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振辉主任医师
-
医院: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漫话进补
- 饮食与美容
- 美容主诊医师张振辉“美白祛斑”...
- 过敏鼻炎灵胶囊的质量标准与临床...
- 四季饮食与美容
- 不同类型皮肤的饮食与美容
- 美肤与饮食
- 营养素与美容
- 美容与抗衰老
- 皮肤的分类及保健
- 食疗与美容
- 盛夏“厌食一族”如何开胃
- 张振辉受聘海峡健康导报泉州名医...
- 超50%男人“被肾虚”
- 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研究...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7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17岁男生的烦恼
- 过敏性鼻炎中西医认识和治疗概况
- 雀斑的饮食与皮肤护理
- 黄褐斑的饮食与皮肤护理
- 夏天还怕冷 过敏性鼻炎应...
- 张振辉主任医师受聘为心理咨询顾...
- 今天你油炸了吗?
- 半身汗出的辨证治疗
- 热浪来袭防中暑[侨乡科技报]
- 精液质量差怎么办?[泉州晚报]...
- 产后的中医调理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3
- 作者:张振辉|发布时间:2010-01-19|浏览量:1861次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一、哮喘发病学研究
近年来,中医哮喘发病学的研究已开始重视,特别是小儿哮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初步提示了诸如体质与哮喘的关系、季节与哮喘的关系、时辰与哮喘发作的关系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丰富以至完善中医哮喘发病学理论、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中医药防治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张振辉
(一)体质与哮喘的关系
陈氏从体质学研究的角度,对32例哮喘患儿的体质类型及发病规律进行了控讨。
体质分型:1、气虚质:此类患儿13例。2、内热质:8例 3、气阴两虚质:11例
体质与发病:疾病发生的内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体本身所具有的一切特征的综合,即体质。祖国医学认为,感受外邪能否发病决定于体质,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临床资料看,小儿哮喘的发生多有个人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与遗传因素有关,且以肺肾气虚者多见。中医学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因此提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根本,为“肾不纳气,气不归根”所致。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过敏性哮喘除变态反应外,植物神经系统平衡紊乱也有一定的作用。有人提出,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肾上腺素能受体系统的缺陷。
体质与证型: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体质因素往往能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患性和病态发展过程中的倾向性。在小儿哮喘中,气虚质小儿往往出现肺寒肾虚证型,表现为反复哮喘发作,吐痰稀白,咽部不红,面色苍白,发稀,肢软畏寒,舌淡等症。
内热质小儿多表现为肺热肾虚证,临床表现多见咳喘,发热或热已退,口渴,痰稠,唇红,咽喉红肿,便秘,手足心热,肢软,夜尿,舌红苔薄白等症。
气阴两虚质小儿发病后多易反复感染,干咳少痰,晨起及夜间尤甚,口渴喜饮,纳差便结,动则咳喘急促,汗多,乏力,舌苔薄白等。此类患儿介于肺寒肾虚型与肺热肾虚型之间。
(二)季节与哮喘发作的关系
《内经》有“天人相应”之说,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只有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相适应,才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苛疾不起。异常的气候变化即可引起疾病。可见,气候的太过或不及均可致病。
哮喘之发病主要是由于外因(气候转变,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等)作用于内因(机体的体质状态)的结果。尽管内在体质因素发病的基础。但气候变化,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敏原)等外在致病因素对诱发哮喘发作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王烈等对1000例患者的调查表明:哮喘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之季之尤多。1000例资料的季节分析,冬季发病最多,671例,占67.1%;春季居次,198例,占19.8%;秋季180例,占18%%,夏季41例,占4.1%。
