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
-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
- 低血钙危象
- 解读维生素D中毒
- 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
- 关于开展维生素D检测的通知
- 血钙检查“坑爹”吗
- 推荐促长的运动处方
- 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2
- 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1
- 过敏原检测小册子--来至武汉市...
- 赛增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说明书...
- 生长激素(GH)的流程
- 如果真是遗精的话,那孩子还有多...
- 社会心理性身材矮小
- 社会心理性身材矮小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 解读钙中毒
- 解读维生素D中毒
- 宝宝健康学校课件--佝偻病
- 一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一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一型糖尿病临床路径(1)
- 身材异常的实验室检查
- 抑那通说明书
- 预约挂号服务
- 低血钙危象:
- 高血钙危象
- 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
- 甲状腺危象
- 性腺疾病的检查
- 男性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的治疗
-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达菲林)
- 乳房早发育;premature...
- 肥胖症的治疗误区
- 肥胖症的家庭护理及预防要点
- 肥胖的家庭自我诊察
- 肥胖病的危害
- 肥胖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肥胖病的诊断
- 肥胖病的鉴别诊断
- 肥胖病的预防
- 小儿肥胖病的治疗
- 复方戊酸雌二醇片
- 戊酸雌二醇注射液说明书
- 炔雌醇片说明书
- 甲孕酮说明书
- 己烯雌酚;注射液;说明书
- 己烯雌酚片说明书
- 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说明书
- 雌酮硫酸酯哌嗪片说明书
- 倍美力片说明书
- Turner综合征雌孕激素治疗
-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 女2005年0~18岁儿童青少...
- 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职业卫生...
- 放射性核素碘-131健康相关知...
- 从日本入境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医...
- 常见低磷食物列表
- 磷的食物来源
- 低磷饮食
- 常见高磷食物列表
- 你会吃碘盐吗?贮存和食用碘盐应...
- 补充碘的方法
- 今天你吃碘(I)盐了吗?人每天...
- 放射防护中的碘知识问答
- 碘化钾片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
- 碘及碘化物的不良反应
- 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 碘化钾片说明书
- 甲低,平时吃东西要禁忌什么?
- 青春期发育类型
- 乳房发育的规律
- 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说明书
- 盐酸精氨酸注射液说明书
- 左旋多巴片说明书
- 盐酸可乐定注射液说明书
- 碘化钾片说明书
- 优甲乐说明书
- 左甲状腺素钠片说明书
- 甲状腺片说明书
- 丙硫氧嘧啶说明书
- 甲巯咪唑说明书
- 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性早熟诊疗...
- 让孩子长高的私家秘方
- 越来越多的孩子性早熟
- 矮个父母的孩子不一定矮
- 真性性早熟有什么危害?
- 对中枢性(真性)性早熟诊断和治...
- 性激素正常值
- 我家宝宝在出世的17天发现有甲...
- 孩子八周岁,体重已达50公斤,...
- 孩子增高,应如何补钙?
- 治疗孩子矮身材!
- 增高补品有效吗?
- 把握儿童生长的最佳时期
- 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先天因素...
- 儿童矮小,警惕心理问题
- 如何避免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
- 盲目补铁有碍儿童生长发育
- 儿童医院数据显示:约1%婴儿吃...
- 内分泌激素对身高的影响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 怎样确定孩子进入了生长期?
