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我科人员近期将组织召开三大全国...
- 《健康大课堂》访谈视频--类风...
- 《健康时报》专题?给风湿病患者...
- 《健康报》访谈录??风湿病治疗...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将举办第三届...
- 第三届全国疑难重症风湿病培训班...
- 积极预测和处理类风湿关节炎骨破...
- 应关注老年风湿病的诊治
- 《健康时报》专题?给风湿病患者...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第二届风湿病...
- 到底如何预防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
- 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抗凝药的使用规...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时可用哪些...
- 来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成功狼疮患...
- 欢迎广大患友踊跃投稿《生命叙事...
- 儿童风湿病患者长期用激素致生长...
- 干燥综合征眼干的治疗进展
- 痛风患者能食用有酸味的醋和水果...
- 2012年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人...
- 风湿免疫病患者分娩是否应保存脐...
- 雷公藤新型制剂有激素样疗效但无...
- “大国医事”访谈全纪录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重建免...
- 2011年8月16日我科将举办...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痛风培训班课...
- 激素+羟氯喹+来氟米特成功逆转...
- 伴高血压的肥胖痛风患者治疗
- 狼疮孕期的药物治疗
- 长期服抗风湿药的患者手术时如何...
- 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
- 狼疮患者的免疫功能到底怎么了?
- 严重长期口干应就诊风湿免疫科
- 类风湿和狼疮的日常注意事项(幻...
- 妊娠期和哺乳期降压药物的使用
- 好消息:关节炎患者可参加“类克...
- 不容忽视痛风的降尿酸治疗
- 关节痛未必就是关节炎
- 如何用照像机拍摄能上传网站的影...
- 来自类风湿患者的心灵呼唤
- 风湿病患者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 痛风患者饮水有讲究
- 痛风患者能饮茶和咖啡吗?
- 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和治疗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虹膜炎
- 老年狼疮的诊断和治疗
- 应重视狼疮合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 应关注干燥综合症并发淋巴系统恶...
- 儿童狼疮更应积极使用环磷酰胺
- 应尽早使用抗TNF生物制剂治疗...
-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由别人替代看病的注意事项
- 抗血小板治疗与非甾类抗炎药胃肠...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获得院疑难危...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病变
- 风湿科大夫如何用好中成药
- 密固达”--骨质疏松治疗的“新...
- 美国FDA批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
- 关于纤维肌痛综合症近年研究的3...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的药物治疗...
- 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强化治疗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预防
- 局灶性硬皮病的治疗进展
- still疾病如何治疗?
- 遗传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作...
-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以多形态皮疹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
- 系统性硬化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系统性硬化患者发生重度肺动脉高...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
- 英夫利西单抗(类克)治疗神经白...
- 并发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强直性脊柱...
- TNF-α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
- 23例SAPHO综合征的临床特...
- 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体...
- DNA特异性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
- 2009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治疗类...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处理中的...
- 风湿病患者网上咨询的注意事项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化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诊疗
- 国内常用生物制剂在风湿病中的O...
- 国内常用2种生物制剂的通俗介绍
- 风湿病患者接种疫苗的详细推荐
- 挂不上号怎么办?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病治...
- 给类风湿关节炎孕妇的建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问题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手...
-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进展
- 干燥综合症对生育能力、妊娠过程...
- 雷诺氏病是怎么回事?
- 女性风湿病患者避孕方法的选择
- 结缔组织病并发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病人的日常...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的日常注...
- 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白塞病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
-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患者的日...
- 痛风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干燥综合征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风湿免疫病患者如何去医院看病
- 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良方
- 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
- 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导
- 关节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 甲氨喋呤用药需知
- 服药的一些注意事项
- 风湿免疫病患者如何减少激素用量
- 哪些症状应看风湿免疫科门诊
- 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脱发及其防治
- 免疫吸附疗法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
-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 生物制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 《健康报》访谈录??风湿病治疗...
- 难治性痛风石痛风的治疗
- 如何卓有成效地看病?
- 作者:刘湘源|发布时间:2011-09-28|浏览量:1922次
引自金色葡萄的博客,网址http://www.guokr.com/blog/65316/
如何看病(-):该看不该看
1. 我不想讨论医疗制度如何如何,只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帮助需要医疗救助的人,使人们看病的效率更高。
2. 请质疑任何从网络上获取的医学知识,包括本blog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刘湘源
3. 欢迎传播
问题1: 该看不该看
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很强,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
不过,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也不是等闲之辈。
如果自己身体不适,是扛着,还是去医院就诊。这是个问题。
1. 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需要立即就诊:
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有许多器官是双份的,比如眼睛、耳朵。。有些人一只眼睛的视力突然下降,另一只却完好,有可能忽略了坏眼的问题。
2. 不能忍受的疼痛。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医院,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
3. 反复发作的不适
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
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龄,>50岁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后患。
4. 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
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
5. 别人看出来的疾病
通常不用着急,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
典型的是结膜下出血。一般是“白眼珠”上有鲜红的血迹,自己毫无感觉,不疼不痒视力不降,通常是照镜子或者是被其他人发现,这种不是“眼底出血”,这种是“白眼珠”上的细小血管破了,跟磕青了没什么区别。咳嗽、便秘、揉眼睛。。。都可能引起。
定期体检是必要的。
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兄弟靠不住、组织靠不住。
如何看病(二):急诊还是门诊?