陈进等对156例患者的观察表明:63%的患者在秋冬之交(9-11月)发作,31.5%在春夏之交(4-6月)发作,酷夏及隆冬极少发病,个别患儿全年均发病。
以上统计资料虽有所差异,但倾向于秋冬季节发病者为多。但他们认为:春秋季节,气候多变,温差较大,容易受凉感冒而感受外邪。可见,风寒、受凉致感冒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
(三)时辰与哮喘发作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明显的昼夜节律。所谓“人亦应之“即是说人体在昼夜阴阳变化的过程中,生理上也同样起着相应的变化。
陈氏观察发现,83%的患儿在午夜发作或加重。李氏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哮喘的发作或加重时间是有规律的,总的趋势为夜间多于白天,后半夜多于前半夜。此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的“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相符,初步反映了哮喘发作昼轻夜重的规律。这里的”人气“指的是人体的正气,即机体的防卫功能。
据近年实验研究证明:人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昼夜均有不同的变化。在午夜前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和cAMP的浓度最低。肾上腺激素具有稳定细胞膜,减少组织胺的释放,并能提高哮喘的发作。由此可见,哮喘夜间发作的原因是由于夜间为阴中之阴,人体处于阴盛阳虚,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和cAMP的浓度降低而引起哮喘发作。实验证明:清晨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cAMP浓度又逐渐上升达到较高水平,故本病在清晨哮喘症状逐渐缓解,哮喘发作较少。
(四)哮喘与相关病史
王氏对1000例哮喘患者调查证实:反复感冒的病例易发哮证,354例哮证具有易感病史。283例,系由肺炎、气管炎、百日咳等疾病之后转成哮喘。
陈氏观察发现:44.3%的患者有湿疹史,11.3%有荨麻疹史,24.6%有鼻炎史,80%极易感冒,9.4有寄生虫感染史,10%有药物过敏史,41.5%有哮喘家族史,有6.6%的患儿有早产窒息史。
(五)哮喘缓解期症状表现
陈氏对156例患儿缓解期的表现作了观察:主证(咳嗽、胸闷、易感)占100%,痰症(痰稀白、痰黄稠、苔腻)占96%,肾虚(发育落后,遗尿、发稀、盗汗、脸黑)占64%;肺气阴虚(面白、声怯、舌淡、共患难剥)占70.2%;脾虚(肌肉松软、虚胖、唇淡、湿疹)占63.7%;瘀症(舌暗、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占0.9%;肺阳虚(鼻头冷、背寒、肢凉)占7.5%。
(六)病因调查
哮证病因复杂,清代文献述有食哮、咸哮、甜哮、冷哮、痰哮、水哮、酒哮、醋哮、风哮、热哮、海腥哮、油气哮等多种。
王氏通过对1000例哮喘患者的调查,将病因归为四类:1、寒温失调:占85%,此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故寒温失调是哮喘发作的首要因素。2、饮食偏嗜:1000例中属于饮食偏嗜者占8%,其中包括乳食过量、食味甘甜、酸、咸之过为多。3、烟尘异味:此类因互占2%,主要有烟(以香烟为多,烧柴煤之烟次之)之气味及扫尘之灰烟气味等所致之哮。此外尚有个例因油漆、汽油、油炸食品、燃放鞭炮之异味而引起哮作。4、情志劳倦:因小儿精神失调和疲劳的因素占5%,其中比较多的是生气、着急、受责、大喜、多笑、过哭等情志改变。倦劳过度与学习紧张、活动量过大等有关。
(七)发病学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疾病的体质型研究,可揭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特征,从而提供治疗的途径和方向。由于肾虚是本病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临床上可不拘泥于“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之说,采用“标本同治”则可缩短疗程,从而调整体质状况。现代研究认为,哮喘的核心是气道高反应性,其本质是呼吸道炎症,以往那种单纯以解除支气管痉挛为主的治疗方法是片面的,越来越意识到皮质激素,色甘酸钠等类抗炎药在哮喘防治上的很重要地位。因此运用补肾药对环磷酸腺苷(cAMP)进行双向调节,同时运用降低气道反应性的中药,可望对哮喘患儿的体质改善及哮喘的发病防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预防哮喘的发病必须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和气候因素的变化,除了根据体质和脏腑的虚实,予调补正气,从本图治外,还须注意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严防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故在春秋季节哮喘好发之时,应注意天气冷热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诱发;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一切诱发哮喘的过敏因素,如花粉、虫螨、灰尘等空气中的浮游物,还要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服用参、芪之类中药,逐步改善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哮喘的复发。