- 关注孩子的身高
- 特纳综合症
- 身材矮小多数情况下也是病
- 遗传身高计算方法(转)
- 儿童长个的3个良机
- 肥胖症对儿童健康危害(讲稿)
- 作者:陈寿康|发布时间:2013-04-02|浏览量:674次
一、对心血管的危害: (1)肥胖对心血管的直接影响,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左心室肥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心律失常、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2)肥胖加重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诱发心血管疾病症状;(3)肥胖可产生与心血管疾病类似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和心绞痛等;(4)肥胖伴随和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其它重要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脂蛋白异常、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等,协同和加强冠心病的危险性和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肥胖儿童的血脂较正常体重儿童高。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动脉硬化指数均明显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明显升高。血脂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血脂、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经研究表明,随肥胖程度的加重,肥胖儿童以后患冠心病、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猝死、脑血管硬化、脑出血的的危险性也会显著增加。肥胖还增高了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内分泌科陈寿康
二、内分泌、代谢紊乱: 肥胖症患者既具有高胰岛素血症,C肽分泌增加,同时又存在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具报道发病率可增加10倍。肥胖儿童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大约是非肥胖儿的两倍。 此外,肥胖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胆石症等病的基础。肥胖者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使痛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女性肥胖者多有闭经不育,男性肥胖者性激素改变较明显,多有阳萎不育、类无睾症。
三、肥胖与呼吸系统: 对肥胖儿童肺通气功能研究发现,肥胖儿童肺活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补呼气率等指标的瘦体重指数和体重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肥胖症患者因胸腹部脂肪较多时,横膈抬高而降低肺活量,引起活动呼吸困难;肺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减少,换气困难导致CO2滞留(PCO2常超过48mmHg)、发绀、缺氧,甚至发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形成慢性肺心病继而发生心力衰竭。平时由于缺氧倾向与CO2滞留,呈倦怠嗜睡状。此症候群称为Pickwickian syndrome即肥胖性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又被称为肺泡低换气综合征。此外,还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儿童由于胸壁脂肪堆积,压迫胸廓,致机械负荷加大,胸廓扩张受限,顺应性降低,横膈运动受限。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指数[肺活量指数=肺活量(ml) 体重(kg)]明显降低,肥胖儿呼吸道疾病患病人数增多。说明肥胖不仅影响肺通气功能,且降低了呼吸道抵抗力。儿童肥胖还与哮喘有联系,哮喘是肥胖的并发症之一,肥胖可引发儿童的哮喘或是加重现有的哮喘症状。一项长期的队列研究发现,在6~11岁之间变成超重和肥胖的女孩,在未来的3年内哮喘症发生率是体重正常女孩哮喘发生率的7倍,而那些之前具有哮喘症状的女孩肥胖发生后哮喘症状变得更为严重;但在男孩中没有观察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男女性别不同,女性激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哮喘症的发生产生影响。
四、肥胖与消化系统: 肥胖者胃纳多亢进,善饥多食,便秘腹胀较常见。肥胖儿童的消化系统疾病(15%)明显高于正常人群(4%),肥胖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而肿大,男性肥胖者变性发病率几乎占2 3,女性占1 2。肥胖人群中58%~74%患有脂肪肝,肥胖者发生脂肪肝的机率较非肥胖人群高出约4 6倍。而脂肪肝的发生是因为肝细胞内大量脂蛋白蓄积的结果。伴有胆石症者有消化不良、胆绞痛发作史。此外,胆囊炎发病率也较非肥胖人群高。
五、肥胖与恶性肿瘤: 肥胖者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男性肥胖者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高发,女性患者子宫内膜癌比正常妇女高2~3倍,绝经后乳腺癌发生率随体重增加而升高,胆囊和胆道癌也较常见。
六、肥胖增加了关节的持重负担,使退化性关节病或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肥胖者结石(如胆囊结石、肾结石)的发病率增加。
七、感染性疾病发病增加:儿童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肥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肥胖儿的免疫功能降低。肥胖儿血脂含量高,血浆胆固醇浓度上升,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血中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增高也能抑制淋巴细胞的生成,使巨噬细胞清除抗原能力减弱。肥胖易使皮肤脆性增高,易发生皮炎、擦烂,并容易合并化脓性或真菌感染。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免疫功能有较明显紊乱,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最为突出。血淋巴细胞亚群中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 诱导性T淋巴细胞(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CD4+ CD8+)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另外人体血清中的抗体主要成份是免疫球蛋白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20%~80%,肥胖儿童IgG、IgM均较正常儿童低,反映肥胖儿体内正常体液非特异性保护的免疫水平和免疫细胞活性较正常儿童有所下降,因此肥胖型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病死率比正常小儿明显增高。
