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新军副主任医师
-
医院: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内分泌科
- 小儿巴特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
- 巴特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 低血糖的安全性和死亡率
- 全国9大中药品牌抽检产品超7成...
- 芒果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省药健行协会对糖尿病患者义诊 ...
- 海口晚报:医生支招助你节后调节...
-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简介
- 关爱甲状腺 健康每一天
- 荟萃分析:DPP-4抑制剂能降...
- 多吃葡萄有好处
- 多吃葡萄有好处 ...
- 甜的水果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吗?
-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品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 我院2013年获得9项省级继续...
-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海医附院...
- 2013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糖尿病防治90年回眸
- 2012 胜选演讲(中英文对照...
- 马英九是如何看待美国大选的
- 2012年度海南省卫生高级职称...
- 胰岛素治疗90周年回顾(我们应...
- 美国2011年处方量最大的25...
- 非洲裔的超重妇女TG / HD...
- 肥胖小鼠Roux-en-Y胃旁...
- 健康成人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清尿酸...
- 高血压男性退伍军人体重指数、运...
- 非侵入性检测动脉顺应性和踝臂指...
- AusDiab研究:看电视时间...
- 美国甲状腺协会妊娠期和产后甲状...
- 经络的骗局
- 连续血糖监测:在瑞士的报销
- 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干预技术成功...
- 连续血糖监测(CGM)在西班牙...
- 用超快速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人工胰...
- 应用胰岛素大剂量向导是否可以改...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甲巯咪唑(他巴唑)片 说明书
-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Roux-...
- 在大型队列数据库中,接受肠促胰...
- 在非糖尿病男性混合餐后肠促胰岛...
- 在磺脲类药物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
- 在糖尿病患者,进餐时胰高血糖素...
- 连续皮下输注胰高血糖素样肽-1...
- 在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及继发于...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二甲双胍治...
- 方舟子:为什么“神医”大都是“...
- 尿崩症
- 在具有危险因素的肥胖患者早期干...
- 具有危险因素的个体的减肥手术
- 低血糖的安全性和死亡率
- 近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试验:回答...
- 写在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的时候
- 胰岛素或许具有治疗阿尔茨海默氏...
- 糖尿病患者用ARB降压与用CC...
- 老年糖尿病患者前部缺血性视神经...
- 新的糖尿病指南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正常值范围(...
- 根据基于BRAFV600E突变...
- 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库欣病50...
- 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与骨骼健...
- 矮小症临床路径
- 在意大利南部关于产后甲状腺炎的...
- 1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冠...
- 2型糖尿病患者食盐摄入量与死亡...
- 实验推导代谢症候群的定义改善心...
- 慢性肾病患者在进行急诊心脏手术...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糖尿病与心肌胶...
- 重症监护病房血糖控制的决策支持...
- 高胰岛素血症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
- 胰岛素的仿制药
- 肥胖专家呼吁关注内脏肥胖和肝脏...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男性寿...
- 运动改变代谢综合征中高密度脂蛋...
- 体力活动可改变多种HDL-修饰...
- 蛋白质变异与2型糖尿病相关
- 研究认为维生素D和糖尿病之间没...
- 束带装置有了更广泛的指征: F...
- FDG-PET研究发现牙周病与...
- 胆胰分流术使糖尿病人长期获益
- 美国医师协会指南不建议胰岛素强...
- 指尖血酮体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
- 矮小是一种可治疗的内分泌疾病
- BMI匹配的糖耐量正常的胰岛素...
- 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
- 急性胰高血糖素血症对健康人肝脏...
- 2011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青少年中肥胖和2型糖尿病对心脏...
-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 阿司匹林、血压、脑血管事件与糖...
- 2型糖尿患者中高血压和高心血管...
- 新的复方减肥药物曙光在前
- 2010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糖尿病大疱
- 糖尿病治疗标准(ADA,200...
- DPP-4抑制剂概况
- 作者:王新军|发布时间:2012-01-01|浏览量:4229次
Nauck等观察了在人体肠促胰素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8名健康志愿者过夜空腹后给予口服50g/400ml葡萄糖或静脉输注葡萄糖180分钟。结果显示静脉血浆葡萄糖的变化相似,但是与静脉葡萄糖输注相比,在口服葡萄糖组,胰岛素应答明显增强,提示肠促胰素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这种在口服糖负荷后所引起的胰岛素反应要强于相似血糖谱时静脉糖负荷所引起的胰岛素反应。这个现象被称作“肠促胰岛激素效应”,因为它是由于口服葡萄糖而非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所导致的肠促胰岛素激素的分泌所引起。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与代谢正常的健康对照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口服糖负荷组和静脉给予糖负荷组所产生的血糖谱基本相似,尽管两组口服糖负荷后的胰岛素水平均高于静脉糖负荷,但糖尿病患者的肠促胰岛素效应仍明显减弱。
目前,在人类发现的肠促胰素主要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这两种多肽均与胰高血糖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健康人体内的肠促胰岛激素GLP-1主要由回肠和结肠的L细胞分泌,在人体内的基础浓度大约为5~10pmol/L,餐后浓度可升高2~3倍。其生物活性半衰期仅有大约2分钟,主要的灭活酶是DPP-4。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明显下降,但其生物学活性并未受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GLP-1产生后很快被DPP-4灭活。
目前基于肠促胰岛激素的研发策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开发模拟GLP-1作用的药物即GLP-1类似物(这种药物不被DPP-4降解),第二种策略是开发DPP-4抑制剂,即延长内源性GLP-1活性的药物。DPP-4抑制剂可升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和延长其活性作用。
下面以西格列汀为例说明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进食刺激胃肠道迅速释放肠促胰岛激素:GLP-1由主要位于远端肠的L细胞分泌,GIP由近端肠道的 K细胞分泌。这些肠促胰岛激素发挥众多有益作用,包括葡萄糖依赖模式地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应,减少胰腺α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所引起血糖水平的升高,增加胰岛素水平提高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胰岛素反应和降低胰高血糖素而减少肝葡萄糖产生。肠促胰岛激素通过二肽基肽酶4 (DPP-4 )迅速灭活。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岛激素效应减低,因此GLP-1水平减低,GIP效应降低。通过抑制DPP- 4西格列汀可有效防止肠促胰岛激素降解可提高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这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体自身的控制血糖能力。西格列汀增加了有活性的肠促胰岛激素浓度,从而增加和延长了这些激素的作用,最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
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主要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和阿格列汀(Alogliptin)。临床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单药治疗均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与单用二甲双胍相比,这些药物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也能够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评价基于Incretin的治疗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的研究研究主要有:TECOS、EXAMINE、SAVOR:、CAROLINA、EXSCEL、LEADER和ELIXA等。
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DPP-4抑制剂主要有: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沙格列汀(Saxagliptin)和林格列汀(Linagliptin)。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总体未发现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体内研究表明,西格列汀不会对CYP同工酶CYP3A4、2C8或2C9产生抑制作用;体外研究表明,西格列汀不会抑制CYP2D6、1A2、2C19或2B6或诱导CYP3A4。但经肝脏CYP3A4/5代谢的沙格列汀,在与CYP3A4/5抑制剂如酮康唑共同使用时,需要将5mg/d减量一半。
总之,目前的研究显示,DPP-4抑制剂治疗可产生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差异的HbA1c, PPG 及FPG的下降,实现全面的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风险发生率低且体重无或轻微改变;2b/3期大规模人群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无心血管事件不安全信号。DPP-4抑制剂为血糖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具有良好的受益/风险比的治疗选择。大规模、长时间评价心血管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将给我们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