人体与自然界相适应之时间规律,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人体的时间节律表现与阴阳二气运行时刻有着自然的联系。因此,根据这个关系,就可能利用时间规律来指导临床的治疗,中医称此为“选时疗法”。如冬病夏治,依时给药等法均属此列。因此,对于气血通畅,皮肤腠理疏松的炎夏采用“药物擦肩”、“穴位敷贴”等方法,内病外治,外药内透,振奋脏腑功能,调节机体阴阳气血,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哮喘的发作,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哮喘的发作与时辰变化有密切联系,大多以昼轻夜重为特点,因此,可以根据哮喘发作的时间来运用“选时投药”的方法,从而增强中药的治喘效果。哮喘发作有夜里、白天、清晨等不同时间的情况,因此,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给药的时间,若发于午夜者,一剂药可一半白天服,另一半临睡睡前服;发于清晨者,隔夜煎好,次晨3-4时服头汁,另一半于白天服;若全日发作不休者,可将二剂药同煎后,于一昼夜内分4-5次服。
二、哮喘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哮喘中医学病因病机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新概念地提出,拓宽了中医研究的思路。学者们以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实验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针对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发病基础,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特征等。大体上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重视血瘀为患;痰瘀相关论;发展了“宿根”学说;血虚亦可致哮说;其他如强调内外因相合为患、重视风邪为患、肝脏失调致哮等。
(一)重视血瘀为患
血瘀可导致哮喘的病机已被医者广泛重视,多数学者认为,主要由气滞和肺病及心所致辞。有人认为,哮喘出现瘀血证候是因为病久而气病及血,由肺及心所致。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哮喘夹瘀血的实质,开展最多的是血液流变学研究。如李琳对22例哮喘者作血液流变学观察,其中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与正常人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意味着血液的粘滞的研究,其结果与以上研究相类似。这为哮喘夹瘀血的观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甲皱循环观察也是研究哮喘夹瘀血的主要手段。朱氏在对12例哮喘患者的观察中发现,哮喘病人甲皱毛细血管管襻变形、扭曲、模糊不清,血色暗红,血流缓慢,红细胞聚积等,呈一系列明显紊乱表现,而这种状态已证实和血瘀比较吻合。
哮喘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它被激活后可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它是哮喘中作用最强、效应最广的炎性介质之一)、前列腺素、组胺、氧自由基、神经毒素等炎性介质,由此可导致气道上皮破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粘膜瘀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增多,结果造成气道狭窄、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气道通气功能。这些研究符合瘀血的现代病理学理论。
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哮喘,采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如上海龙华医院邵长荣等人,根据支气管微循环障碍时,血小板聚集并被激活,释放出许多炎性介质,从而诱发和加重哮喘的事实,从活血化瘀法入手治疗哮喘。采用自拟川芎平喘合剂(川芎、赤芍、白芍、当归、丹参、荆子、胡颓叶、细辛、生甘草),治疗23例,同时设对照组13例(氨茶碱、氯喘宁)。结果表明,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61.3)。
通过对哮喘病中医传统理论认识和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验证,可充分说明,血瘀是哮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机。
(二)痰瘀相关说
“痰瘀相关”是基于祖国医学“津血同源”这一基本理论而产生的。