八、智力发育缓慢:肥胖儿童低于对照组儿童。由于肥胖儿体内脂肪含量高,肺部有效呼吸量减少,致大脑相对供氧不足;由于脑缺氧,三磷酸腺昔减少,神经突触功能降低,使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致大脑思维、分析间题能力减低,造成效应器反应迟钝,表现操作能力差,动作不灵活。肥胖儿显得笨拙,内向性格甚至孤僻,又妨碍了智力开发。还有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韦氏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学习成绩显著较正常儿童差,提示肥胖儿童学习能力低。但也有研究报道,肥胖儿童的智商与体重正常儿童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学者认为,肥胖儿童的学习表现差并不是由于智力的影响,而是由肥胖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因素造成的。
九、心理行为异常:由于肥胖儿动作笨拙,其在集体活动中常常受到排斥和嘲笑,严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久之则出现抑郁、自卑、孤僻等情绪变化,形成被动、退缩的个性。肥胖儿心理上的压抑比生理性的损伤危害更大,且不易察觉,对儿童个性、气质、性格以及日后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于肥胖都具有一定的偏见,认为肥胖是懒惰、笨拙、缺乏自制的表现。由于体型影响,动作的不灵活,肥胖儿童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易受到别人的歧视。国内有报道,47%的非肥胖儿童和8%的肥胖儿童不愿意与肥胖儿童交往,与非肥胖儿童相比,肥胖儿童受拒绝的比例高,常受别人取笑,同伴关系差。因此,肥胖儿童较非肥胖儿童具有更多的心理问题,而且肥胖女孩往往较肥胖男孩发生心理问题的危险要大。心理问题常导致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活动、社交及学习能力降低,常表现为内向、抑郁、焦虑及分裂样行为增多。Strauss发现约34%的13~14岁的白人肥胖女孩(BMI>95%百分位数)对自己评价过低,而非肥胖的白人女孩中,只有8%对自己评价过低。国内也有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自我评价得分显著低于体重正常儿童,与肥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这些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过低或是行为问题通常都与肥胖联系紧密,并且这种心理上的问题随着年龄而增长。
十、性发育:女性月经初潮年龄肥胖组为11 .5岁,对照组为13.5岁,肥胖组明显早于对照组。肥胖女性血清脱氢表雄酮硫酸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月经初潮年龄及乳房、阴毛的发育均早于对照组,显示肥胖女性性发育及性成熟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睾酮含量增高对性特征的发育和性成熟都有明显促进作用。脂肪可以多价螯合脱氢表雄酮,因此体脂增多可引起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在生物活性较大的激素影响下,使下丘脑对循环中性激素阈值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发动性成熟。肥胖儿在较高内分泌激素影响下表现出性早熟倾向。据研究,性发育提前可引起性意识、性行为的改变,就会较早、较多地产生对性的迷惑、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易出现性早熟和性心理的变态,发生早恋甚至性错误。李洪权对730名8岁、10岁男性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示青春前期过度肥胖有性器官发育不良。丁德刚测量58例单纯肥胖青少年(肥胖组)和46例同年龄、同身高体重正常者(对照组)的体重指数(BMI)、臀围比值(WHR)、阴毛发育程度、首次遗精发生率、阴茎大小、睾丸体积,放免法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总睾酮(TT)、雌二醇(E2)、催乳素(PRL)和空腹胰岛素(INS)水平。结果示肥胖引起男性青少年性发育滞后。肥胖可致男孩性发育异常?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本病的特征为第二性征(如男性生须,喉头突出,音调低)消失,没有男子汉的风采,严重者会感到生活无望,尽管已经婚娶,但不能生育,使家庭笼罩上阴影。这种病人越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越好。发病原因为少年肥胖,脂肪沉着,使脑垂体后叶脂肪化,导致脑垂体功能丧失,不能释放男性激素,易出现辜丸缩小,阴茎不发育,形成小辛丸、小阴茎症及第二性征缺乏、女性化等病态。孟国柱检测42例8~14岁男性单纯性肥胖儿童睾丸容积、阴茎横径及长度、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TT)、泌乳素(PRL)、皮质醇(Cortisol)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论示男性单纯性肥胖儿童具有性发育不良倾向。肥胖男童最易发生性腺发育异常,常表现为:肥胖、行动及反应迟缓、睾丸发育差,常合并隐睾或回缩睾、阴茎发育短小、阴茎体隐匿于皮下脂肪组织内。单纯性肥胖在青春期前好发。患儿皮下脂肪增多,但分布均匀,面部脂肪堆积、乳腺增生,有男性乳房女性化的症状;阴茎陷于阴阜组织,睾丸缩于腹股沟处等症状,常伴有内分泌异常、体格发育迅速、身高多高于同龄儿、骨龄正常或提高、青春期可提前,可能致终身偏矮。育的时间较短。如果青春期,由于肥胖原因导致阴茎短小、隐匿性睾丸,雄激素分泌不足,则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不发育而保持幼稚状态,同时无精子的生成和成熟。