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
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
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
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速效的,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
所以,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紧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实在急诊,并没有针对你的病的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品,而且化验检查并不是很全,辅助检查的设备也不是都能做的。
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诊。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身体是自己的,工作是国家或者资本家的。仅仅为了不请假而在晚上看急诊,你为了节省一天的工资而放弃给自己最佳的诊断和治疗,又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是损人不利己。。
需要去急诊看的病:
1. 刚刚发生的疾病。
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还跑到急诊去看,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
2. 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严格一点,需要急诊处理的眼病只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需要在10分钟内救治)、眼球破裂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补充下,还有化学伤、烧伤等等。)
突然发作的腹痛、胸痛、眼痛、头痛,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
如何看病(三):看门诊的时间
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亿,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
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
1. 一定要避开三个的时间:
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星期一上午
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
请转告您周围的人,“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并请他们也转告周围的人。
2. 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
3. 季节性
放假了去配个眼镜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天凉快了再做这个手术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等放假休息有时间了再去看这个病吧??老老实实排队吧
4. 恶劣的天气
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其实,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
如何看病(四):看病前的准备
相信您已经选择好了看病的日期,下面介绍一下看病前的准备。
1. 回顾历史:
* 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如果有时间,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
* 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请记录下来,在看病的时候向您的医生咨询是否属于药物过敏,如果是的,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
* 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请带上它们。
* 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
2. 准备行政用品:
* 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而取款机前面排队的人可能很多。注意看管好自己的随身财物。如果您是小偷,盗亦有道,请勿在医院行窃。
* 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医疗蓝本、退休证、离休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平时除了身份证,这些东西最好专门使用一个透明塑料文件袋放在一起。
3. 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
* 请好病假,安排好当日的工作。工作是国家的或者资本家的,身体是自己的,只要不给同事添麻烦,离开工作岗位是没有问题的。
* 如果是去看急诊或者自觉比较严重的器官功能问题,比如严重的心前区疼痛、视力突然丧失等,带上手机和充电器,您有可能会需要住院或者留院观察。
* 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
* 预计前往的时间,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
* 估计一下交通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最好不要自己开车或者骑车,请打车前往医院。一是医院附近很难停车,停车费高昂,二是您接受的某些治疗可能再不适合开车或者骑车。
* 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天气越恶劣,看病的人越少。
4. 选择合适的医院:
* 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
* 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如果您对这些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放心,也可以事先咨询一下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去哪里看比较好。
* 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看病难。
5. 挂号
* 没什么好说的,太难了,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要等几天甚至一周,在北京最低的生活费也是100元/天,一旦等起来消费惊人。
6. 调整心情
*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迟早也是要病死的。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 去医院看病,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实际上,给您看病的医生,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
* 与您的医生合作,共同对抗您的疾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羸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对于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的人,他们的疾病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难治好。
7. 穿着打扮
* 不要化妆。也许您会有面色苍白、黑眼圈。这些都没关系,这些恰恰是医生需要看到的。即便是去看那个很帅或者很漂亮的医生。
* 尽量穿容易穿脱的衣物,比如上衣建议是开襟的衣服,而不是套头的衣服。
* 袖子要比较容易的挽起来或者脱下。比如冬天,最好穿厚实的大衣,而里面穿相对薄一些的衣服。
* 口罩。如果有的话戴上,医院是疾病最集中的地方。本来您就处于比较虚弱的疾病状态,不要再感染了其他的疾病。口罩从医院回来以后要清洗,手也要好好洗。
8. 检查确认上面的各种准备事项,带齐所有的东西,出发。如果能战胜疾病,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如果不能战胜疾病,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
如何看病(五) 怎样与医生交流
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
---
如前所述,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特别是专家,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可怜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共4小时,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不错,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8分钟,平均值。
还不够准确,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还要再给他看结果。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您等候过程中,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
也许您会非常好心地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
与医生说话
---
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比如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感、异物感。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他才能帮助您。
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B超、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
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手一伸或者脸一挺,医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说对了以后,他才继续看病。从前我出门诊,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他们玩一会,答对的话他们 会很心服口服的。
另一种人很多,他们会不断的陈述。比如,"我从20年前就开始胸闷了,那正是小平同志南巡的那一年啊,改革开放以来……"有时候这种倾诉是不自觉的,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必须依靠事件来回忆时间顺序,所以我在《看病前的准备》里写需要事先回忆一下病史,并且记录下来。当倾诉与疾病无关的时候,医生会打断您,或者是您的长辈,这不是不尊重或者态度不好,而是您只有8分钟。
区分事实和判断
---
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
如下是事实陈述:“我眼睛红”,“我发烧最高到39度”,“我嗓子疼”
如下是判断陈述:“我眼睛发炎了”,“我发烧很高”,“我上火了”
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
对于您的感受,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来很久了”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
* 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比如“运动后胸闷5年”,
* 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比如“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
* 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比如 “尿尿尿不出来3天”
* 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比如“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
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比如,“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但如果您仅仅说“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谁比了。对于医生的提问,特别是有“多少”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请尽量以数字回答。不过很遗憾,通常当我问起“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
疼痛与痛苦
---
看病,哪怕是急诊,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
疼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
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那种显示出痛苦,大声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不要去阻挡医生。
态度
---
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请直接跟医生说,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
如果您在路上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在挂号室门前受冻,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一样找不到停车位,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
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地跟家属说话,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
希望您能明白,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
期望
---
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低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
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希望”,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
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绝对不可能。治病和修车不一样,不是您交了钱,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
请您一定记住: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
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
a)医生在安慰你;
b)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
知情同意
---
如前所述,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基金时听到的“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
1.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真真切切地经受过这样的痛苦。
2.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生也会继续全力地帮助您。
不证自明的公理
---
1. 人都是要生病的。
2. 人都是要病死的。
也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常人和病人,甚至癌症病人之间的区别,只是5年生存率有所不同而已,而且都小于100%。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