著名肺系病专家洪广祥先生于1988年首先提出了哮喘病痰瘀相关的病机。他认为:痰饮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关系非常密切。
经验证明,在利气祛痰之品中,加用活血化瘀药,常可提高平喘效果。这是因为活血药助利气被动痰药以达气血畅行、肺络宣通的目的。
近年来医学文献对哮喘痰瘀为患的报道屡见不鲜。如胡翘武认为:久患哮喘,络无不阴,血无不瘀,痰瘀交结而作崇,故以治痰与活轿同行,每于方中加当归、川芎、红花等化瘀之品。邱氏以“从痰瘀论治哮喘临床体会”为题,提出了哮喘乃痰瘀相伴为病,在治疗上被动痰化瘀为法,选用半夏、厚朴、丹参、地龙、水蛭等药,取得了满意疗效。可见,痰瘀相关也是哮喘为患不容忽视的病机。
(三)发展了宿根学说
自明?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决?卷六》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之说。近代沈仲圭研究员认为哮喘主要由于“伏痰内阻、肺气不利”,颜德馨教授则认为:哮喘剧作,多为寒痰胶滞,气失升降。痰邪内伏为哮病的宿根已成定论。为此历代诸贤便从“痰”着眼,创制了许多制哮名方,或温肺化饮剂,或清化热痰剂,或开泄豁痰剂,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近来在临床上仅从“痰”治也有疗效不佳者。因此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如“血瘀”为哮喘的宿根等新的观点,从而发展和丰富了哮喘宿根学说的内容。
1、血瘀为哮喘的宿根
主要有如下依据:1、哮喘患者多有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胸闷胸痛等瘀血征象。2、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哮喘患者血液粘滞,凝聚性高,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全血还原比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处长。3、临床上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哮喘多可产生满意疗效。
2、痰瘀伏肺为哮喘的突根
倡此说者首推于洪广祥。他认为:痰饮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痰伏于肺,肺气郁遏,气机不畅可致肺脏血行不畅,进而影响血液运行,血不利则为瘀。痰是瘀的基础,痰可酿瘀,瘀也能变生痰水,形成因果循环,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病之宿根。按照洪氏的观点,“痰瘀伏肺”不仅是哮病反复发作的宿根,而且也是哮证迁延不愈,并发肺气肿甚至肺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并提出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的原则,常可提高平喘效果。
3、客邪蕴伏于肺俞为哮喘的宿根
任氏认为:哮证多痰的症状,是肺部受寒邪侵袭后的病理产物,运用扶正解表祛邪,才是治本之举。提出:不管陈寒痼疾多久,只要病史是因感寒而引起的,并对风寒之邪产生敏感反应者,便认定客邪是其宿根。临床用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4、湿邪为哮喘的宿根
哮证也有不是感寒而发者,诸如花粉、尘螨、烟味、煤气、运动皆可诱发,甚至不乏在夏秋季节发作者。又有作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哮喘的发病及演变过各与湿邪密切相关,治疗应掌握湿邪阻遏、阳气不宣这一病机,吴氏采用“湿哮散”健脾化湿,宣痹降气法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吴氏认为,湿邪为哮喘的宿根。此说对素患奶癣、荨麻疹等湿毒蕴结、损肺成哮患者的防治可提供有利的辨治思路,值得医者加以重视。
5、肾亏为哮喘的宿根
随着现代医学对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邵氏等提出:哮喘的宿根与气道高反应性(BHR)有关,通过测试哮喘者的气道反应性,结果高于正常人10-1000倍。他将此种气道反应性异党归于肾亏,服用一段时期补肾方剂后,气道反应性明显降低,因此认为“肾亏”为哮病的宿根。以对哮喘患者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即使临床无肾虚见证,也可能有轻微的或潜在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进而提出从补肾着手预防哮喘是有科学根据的。补肾可能改善受体功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为哮喘的治疗开创了新思路。
6、本虚标实为哮喘的宿根
