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我科人员近期将组织召开三大全国...
- 《健康大课堂》访谈视频--类风...
- 《健康时报》专题?给风湿病患者...
- 《健康报》访谈录??风湿病治疗...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将举办第三届...
- 第三届全国疑难重症风湿病培训班...
- 积极预测和处理类风湿关节炎骨破...
- 应关注老年风湿病的诊治
- 《健康时报》专题?给风湿病患者...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第二届风湿病...
- 到底如何预防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
- 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抗凝药的使用规...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时可用哪些...
- 来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成功狼疮患...
- 欢迎广大患友踊跃投稿《生命叙事...
- 儿童风湿病患者长期用激素致生长...
- 干燥综合征眼干的治疗进展
- 痛风患者能食用有酸味的醋和水果...
- 2012年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人...
- 风湿免疫病患者分娩是否应保存脐...
- 雷公藤新型制剂有激素样疗效但无...
- “大国医事”访谈全纪录
- 如何卓有成效地看病?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重建免...
- 2011年8月16日我科将举办...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痛风培训班课...
- 激素+羟氯喹+来氟米特成功逆转...
- 伴高血压的肥胖痛风患者治疗
- 狼疮孕期的药物治疗
- 长期服抗风湿药的患者手术时如何...
- 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
- 狼疮患者的免疫功能到底怎么了?
- 严重长期口干应就诊风湿免疫科
- 类风湿和狼疮的日常注意事项(幻...
- 妊娠期和哺乳期降压药物的使用
- 好消息:关节炎患者可参加“类克...
- 不容忽视痛风的降尿酸治疗
- 关节痛未必就是关节炎
- 如何用照像机拍摄能上传网站的影...
- 来自类风湿患者的心灵呼唤
- 风湿病患者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 痛风患者饮水有讲究
- 痛风患者能饮茶和咖啡吗?
- 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和治疗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虹膜炎
- 老年狼疮的诊断和治疗
- 应重视狼疮合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 应关注干燥综合症并发淋巴系统恶...
- 儿童狼疮更应积极使用环磷酰胺
- 应尽早使用抗TNF生物制剂治疗...
-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由别人替代看病的注意事项
- 抗血小板治疗与非甾类抗炎药胃肠...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获得院疑难危...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病变
- 风湿科大夫如何用好中成药
- 密固达”--骨质疏松治疗的“新...
- 美国FDA批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
- 关于纤维肌痛综合症近年研究的3...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的药物治疗...
- 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强化治疗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预防
- 局灶性硬皮病的治疗进展
- still疾病如何治疗?
- 遗传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作...
-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以多形态皮疹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
- 系统性硬化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系统性硬化患者发生重度肺动脉高...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
- 英夫利西单抗(类克)治疗神经白...
- 并发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强直性脊柱...
- TNF-α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
- 23例SAPHO综合征的临床特...
- 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体...
- DNA特异性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
- 2009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治疗类...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处理中的...
- 风湿病患者网上咨询的注意事项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化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诊疗
- 国内常用生物制剂在风湿病中的O...
- 国内常用2种生物制剂的通俗介绍
- 风湿病患者接种疫苗的详细推荐
- 挂不上号怎么办?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病治...
- 给类风湿关节炎孕妇的建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问题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手...
-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进展
- 干燥综合症对生育能力、妊娠过程...
- 雷诺氏病是怎么回事?
- 女性风湿病患者避孕方法的选择
- 结缔组织病并发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病人的日常...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的日常注...
- 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白塞病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
-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患者的日...
- 痛风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干燥综合征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风湿免疫病患者如何去医院看病
- 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良方
- 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
- 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导
- 关节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 甲氨喋呤用药需知
- 服药的一些注意事项
- 风湿免疫病患者如何减少激素用量
- 哪些症状应看风湿免疫科门诊
- 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脱发及其防治
-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 生物制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 《健康报》访谈录??风湿病治疗...
