫鬼病,服三丸如小豆,未瘥更服。
蛊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疟病未发前,服一丸如小豆,不瘥,后日更服。
冷癖,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间食服之常令微溏利。
宿食不消,服二丸如小豆,取利。
症瘕积聚,服二丸如小豆,即瘥。
水病,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间食服之,以利瘥止。
拘急心腹胀满心痛,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上气喘逆,胸满不得卧,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疳湿,以一丸如杏仁大,和酢二合灌下部,亦服二丸如小豆。
鼻衄,服二丸如小豆,日三,皆间食服之,瘥止,人弱隔日服之。
头痛恶寒,服二丸如小豆,日三,覆取汗。
伤寒时行,服二丸如小豆,日三,间食服之。
小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明日更服。
大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又纳一丸下部中即通。
耳聋 耳,以绵裹一丸如小枣核大,塞之瘥。
痈肿、疔肿、破肿,纳一丸如麻子大,日一敷,其根自出,瘥。凡疔肿血出,以猪脂和敷。有孔,纳孔中,瘥止。
胸背腰胁肿,以酢和敷肿上,日一易,又服二丸如小豆。
癞疮,先以酢泔洗后,取药和猪脂敷之。 疮有孔,以一丸如小豆,纳孔中,兼和猪脂敷之。
痔疮,取药涂绵箸上,纳孔中,日别易,瘥止。
瘰 ,以酢和敷上瘥。
恶刺,以一丸纳疮孔中,即瘥。
诸冷疮积年不瘥者,以酢和涂疮上,作饼贴之瘥。
疮癣,先以布揩汁出后,取酢和敷上,日别一易,立瘥。
蝎螫,以少许敷螫处。
蜂螫,以少许敷螫处。
蝮蛇螯,取少许纳螯处,若毒入腹,心闷欲绝者,服三丸如小豆。
妇人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出。
小儿客忤,服二丸如米粒,和乳汁敷乳头令嗍之。
小儿惊痫,服二丸如米粒,涂乳头,令嗍之随儿大小量与。
小儿乳不消,心腹胀满,服二丸如米粒,涂乳头,令嗍之,不瘥更服。
治一切蛊毒妖邪鬼疰,有进有退,积聚坚结,心痛如咬不得坐卧,及时行恶气温病,风热瘴气相染灭门,或时热如 疟,咽肿塞不下饮食,或烦满气短,面目时赤,或目中赤黄,或干呕,或吐逆,或下赤白痢,或热气如云,或欲狂走自杀,或如见鬼,或手足清冷,或热饮冷水而不知足,或使手掇空,或面目痈肿生疮,或耳聋目暗,头项背脊强不得屈伸,或手足卒痒,或百鬼恶疰狐魅走入皮肤,痛无常处方∶
麝香 丹砂 特生 石 马目毒公(即鬼臼) 雄黄(各一两) 巴豆(九十粒) 青野葛(三两,一本不用) 马齿苋(一两,生成起棱者)
上八味为末,别捣巴豆如膏,合捣五千杵,纳蜜,更捣一万杵,丸如小豆大,强者服二丸,弱者一丸。入腹云行四布通彻表里,从头下行,周遍五脏六腑,魂魄静定,情性得安。
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蛇虫诸毒下五色热水,或不吐下,便微渐除瘥。万虫妖精狐狸鬼魅,久痼癖块皆消散。在表汗出,在里直下,忌名其药,故此方无名也。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