十一、影响儿童的身体机能素质发育: 对美国儿童的身体素质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身体素质较一般儿童要差,主要表现为肥胖儿童在运动速度、耐力、爆发力、协调性等方面低于非肥胖儿童,但在背肌力、握力及静力量方面相差不大。其原因有人认为是肥胖儿童大脑接受外界信息与支配肢体反应的速度较慢,过多的脂肪影响肌肉收缩的速度及爆发力,过重的体重影响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十二、对成年后社会状况与经济收入的影响:肥胖对儿童未来成年期的社会状况和经济收入具有不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女孩的影响作用远远强于对男孩的影响。Sar gent对12537名1958年出生的英国儿童队列研究表明,在控制了社会阶层、智商等混杂因素之后,16岁时体重指数在90%百分位数以上的肥胖女孩,她们在23岁时的平均收入比当时体重指数低于90%百分位数的女孩要低7%左右,而超肥胖的1%肥胖女孩,与同期体重正常的对照组女孩相比平均收入要低11 4%,不管这些女孩在23岁时是仍保持肥胖还是恢复体重正常,这种收入差异都依然存在。而对于16岁时肥胖男孩,在23岁时与对照组相比没有观察到这种收入差异性。Gortmaker对370名16~24岁的美国超重和肥胖青年进行7年跟踪研究得出,与体重正常的对照组相比,女性超重和肥胖者7年后在受教育程度、结婚率、经济收入方面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相互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男性超重和肥胖者在7年后除了结婚率低于对照组以外,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肥胖对儿童成年期的经济收入和社会表现的影响,特别是对肥胖女孩的影响,原因一是人们对肥胖的歧视,认为肥胖是一种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二是肥胖导致他们因为体型,以及生理疾患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三是肥胖降低了自身对异性的吸引力,因而结婚率较低。
十三、发展为成年期肥胖:儿童肥胖极易维持和发展成成年期肥胖,幼儿肥胖也有维持到青少年时期的倾向。父母亲中至少有一方是肥胖者、肥胖程度比较严重的、青春期末期仍保持肥胖的儿童,都容易发展成成年期肥胖。其中青春期的肥胖儿童比低年龄段肥胖儿童更容易转变为成年期肥胖。Whitakert及其同事在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美国1~2岁非常肥胖(BMI高于95%百分位数)的儿童中只有26%发展成为成年期肥胖,与对照组儿童相比OR值为2 0;而在6~9岁非常肥胖的儿童有约有69%发展为成年肥胖,与同年龄BMI小于85%百分位数的正常体重对照组儿童相比,其OR值为18 5;在10~14岁非常肥胖的儿童中有83%会变成成年期肥胖,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其OR值为44 3;同时发现父母亲中至少有一方肥胖的儿童,其成年后成为肥胖的危险远高于那些父母中没有肥胖的儿童,其OR值在2 4~3 6之间。Freedman和他的同事在对2617名2~17岁的儿童进行17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约有77%的肥胖儿童在成年期仍维持着肥胖状态。运用队例研究评估儿童肥胖的持续性会受到很多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但目前专家的基本看法是认为约40%~70%的青春期早期肥胖会转变为成年期肥胖。儿童肥胖转变为成年肥胖,除了遗传因素影响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造成儿童肥胖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危险行为难以改变。成年肥胖是成年心血管病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肥胖易于转化成成年期肥胖,这对其未来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险。
十四、增加肥胖儿童在成年期的死亡率:从儿童期就开始肥胖增加了成年期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这个结论被很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病理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而儿童肥胖使得这种血管病理变化开始时间更早和粥样硬化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在成年后较之儿时体重正常人群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大大增加了未来的死亡概率。Hoffmans在对78612名荷兰人进行的队列研究发现,18岁时BMI大于25的超重和肥胖人群,在随后的20年里他们的死亡率高于18岁时同期体重正常的人群,其相互间的差别经统计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32年总的队列研究期间,18岁时体质指数≥26的人群死亡率高于体质指数<19的人群,相对危险度为1 95。Moss berg等在对504名超重和肥胖的儿童4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其中约有47%的超重肥胖儿童会在成人期仍保持肥胖,儿童患有肥胖症在成人期时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死亡率,特别是在心血管病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体重正常的同期对照人群明显增高。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长期影响进行跟踪研究具有明显的困难,但在这个领域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便确切评估和有效计算儿童青少年肥胖对成年患病率、死亡率方面的不利影响。
十五、儿童肥胖是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很多研究证实了儿童肥胖是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与儿童肥胖和成年肥胖都具有显著的联系,肥胖引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是源于早期的儿童肥胖。儿童肥胖及其相关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左心室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群将导致儿童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早期病理改变,使得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易发生心血管疾患。
十六、经济损失:很多国家已对肥胖的经济损失进行了估测。估测不仅包括治疗肥胖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肥胖而引发的高血压、搪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保守的估计约为卫生保健总支出的3%-8%,至少与全部癌症或艾滋病相当。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