- 难治性痛风石痛风的治疗
- 免疫吸附疗法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用
- 作者:刘湘源|发布时间:2008-06-22|浏览量:564次
免疫吸附( Immunoadsorption,IA)疗法是指通过体外循环,利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除去血浆中的致病因子或利用吸附材料除去血浆中与免疫有关的致病因子(前者在吸附原理上与免疫反应有关,后者在吸附对象上与免疫反应有关),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技术。免疫吸附疗法是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从单纯血浆置换到双重血浆滤过,再从双重血浆滤过到免疫吸附,主要的发展思路和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血浆中致病因子清除的选择性达到更高;二是对血浆中有用成分的丢失范围与数量更小。免疫吸附疗法对致病因子的清除达到了高度选择性,几乎不丢失血浆有用成分,不仅具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了血浆制剂的输入及其相关的各种不良影响。
免疫吸附疗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建立体外循环并抗凝,血液流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将血浆引入免疫吸附器与免疫吸附剂接触,以选择性吸附的方式清除致病物质,然后将净化的血浆回输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有的免疫吸附装置不需要分离血浆而直接进行血液灌流式免疫吸附治疗。
免疫吸附疗法的关键部分是免疫吸附剂( Immunoadsorbent)与免疫吸附器( Immunoadsorber)。将具有免疫吸附活性的物质固定在高分子化合物上制成免疫吸附剂,前者称为配体(Ligand),是与吸附对象发生吸附反应的核心部分。后者称为载体(Carrier material),能够通过交联或偶联的方式牢固结合或固定配体,并作为基质起构架和固定作用。配体的吸附活性本质是与吸附对象(致病物质)之间的选择性或特异性亲和力,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学亲和力(如抗原-抗体反应)和物理化学亲和力(如疏水交互作用)有关。目前,被选用为免疫吸附剂配体的物质有A蛋白、特定的抗原(DNA)、特定的抗体(抗人LDL抗体、抗人IgG抗体)、C1q、聚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被选用为免疫吸附剂载体的物质有琼脂糖凝胶、葡聚糖、二氧化硅凝胶、聚乙稀醇珠、树脂等。将不同吸附剂装入特制的容器里。这种装置称为免疫吸附器。免疫吸附器一般呈圆柱状,又称免疫吸附柱。目前,免疫吸附疗法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临床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按免疫吸附材料与吸附柱种类分述如下。
一、A蛋白吸附
A蛋白是1种葡萄球菌细胞壁抗原,全称葡萄球菌A蛋白(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A蛋白氨基末端有4个高度类同的Fc结合区,可与IgG分子Fc段结合。1984年Excorim公司将A蛋白和琼脂糖凝胶( sepha-rose CL-4B)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活化偶联并制成吸附柱,吸附柱外壳由丙稀酸酯包成圆柱形。这种吸附柱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效果可靠,可以重复使用等优点,是目前令人满意的免疫吸附柱。该公司还生产了与免疫吸附柱配套使用的设备:连续免疫吸附治疗监视与控制系统(CITEM 10),由预制电脑程序控制两个吸附柱交替工作-再生-工作,循环进行,实现了每次对致病物质清除的连续性和相对非受限性。治疗量以血浆容量为单位,(每个血浆容量相当于治疗个体全部血液中的血浆容量,根据治疗个体性别、体重、身长及红细胞比积,由公式计算得出),一般治疗3个血浆容量,可清除IgG 80 %~90 %,其中吸附100 %的IgG 1、IgG2、IgG4,30 %~80 %的IgG3,对IgM,IgA的吸附大约是30 %~50 %,对血浆白蛋白几无影响。适应证:(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有白细胞抗体的白细胞减少症、伴有免疫复合物的过敏性紫癜:可清除相应抗体起治疗作用。(2)冷球蛋白血症:可使常规治疗无效的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皮肤溃疡及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3)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有效地清除抗核抗体、抗dsDNA、抗Sm等多种自身抗体,控制由这些抗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使病情快速缓解,继后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效果。临床很多例子证明,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的重症、对激素抵抗或使用环磷酰胺有禁忌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采用免疫吸附治疗,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4)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硬化症、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内肉芽肿、干燥综合征等,特别是激素无效,或不能迅速奏效的患者。副作用:在进行A蛋白免疫吸附时,大部分病例可很好耐受。常见的副作用是轻度畏寒、发热、一过性低血压及与用柠檬酸钠有关的暂时性低血钙症表现,可酌情给予对症处理。
