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新军副主任医师
-
医院: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科室:
内分泌科
- 小儿巴特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
- 巴特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 低血糖的安全性和死亡率
- 全国9大中药品牌抽检产品超7成...
- 芒果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 省药健行协会对糖尿病患者义诊 ...
- 海口晚报:医生支招助你节后调节...
-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简介
- 关爱甲状腺 健康每一天
- 荟萃分析:DPP-4抑制剂能降...
- 多吃葡萄有好处
- 多吃葡萄有好处 ...
- 甜的水果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吗?
-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品
-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 我院2013年获得9项省级继续...
-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海医附院...
- 2013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糖尿病防治90年回眸
- 2012 胜选演讲(中英文对照...
- 马英九是如何看待美国大选的
- 2012年度海南省卫生高级职称...
- 胰岛素治疗90周年回顾(我们应...
- 美国2011年处方量最大的25...
- 非洲裔的超重妇女TG / HD...
- 肥胖小鼠Roux-en-Y胃旁...
- 健康成人血管内皮功能与血清尿酸...
- 高血压男性退伍军人体重指数、运...
- 非侵入性检测动脉顺应性和踝臂指...
- AusDiab研究:看电视时间...
- 美国甲状腺协会妊娠期和产后甲状...
- 经络的骗局
- 连续血糖监测:在瑞士的报销
- 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干预技术成功...
- 连续血糖监测(CGM)在西班牙...
- 用超快速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人工胰...
- 应用胰岛素大剂量向导是否可以改...
- 2012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DPP-4抑制剂概况
- 甲巯咪唑(他巴唑)片 说明书
-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Roux-...
- 在大型队列数据库中,接受肠促胰...
- 在非糖尿病男性混合餐后肠促胰岛...
- 在磺脲类药物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
- 在糖尿病患者,进餐时胰高血糖素...
- 连续皮下输注胰高血糖素样肽-1...
- 在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及继发于...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二甲双胍治...
- 方舟子:为什么“神医”大都是“...
- 在具有危险因素的肥胖患者早期干...
- 具有危险因素的个体的减肥手术
- 低血糖的安全性和死亡率
- 近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试验:回答...
- 写在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的时候
- 胰岛素或许具有治疗阿尔茨海默氏...
- 糖尿病患者用ARB降压与用CC...
- 老年糖尿病患者前部缺血性视神经...
- 新的糖尿病指南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正常值范围(...
- 根据基于BRAFV600E突变...
- 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库欣病50...
- 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与骨骼健...
- 矮小症临床路径
- 在意大利南部关于产后甲状腺炎的...
- 1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冠...
- 2型糖尿病患者食盐摄入量与死亡...
- 实验推导代谢症候群的定义改善心...
- 慢性肾病患者在进行急诊心脏手术...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糖尿病与心肌胶...
- 重症监护病房血糖控制的决策支持...
- 高胰岛素血症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
- 胰岛素的仿制药
- 肥胖专家呼吁关注内脏肥胖和肝脏...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男性寿...
- 运动改变代谢综合征中高密度脂蛋...
- 体力活动可改变多种HDL-修饰...
- 蛋白质变异与2型糖尿病相关
- 研究认为维生素D和糖尿病之间没...
- 束带装置有了更广泛的指征: F...
- FDG-PET研究发现牙周病与...
- 胆胰分流术使糖尿病人长期获益
- 美国医师协会指南不建议胰岛素强...
- 指尖血酮体检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
- 矮小是一种可治疗的内分泌疾病
- BMI匹配的糖耐量正常的胰岛素...
- 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
- 急性胰高血糖素血症对健康人肝脏...
- 2011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青少年中肥胖和2型糖尿病对心脏...
-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 阿司匹林、血压、脑血管事件与糖...
- 2型糖尿患者中高血压和高心血管...
- 新的复方减肥药物曙光在前
- 2010年ADA糖尿病诊疗指南
- 糖尿病大疱
- 糖尿病治疗标准(ADA,200...