从临床上看,仅从“痰”或从“瘀”、从“寒”、从“湿”、从“肾亏”等一元论,不能解释所有哮喘发病的病机,治疗上也并非单一疗法取效,因此,诸说还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宿根”的本质。所以史氏认为:哮喘“宿根”不是某一病理因素的提示,而应是包括前述病理因素在内的反映哮喘病因病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以及受体失衡、分子药理学研究的综合概念。近年来,随着免疫学以及受体失衡、分子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对支气管哮喘发病原因的认识有了新方法,即宿主在吸入变应原后诱发以嗜酸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反映。结合中医发病学观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哮喘宿根的性质是“本虚标实”这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其“本虚”主要是指肾亏,“标实”则是指“风”、“寒”、“痰”、“瘀”、“湿”等邪蕴阻肺管,使肺气锛郁、升降失常。它既是哮喘发作期的主要病机,也是缓解期的防治准则,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即发作期以邪实为甚,但寓本虚,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但须顾及邪实。现代研究认为,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哮喘患者的气道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气道炎症反映,这似与哮喘“宿根”相暗合。
在治疗上,目前西医已提出治疗重点和目标是气道炎症的控制而不只是气管痉挛的缓解。那么,中医也不能只停留在单纯化痰或活血化瘀等法上,应结合哮喘“宿根”新概念,采用治病求本,社除标邪与整体调节相结合的方法,即采取社峁化痰,化瘀抗敏,清肺补肾诸法于一方,合理配伍,精选方药,惟此才能提高疗效。
以上从血瘀、痰瘀、客邪蕴伏、湿邪、肾亏、本虚标实6个方面综述了哮喘“宿根”研究的现状。诸说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宿根”的内涵,这对开阔我们的研究思路,提高哮喘病中医防治水平,颇有指导意义。
(四)血虚致哮说
哮喘为患,可产生血虚病机的观点较为新颖。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临床实践,即某些用常法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运用补血法,以养血药治之可产生满意的疗效,于是则可用血虚的病机加以认识。从而丰富了哮喘的中医机学理论。
清?沈金鳌于肺病之治,提出了“血生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即肺肾两脏主血也可病血的观点。一旦血虚失养,则既可乏阴津之源,又可涩肺宇之脉,也可血不养金而肺失濡润或瘀血留客,乃致宣肃违各失节而哮喘以生。
张氏认为:哮喘的根本原因在一地肾阳式微及由此产生的气道络脉痉挛。肾虚为本、脉挛为标。而肺肾血虚与哮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此标本两途。感冒外邪是诱发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故如何防邪成了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一环。传统对体虚易感者,偏地强调补气而忽视了养血的重要性,养血之于哮喘,非唯由于气血互生、养血可以益气之理,还在于血液同样是人体正气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哮喘之发生主涉肺肾。肺轿足,则卫外固表之力倍增;肾血充,则可间接促进阳气生发。
据近来文献报道,在治疗哮喘时,兼施养血之法,药选熟地,当归养血药者屡见不鲜。如沈氏认为:哮喘病在肺脾肾三脏,治宜温阳益气,健脾补肾养血,方选都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可获得满意疗效。说明血虚致哮这一病机应加以重视。
(五)其他认识
1、强调内外因相合为患
古今医家一致认为,哮喘病因当分内外,内因是肺、脾、肾三脏专职虚,卫表不固,痰浊内生;外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及与病人不相容的某些物质等。近年来更加强调内外因的协同作用,认为哮喘反复发作是机体内在因素和体外因互相结合的病理反应。
2、重视风邪为患
哮喘多反复发作,骤然起病,传变迅速,发作前常有风邪侵犯肺卫之先兆症状,诸如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等,故不少医者认为病机与风有磁。有疏风或息风解痉之品治疗多有显效。
3、重视肝失调而致哮
对呼喘的病因机与肝腑关系的认识,大多着眼于肺睥肾三脏。近年来对肝脏失调可致哮喘研究的报道日益增多。《时方妙用?哮证》说“哮喘之病……动怒,动气亦发。”明确指出了肝气怫郁、情志不遂可发哮证。
综上所述,哮喘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肺失宣降,肺气郁闭,气不行血,或肺病及心而致瘀。同时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通过血液流变学研究及甲皱循环观察等提示了哮喘血瘀为患的病机,为活血化瘀治疗哮喘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津血同源”理论,提出了痰饮与瘀血互为因果,痰可致瘀,瘀可生痰,痰瘀同病为哮喘的主要病机。为哮喘的祛痰时勿忘活血,活血时兼以祛谈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哮喘“宿根”说,不止限于“伏痰”,而是提出了血瘀、痰瘀内伏、客邪蕴伏肺俞、湿邪作崇、肾亏、本虚标实为哮喘宿根的观点,从而丰富了哮喘宿根学说的内容。这些新的学说对在防治哮喘时有针对性的治本,颇具指导意义。
