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例选录-----扩心病、顽固...
- 重度肝硬化腹水
- 习惯性便秘治疗技巧
- 胃脘灼热痛
- 口腔溃疡
- 尿道综合征
- 子宫肌瘤
- 左上臂剧痛难忍案
- 舌痛案
- 腹泻汗出案
- 失眠、阴囊挛缩案
- 手足心热案
- 面部湿疹案
- 颈椎病案
- 夜间脊痛
- 遗尿案
- 血管神经性头痛
- 血管神经性头痛
- 顽固性呃逆
- 扩心病治疗实录
- 值得思考的排病反应
- 两胫冷痛十年案
- 扩心病
- 心律失常案
- 硬皮病
- 血管神经性头痛案
- 治病需明体质
- 中医能看疑难危重疾病吗?
- 从失败中寻找症结
- 长期发热案
- 妇人尤必问经期
- 一身多病可同治
- 嗜睡
- 肺结核---咳嗽---胸痛
- 腹泻---心胸如焚---膺汗病...
- 周身畏冷案
- 经络辨证验案2
- 冠心病,心律失常
- 周身冷痛
- 周身畏冷
- 久漏不止
- 强直性脊柱炎
- 口腔溃疡
- 顽固性头痛案
- 右半身畏寒案
- 气短7个月
- 经行口腔溃疡
- 胆囊术后,焦虑不安
- 周身畏寒案
- 长期发热案诠解
- 叶案导读 第一章 叶氏生平
- 实例选录------心悸、半身...
- 实例选录------心衰、前例...
- 实例选录-----双下肢水肿十...
- 中医起大病-----基底动脉闭...
- 中医起大病-----蛛网膜下腔...
- 实例选录-----经行口腔溃疡...
- 实例选录-----扩心病、顽固...
- 实例选录-----扩心病、顽固...
- 实例选录-----缩窄性心包炎...
- 步入中医之门------第三讲...
- 步入中医之门------第六讲 中医的理论能指导临床吗?
- 作者:毛以林|发布时间:2009-08-30|浏览量:2423次
---说说几个疑难病例的治疗
2006年,网上闹的很凶,自张功耀之流提出告别中医,于是乎,反对者振而呼之,欲置张氏于死地。支持者亦不少,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
很多中医学者书文捍卫中医,说实话,除了说说“中医发展史”的辉煌,中医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做出的巨大贡献之外,好的反击文章并不多。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毛以林
张氏之说不能全怪张氏,中医废存之争本是一场闹剧,张氏欲借“告别中医”名扬天下,为什么张氏敢找这么个阶梯扬名?客观上说是因为真正掌握中医的人正在减少。有官方统计说现在全国从事中医的人共有30万,明显少于建国初期57万人,不仅如此,30万中医工作者中真正掌握中医辨证施治者只有1/10,也就是说只有3万真正的中医!中医的市场正在缩小,中医的疗效正在下降,中医现在和“大熊猫”一个样,靠国家政策保护才得以生存,大熊猫是什么啊?一种面临灭绝的动物,中医之命运如此,就不怪张氏敢于发难了!
张氏之流“告别中医”理由之一是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十个医生看一个病人,弄出十个证来,开出十个方来,所以中医不科学。这也不能怪张氏,张氏虽说他自己研究中医30年,但从其言论来看,他连中医的门都没看到!但是张氏之说在中医界也大有人在,他们也说中医理论不能指导临床!为什么啊,就是因为他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一直不能取得好疗效,他们虽然在我们队伍中,但只要你一考他,他们同样对中医没什么很深的理解!不能正确地说出常用中药的功效、背不出常用的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的人大有人在!
中医的理论科学吗?能指导临床诊治疾病吗?
这个问题有很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出发在理论上回答过,我就不说了,我建议大家看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哲眼看中医》。我说说几个病案,大家自己分析,我是学内科的,除了第一个案子是内科的疑难病例外,其它的几个病案都不是内科病人,我就是按照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取效的!