- 尿崩症
- 作者:王新军|发布时间:2011-07-01|浏览量:402次
第十三章 尿崩症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AVP)合成分泌不足或肾脏对AVP反应缺陷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和低渗透压尿。病变在下丘脑-神经垂体者称为中枢性尿崩症;病变在肾脏者称为肾性尿崩症。
一、问诊要点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王新军
1.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多尿、烦渴、以及心慌、头晕、失眠、消瘦等症状。
2.询问每日尿量及尿量有无规律性的变化,以及多尿加重和减轻的因素。
3.询问并观察患者有无颅脑外伤及中枢性神经受损所致的症状,有无相关的脑部手术史。
4.询问患者起病年龄、智力及生长发育状况,有无相关的家族病史。
5.询问患者有无肾病史及相关症状。
6.询问患者以往对本病的诊治经过,有无服用碳酸锂和抗HIV药物的经历。
二、查体要点
1.注意皮肤湿度及体温、体重、血压、视力、神志等一般情况中能反映脱水程度的体征。
2.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如头痛、视野缺损、运动及感觉障碍等。
3.注意有无淡漠、嗜睡、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抽搐等高渗性脑病体征。
三、进一步检查
1.确定尿量和尿比重,以及血液和尿液的渗透压。尿比重≤1.005和尿渗透压小于200 mOsm/kg可以诊断尿崩症。
2.有条件者可检测抗利尿激素(ADH)水平。
3.原因不明者可进行禁水-加压试验。禁水-加压试验是诊断本病的一种半定量的方法,本试验应保证达到足够的脱水状态,以达到对ADH的最大刺激。
(1)禁水的程度应视患者对口渴的耐受程度、血压是否明显下降及脱水的相关临床表现而定。
(2)在轻度多尿的患者,禁水试验可从夜间开始。严重多尿的患者,禁水应在白天进行,以便密切观察。
(3)试验中应每小时测定尿渗透压和体重。当两次尿渗透压变化小于30 mOsm/kg,或体重下降大于3%,立即皮下注射5 U加压素。60分钟后留取尿液测定尿渗透压。
(4)在健康个体,禁水可致尿渗透压高于血渗透压2~4倍。给予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升高小于9%。禁水后4~18小时尿浓度可达最大值。
(5)在完全中枢性尿崩症,ADH的水平和活性极低,虽然血渗透压明显升高,但尿渗透压不能上升。对外源性加压素应答明显,尿渗透压升高大于50%。
(6)肾性尿崩症的患者,血清ADH的水平正常或升高,在禁水试验中肾脏对外源性ADH无应答。
4.完善肿瘤标志物、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
5.完善颅脑MRI、垂体MRI等影像学检查。垂体MRI显示健康垂体后叶T1加权像呈高信号。在中枢性尿崩症的患者,除少数家族性中枢性尿崩症以外,此信号消失。
四、诊断
1.诊断要点
(1)患者有持续性低渗性多尿,尿量一般>3000 ml/d。
(2)患者多有颅脑外伤或手术史,及相应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
(3)排除溶质性多尿,如糖尿病、肾衰等。
(4)尿液与血液的渗透压比值降低。
(5)禁水后反应迟钝,尿量不减少,尿比重不升高。补充抗利尿激素后尿比重升高。
(6)神经垂体MRI改变。
2.分型
(1)完全性与部分性尿崩症
| 完全性尿崩症 | 部分性尿崩症 |
症状 | 较重 | 较轻 |
每日尿量 | 5.0 L以上 | 2.5~5.0 L |
尿比重 | 1.001~1.005 | 1.010~1.014 |
禁水后反应 | 尿量无减少,比重无增加,尿渗透压不超过血渗透压 | 尿量减少,比重增加(不超过1.016),尿渗透压可超过血渗透压 |
注射AVP反应 | 尿量显著减少,比重明显上升,尿渗透压增高50%以上 | 尿量进一步减少,比重进一步增加,尿渗透压增加9.0%~50% |
(2)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与精神性烦渴
| 中枢性尿崩症 | 肾性尿崩症 | 精神性烦渴 |
发病年龄 | 多为20岁以下 | 出生后 | 成人 |
性别 | 女=男 | 女>男 | 女>男 |
症状 | 多尿→多饮 | 多尿→多饮(较轻) | 多饮→多尿 |
自然病程 | 持续性 | 成年后减轻 | 间歇性 |
病因 | 下丘脑-垂体柄损害 | 遗传性 | 癔症、行为障碍 |
随机血AVP | 减低 | 正常或升高 | 减低或正常 |
随机血渗透压 | 轻度升高或正常 | 轻度升高 | 低 |
随机尿渗透压 | 低 | 低 | 低 |
禁水后血渗透压 | 增高 | 增高 | 正常或轻度升高 |
禁水后尿渗透压 | 低 | 低 | 增高 |
对AVP反应 | 好 | 无反应 | 有时加重 |
对高渗盐水反应 | 无反应 | 无反应 | 好 |
3.鉴别诊断
须与糖尿病、高尿钙症、高尿钾症、高渗性利尿、干燥综合征以及老年性多尿相鉴别。
五、治疗
1.基础治疗
(1)针对原发病治疗:例如对肿瘤给予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对肾病者治疗原发病,对精神障碍者进行心理治疗等。
(2)饮食治疗:口渴时引用淡水(少量多饮),低盐,限制咖啡、茶类或高渗饮料,适当补充糖、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等。
2.抗利尿激素的补充治疗
(1)适应证
