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
- 养阴清热法治疗老年人失眠疗效评...
-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与思路研...
-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概要
- 中医人当如何提振"精气神"
- 不忘脾胃是养生首要 中医专家教...
- 冬季荸荠滋润吃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NO和SOD...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抗氧化作用及...
- 建立健全附属医院临床带教队伍管...
- 冠心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和...
- 胡铁城教授治疗老年疑难杂症病案...
- 现代临床中医的未来----中国...
-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李时珍防治老年病思想论要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谫论心衰的中医证治思路
- 参黄冲剂对衰老患者P16基因m...
- 参黄冲剂延缓衰老作用的评价及内...
- 李七一教授中医治疗心血管疑难病...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了七个“把握
- 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 中医养生的策略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健身养生八法
- 八位名医养生法盘点
- 老年人食疗保健
- 道家修养
- 情绪低落的时候如何办
- 胃 疾 随 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之道恩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晕厥)的辨治...
- 血管性痴呆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脑病的辨治与验案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 脑梗死的辨治与验案
- 慢性心力衰的辨治与验案
- 肥厚型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扩张型性心肌病的辨治与验案
- 心包炎的辨治与验案
-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与验案
-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 急性心肌梗塞辨治与验案
- 心绞痛的辨治与验案
- 高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构建卓越中医师培养新模式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中医药应遵循自身规律科学发展
- 周仲瑛教授治疗疑难杂证用药经验...
- 中医理论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生活...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 用机制促进名中医培养
-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
-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
- 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
- 冠心病(胸痹)辨证分型研究的历...
- 高温中暑预防知识要点
- 谫论中医院开展“师承培养”的模...
-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
- 老年循环系统的老化改变
- 源于中医 衷中参西 继承发展 ...
- 老人歌
- 五句话
- 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的辨治与验案
- 作者:韩旭|发布时间:2010-11-30|浏览量:1400次
特发性起立性低血压也叫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在站立时,由于血液循环失调致血压低下(收缩压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而产生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眼前发黑,神疲乏力,甚则二便失禁、晕厥等症状的疾病。祖国医学中没有此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大致隶属于“眩晕”、“厥证”、“心悸”、“虚劳”等病证范畴。
另排尿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咳嗽性昏厥等亦可参考本篇内容辩证施治。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韩旭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与气血亏虚、中气下陷、痰湿中阻、肾精不足及肝肾亏虚有关。素体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养,气血耗伤;或汗下失血,虚而未复,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皆能发为本病。脾胃素虚,运化无权;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度,损伤脾胃,致生化无源,中气下陷,清阳不举;或水谷精微聚而为痰,留而为湿,痰湿中阻,蒙蔽清阳;先天不足,或年老肾亏,或纵欲无度,肾精枯涸,髓海空虚等皆可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 本病多在40 一60 岁发生,男性为女性的3 一4 倍,多为散在发生。患者站立时眩晕、胸闷、气憋、甚至猝倒,易在洗澡时加重,休息或活动量减少时症状减轻,常伴有面色苍白、头痛、食欲不振、易疲劳、汗少、性欲低下、二便失禁;站立时脉压减少至16mmHg以上,收缩压降低至21一50 mmHg以上而心率不变。随病情的轻重及时间的长短,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相关症状。