血虚也可致哮说,其理论基础源于临床实践,即用养血治疗哮喘可获得满意疗效,并提出了肺肾主血观,其见解确有独道之处,对丰富哮喘病机学理论,开拓治法的思路,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上可见,学者们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或结合现代科学实验,使哮喘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有了实质性进展,所提出的某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随着哮喘病因病机学理论的深化,有力地推动了临床的发展,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防治提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哮喘中医学治法的研究
随着对哮喘中医研究的断深入,丰富和发展了哮喘病因病机学理论,从而带动和推进了治学研究,使之不再囿于传统的治法,而提出了哮喘发作期标本兼治法、活血化瘀法、调肝法、和胃法、下法、疏风解痉法等新的治法。这些新治法对指导临床选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本兼治法
标本兼治法是针对哮喘病发作期存在着本虚标实的这一病机,在扶正(补肾、健脾、或益气养阴等)与祛邪(攻痰、散寒、清热等)同施法则的指导下,选用具有扶正祛邪功效的药物或方剂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亦可谓攻补兼施法。
哮喘为患,常反复发作,必致正气亏虚,又缘正虚邪乘,则发作更频。故出现正虚邪实的错杂病机。在治疗时宜益肺健脾、宣肺祛痰,正气得复,病邪祛除,则哮病方可痊愈。
李传方更明确地指出:哮喘发病时既有外邪客肺和痰浊壅肺的标实证,又有肺脾肾不足的本虚证,故而不能囿于“发时治标”之说,而忽略了扶正培本。
发作期虽多表现为咳、痰、喘实证,但常蕴伏本虚,补肾药通过提高哮喘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可明显增加中西平喘药物的止喘、抗过敏药效,从而提高其疗效。
六君子汤合三拗汤以健脾化痰、宣肺平喘,佐用五味子、龙骨敛肺止汗,配用当归养血活血。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张贻芳等人认为,哮喘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两虚多见,在急性发作期本虚标实之证均较明显,提出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兼补肺脾肾、消和积化滞为法,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获得满意疗效。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所组方药能提高细胞免疫,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环磷酸腺苷水平,并能化痰、止痰、止咳、消炎、抑菌等。
综上可见,标本兼治法,既有理论根据,又有临床实践。在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时宜加以重视。
(二)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哮喘病血瘀为患的这一病机,在活血化瘀法则的指导下,选用具胡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或方剂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诸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从微观角度证实多数哮喘患者尤其是久哮或急性发作缺氧严惩者,明显存在着血瘀现象,并认为血瘀与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治法。
1、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
(1)抗病毒及细菌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哮喘最党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感染又可促进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二者互为因果。感染对哮喘的影响主要有特异性IgE产生、介质释放、受体功能减弱、迷走神经活动改变及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等。体外实验证实,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如赤芍、丹参、川芎、当归等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及一些真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钙通道阻滞作用:近年来认为,哮喘患者过敏介质的释放,支气管收缩和分泌的增加,均是钙离子依赖性过程。有人对丹参、川芎的有效成份丹参酮和川芎嗪的药理和电生理进行了研究,推测该成份系一种新的钙离子拮抗剂,具有钙通道阻滞样作用。
