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
- 养阴清热法治疗老年人失眠疗效评...
-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与思路研...
-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要
- 中医人当如何提振"精气神"
- 不忘脾胃是养生首要 中医专家教...
- 冬季荸荠滋润吃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NO和SOD...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抗氧化作用及...
- 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
- 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和...
- 胡铁城教授治疗老年疑难杂症病案...
- 现代临床中医的未来----中国...
-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李时珍防治老年病思想论要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谫论心衰的中医证治思路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李七一教授中医治疗心血管疑难病...
-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了七个“把握
- 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 中医养生的策略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健身养生八法
- 八位名医养生法盘点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道家修养
- 情绪低落的时候如何办
- 胃 疾 随 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之道恩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晕厥)的辨治...
- 血管性痴呆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脑病的辨治与验案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梗死的辨治与验案
- 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慢性心力衰的辨治与验案
- 肥厚型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扩张型性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心包炎的辨治与验案
-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与验案
-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 急性心肌梗塞辨治与验案
- 心绞痛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构建卓越中医师培养新模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中医药应遵循自身规律科学发展
- 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用药经验...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
-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
- 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
- 冠心病(胸痹)辨证分型研究的历...
- 高温中暑预防知识要点
- 谫论中医院开展“师承培养”的模...
-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循环系统的老化改变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老人歌
- 五句话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相关性探讨
- 作者:韩旭|发布时间:2011-11-23|浏览量:498次
Correlation discussion on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healthy lifestyl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Nanjing 210029 China)
摘要:本文通过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理论,探讨了健康生活方式与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阐述了通过切实有效的中医健康教育促使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以益寿延年。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韩旭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TCM theory of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and control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isting disease,it explored that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healthy lifestyle an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elaborated through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of TCM to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who can establish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concept,so that risk of disease can be lowered,and life can be extended.
关键词:中医理论;冠心病;健康;生活方式
Key words TCM theory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ealth;life styl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全球流行广泛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有升高趋势,且年龄正趋于年轻化;该病亦是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1]。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CHD常因各种诱因导致反复发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2]。所以,全面、有效地控制CHD,不仅需要医生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更需要病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改变病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HD心绞痛发作,维持正常血压,并可使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减轻[3]。因此,探讨CHD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中医理论与CHD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目前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西医对健康生活方式认识的统一性
英语中的健康“health”一词,源于公元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词汇,含义为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在汉语词义中,“健”是身体强壮有力(《晋书?郭璞传》),“康”为平安、安乐(《尚书?洪范》)。从词义上看,汉语对健康的定义更为全面,包含了体格强健、心理安乐、适应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全面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
不同学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不尽相同。德国社会学家Max Weber在其经典作品《Economy and Society,1978》中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是诠释“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他在生活方式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因此医学社会学将健康生活方式定义为人们根据他们的生活机会所选择的与健康相关的行为集合模式[4],而个体的生活机会受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性别、种族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是以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为目标的生活方式。总之,健康生活方式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行为模式,包括认知、情感或情绪、行为或活动等。它是自发开始的、自愿的、个人选择的,是一个持续的、一致的、长期的但可以改变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疾病、维持或增进健康。
二、“未病先防”理论与冠心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
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个性、应激、行为模式、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与CHD的发生、发展及康复密切相关。临床上运用中医学“未病先防”的理论指导冠心病患者,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患者自我监测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识,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减少冠心病的复发,控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1.调摄精神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其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病情加重,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发的精神刺激均可致疾病恶化。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保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对提高正气,预防CHD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适量的运动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这说明运动对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CHD患者恢复期可以参加一定的体力锻炼和劳动,如适度的慢跑、快走、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注意运动应适量,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不宜做剧烈的活动,以不增加心脏负荷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
3.正确饮食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由此可见,合理的饮食结构对CHD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如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带壳贝类、软体动物、油炸食品等,提倡清淡饮食,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和植物蛋白,严禁暴饮暴食,少食多餐,CHD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盐。
4.休养与睡眠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CHD患者安卧有方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每天睡眠时间应在7-8h,尽可能在每日上午晒1-2h的太阳及适度的有氧运动。
5.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黄帝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所以,CHD患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并要顺应四时和昼夜的变化,起居有常,使机体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三、“既病防变” 理论与冠心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入的肉、鱼、蛋类食品增加,使膳食中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过多。另外,吸烟者不断增多,而且吸烟量也不断增加。加之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性和生活的快节奏,增加了人们的紧张、劳累和精神压力。这些CHD危险因素的增多必然导致CHD发病率的增高。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世界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各种原因总死亡人数的1/3,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2500万人,而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有调查显示:我国多数CHD患者尚未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半左右的患者希望了解CHD危险因素的知识;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CHD中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与患者未掌握心肌梗死恢复期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5]。因此,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CHD积极而理想的措施;但是如果CHD已经发生,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再发和重症化,以及使丧失的机体功能部分恢复,这也是“既病防变”理论集中体现。
1.加强CHD基本知识的宣教 介绍CHD的一般知识,如CHD诊断标准,主要发病原因,诱发因素,预防及急救措施,常见症状,一般治疗措施,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等。
2.积极治疗与CHD有关的疾病 高血压可加重心脏负荷,损伤血管内膜,高血压和糖尿病是CHD的主要发病原因,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必须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及时就医 教育CHD患者必须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检查,外出时随时带急救卡和急救药。CHD患者恢复期中药因副作用少,尤其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但应掌握中药的煎法,煎药的时间和火候,煎药的器皿。应根据病症不同来确定给药的次数和给药的时间。服中药应讲究辨证,且温服,得效即止,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与药物的协同作用。
4.注意培养CHD老年患者的自护能力 患有CHD的老年患者各有不同程度的自理障碍,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在住院期间教会患者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老年患者正确从事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其康复,使CHD老年患者有成就感,对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帮助CHD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古人所说的“适者有寿”,“适”指适度、适当、适应,适度是凡事不过分、不过激、不走极端;适当是指把握好事物与环境之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关系;适应是指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也要相应地变化,要与时俱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使CHD患者受益,也使全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1] 陶寿淇,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3-4.
[2] 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7-258.
[3] 国际冠心病预防专题委员会.冠心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0.
[4] 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第9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4-115.
[5] 高丽红,李敏.心肌梗死病人生活质量与自我护理能力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391-1392.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