2. 神经系统检查
患者眼球活动障碍,虹膜萎缩,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有肌纤维震颤,键反射亢进,甚至出现病理反射,共济失调(小脑性)以及假性球麻痹等。
3. 实验室检查
(1) 尿:测定24 小时尿中正肾上腺素的排出量低于正常(正常值24 小时排出的正肾上腺素为24 一45 微克/24 小时),本病患者排出的正肾上腺素常在0、2 一12、7 微克/24 小时。
(2) 心电图:做立位心电图时T II为0、2 毫伏以上。
(3) 脑电图:常表现为广泛轻度异常,若有间脑障碍时,可表现为6-14次/秒的阳性棘波。
二、中医辩证要点
突然起立或直立时发生头晕目眩,头重足轻,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无汗,阳痿,周身疲乏无力,或二便失禁、晕厥等症状,同时测量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即可诊断本病。急立疾行,心悸惊恐,沐浴过劳等常为其诱因。
【辩证施治】
1. 气血亏虚证
主症 面色苍白,心悸怔忡,少气懒言,身倦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甘草、生姜、大枣等。
若气虚重,加黄芪、改党参为人参;若气虚及阳,畏寒怕冷加附片、桂枝温阳散寒;若血虚重,加枸杞子、山萸肉补肾生髓养血;若寐差加龙眼肉、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便溏加炒薏仁、炒扁豆健脾燥湿。
2. 中气下陷证
主症 头晕目眩,动则尤甚,四肢无力,脘腹痞满,食少不馨,下腹坠胀,舌胖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 益气培中。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炙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若气短难续、乏力明显者,加人参、山萸肉补元固脱;若口粘、吐痰,加法半夏、橘红燥湿化痰;若腰酸、耳鸣加枸杞子、补骨脂、葛根补肾升清。
3. 痰湿中阻证
主症 头晕头重,胸脘痞闷,咯吐痰涎,身重肢楚,困倦嗜卧,口粘而腻,渴不欲饮,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沉而滑或见沉濡。
治法 燥湿化痰。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半夏、天麻、钩藤、白蒺藜、白术、茯苓、泽泻、橘红。
若痰重加陈胆星、石菖蒲化痰开窍;若湿重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若脾虚纳差便溏,加炒苍术、炒薏仁、陈皮健脾化湿;若面浮肢肿,加天仙藤、益母草、茯苓皮利水消肿;若气机阻滞加枳壳、苏梗理气消痞。
4. 肾虚证
主症 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头晕目眩,神疲,健忘,不耐活动;偏阳虚者兼有畏寒肢冷,性欲减退及阳痿,舌淡苔白,脉沉微而弱;偏阴虚者兼有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少者,脉沉细而数。
治则 益肾填精。
方药 阳虚用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如熟地、炒山药、枸杞子、山萸肉、炙甘草、肉桂、杜仲、制附子。
若腰膝酸软明显者加桑寄生、续断、狗脊补肾强腰;健忘明显者加玉金、石菖蒲、远志化痰醒神;若心气不足,加党参、黄芪、桂枝益气通阳。
如阴虚用左归饮加减,常用药物如熟地、山药、枸杞子、茯苓、山萸肉、炙甘草。
若阴虚重加生地、玄参滋养阴液;若虚热重加龟板、知母清解虚热;若目赤口苦,加龙胆草、菊花清泻肝火;若遗精遗尿,加菟丝子、桑螵蛸以补肾摄精;若盗汗,加瘪桃干、浮小麦敛汗;心烦易怒加莲子心、柴胡清心疏肝。
5. 厥脱证
主症 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血压骤降,舌淡苔薄白,脉微细欲绝。
治则 急宜回阳救逆。
方药 参附汤。常用药物如:人参、附子,煎汤鼻饲急救。
6. 痿证
主证 四肢远端肌肉萎缩,震颤乏力,动作缓慢,甚则瘫痪,舌胖淡苔白腻,脉弱。
治则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方药 虎潜丸加减,常用药物如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陈皮、白芍、锁阳、补骨脂、干姜、甘草等。
若腰膝酸软、遗精疲乏,加生地黄、怀牛膝、菟丝子以补肾摄精;若脾虚加炙黄芪、党参、升麻、柴胡健脾补气;若寐差加龙眼肉、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若面浮肢肿,加泽泻、猪苓利水消肿;若畏寒怕冷加附片、桂枝温阳散寒。
【验方偏方】
一、 验方
1. 升陷汤 :黄芪15 克,柴胡6 克,桔梗6 克,升麻6 克,党参15 克,肉桂(后下)4 克,炙甘草5 克,制附片10 克。具有温通心阳,益气升清作用,主治本病属中气不足或气虚下陷证。
2. 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30 克,茯苓25 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15克。具有温阳补虚,敛气平冲之效,主治气阳两虚的本病。
3. 补气升压汤:生黄芪30 克,党参20 克,附子、炙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各12 克,当归15 克,升麻10 克。具补气养血,温阳升压之功效,主治气(阳)血两虚的本病。
