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振辉主任医师
-
医院: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漫话进补
- 饮食与美容
- 美容主诊医师张振辉“美白祛斑”...
- 过敏鼻炎灵胶囊的质量标准与临床...
- 四季饮食与美容
- 不同类型皮肤的饮食与美容
- 美肤与饮食
- 营养素与美容
- 美容与抗衰老
- 皮肤的分类及保健
- 食疗与美容
- 盛夏“厌食一族”如何开胃
- 张振辉受聘海峡健康导报泉州名医...
- 超50%男人“被肾虚”
- 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研究...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 ...
- 17岁男生的烦恼
- 过敏性鼻炎中西医认识和治疗概况
- 雀斑的饮食与皮肤护理
- 黄褐斑的饮食与皮肤护理
- 夏天还怕冷 过敏性鼻炎应...
- 张振辉主任医师受聘为心理咨询顾...
- 今天你油炸了吗?
- 半身汗出的辨证治疗
- 热浪来袭防中暑[侨乡科技报]
- 精液质量差怎么办?[泉州晚报]...
- 产后的中医调理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研究及进展7
- 作者:张振辉|发布时间:2010-01-19|浏览量:1069次
研究思路方法
我国防治哮喘的手段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就本病的防治而言,中医、西医两个理论体系的结合,中药、西药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对攻克哮喘这一难关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如何探求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寻找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台中西医结合防治哮喘方法与思路的研究以及中医中药防治哮喘科研方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张振辉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思路与方法
我国中西结合防治哮喘的研究工作已经走过了数十年漫长的道路。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诸多学者提出了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一些概念。这引起新概念的产生,对中西医临床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中西结合防治哮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不断深入,在理论探讨、临床治疗与预防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哮喘防治途径和体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哮喘中真正做到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直至攻克哮喘这一难关,仍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因此,从总体上把握哮喘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思路与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向与主攻目标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在易感患者中,这些炎症可引起广泛性气道阻塞症状,如喘息、 胸闷或咳嗽,还可引起对各种刺激的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变应性炎症(AAL)是哮喘的发病基础,气道高反应性(BHR)为哮喘的特征。诸多学者研究证明,无论是发作期或缓解期,其患者的气道不同程度的存在着AAL。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西医或中医,尽管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就哮喘防治的研究方向与主攻目标而言,应当也必须是一致的,那就是消除AAL降低BHB。中西医的基础理论研究或临床研究从实质上均不应偏离这个方向。
近年来,西医治疗哮喘,已将重点转称到抗炎上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但是,激素的全身性疗未能极易产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造成患者对激素的依赖成瘾,并会产生体内隐性炎症扩散,对感染型哮喘更为不利。为避免激素全身给药所产生的副作用,近年来提倡喷吸给药以体现局部抗炎作用,但这种给药方法对急性发作期无效。除激素之外,目前尚无理想的抗炎西药。然而,中药在治疗变应性炎症方面存在着极大的潜力,所以,抗炎治疗应该重点转移到中医中药上来。
目前,有关抗AAL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诸如黄芩、辛夷、细辛、桂枝等可抑制炎性细胞脱颗粒;银杏叶提取物有较强的拮抗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效应;小青龙汤具有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作用等。有的学者研究表明,运用补肾法可抑制哮喘气道反应性的增高,维持气道的稳定。这些研究对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将临床前期的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进行有机的组合,有效的运用于临床,或以何种论治方法能更有效的消除哮喘者AAL和降低其BHR是应该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诚然,消除AAL、降低BHR是防治哮喘的根本所在。然而,如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呢?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只要运用中药治疗哮喘,就脱离不了这一原则和方法。如证属寒哮,应“寒则热之”,则以宣肺散寒为治法,选取性味辛温,具有宣肺散寒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若证属热哮,宜“热则寒之”,则以清利肺气为治法,选用性味辛凉或甘寒,具有清肺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反之,若背离了这一原则就很难取得理想的疗效。
辨病论治,是针对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或针对共同的病因、或共同的病机、或共同的病理产物,进行论治的一种法则。哮喘的根本矛盾是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针对这一根本病理现象,选用已知具有抗炎、降低气道反应性的中药进行治疗,则是基于辨病论治这一法则。
所以,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近年来对哮喘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在认识上应宏观辩证与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使内外之间、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密切结合起来。在治疗用药上,应将传统的辩证论治与现代的辨病论治密切的结合起来。这是较有成效和可靠的措施。
例如: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发生BHR的哮喘患乾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加,它被激活后可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组胺、氧自由基、神经毒素等炎性介质,由此可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破坏,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增厚、血管通透性增加、粘膜瘀血水肿、炎性分泌物增多,结果造成气道狭窄、缺血缺氧,严重影响气道通气功能。这些符合瘀血的现代病理论说明了哮喘发作普遍有血瘀存在。活血化瘀药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抑制TXA2的合成,还有抗炎抗过敏、稳定肥大细胞膜、消除粘膜水肿、修复上皮损伤及具有不同程度的钙通道阻滞作用。所以在治疗哮喘时可根据以上病理特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药。