1. 长期发热---治从湿温辨证 热从战汗而解
这病人是我一个朋友爱人的弟弟,大家相聚的时候,他向我说起他的小舅子的疾病,说患者发热两个月,在皖南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诊治了20余天,既未弄清诊断,病也未好,花了五千多元,家里穷,没办法只好出院,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我就让他把病人带来,患者,男,26岁,1 995年9月6日初诊:2个月前劳作大汗,冷水淋浴后发热、头痛,按感冒服用西药后热退,4天后又发热至今就诊时已60余日。 每日下午3时许开始发热至次日黎明热退,热势波动在38.5℃~39.6℃之间。刻诊:体温39.1℃。面容消瘦,肢体困重,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口干思饮但饮之不多,舌红干,苔白厚如积粉。
此处的辨证,面容形体消瘦,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脘痞纳差,这些症状最易误导人,看起颇似中气亏虚的证候,但在湿热困脾也最常出现,如何鉴别?舌脉最为重要,舌干红,苔白厚如积粉,乃湿温之邪客于膜原的典型舌脉。故综合四诊当诊为湿瘟,辨证为湿热内伏膜原,阻于气分。这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常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是以有60日发热而不退。治宜宣畅气机,芳香透达,方用三仁汤合达原饮化裁:
杏仁6g 白豆蔻6g 厚朴6g 法夏6g 草果6g
柴胡6g 薏苡仁15g 槟榔9g 黄芩12g 知母12g
日1剂,水煎服。
方取三仁汤之三仁,分消三焦,宣畅气机。湿邪客于膜原,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故合用达原饮。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宣透伏邪。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加柴胡辛凉透邪外出,半夏化痰燥湿。
二诊不想在服方4剂后,不仅发热不退,而且乏力益甚,口干唇焦,舌红干、苔白厚而燥,查T39.5 ℃。
很显然,湿热久羁化火,耗气伤阴了。为什么会在服用药物后,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呢?这就值得反思了。证属湿温,湿与热合,缠绵难愈,湿热久羁,稽留气分耗气伤阴,遂出现湿热不解与气阴耗损的复杂局面,治以三仁汤宣畅气机,分消湿热最为适合,俾气机宣畅,湿与热分,则病能向愈,然气阴耗伤又不可不顾及之,所以去了三仁汤中淡渗之品,以防进一步伤阴,但忽视了达原饮中多苦温之品,易使气阴受戕,故有湿热之邪更有化燥之势,但其病仍在气分。
凡治大病久病,顾护正气最为关键,宜急急顾护气阴,佐以宣畅气机,方改生脉散和三仁汤加减:
西洋参9g 五味子9g 杏仁6g 白豆蔻6g 薏仁12g
枳壳10g 川石斛15g 麦冬15g 芦根18g
日1剂,水煎服。
仍用三仁(杏仁、白豆蔻、薏仁)、枳壳分消三焦,宣畅气机,以化湿邪。用生脉饮改人参为西洋参合川石斛、麦冬,益气养正,顾护气阴。芦根清热养阴,辛香透达外邪。
三诊:服方3剂,热虽未退,但身体困重,少气乏力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舌体明显转润,此乃气阴渐复,有托邪外出之兆。遂转方如下:
杏仁6g 白豆蔻6g 枳壳6g 淡竹叶6g 西洋参6g
通草6g 薏苡仁9g 大豆黄卷9g 川石斛12g 五味子12g
麦冬15g 芦根15g
日1剂,水煎服。
既然气阴渐复,即当加强淡渗祛湿、芳香化湿之力,以祛湿邪,使湿与热分,故在前方中加入淡竹叶、通草甘淡清热利湿之品,佐入大豆黄卷化湿。
4诊:服方2剂,战汗热退,倦怠乏力,舌红干、少苔,知饥不食,脉细弱。很显然,患者正气来复,湿热之邪通过战汗而解,然阴虚未复,表现为中焦胃阴不足。叶天士说热病“不伤肾阴,必耗胃液”,遂用五叶芦根汤加减益胃养阴兼清余邪,药用:
沙参12g 麦冬12g 石斛12g 佩兰6g 荷叶6g
藿叶梗各6g 芦根18g
7剂 水煎服。
这个发热长达60余日病例,西医既没有作出明确诊断,而且经过长时间治疗也未能获效,在经济极端拮据的情况下,改由中药治疗,整个治疗期间,完全是以中医的理论作指导进行辨证施治,未使用一片西药,也未进行输液,尽管治疗过程中有曲折,但终获痊愈。你能说中医的理论不能指导临床吗?! 对待中医理论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沉溺于争论斗嘴皮,而是学好它、用好它,毕竟疗效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就诊断为“发热查因”或者说“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我的经验是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常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2.顽固湿疹---用药似离常规,其实不离辨证
这病人是皮肤科的病人,大家可能会问,怎么会找到你这内科医生看?说起这个病人,很有意思。
某年夏季,我还在急诊科工作的时候。一天,“120”给我们送来一个女病人,40岁,陪同来的是她单位的同事。进来以后,患者的同事就告诉我们医生,说她有冠心病,经常上班发心衰,半小时前又发了,出气不盈,请我们快点想办法!