二、 偏方
1. 羊头一只, (包括羊脑), 黄芪15克,水煮服食,治疗本病肾精不足证。
2. 川芎10克,鸡蛋一只,煲水服用,治疗本病血虚证。
【针灸推拿】
1. 体针加耳针:穴位:耳穴:交感、肾上腺、心、皮质下。体穴:百会、天柱、曲池、合谷、肝俞、中院、肾俞、三阴交、期门、大巨、肩井、手三里、阴陵泉、心俞、身柱。手法:轻刺激,耳穴每日1次,每次1 分钟;体穴3 天1 次,每次10 分钟。
2. 针灸加七星针:穴位:素?、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方法: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银针外刺素?穴3-5 分深,得气后每隔10 分钟,反复捻转1 次,留针3分钟,再用七星针沿脊柱两侧足太阳经自大抒至白环俞反复扣击5 -7 遍,有出血点后;艾灸百会,使局部潮红,针刺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分别给予温针灸5 壮,每天1 次,10 次为1 疗程,疗程间休息5 天,一般2 -3 个疗程。
3. 耳穴压豆疗法:穴位:耳穴:双侧心、头、兴奋点、低血压敏感点。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_匕双侧耳部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于上述穴位,贴后使患者耳部产生麻、胀、微痛、发热或微汗出为佳、轻揉按摩6次/分,每日三餐后和晚睡前各按摩1 次,每次贴压5-7 天,2-4 次为1 疗程。
4. 针刺加穴位注射疗法:穴位:双侧内关,素?穴。药物:当归注射液2 毫升。方法:穴位常规局部消毒,用2 毫升注射器,6 号针头取当归注射液2ml,于双侧内关穴垂直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缓慢注入,每穴0.5毫升,快速出针后用棉球覆盖针眼处,并作短时间按摩。同时0.5 寸毫针刺素?穴,深0.3 -0.4公分,中等刺激,留针10 分钟,每日1 次,5 次为1 疗程,疗程间隔5 天。
【临证备要】
一、 本病在成人普查中发现其患病率为1-2%,大部分人因病情轻,无临床症状,或因临床症状轻而未就诊,或是对此病认识不足,临床多将其作为慢性低血压或原发性低血压或低血压症状的报道。
二、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气血阴阳虚衰,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致,气血两虚为其主要病机,病位在心肝脾肾,益气养血法治之常收较好疗效。然需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才能巩固疗效。
【验案举隅】
验案一
赵某某,女,47 岁,干部。初诊日期1973 年6 月8 日。主诉头晕,失眠,血压低已二三年。二三年来,经常头晕、失眠,食纳不香,饮食量少,大便干燥,数日一行,精神不好,倦怠乏力。经过多家医院诊治,均诊断为低血压(78 /50mmHg ) ,经治疗未效。又经中医诊治,投以补中益气汤,服用多剂,诸症不减,血压不升,性情急躁。望诊:发育正常,营养稍差,面色略黄,无光泽。舌苔正常,舌质润,无异常。闻诊:言语、声音基本正常,呼吸亦调匀。切诊:两手脉象均略细,余未见异常。治法:养血潜阳,柔肝熄风,育心安神。处方:生白芍12克,生龙骨、牡蛎各12克(先煎),当归9克,钩藤21克,珍珠母24克 (先煎),龙齿21克(先煎),制香附9克,炒黄芩9克,远志9克,柴胡3克,甘草4、5克,全瓜蒌30克 。6 剂。
1973 年7 月30 日追访:上方服用6 剂后,即能安然人睡,头晕消失,继续服药,食欲增加,大便亦正常。服药20 多剂后,血压100 / 70mmHg ,体重亦增加,现已增加体重18 市斤。如工作紧张睡不好时,就照原方买几剂药吃,一吃药即能睡好。现在精神好,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面色红润,血压正常,与治疗前判若两人。
按语:
综观本病脉证,病乃由血虚阳旺,肝风上扰所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血虚不荣则神倦乏力,脉细,心神不守而失眠,肝木失养、肝阳上亢则见头晕,肝失疏泄则性情急躁,木不疏土、中运不健而食欲不振,面黄,大便干而少。本方用药以白芍养血柔肝,生龙、牡敛精潜阳为主药;当归补血养肝,钩藤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黄芩清肝除热为辅药;珍珠母、青龙齿育心阴、安心神,远志交通心肾,瓜蒌降气润肠,甘草甘缓调中而和胃为佐药;柴胡入肝胆升少阳清气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潜阳,柔肝熄风,育心安神之法,因药证相符,故效如桴鼓。
验案二
李某,男,49 岁,工人,未婚。1980 年4 月11 日诊。经常头晕,头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每周遗精2 一3 次,失眠,多梦,盗汗,乏力。查体:形体消瘦,头发稀少,两颧潮红,舌绛红、无苔,脉细数,血压78 / 56mmHg。西医诊断为低血压。此乃久遗伤阴,阴血亏虚,治宜滋阴补血,养心安神,固涩止遗,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处方:人参15克,丹参20克,玄参2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白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金樱子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当归15克,酸枣仁20克,麦冬15克。服药7 剂,心悸好转,连服一月,血压为120 / 80mmHg ,每夜能入睡6小时,服药期间仅遗精一次,已能坚持工作。改用生脉散,每天泡服,以图缓功,随访3 年,血压正常。
按语:
