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我科人员近期将组织召开三大全国...
- 《健康大课堂》访谈视频--类风...
- 《健康时报》专题?给风湿病患者...
- 《健康报》访谈录??风湿病治疗...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将举办第三届...
- 第三届全国疑难重症风湿病培训班...
- 积极预测和处理类风湿关节炎骨破...
- 应关注老年风湿病的诊治
- 《健康时报》专题?给风湿病患者...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第二届风湿病...
- 到底如何预防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
- 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抗凝药的使用规...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时可用哪些...
- 来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成功狼疮患...
- 欢迎广大患友踊跃投稿《生命叙事...
- 儿童风湿病患者长期用激素致生长...
- 干燥综合征眼干的治疗进展
- 痛风患者能食用有酸味的醋和水果...
- 2012年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人...
- 风湿免疫病患者分娩是否应保存脐...
- 雷公藤新型制剂有激素样疗效但无...
- “大国医事”访谈全纪录
- 如何卓有成效地看病?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重建免...
- 2011年8月16日我科将举办...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痛风培训班课...
- 激素+羟氯喹+来氟米特成功逆转...
- 伴高血压的肥胖痛风患者治疗
- 狼疮孕期的药物治疗
- 长期服抗风湿药的患者手术时如何...
- 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
- 狼疮患者的免疫功能到底怎么了?
- 严重长期口干应就诊风湿免疫科
- 类风湿和狼疮的日常注意事项(幻...
- 妊娠期和哺乳期降压药物的使用
- 好消息:关节炎患者可参加“类克...
- 不容忽视痛风的降尿酸治疗
- 关节痛未必就是关节炎
- 如何用照像机拍摄能上传网站的影...
- 来自类风湿患者的心灵呼唤
- 风湿病患者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
- 痛风患者饮水有讲究
- 痛风患者能饮茶和咖啡吗?
- 风湿性多肌痛的诊断和治疗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虹膜炎
- 老年狼疮的诊断和治疗
- 应重视狼疮合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 应关注干燥综合症并发淋巴系统恶...
- 儿童狼疮更应积极使用环磷酰胺
- 应尽早使用抗TNF生物制剂治疗...
-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由别人替代看病的注意事项
- 抗血小板治疗与非甾类抗炎药胃肠...
- 北医三院风湿免疫科获得院疑难危...
- 应重视强直性脊柱炎的髋关节病变
- 风湿科大夫如何用好中成药
- 密固达”--骨质疏松治疗的“新...
- 美国FDA批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
- 关于纤维肌痛综合症近年研究的3...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的药物治疗...
- 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强化治疗
-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的预防
- 局灶性硬皮病的治疗进展
- still疾病如何治疗?
- 遗传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作...
- 风湿免疫病患者接种甲型H1N1...
- 以多形态皮疹为突出表现的系统性...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
- 系统性硬化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系统性硬化患者发生重度肺动脉高...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
- 英夫利西单抗(类克)治疗神经白...
- 并发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强直性脊柱...
- TNF-α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
- 23例SAPHO综合征的临床特...
- 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体...
- DNA特异性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
- 2009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治疗类...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处理中的...
- 风湿病患者网上咨询的注意事项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化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诊疗
- 国内常用生物制剂在风湿病中的O...
- 国内常用2种生物制剂的通俗介绍
- 风湿病患者接种疫苗的详细推荐
- 挂不上号怎么办?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病治...
- 给类风湿关节炎孕妇的建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妊娠问题
-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手...
-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进展
- 干燥综合症对生育能力、妊娠过程...
- 雷诺氏病是怎么回事?
- 女性风湿病患者避孕方法的选择
- 结缔组织病并发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病人的日常...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的日常注...
- 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白塞病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
-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患者的日...
- 痛风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干燥综合征病人的日常注意事项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
- 风湿免疫病患者如何去医院看病
- 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良方
- 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
- 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导
- 关节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 甲氨喋呤用药需知
- 服药的一些注意事项
- 风湿免疫病患者如何减少激素用量
- 哪些症状应看风湿免疫科门诊
- 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脱发及其防治
- 免疫吸附疗法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
- 结缔组织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 生物制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
- 《健康报》访谈录??风湿病治疗...