于是我就和内科当班的医生一起去看这病人,这病人平卧在抢救床上,呼吸稍促,精神很紧张,牙咬着半边下嘴唇,口唇无紫绀,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不快,律齐,无瓣膜杂音。于是问病人,主要感到怎么不适,病人不答,用手掰开其嘴,患者就说,心悸,胸闷,出气不盈,气欲脱。须臾,牙又咬住半边下嘴唇不能言语,再掰开其嘴,又能说话,接下来又咬着半边下嘴唇,反复如此。很快,护士做完12导联床边心电图,结果是12导联完全正常,心衰、心绞痛均不象,呵呵,我就怀疑是癔病了,挺有味10mg安定什么都缓解了!
她的丈夫也很快就赶来了,患者在输液留观,我就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了解具体的发病情况。他说,近两年,病者老是发心慌心悸,胸闷,白天发,但在夜间发的更多,在某医科大学看门诊多次,一直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硝酸甘油、肠溶阿斯匹林、地奥心血康常年服用没停过,但夜间发作次数并没减少。我就问做过冠脉造影没有,他说没有,我就问每次发作的时候都和这次一样吗?他说都这样。我又问是发作的时候去看的心内科吗,他说看病都是在不发作的时候。呵呵,搞心内科的人,可能会怀疑这冠心病的帽子不太成立了!
他的丈夫接下来告诉我,他夫人患皮肤病12年,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也看过很多名家,都确诊为湿疹,但就是看不好,常年吃药,家里为了看好她的湿疹连房子都卖了,希望收费给以优惠。正说着的时候,一护士进来向我汇报他夫人病情观察情况,听他这么说,就多了一句嘴,说我们主任中药开的非常好,你可以请他为你夫人看看病。
这病人就是这么让我这内科医生为她诊治皮肤科的疾病的。检查患者,腕、肘屈面、胸腹、腰背、双下肢、尤其是小腿很多地方,有大量的搔痕,小丘疹、水泡、渗出夹杂,很多部位皮肤增厚粗糙,呈苔癣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的地方皮肤呈黑暗色。虽在炎热夏季,扪之四肢冰冷,长衣长裤,问之畏寒否,患者说,不能吹一点风,再问二便正常。视其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这皮肤病有12年,我可不敢随意地开方,让患者家属取来其诊皮肤病的病历,好家伙,厚厚几本,我是慢慢地研究,什么清热燥湿、祛风胜湿、养血祛风、燥湿止痒……常用的治疗湿疹的方法是应有尽有,其中不乏大家手笔,按病家的说法是100元、50元的号子没少挂!唯独没有温阳散寒祛湿一类的方药,呵呵,看到这句话,大家就可能明白我的诊断辨证思路了。
病机十九条中有这么一句话,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为什么这病人在患湿疹多年后出现反复发作的心悸胸闷的症状,而基本的检查未发现阳性的结果呢?那是因为湿邪客于肌肤,日久不解,侵淫血脉,内归于心而致心气、心阳受损,故心悸、胸闷、发则有气欲脱之感! 结合患者夏季仍扪之四肢冰冷,畏寒,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当属典型的阳虚寒湿浸淫肌肤,治当以温阳散寒、和血祛风、燥湿止痒。遂开一方如下:
制附片10g 桂枝10g 黄芪30g 党参15g 当归15g
细辛3g 苍术10g 防风10g 云苓15g 土茯苓30g
白藓皮10g 地肤子10g 蝉蜕5g 炙甘草15g
这方子实际上照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心之阳气亏虚,二是湿邪侵淫。方用制附片温阳,桂枝、细辛通心脉以散寒,黄芪、党参益心气, 当归和血,苍术、防风、云苓、土茯苓、白藓皮、地肤子、蝉蜕祛风胜湿止痒。