二、多克隆抗人IgG抗体吸附( Ig-Therasorb吸附)
Baxter公司采用琼脂糖凝胶做载体,固定羊多克隆抗人IgG抗体,制成吸附剂,装入吸附容器,用于临床。Matic对602次免疫吸附做了总结与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 Ig-Therasorb吸附与A蛋白吸附清除IgG是60 %~80 %,两者无显著性差别;对IgM和IgA,Ig-Therasorb吸附大约是50 %,A蛋白吸附是20 %~40 %; Ig-Therasorb吸附可使血浆白蛋白浓度减少20 %,A蛋白吸附是15 %。Ig-Therasorb吸附的临床应用范围与A蛋白吸附相近。
三、苯丙氨酸吸附( PH-350和PH-250吸附)
苯丙氨酸是疏水性氨基酸,侧链上的疏水基团可通过疏水亲和作用力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其中对RF及抗DNA抗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日本Asahi公司用聚乙烯醇凝胶做载体,固定苯丙氨酸制成白色球型的吸附剂。用聚丙烯树脂制成柱形吸附柱。吸附柱容量较大,为350 ml、250 ml两种,分别称PH-350和PH-250。但为1次性单柱使用,治疗时不能再生和复用,吸附率随血浆处理量的增加而减少,限制了每次治疗的血浆处理量(一般为2000~3000 ml)。适应证:用PH-350或PH-250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副作用:有可能发生膜的生物不相溶反应、过敏反应、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不适、胸痛、腹痛等。需特别提出,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患者使用此产品的时候,有可能发生血压下降的危险,应避免同时使用。
四、色氨酸吸附( TR - 350吸附)
色氨酸也是疏水性氨基酸,侧链上的疏水基团可通过疏水亲和作用力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其中对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Asahi公司仍用聚乙烯醇凝胶做载体,用色氨酸取代苯丙氨酸做配体制成吸附剂。吸附柱除在选择吸附性方面与PH-350不同外,在灭菌处理方法、生物相溶性、吸附柱容量、使用方法、每次治疗的血浆处理量、价格、治疗程序、治疗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均与PH-350相同。适应证:用TR-350进行色氨酸免疫吸附,适用于重症肌无力(效果优于PH-350)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五、DNA吸附
用DNA做配体,固定在载体上,制成吸附剂和吸附柱,利用抗原-抗体生物亲和作用,吸附清除抗-DNA抗体。国内外都已开发出这类免疫吸附的产品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天津生物医学工程开发研究中心采用树脂做吸附剂的载体固定DNA,吸附器外观呈弹头状,外壳为聚碳酸脂材料,为一次性使用,可直接与血液接触做血液灌流,不需要做血浆分离。优点是对设备要求不高,价格便宜。赖氏报道,采用国产DNA吸附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收到较好效果。
六、C1q吸附
C1q可被用做一种新的免疫吸附治疗多功能配体,能吸附IgG、IgM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脂多糖、DNA、C反应蛋白等,Hiepe报道,采用此吸附材料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七、抗LDL抗体吸附LDL
目前,体外清除LDL的方法很多,其中,采用以抗LDL抗体为吸附剂的免疫吸附治疗,具有特异性选择清除LDL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此类免疫吸附柱有两种:LDL-Lipopak (俄罗斯Pocard公司生产)及LDL-Therasorb(德国Baxter公司生产)。据Bambauer报告,采用免疫吸附柱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治疗,清除总胆固醇(46 %)、LDL (49 %)、甘油三酯(38 %)的效果明显可靠,与非免疫吸附方法比较,对脂蛋白(a) [ Lp ( a) ]的清除更显优越。适应证:可应用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疾病,如纯合子型或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脑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疾病、心脏移植后预防冠心病复发、视网膜血管动脉硬化性闭塞。
总之,目前临床上使用A蛋白免疫吸附并联合细胞清除治疗顽固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比较多,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少,尤其适合于正规治疗无效、免疫球蛋白明显增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及无重要脏器严重受累的非晚期患者。治疗方法是:每周1-2次,用4-8周,或每日1次,连用3次,以后根据情况而定。在治疗期间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既能发挥近期疗效,又可能取得远期的效果。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