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
- 养阴清热法治疗老年人失眠疗效评...
-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与思路研...
-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要
- 中医人当如何提振"精气神"
- 不忘脾胃是养生首要 中医专家教...
- 冬季荸荠滋润吃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NO和SOD...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抗氧化作用及...
- 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
- 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和...
- 胡铁城教授治疗老年疑难杂症病案...
-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李时珍防治老年病思想论要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谫论心衰的中医证治思路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李七一教授中医治疗心血管疑难病...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了七个“把握
- 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 中医养生的策略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健身养生八法
- 八位名医养生法盘点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道家修养
- 情绪低落的时候如何办
- 胃 疾 随 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之道恩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晕厥)的辨治...
- 血管性痴呆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脑病的辨治与验案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梗死的辨治与验案
- 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慢性心力衰的辨治与验案
- 肥厚型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扩张型性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心包炎的辨治与验案
-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与验案
-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 急性心肌梗塞辨治与验案
- 心绞痛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构建卓越中医师培养新模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中医药应遵循自身规律科学发展
- 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用药经验...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
-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
- 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
- 冠心病(胸痹)辨证分型研究的历...
- 高温中暑预防知识要点
- 谫论中医院开展“师承培养”的模...
-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循环系统的老化改变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老人歌
- 五句话
- 现代临床中医的未来----中国医学
- 作者:韩旭|发布时间:2012-08-23|浏览量:842次
【 关键词】 现代中医 发展 中国医学
“中医”自其名字出现之日起,就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褒之者有之,贬之者更有之,正所谓“人者见人,智者见智”。有的为临床使用,有的学术研究,有的作为谋生手段,更有者作为进位取宠之目的,无他,角度不同耳。我来自于临床,更关注于临床应用。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绝不能固步自封,我认为现实的临床中医乃是融合传统理论技术和现代理论技术于一体的中国医学(大中医)。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韩旭
其实,“中医”出现,仅是与当时的“洋医”区别,并非后来强调的传统医学。现在讲到“中医”即是传统的医学,而“西医”也成为现代医学的代名词。其实,在综合医院和其他专科医院既没有“西人”,他们也很少号称“西医”。君不见,所谓的 “西医”也在使用中成药,也在讲着“身体虚”“去邪扶正”等。因此现在我们以中医和西医来划分医学本来就是不合适的,西医可以借鉴中医的优点,中医同样可以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他们都是现代医学的一份子,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不是摒弃中医。在现在的中国其实都是“中国医学”。
卫生部长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强调: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家之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他认为“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中医发展应该结合现代医学,这是趋势使然: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也在提高,以前病人诊为“胃脘痛”“阴虚、阳虚、气虚等等”,现在要明确“溃疡”“肿瘤”“糖耐量异常”“肝功能异常”等,仅虚实是不够的,群众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医要结合现代医学。
现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医疗评估体系是在现代医学基础上建立的,至少在没有新的公认的评估体系出来前,我们也必须遵守。
2、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医作为一种医疗保障体系,几千年来在保障华夏及周围民族的繁衍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医自其大成并集成体系以来,一直在临床应用中发展壮大。“病万变,药亦万变”。中医的发展正是数千年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随着这种斗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代临床中医也在随着与疾病地斗争不断发展。如SARS的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许多肿瘤的防治等。