(3)a-受体阻滞作用:随着受体研究的进展,气道平滑肌内a-受体与B-受体异常与哮喘发生和发展的关系颇受重视。现已证实,红花、川芎、当归等具有a-受体阻滞作用,可使B-受体作用增强,气道平滑肌得以舒张。
(4)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介质释放:近年发现,血小板不仅与止血有关,而且通过产生和释放炎性介质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丹参、赤芍、当归、川芎、冬虫夏草、灵芝草、菟丝子均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中赤芍、当归、川芎可能过不同途径使TXA2的生成减少。
(5)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根据哮喘患者微循环障碍时自由基产生增多的机理,用川芎、丹参、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同时,具有明显清除自由基作用,其可能机理为:1、改善缺血缺氧、减少自由基生成;2、提高自由基的清除酶活性抗自由基反应。
(6)改善通气功能及缺氧状态:哮喘是类似于慢性阻塞性肺炎患的一种疾病,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呼吸道阻塞。王锁才用当归精油丸证明可促进通气功能及缺氧改善。
(7)改善微循环:李树林对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包括哮喘)的活血化瘀治疗前后的多部位微循环观察,发现病人在整个病变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特环障碍,其障碍程度随病情加重而递增,经活血化瘀治疗后,其甲皱微循环、肺及手指血流图、舌腹面及舌尖微循环、眼底及环结膜血液流变学均得到改善,说明微循环的观察可作为活血化瘀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
2、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的临档应用
(1)应用指征:临床上可从辨证和辨病入手灵活运用。1从辨证入手:如症状与体征:口唇紫绀,肢冷面青,胸闷如窒,爪甲紫绀指尖不温,或有肌肤甲错,颈静脉怒张,舌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紫暗怒张,脉细涩。再如实验室检查(微观辨证):甲皱毛细血管襻变形、扭曲、模糊不清、血色暗红、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等。2从辨病入手:因哮喘患者存在着血液变学降低、血液凝固性增强、微循环功能障碍、血乳酸及其他物质异常,均揭示了血瘀的存在。故临床上可从辨病入手,即使无血瘀见症,也可酌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之。
(2)纯施活血化瘀法:近年来单独运用活血化瘀法,纯施活血方剂治疗哮喘的报道很多。采用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疗效。他认为,该方具有抗炎、祛痰平喘、镇静作用,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血液粘度,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抗过敏作用。
有的医者还用单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中的药治疗哮喘,疗效亦佳。如许氏用丹参片(每片含生药1g)防治哮喘,临床效果满意,同时观察到,服用丹参片后,血液流变学亦得到改善,高切、低血球压积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浆粘度统计学虽无意义,但治疗后平均值低于治疗前。邵长荣等应用川芎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83.3%。他认为,哮喘发作与体内释放大量血栓素有关,而血小板是产生血栓素的主要细胞之一,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和对抗血栓素的释放功能,进而达到平喘作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地龙液对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有即刻平喘疗效,经治70例,总有效率为76%。
(3)兼施活血化瘀法:哮喘内夹瘀血乃其重要病机,在兼夹瘀血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其他病因病机,如风寒袭肺、风热犯、气机郁滞、痰湿内阻,肺、脾、肾之不足、气血亏虚等。故根据相兼病因病机,采取兼施活血化瘀法,更为贴切,可更进一步提高疗效。
祛痰化瘀法:痰与瘀是哮喘病变中的关键,且瘀痰两者往往相互为患,治当将活血化痰融为一体,据证情的寒热性质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活血化痰药物。早期运用活血化痰药,可防止病之延续和转化,后期运用使气血流畅,脏气平调,虚劳自复。
益气化瘀法:对于哮喘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常因感冒而诱发,或兼有自汗,面色光白者,宜采用益气与化瘀同施。临床用归、芎等活血之品,使瘀去则气自降。他用黄芪、党参、川芎、当归、炙百合、五味子、陈皮、半夏等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疏邪和营法:根据哮喘每因外感诱发的特点,于疏邪宣肺、降气化痰方中佐以活血和营之品,歙肺气舒达,肺络流畅,宣肃治节复常,则咳喘自平。