不同于肾性尿崩症的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的病理,中枢性尿崩症的病理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所以中枢性尿崩症是补充抗利尿激素的主要适应证。
(2)用药指导
抗利尿激素种类繁多,制剂多样。长效、不良反应少、抗利尿作用单纯以及适宜长期应用是选择此类药物的标准。注意避免其共同的不良反应即水中毒的发生,需要经常检测电解质等指标。此类药物用药时间较长(一般是两年)后,可能会因产生抗体而减效,这时应换用其他抗利尿激素制品或者其他相关药物治疗。
处方(选择下列一种药物)
去氨加压素(弥凝)0.05~0.8 mg po qd~tid(与进餐间隔1小时以上)。
长效尿崩停 0.1~0.5 ml im 每周1次至2次
垂体后叶素 5~10 U ih bid/tid
用药说明
①去氨加压素(DDAVP):此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精氨酸加压素的类似物,由于其结构中氨基端半胱氨酸脱去来氨基,因而能抗拒氨基肽酶的分解作用,使其半衰期延长为加压素的3倍以上;另外在其第8位上以右旋精氨酸替代来左旋精氨酸,降低其加压活性。所以去氨加压素抗利尿作用明显增强,而无加压作用,副作用减少,是目前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首选药物,可单独应用或与非激素药物合用。由于个人对去氨加压素的反应性不一样,剂量应个体化,建议每日总量应分2~3次给予,切忌每日给予一次大剂量,以免造成难治性水中毒和低钠血症。另外可能出现短暂的头痛、恶心、胃痛、鼻出血等不良反应。鼻炎和鼻窦炎可能会减少鼻用制剂的吸收。
②长效尿崩停:即鞣酸加压素。其作用特点是吸收慢,持续时间长,一次注射0.3 ml,可维持2~6天。本药治疗尿崩症禁止静脉给药。本品大剂量可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恶心、皮疹、痉挛、盗汗、腹泻、嗳气等。注意诱发水中毒的不良反应,对于妇女可引起子宫痉挛。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患者及孕妇禁用。
③垂体后叶素:为神经垂体的提取物,无DDAVP和长效尿崩停时可使用替代治疗尿崩症。作用时间短,常需每日多次注射。注意头痛,胃肠道和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注意防止水中毒。
3.非激素药物
(1)适应证
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
(2)用药指导
此类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剂、氯磺丙脲、卡马西平和吲哚美辛,不专用于治疗尿崩症。非激素类药物治疗肾性尿崩症往往更有效。
处方
氢氯噻嗪 25 mg po tid
卡马西平 100 mg po tid
消炎痛(吲哚美辛) 25 mg po tid
氯磺丙脲 0.25 g po qd
用药说明
①氢氯噻嗪: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提高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氯和钠的排泄,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常与螺内酯或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治疗肾性尿崩症。注意用药时应同时限制钠的摄入量,并防止低血钾的发生。
②卡马西平:通过刺激血管加压素的分泌,增加肾脏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仅适用于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但抗利尿作用微弱和头晕、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限制了该药的使用。
③消炎痛(吲哚美辛):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尿量。用于治疗肾性尿崩症。属于最后的治疗方法,常在其他治疗药物都无效时应用。注意胃肠道反应,活动性溃疡患者禁用。
④氯磺丙脲:刺激垂体释放血管加压素,加强血管加压素对肾小管的作用,提高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并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仅用于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本药可恢复渴感,对渴感缺乏的患者有一定疗效。注意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于 文)
参 考 文 献
1.Vande Walle J, Stockner M, Raes A, et al. Desmopressin 30 years in clinical use: a safety review. Curr Drug Saf. 2007;2(3):232-8.
2.Davies JH, Penney M, Abbes AP,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olecular studies of familial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Horm Res. 2005;64(5):231-7.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