气道上皮损伤所致的BHR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哮喘可能只是一种气道上皮的疾病。因此,增强呼吸上皮的抗感染、抗损伤能力,是防治哮喘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认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司腠理的开合。若肺气虚,腠理不固,则外邪易于内侵。根据这一病理现象,临床上可以从辨病入手,采用益肺固表的治法,选方遣药。若肺气充足,腠理固密,可防止外邪的侵袭,于是则有利于气道上皮的修复。
从免疫学观点来看,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支气道抗原(过敏原)诱发产生的一系列迟发性过敏反应。中药的药理实验证明,某些中药诸如防风、防已、蝉蜕、辛夷等具有抗过敏作用。故于治疗哮喘时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酌加具有抗过敏功效的中药,可望提高疗效。
哮喘缓解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于是,给辨证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辨病论治的方法,针对哮喘所存在的慢性变应性炎症,气道上皮损伤等病理变化,结合现人文献的研究成果,诸如活血化瘀可抑制变应性炎症;补肾法可稳定气道反应性、预防哮喘的变态反应和非变反应,改善缓解期潜在气道阻塞的作用;补益肺气可促进气道上皮损伤的修复等。于是,可在辨病论治原则指导下,立足于补肾益肺、活血化瘀组成相应的方药加以治疗。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防治哮喘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即以中医传统的辨论为主体,注意保持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二)加强中药药理学研究
中药治疗哮喘,疗效肯定。特别是久经考验的古方,如小青龙汤、定喘汤、射干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
应重视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在临床上对确有改善哮喘病症状的某些中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药理学研究。
(三)利用现代检查方法评价中药疗效
要评价中药治疗哮喘的疗效,仅凭判定临术上主观症状的改善程度是不够的,而应利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来客观的评价疗效的高低和有无,以体现中药防治哮喘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同时还可为进一步完善方剂的配伍、提高疗效提供客观的指标。
综上所述,中西医相结合防治哮喘病的研究,应以“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为主攻目标;以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辨治模式为方法;通过加强中药药理学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借助现人检测手段,评价中药疗效。其论述的核心是如何用中药防治哮喘。概言之,在当今科学发达的时期动用中药防治哮喘,应遵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崇循古训,融会新知。取中西医之所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哮喘防治方法与体系,这具有极其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中医防治哮喘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药在防治哮喘中,通过以不同的治法,选择不同的药物,作用于诸多环节,可不同程度的控制或消除哮喘的症状,预防哮喘的复发,而较少出现副作用。所以,加强中药防治哮喘的研究,是攻克哮喘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对该病时行中医研究?关键是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一、以继承为起点,发扬为归宿,搞好科研设计
任何一项科研,都必须首先重视科研设计。科研设计包括的内容较多,其中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制订研究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严谨的方法,必须先对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开展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中,首先复习古今的文献资料,进而对自己和同行中治疗哮喘的思路、方法和经验,以及所治的病例作分析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新的临床思和方法,并选择符合支气管哮喘病诊断标准的典型病例,进行严格的临床观察,和做好个案的观察总结,为进一步完善科研思路和方法奠定基础。
(一)复习文献,占有资料
(二)回顾病例,调查分析
从中发现四个带倾向性的问题:一是治疗思咱和方药;二是平喘起效慢;三是哮喘夜间发作多,中药煎剂难以适应夜间发作即刻服药的需要,说明中药剂型改革势在必行;四是高效的平喘中成药极少。如何研究既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特色的高效、速效的平喘中成药,是中医临床科研的重要课题。
(三)整理个案,总结经验
重视个案研究,是中医科研特色之一。通过文献复习、病例回顾和个案整理,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寻找科研的突破点,以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从中明确了研究重点,一是研究哮喘的反复发作的夙根以及哮喘发病的内在规律;二是哮喘病急性发作的证候特点;三是研究新治法、新方药和新剂型。
课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辨证施治。因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是体现中医特色的重要方面。
总之,中医临床科研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在辨证论治的内涵上下功夫,努力体现中医药特色。当然,继承不应是“复制”或“循环”,而应是螺式的前进,继承为起点以发扬是归宿,这就是搞好科研设计的前提。
二、勇于实践,立足创新,搞好临床观察
对于中医科研来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必须强高临床观察的重要性。
(一)观察分析,探索证候新规律
研究哮喘证候新规律,首先应从症状学的观察做起。血瘀见证为哮喘的常见证候。通过观察分析,确认痰瘀见证是哮喘病的基本证候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哮喘病缓解后的症状观察,结果发现80%以上病例仍然有不同程度的舌音,说明血瘀不仅是发作期的见证,而且也是缓解后的潜在见证。因此,这一证候规律的发现,为进一步提示哮喘病反复发作的发病机理,奠定了临床基础。
(二)审证求因,提示哮喘病理新概念
病理概念是指导治疗用药的理论基础,古今医家在哮喘病的治疗方药上迄今进展不大,其基本原因就是在理论上缺乏创新。
临床实践证明,痰瘀伏肺不仅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而且也是哮喘迁延不愈,继发肺气肿,甚至是肺心病的病理基础。因此,确立痰瘀伏肺为哮喘病夙根的新病理观,对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三)建立新治法,创新新方药
中医的医疗、科研工作的生命在“疗效”。中医临术课题的研究,要始终着眼于“疗效”,只有提高了疗效,取得了成果,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根据哮喘病反复发作的“夙根”是“痰瘀伏肺”的新病理观,痰瘀是导致气道阻塞,支气管痉挛的基本病理,故提出哮喘病发作期应重在治痰治瘀以平喘。
由此可见,中医防治哮喘的临床科研只有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继承为起点,发扬为归宿,从临床观察入手,大胆实践,立足创新,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努力实现多科合作和渗透,这对提高中医科研水平,促进中医防治哮喘科研预期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振辉辑录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