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新军副主任医师
-
医院: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内分泌科
- 小儿巴特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
- 巴特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 低血糖的安全性和死亡率
- 全国9大中药品牌抽检产品超7成...
- 芒果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省药健行协会对糖尿病患者义诊 ...
- 海口晚报:医生支招助你节后调节...
-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简介
- 关爱甲状腺 健康每一天
- 荟萃分析:DPP-4抑制剂能降...
- 多吃葡萄有好处
- 多吃葡萄有好处 ...
- 甜的水果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吗?
-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品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 我院2013年获得9项省级继续...
-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海医附院...
- 2013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糖尿病防治90年回眸
- 2012 胜选演讲(中英文对照...
- 马英九是如何看待美国大选的
- 2012年度海南省卫生高级职称...
- 胰岛素治疗90周年回顾(我们应...
- 美国2011年处方量最大的25...
- 非洲裔的超重妇女TG / HD...
- 肥胖小鼠Roux-en-Y胃旁...
- 健康成人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清尿酸...
- 高血压男性退伍军人体重指数、运...
- 非侵入性检测动脉顺应性和踝臂指...
- AusDiab研究:看电视时间...
- 美国甲状腺协会妊娠期和产后甲状...
- 经络的骗局
- 连续血糖监测:在瑞士的报销
- 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干预技术成功...
- 连续血糖监测(CGM)在西班牙...
- 用超快速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人工胰...
- 应用胰岛素大剂量向导是否可以改...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DPP-4抑制剂概况
- 甲巯咪唑(他巴唑)片 说明书
-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Roux-...
- 在大型队列数据库中,接受肠促胰...
- 在非糖尿病男性混合餐后肠促胰岛...
- 在磺脲类药物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
- 在糖尿病患者,进餐时胰高血糖素...
- 连续皮下输注胰高血糖素样肽-1...
- 在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及继发于...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二甲双胍治...
- 方舟子:为什么“神医”大都是“...
- 尿崩症
- 在具有危险因素的肥胖患者早期干...
- 具有危险因素的个体的减肥手术
- 低血糖的安全性和死亡率
- 近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试验:回答...
- 写在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的时候
- 胰岛素或许具有治疗阿尔茨海默氏...
- 糖尿病患者用ARB降压与用CC...
- 老年糖尿病患者前部缺血性视神经...
- 新的糖尿病指南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正常值范围(...
- 根据基于BRAFV600E突变...
- 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库欣病50...
- 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与骨骼健...
- 矮小症临床路径
- 在意大利南部关于产后甲状腺炎的...
- 1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冠...
- 2型糖尿病患者食盐摄入量与死亡...
- 实验推导代谢症候群的定义改善心...
- 慢性肾病患者在进行急诊心脏手术...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糖尿病与心肌胶...
- 重症监护病房血糖控制的决策支持...
- 高胰岛素血症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
- 胰岛素的仿制药
- 肥胖专家呼吁关注内脏肥胖和肝脏...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男性寿...
- 运动改变代谢综合征中高密度脂蛋...
- 体力活动可改变多种HDL-修饰...
- 蛋白质变异与2型糖尿病相关
- 研究认为维生素D和糖尿病之间没...
- 束带装置有了更广泛的指征: F...
- FDG-PET研究发现牙周病与...
- 胆胰分流术使糖尿病人长期获益
- 美国医师协会指南不建议胰岛素强...
- 指尖血酮体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
- 矮小是一种可治疗的内分泌疾病
- BMI匹配的糖耐量正常的胰岛素...
- 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
- 急性胰高血糖素血症对健康人肝脏...
- 2011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青少年中肥胖和2型糖尿病对心脏...
-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 阿司匹林、血压、脑血管事件与糖...
- 新的复方减肥药物曙光在前
- 2010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糖尿病大疱
- 糖尿病治疗标准(ADA,200...
- 2型糖尿患者中高血压和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新标准
- 作者:王新军|发布时间:2010-11-19|浏览量:1335次
2型糖尿患者中高血压和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新标准??聚焦于替米沙坦
王新军 滨州医学院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由2000年的1.71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3.66亿人。中国将由2000年的2080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4230万人。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卒中和心血管病变等。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王新军
替米沙坦属于ARB类药物,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在众多的ARB类药物中,替米沙坦具有最长的半衰期、最高的受体亲和力和最大的亲脂性。血压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的特性,一般在白天较高(上午6时到10时),而在夜间较低。早晨起床后血压会明显升高并持续大约3小时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血压晨峰现象。晨峰现象的出现与体力活动的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增强、内皮功能的改变和RAS活性的增加有关,其中RAS活性的增加最为重要。许多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血压晨峰有关。因此血压晨峰应该成为抗高血压治疗的靶点。血压晨峰和夜间低血压的消失部分地与RAS有关。所以,用具有较长血浆半衰期和较长作用时间的药物阻断RAS可能有助于减轻血压晨峰。
一项以动态血压监测为基础的研究显示,替米沙坦和缬沙坦相比,在血压控制方面具有更长的作用时间,尤其可以显著降低夜间血压。PRISMAⅠ和Ⅱ研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疗效与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对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的降压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都能有效降低血压,但是在药物作用的最后6~8小时,雷米普利组血压已经有所升高,而替米沙坦组疗效仍十分稳定。ARBs-FDC试验对比了替米沙坦+氢氯噻嗪与氯沙坦+氢氯噻嗪控制高血压的疗效。结果显示,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组对高危血压晨峰的控制优于氯沙坦组。ATHOS研究(替米沙坦+氢氯噻嗪与氨氯地平+氢氯噻嗪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研究)是比较了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组和氨氯地平+氢氯噻嗪组的血压控制疗效,结果显示,对于清晨、日间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组的降幅显著大于氨氯地平+氢氯噻嗪组。TRENDY研究旨在比较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对肾脏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和雷米普利相比,替米沙坦可显著增加肾血浆流量,减少血管抵抗。ONTARGET研究是基于HOPE研究的阳性结果设计的,旨在评估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单独使用以及两者联合治疗对主要心血管终点的疗效。结果显示,替米沙坦预防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有益作用不劣于雷米普利,而替米沙坦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