温阳通络法:哮喘久发可致肺肾阳虚,络脉失煦,血行涩,痰浊凝聚,气道不通。治宜温补肺肾之阳,化痰活血以通络。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丹参、川芎、赤芍等。
(三)调肝法
调肝法是针对哮喘病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的病机,在疏肝解郁或平肝降逆或清肝养肝法则的指导下,选用具有疏肝理气或平肝降气或清肝养肝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1清肝平喘法;2疏肝平喘法。
熊氏认为:肺居上焦,其气清肃,肝居下焦,其气升发,肝肺升降直辖市,则肝肺生理功能正常。若肝气疏汇失职,郁而生风,挟痰循经上扰肺金,以致肺金清肃不利,痰气交阻发为哮证,故治宜平肝泻肺。以平肝泻肺法治疗哮证46例,其中痊愈31例,好转10例,无效5例。
(四)和胃法
和胃法是针对哮喘与胃气上逆有关这一病机,在和胃降逆法则的指导下,选用具有和胃降逆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治疗哮证宜注意和胃降逆法的运用。
运用和胃降逆祛湿法,方和远六君子汤加藿、佩兰、苡仁等治疗哮喘获得了较好疗效。
周氏认为:夜间哮喘发病机抽与胃、食道返流有一定关系,认为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食道下固有括约肌松弛,引起胃食道返流,酸性胃内容物的刺激,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产生。中医学认为,胃食道返流胃气上逆所致,胃气上逆亦可循经影响使肺气上逆。遵循《内经》理论采用和胃降逆法,药用半夏、陈皮、茯苓、厚朴、沉香、旋覆花、甘草等治疗夜间哮喘32例,观察结果:痊愈10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
(五)下法
下法是针对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而致哮喘的病机,在攻下、缓下或峻下法则的指导下,选用具有相应泻下攻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权则大肠糟粕得以下行,腑气通畅。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则肺气亦难肃降。哮喘为患本属肺气上逆,腑气塞闭更会诱发和加重哮喘。所以,采用下法以通降腑气,也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治法。可概括为:攻下、缓下、峻下逐水三个方面。
(六)祛风解痉法
祛风解痉法是针对哮喘为患以风邪内侵、气道挛急为主要病机,在祛风解痉法则的指导下,选用具有祛风解痉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等1991年在山东邹县召开的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治法。他们根据哮喘病人及家族中有哮喘、湿疹、荨麻疹等病史;多发于春冬季节,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前多有鼻痒、眼痒、喷嚏、咳嗽先兆症状;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进痰鸣气喘的特点,认为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性质相符。提出了“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哮喘病急性发作时主要病机的观点。制定了具有疏风解痉、宣肺化痰平喘作用的“祛风解痉平喘汤”(炙麻黄、苏子、苏叶、蝉衣、白果等)。临床治疗28例,临控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2.86%。
(七)其他治法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化湿法、通补督脉法等,此头治法虽然临床报道不多,但其立题颇为新颖,某些观点确有独到之处。
1、化湿法 吴业华通过在临证中悉心观察,发现哮喘的发病与湿关系密切,从湿论可取得佳效。
2、通补督脉法:赵氏运用通站督脉法治疗,收效良好。治疗老年哮喘,必须注重重温阳,温阳莫过于通补督脉,以调整阳气之偏衰,增加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对元阴久久不复者,亦有从阳引阴之妙。
在具体运用时,从4个方面入手:温督平喘、温督害痰、温督化瘀、温督平冲。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综观以上所述,诸多学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标本兼治法、活血化瘀法,调肝法、和胃法、下法、祛风解痉法及其他不同的治法。这些治法的提出,各有见地,极大丰富了哮喘病中医治法学内容,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某一治未能的提出,是某学者致力于某一方面的控索,故应互参互补,兼收并蓄,宜结合临床辨证,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