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
- 养阴清热法治疗老年人失眠疗效评...
-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与思路研...
-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要
- 中医人当如何提振"精气神"
- 不忘脾胃是养生首要 中医专家教...
- 冬季荸荠滋润吃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NO和SOD...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抗氧化作用及...
- 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
- 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和...
- 胡铁城教授治疗老年疑难杂症病案...
- 现代临床中医的未来----中国...
-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李时珍防治老年病思想论要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谫论心衰的中医证治思路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李七一教授中医治疗心血管疑难病...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了七个“把握
- 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 中医养生的策略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健身养生八法
- 八位名医养生法盘点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道家修养
- 情绪低落的时候如何办
- 胃 疾 随 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之道恩
- 血管性痴呆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脑病的辨治与验案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梗死的辨治与验案
- 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慢性心力衰的辨治与验案
- 肥厚型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扩张型性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心包炎的辨治与验案
-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与验案
-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 急性心肌梗塞辨治与验案
- 心绞痛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构建卓越中医师培养新模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中医药应遵循自身规律科学发展
- 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用药经验...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
-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
- 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
- 冠心病(胸痹)辨证分型研究的历...
- 高温中暑预防知识要点
- 谫论中医院开展“师承培养”的模...
-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循环系统的老化改变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老人歌
- 五句话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晕厥)的辨治与验案
- 作者:韩旭|发布时间:2010-12-05|浏览量:1290次
晕厥是一种综合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由于肢体的肌张力突然降低,躯体不能保持直立而倒地。常由于全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层功能抑制所致。该病属祖国医学的“厥证”范畴。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厥。恼怒惊骇、恐吓伤神,使情志失常,气血逆乱,蒙蔽脑窍;或因元气素虚,又因悲恐、疲劳过度,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一时气机不相顺接,脑神失养;或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或因大量出血、大汗、吐下等而致气随血脱,脑海失滋;或平素多痰,复因恼怒惊骇,痰随气逆,蒙蔽脑窍;或因饮食不节,积滞内停,阴阳升降受阻,蒙蔽清窍;或素体虚弱,感受暑邪,耗液伤津,阳气随汗外泄,致气阴大伤,不能上承于脑;或平素肾气亏虚,站立排尿时,气随尿泄,肾气一时接续不济,下元空虚,气脱于上;或因创伤、血瘀、气滞、寒凝而致剧烈疼痛,均可致气血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厥。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韩旭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特点 在晕厥发作前,可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出汗,耳鸣,视物模糊。晕厥发生时,轻者表现为眩晕、恶心、躯体发软,重者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肢体肌张力消失。检查可发现患者呼吸暂停,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瞳孔散大,尿失禁。