中医药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身一直在发展完善。同时也曾受到外来医学的影响,有些成分也被纳入中医药学的思想体系中,有些至今仍在使用的外来药材等,早已变成中医药的一部分。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以大量篇幅记录了有关医药卫生知识。全书收载药物84种,其中外来药就有31种。书中对外来药的记述,除了介绍其出产国、异名、功用外,还详细介绍其生长形态、药用部分,采集时间和方法等。如:“安息香,出波斯国”;“阿魏,出伽?那国,即北天竺”;“荜拨,出摩伽?国”;更有大家熟悉的“西洋参”等,都已是中医药的一部分。
当然,中西医的结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加。简单意义上的中加西或西加中与完全否定中医(一无是处)、全部肯定中医(不能改变),一样有害于中医的发展,甚至于更为有害。
当前的中医诊疗中的几种现象:
1、简单的1+1。 目前临床上有的医生明明1种技术就可解决,但为了所谓的保安全或见效快或某些个人想法,中药、西药重复使用,飞机大炮乱轰。其结果,病人费用上升,疗效并不突出,反而害了中医。
2、固步传统。不能一变就非中医。特色也需优势,不能使用或已无优势的特色,应舍得“扬弃”。
3、单纯中医技术观和单纯的药物观。丢掉中医辨证的思想,仅仅对症使用中药,其实是真正的“假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是吸收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特点和优势,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各取所长,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我认为中医优势在于辩证思路、辩证方法和某些中医诊疗技术。
中医理论提出了许多“扶正祛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诊治疾病的“战略”思想;中医经典《伤寒论》大量章节展示证及变证,指导我们的诊治思路,辩证方法。当然,中医更是一门治病的技术?-“战术”,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如外用药、治疗病毒技术、治疗慢性病技术、减毒增效、治未病技术等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现代医学非常强调循证诊疗,强调评价、效用。临床中医更是强调疗效。几千年的发展,中医书籍汗牛充栋。许多疾病因为病因、部位等不同,病名繁多,病因病机理论、方剂也很多,有些疾病已消失了;有些疾病因新的研究机制更为清楚,治疗更有把握,更为有效;也有些疾病的治疗技术损害更小等等,因此,我们应挖掘继承那些确有疗效的技术,确有效用药物以及用药的时间、方法积极使用于临床之中,并不断优化和发展。
西医学从建立“人体解剖学”开始,走向“实验室科学”的循证之路,从显微镜的发明到EPAT-CT的应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使西医学突飞猛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达无可非议1。但是,癌症等疾病逐渐年轻化、儿童化,西药也越来越多的出现抗药性,出现”超级细菌”,现代西医学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而越来越多的针对临界疾病的处理、预防保健、减毒增效、终末期疾病处理、康复等等的中药应用,疗效让人耳目一新。西医的借鉴越来越多。西医治病着重在对靶器官病理改变的纠正、逆转,而中医则强调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由于中药作用的奇妙性和复杂性,构成了西药单一针对靶器官的用药方式所没有的治疗效果。这是在许多顽症治疗中,中药疗效显著的原因所在。
医学思想定位在以人为本,医学目的定位在治好病就是硬道理,使用中医逻辑思维,采用西医、中医等有效技术,取长补短,扬优弃劣,趋利避害,走中国医学自我创新发展之路。在比较中求简单有效,低耗有用,高效无害,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相兼并容,协调互用共同发展,力争产生出兼取两长的具有真实价值的创新的医学---大中医
现实的医学中已经出现并逐步形成一种中西结合趋势:“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中医思路、大局辩证指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和全身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现代和传统相结合”,循证择优选择中西技术、循证选择技术契入点,制订针对该病人的最优诊治方案。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做好中医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许志仁司长就讲过:国家投资建的是中医院,用来从事中医服务;如发展重心在西医或中西医结合上,则国家不如投资给西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可以使用现代医疗技术,但其发展重心必须放在中医服务上。同理,对于个人同样如此。因此,我们的任务已很明确,梳理临床中医诊疗经验,找准关键环节,梳理出中医诊治该疾病的优势所在,应用于临床。
目前,重点专科已在梳理并验证中医的诊疗方案。同时也在进行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规范化研究。例如:现代医学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和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方面已有较确切的疗效,但对于带瘤生存、肿瘤终末期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以及对手术、放化疗等的副反应的处理等仍有缺憾,但这却是中医药的长项。因此建立融各种有效诊疗手段于一体的系统化的疾病诊疗指南则十分必要,可以明确各疗法的最佳切入点,规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提高该病的预防、治疗水平,使患者在不同时机均能获得最优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提高治愈率。
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医,至少有些不是优势,不是最佳方法;以病人为中心,优化选择有确切疗效的方式方法,才是“大医精诚”的具体体现。
不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不成熟的,科学的道路本来就是无限探索的过程,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的明了,但永远都在探索中。中医西医都是为治疗疾病而存在,否则就失去存在意义。
展望中国医学未来,兼取两长合二为一的中国新医学,前景非常广阔。尽快创新与实践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模式,将是中医人现阶段的光荣使命。
TA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