综观本病脉证,病乃属阴血亏虚,阴虚火旺,内扰心神。肝肾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遗精、盗汗、乏力、消瘦、发稀,肾虚不能生髓充脑则头晕、头痛,虚火内扰心神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绛红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药用生地滋肾养血;玄参、麦冬滋阴清火;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酸枣仁、五味子收敛心气、安心神;丹参、当归补血、养血;白芍柔肝养血;金樱子、生龙骨、生牡蛎固涩止遗。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血,养心安神,固涩止遗。症情平稳后改生脉散泡服,以求益气养阴,缓缓图治。
验案三
刘某,女,24岁,1976年4月15日初诊。主诉:病眩晕起于4年前,尤其下蹲直立时为甚,每因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加重,病发时自觉天地旋转,耳鸣,不能视物,甚则恶心、呕吐。在某医院诊为耳源性眩晕,经西药治疗,效果欠佳。
刻诊: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经期提前,经前乳房胀痛,胃纳欠佳,二便正常,脉弦细,两关弦大,舌质正常,无苔,边有齿印。辩证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兼有中气不足。治法滋肝阴,熄肝风,助中气。处方:生白芍9克、当归9、生地9克、黄芪20克、党参15克、龟板12克、炒白术9克、陈皮6克、柴胡6克、天麻6克、钩藤12克、甘草3克。
二诊:服上方三剂,眩晕减半,恶心呕吐已止,胃纳欠馨,脉两关弦大已退,舌如前,再拟上方加砂仁6克,三剂而愈。
按语:
本例病人,病程日久,时发时止,为肝阴亏虚,浮阳上越化风而致。治疗以滋阴潜阳熄风为主,龟板、白芍、当归、生地补益肝肾之阴,熄风潜阳,天麻、钩藤、柴胡平肝熄风;黄芪、党参、炒白术、陈皮、甘草补中气,防止因肝虚而致木不疏土,使中焦枢机恢复升清降浊之职。总之本例治疗重在滋肝阴、健脾运,肝阴充则浮阳不起,中州健则升降自如,病可痊愈。
验案四
王某,女,37岁,干部,1981年4月6日初诊。有低血压史10年,3年来失眠烦躁,口燥咽干,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时间稍长即感头晕脑胀,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经期延长,淋沥不断,色红量少,心悸怔忡,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量少色黄。查体:消瘦,两颧潮红,血压80/54mmHg,舌红无苔,脉细数.证属阴亏血少,心肾不足,冲任不固。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15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白茯苓12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桔梗10克柏枣仁各20克、大生地20克、五味子20克、远志10克当归15克炙椿根皮12克朱砂1克(研细末冲服),服5剂,心悸失眠大有好转,血压88/60mmHg,守方22剂,诸症皆除,血压110/68mmHg,后服生脉散善后。
按语:
综观本病脉证,病乃属阴亏血少,心肾不足,冲任不固。心肾水火既济,肾之气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头晕脑胀,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则久之致心阴不足,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注意力不集中;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失眠烦躁,口燥咽干,手足心热,两颧潮红;阴亏血少,肠失濡润,则大便干燥;阴虚火旺,耗烁津液,则小便量少色黄。阴亏血少,冲任不固,则经期延长,淋沥不断,色红量少。本方大生地为主药,补益心肾之阴,养血生津,玄参、麦冬、天冬清心火;丹参、当归补血养血;人参 、白茯苓益气宁心,柏枣仁、五味子敛心气安神、远志、朱砂养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 炙椿根皮固经清热。经治好转后以生脉散益气养阴善后。
验案五
何某,女,41岁,工人患者头晕心慌,气短,四肢酸困无力已3年多。在县医院检查未确诊,服中药治疗效果不好。经常晕倒,入睡常被响声惊醒,醒时剑突下胃脘处出汗,平时眼前发黑,看东西时总是物带黑圈。于1978年9月4日来我院门诊治疗。症状:头晕心慌,心跳,气短,胸闷,四肢无力,肢体酸困,胁部胀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易惊。检查:血压70/45mmHg,脉沉细无力而稍涩,舌质暗淡,苔薄白。辨证:脾肾亏虚,心神失养。治则:健脾补肾,养血安神。方药:太子参24克、沙参30克、当归9克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何首乌30克、朱砂1.2克(冲服)、琥珀3克(冲服)、柏子仁30克、酸枣仁24克、远志10克、云苓30克、泽泻20克、夜交藤30克、元参24克。服药三月,诸症均无,血压108/60mmHg。
按语:
综观本病脉证,病乃属脾肾亏虚,心神失养。肾乃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心神无以奉养,则五脏失养。脾虚不足,运化失常,肾水不足,则头晕;心血不足,则心慌,心跳;心气不足,则气短,胸闷;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失眠,多梦,惊恐不安;脾虚运化失常,痰湿内生,则肢体酸困;水不涵木,肝胆之火上炎,则口苦,咽干;沉脉主里,无力主虚,涩则津伤,阴血亏损;舌质暗淡,苔薄白为血虚之象。诊为脾肾亏虚,心神失养。本方太子参、沙参、当归、云苓健脾养血;黄芪补益脾肾之气,枸杞子、何首乌、元参补益肝肾,朱砂、琥珀、远志、柏子仁、酸枣仁、泽泻、夜交藤养血宁心安神。
TA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