本病临床须与昏迷相鉴别。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时间长,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本病意识障碍时间短,无明显阳性体征。
2. 发作突然,发作过程短暂,一般持续1~2分钟。
3. 晕厥可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其它晕厥。
二、中医辨证要点
晕厥后,如口噤拳握,呼吸气粗,苔薄白,脉沉弦,属肝气阻滞;面色苍白,口唇无华,自汗肢冷,舌淡,脉细无力,多属气血亏虚;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属痰浊阻滞。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首先应区别虚实,进行急救。实证可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开窍醒神。虚证,急用参附汤灌服以回阳固脱或用生脉散益气养阴,待清醒后,分辨气、血、痰、食诸厥进行调治。
二、分证论治
1. 气厥实证
主症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 顺气开郁。
方药 方用五磨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如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等。
若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以平肝潜阳;若醒后睡眠不宁,可加茯神、远志、合欢皮以安神宁志;若痰多气塞,可加贝母、胆星以清热涤痰;若反复发作,平时可服逍遥丸以理气开郁。
2. 气厥虚证
主症 昏仆倒地,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补气回阳。
方药 四味回阳饮加减。常用药物如人参、附子、炮姜、甘草。
若自汗多,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若纳呆,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宁,可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反复发作,平时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益气健脾和中。
3. 血厥实证
主症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沉弦。
治法 活血顺气。
方药 通瘀煎加减。常用药物如当归、红花、乌药、青皮、木香、香附等。
若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可加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以平肝潜阳,清肝凝神;若头痛、眩晕明显,可加菊花、珍珠母、枸杞子以育阴潜阳。
4. 血厥虚证
主症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汗出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淡,脉细弱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方用生脉散加减。常用药物如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熟地等。
若心悸寐少,可加龙眼肉、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口干少津,可加玉竹、沙参以养胃生津。
5. 痰厥证
主症 突然昏厥,喉中有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方用导痰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半夏、胆星、茯苓、陈皮、枳实等。
若痰气壅盛,酌加苏子、白芥子以化痰降气;若痰热内蕴,口干便秘,苔黄腻,脉滑数,酌加黄芩、山栀、瓜蒌仁以清热降火化痰。
6. 暑厥证
主症 盛暑时或高温下,突然昏厥,高热无汗出,面红目赤,胸闷,呼吸气粗,舌红苔白,脉细数。
治法 解暑益气。
方药 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川连、竹叶、知母、西瓜衣、荷梗等。
若汗出甚多,可加五味子、乌梅以敛液生津;呕恶胸闷,可加茯苓、薏仁以淡渗利湿;若身热烦渴,加生石膏、竹叶以清热除烦;若抽搐谵妄,可加羚羊角(或水牛角)、菊花、钩藤以清热平肝,熄风止痉;若热甚神昏,可加安宫牛黄丸以醒神开窍。
7. 尿厥证
主症 男子排尿后突然昏仆倒地,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 温补肾气。
方药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山药、熟地、山萸肉、丹皮、泽泻等。
若中气不足,可加黄芪、白术、升麻、柴胡以升提中气;肾阳虚甚,畏寒肢冷,阳痿,可加菟丝子、仙茅、鹿角胶以温补元气。
【验方偏方】
一、 验方偏方
1. 台乌药10克,太子参15克,槟榔10克,炙甘草5克,淮小麦15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炙远志6克,黄芩6克,沉香粉1.5克(吞服)。每日1剂,水煎服。具有理气开郁,下气降逆的作用。主治反射性晕厥属肝郁化火者。(张震夏经验方)
2. 熟地30克,全蝎6克,片姜黄15克,炮山甲6克,桃仁20克,红花6克,白芥子15克,葛根15克,钩藤15克(后下),磁石30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具有理气化瘀,逐痰通络的功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晕厥证属痰阻血瘀者。(王大经经验方)