- 难治性痛风石痛风的治疗
-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 作者:刘湘源|发布时间:2009-11-01|浏览量:2722次
一、X线片检查
骶骼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正常骶骨耳状而不规则。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中影像学标准必不可少,1984 年制订的纽约修订标准中明确规定,骶髂关节炎双侧≥Ⅱ级,或单侧≥Ⅲ级。骶髂关节的X 线片最初表现多为骶髂面模糊,边缘不规则,进而出现关节面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变宽,软骨下骨质硬化,继而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则有骨小梁通过,关节间隙消失或完全融合。但当X 线片上有表现的时候往往病程已经到了中后期,错过了早期的治疗阶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刘湘源
二、CT 检查
由于骶骼关节位置深,个体差异大,关节面呈不规则扭曲走向,故传统X 线检查敏感性较低而延误了一些病例的诊治。目前尚未有一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 诊断标准,故CT 分级仍沿用了X线片的评判标准,即1966年纽约标准:0 级(正常); Ⅰ级(可疑改变);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的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无改变); 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部分强直); Ⅳ级(严重异常,大部分或完全性关节强直、融合)。CT 在显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细小改变方面,有相对高的敏感性,因此可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关节病变的细微征象如轻度骨硬化、模糊、侵蚀及关节间隙的轻度变窄、不对称显示更加确定,从而有利于临床早期确诊,并对疗效进行更准确的追踪观察。一般来说, CT 对Ⅰ-Ⅲ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较X 线片敏感一个级别。
三、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是一种反映骨代谢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变处的血流量和代谢活动高于正常组织,因此吸收放射性核素增多而使病变处呈放射性浓聚表现。骶髂关节炎在骨质无破坏前,首先表现血运和代谢改变,而骨显像剂与这种变化密切相关,它可以参与骨的代谢。所以,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以比X 线检查早2~6 个月。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测定骶髂关节/ 骶骨核素比值( SI/ S) 半定量分析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已有不少报道, 但对其早期诊断价值尚有争议,其原因可能为性别、年龄对正常人SI/ S 比值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中骶髂关节、骶骨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流量、代谢水平不断变化。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炎性病变主要局限于骶髂关节,此时局部血流量增加、代谢速度加快,导致SI/ S比值增大;随着病情发展,骶髂关节局限性炎症侵犯骶骨及周围组织,此时,骶髂关节及骶骨部位放射性均增高,这是中期患者SI/ S 比值下降的主要原因;至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骨关节发生强直融合,局部血流量及代谢较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明显降低,放射性药物的吸收减少,故SI/ S 比值接近正常对照。Francois 等从病理学角度给予了证实,核素骶髂关节骨显像之所以能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各种分期较敏感,正是基于滑膜炎、软骨及软骨下骨板的病理学改变,可见,核素骶髂关节骨显像及其与骶骨核素比值测定,不仅能够早期发现,而且还能检测疾病各期是否有活动性,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四、核磁共振(MRI)
正常骶髂关节的MRI表现为中等信号的关节软骨和骶髂两侧低信号关节骨皮质构成了“低信号-中等信号-低信号”的三层平行线状结构,其特点是各层线状影连续、粗细均匀。而病变骶髂关节的软骨下骨板受到炎细胞浸润及血管翳侵入,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因此MRI 可见到“三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在T2WI 序列上呈高信号、TI WI 呈等或低信号,滑膜软骨变为不规则、碎裂, Gd-DTPA 增强扫描滑膜软骨可见强化,强化程度与炎细胞浸润呈显著性相关,故MRI 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骶髂关节的炎症活动程度。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否是关节最早期改变尚存在争论。Hanly和Wittram 等认为,软骨下骨髓水肿是骶髂关节炎最早期改变。Docherty 等研究表明骨髓水肿不是病变的初始反应,而是滑膜软骨炎症后的继发改变。众多研究表明,MRI 对骶髂关节的早期炎症及活动期炎症表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Oostveen J收集了25例B27阳性、常规X 线片骶髂关节表现≤2 级病例,通过对实验初始阶段的MRI、X 线平片和3年后X 线片的对比研究发现,早期50 个骶髂关节中36 个在MRI 中表现出≥2 级,水肿有20 个,3 年后44 个骶髂关节中有21 个X 线片表现出≥2 级,MRI 对3 年后的X 线表现具有60 %的预示,敏感性为85 % ,特异性为47 % , 结果表明,MRI 比X 线片更能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的变化。通过对骶髂关节的滑膜部分及软骨部分的分析, MRI可早期发现不被X 线片发现的75 %的病例。在与数字化X线摄影比较方面, 数字化X线摄影在辨别骶髂关节的改变的敏感性上优于MRI,然而MRI在发现骶髂关节的炎症方面明显优于CR。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