3. 太子参20克,茯神15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5克,生首乌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具有补益肝肾,养心安神的作用。治疗排尿性晕厥。(庞景三经验方)
4. 葛根50克,川芎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反射性晕厥。(民间验方)
5. 炙黄芪30克,党参30克,与鸡汤同煮。治疗反射性晕厥之气虚证。(民间验方)
二、 针灸推拿
1. 晕厥时可当即指掐人中、合谷。如无效,再用艾条重灸合谷、气海。
2. 痰浊中阻实证,针灸可选足三里、丰隆、解溪、太白、太渊、中脘等穴位。
3. 气血亏虚之虚证,针灸可选血海、心俞、脾俞、肾俞、百会、足三里等穴位。
4. 晕厥实证可逆经脉循行方向推按涌泉、大椎、百会,掐擦100次。
5. 晕厥虚证可顺经脉循行方向轻擦百会、囟会各100次。
【临证备要】
一、 晕厥的发生,常有明显的诱因,所以辨证过程中对病史的了解极为重要。如气厥虚证,多属平时体质虚弱,厥前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痰厥好发于嗜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食厥多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
二、 晕厥的治疗,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在预防性治疗。如心源性晕厥多治以益气养阴,补血复脉或益气养血,温经扶阳;如为脑源性晕厥,治宜熄风化痰,活血通络,宣通阴阳或益气升清;如属反射性晕厥,多治以理气开郁,或益气升清。
【验案举隅】
验案一
王某,女,36岁。2006年2月27日初诊。多年来时发昏厥,发作前自觉有气上冲,随即昏仆倒地,手足强直。经期更易发作,经量少,形体肥胖,最近半年脱发多,夜有盗汗,舌淡,苔白,脉细。曾多次做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辨证属血虚生风,挟痰上逆;治以健脾化痰降逆;方用姜半夏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陈皮6克,炒枳壳10克,丹参10克,钩藤15克(后下),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淮小麦5克,炙甘草5克,紫石英15克(先煎)。处方7剂。
二诊:昏厥未发,夜寐已无盗汗。舌红苔少,脉弦。原方去枳壳、淮小麦、桂枝等温燥之品。药用姜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6克,佛手5克,丹参10克,钩藤15克(后下),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炙甘草5克,紫石英15克(先煎)。 7剂。
三诊:此次经来量较多,下血块。昏厥未作。舌色淡红,舌胖大,脉弦滑。原方加生麦芽10克。处方7剂。
四诊:昏厥迄今未发,头发渐长,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验血发现甘油三脂偏高。冲任得调,痰湿渐除,当因势利导,原方加泽泻15克。7剂。
五诊:病情好转,晕厥未发。嘱每月续服原方7剂。
按语:
该患者之晕厥属反射性晕厥,经期易发作,月经量少,体胖,脉细,证属冲任失调,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治当调和冲任,养血柔肝,熄风化痰。方中甘麦大枣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白芍、女贞子、钩藤、紫石英养血柔肝熄风;茯苓、陈皮、半夏、桂枝化痰平冲降逆,诸药合用共奏调和冲任,养血柔肝,熄风化痰之功。后因血脂偏高,故加泽泻以化湿利水,降血脂。
验案二
戴某某,男,75岁。2008年9月20日初诊。昨日突然右下肢麻木,无力,继而扑倒,昏不知人,约5分钟后神志转清,缓解后无不适感。今日再次发作,症情同前,故来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平素血压控制尚可。查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梗。脑血流图: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心电图:基本正常。颈椎CT示:颈4/5、5/6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血压150/95mmHg。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辨证属痰瘀阻络,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治以化痰通络,宣通阴阳;方用熟地30克,全蝎6克,片姜黄15克,炙山甲6克,桃仁20克,红花10克,炒白芥子10克。处方7剂。
二诊:服药期间发作两次,证如前述。苔薄黄,脉弦。再拟方葛根30克,白芍30克,熟地30克,全蝎6克,灵磁石30克,钩藤15克,桃仁20克。处方7剂。
三诊:服药后,病未再犯。过劳则感右下肢沉重,舌苔薄白,脉弦滑。方药调整如下:炙山甲6克,桑寄生15克,全蝎6克,乌梢蛇15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炒白芥子15克,制大黄6克。处方 7剂。
四诊:服药后晕厥未再发作。拟方巩固疗效。药用生黄芪30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丹参15克,桃仁30克,鸡血藤30克,五灵脂15克,炙山甲15克,全蝎5克,柴胡10克,葛根30克,川芎10克,乌梢蛇15克,炒白芥子15克,制大黄10克。服药6个月,病未复发。
按语:
本案患者之晕厥系脑源性晕厥。辨证属痰瘀阻滞经络,清阳不升,故治疗从逐痰通络,理气化瘀,宣通阴阳入手,方中丹参、桃仁、鸡血藤、川牛膝、五灵脂、炙山甲、全蝎活血化瘀之力颇强,配合白芥子化痰通络,诸药共享使痰化瘀祛,清阳得以上升,则晕厥得除。后期用黄芪、熟地、白芍益气养阴,补益肝肾辅助正气,以防耗气伤阴。
验案三
张某,男18岁,学生。因“反复昏倒3月,再发1天”于2005年11月2日入院。患者于3月前写字时突感全身发麻,头晕眼花,心慌胸闷,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数天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头晕加重,伴恶心呕吐,未经特殊治疗而缓解。1个月后眩晕再作,心慌胸闷,突然昏倒,大小便失禁,四肢抽搐持续约5分钟后自行苏醒,被家人送至我院急诊。入院后经全面检查,诊断为预激综合症,经用西药治疗缓解后出院。但出院后又发作数次,多次在西医院就诊,嘱长期服用心得安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昨日又感心慌胸闷,全身不适,突然昏倒,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大汗出,持续约10分钟,自行苏醒。急诊查心电图仍为预激综合症,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懒言,语声低弱,心慌胸闷,头昏目花,舌紫,苔薄少,脉沉弦。分析其病机为肝肾两亏,虚风上扰;治以滋养肝肾,健脾宁心,活血化瘀;药用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枸杞子15克,桂枝6克,山药15克,三七6克(冲服)。3剂。
二诊:药后开始下床活动,头昏、心慌、胸闷均有所改善,纳增,但仍感下肢麻木,头昏乏力,继续服上方14剂。
三诊:经治疗患者晕厥未再发作,精神较前好转,头昏减轻,仍面色苍白,时感心慌胸闷,苔薄白,脉沉弦。再以前方化裁,药用桂枝6克,黄芪20克,炙远志1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钩藤10克,潼蒺藜10克,枸杞子15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5克。14剂。
四诊:服药后诸症悉减,精神好转,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唯夜寐差,纳少,心慌时作。继以补益肝肾,益气养心为法,药用桂枝6克,黄芪20克,党参10克,炙远志1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白芍10克,鸡血藤15克,川断10克,枸杞子15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5克,郁金10克,柏子仁10克,炒枣仁10克。继续服药1年,病情大为好转,很少发生心慌胸闷,未再发生晕厥。
按语:
本案患者为心源性晕厥。虽年少,但辨证仍以本虚为先,肝肾两亏,致虚风上扰,治疗以扶正为主,治以滋养肝肾,健脾宁心,活血化瘀。选用黄芪、党参补气;川断、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补肝肾;白芍、当归养血补血;柏子仁、炒枣仁养心安神;配合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正气得盛,邪不可干,诸症得除。
验案四
王某,男,47岁,干部。10年前患慢性支气管炎,秋冬季节易发。1天前因受凉出现咳喘,痰量少而不易咳出,在连声咳嗽之后突然发生晕厥,意识丧失,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为2-4分钟,醒后面色苍白,四肢软弱无力。患者平素嗜烟,喜食肥甘。家族无遗传史。查体示双侧肋间隙增宽,听诊呈过清音,两肺满布哮鸣音,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胸部X光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就诊时见患者形体肥胖,舌质紫暗,舌边有散在瘀点,苔薄黄腻,脉滑数。分析其病机为痰浊内蕴,瘀血阻络,痰瘀相搏,气机逆乱,上蒙清窍。治以豁痰化瘀,通络开窍。方药:桃仁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茯苓20克,枳实10克,葱白3支,大枣5克,生姜10克,黄酒20ml。处方7剂。
二诊:药后咳嗽减轻,咳嗽时晕厥无发作。原方加菖蒲10克,郁金10克,继服7剂。
三诊:药后自感头清目明,咳嗽明显减轻,晕厥未再发作。考虑咳喘日久,肺病伤肾,故予服肾气丸和生脉饮。调养1年,晕厥症状未发。
按语:
本例病例属咳嗽性晕厥,根据该病特点,应属“痰厥”范畴。其病机除痰致病外,更重要的还有血瘀,患慢性支气管炎10年,久病入络。因心主脉,肺主气,肺朝百脉。咳之太过,气机不宣,则致心脉瘀阻,如此则痰瘀内蕴,相互搏结,终致气机乖戾,上蒙清窍,阴阳气不相顺接而为厥。立法当以豁痰开窍,化瘀通络为要,选用二陈汤合通窍活血汤当属合拍,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验案五:
李某,女,58岁,于2009年7月2日就诊。患者患晕厥3年已久,发作时心慌,汗出,随即昏仆倒地。发作时查血糖均低于4mmol/L。诊断为“低血糖”,久治不愈。诊时见患者形体肥胖,不任劳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病机属脾胃气虚,痰聚中焦,上泛清窍。治予健脾涤痰为主,辅以补虚祛风泻火。药用姜半夏30克,炒白术30克,苍术15克,茯苓15克,麦芽30克,炒神曲30克,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天麻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干姜9克,黄柏6克。共为细末,分成30包,每服9克。
二诊:服上方3月,汗出晕厥未再发作。唯易汗出恶风,心慌时作。拟方药炙黄芪15克,党参15克,桂枝9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服药1月后诸症消除。
按语:
晕厥属虚者十之八九。本例患者,舌淡是脾阳虚,苔白、脉沉是运化失权,纳入之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湿,弥漫中焦,遭肝风挟持,泛滥上冲。故治疗以健脾涤痰为主,辅以泻火祛风,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获良效。取半夏和胃化中焦之湿痰,并以二术、茯苓、泽泻以利之,痰多阻滞,则以神曲、麦芽以消之;究其痰湿之源,系脾胃虚弱,则以党参、黄芪大力补气,合干姜温脾,陈皮行气,黄柏清火,天麻祛风,培本治标兼顾。服药方法亦宗东垣法小量久服,避免脾胃久虚,不能多纳,缓缓治之。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