患者服方5剂,心悸、胸闷就停发,皮肤瘙痒、渗出明显好转,于是乎病人及其家属就来了信心,服方10剂复诊时,就问西药可以停不?我说试着停停看吧,要是心悸、胸闷再发你就再用。遂将上方去细辛、桂枝,加鹿角霜15g,增强其温补元阳力度,周身阳气皆根于肾也!嘱其继服10剂
四诊时,其皮肤的丘疹、水泡、渗出,基本控制,皮肤也不怎么痒了,抗心绞痛的药物停用10余天,心悸、胸闷未发作1次。遂将上方去鹿角霜,加仙茅、仙灵脾各10g,为什么加这二味?这二味温补肾阳的药物质润不燥,不同于桂、附,可久服而不伤阴。
患者前后共服药50付,12年顽疾得以痊愈,很有味的是,原来色素沉着的黑色皮肤渐以变浅,几近正常色泽。这病人这些年给我介绍过很多看中医的病人,我常常问起她,那些病号告诉我说她现在很好,皮肤病未再发。
你说中医的理论能指导临床吗?
3.经行晕厥----血随气陷不升,清窍失养为患
这病人是长沙建设银行的一个职员,女性,42岁。一年多来反复发作晕厥。曾在某医科大学几所附属医院多次就诊,经过头部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颈部X片、经颅多普勒等多项检查,都没弄清个诊断。经过一年多的西医诊治,晕厥该发的时候就发,一点效果都没有,上班的时候发作,常常弄的整个营业厅都不能正常工作。于是,有同事提醒,西医不行你去看中医试试吧。
这病人就这样来到我们医院的,我们是心内科,心脑血管性疾病常常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的比较密切,所以这病人经熟人介绍就住到我们科了。
病人入院后,完善了相关的检查,管她的主治医师当然也不能下出个明确诊断来。于是就把这难题交给了我。坦率地说,看完病历及相关资料,我也说不出一、二、三来。但病人既然没有查出器质性的疾病,那就应该是功能性的了。有一点,学中医的人一定要坚信,功能性疾病西医常常说不明白,但中医治疗有优势,运用中医理论常常可以找出疾病的徵结,从内稳态角度发现人体的阴阳气血失衡所在,根据辨证结果,立法组方,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人是冲中医来的,那我们就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怎么也不能让病人失望。
于是,我就细细的查看这病人,详细的问病史,问晕厥发作前的征兆、发作的特点、与体位是否有关,所憾都没找到任何有诊断价值的线索。最后,问到发作在时间上是否有规律,这下病人说出了一个很关键的发病特点,说每次发病都在经期,进一步了解,患者一般地经来前几天会感到头晕,行经前无腹痛、腹胀,也没有乳房胀痛等不适感觉,经行的第一天量较少,第二、三天量较多,色淡,无瘀血块,这第二、三天也就是晕厥发作次数最多的时间,少则1次,多则2~3次。经行过后一周内都会感到极易疲倦,常有畏寒的感觉,很难正常的胜任工作。我问患者,你这些情况以前和医生说过吗?她的回答是以前都看神经科,没医生问过,自己也认为经行时间发病与诊断没关,所以也没告诉医生。视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详细而周密地问诊,对于诊断疾病、判别证候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正确辨证的基础。临床上,我们用药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常常是因为我们问诊不够全面认真,没能找到疾病的真正徵结所在!
很简单,按照中医来说,诊断就是个“经行晕厥”,西医可考虑诊断为“血管收缩性晕厥” 。于是我告诉病人,你这病有治,最后治愈你的是中医中药,如果我不行,我给你再介绍名家。我为什么说这话?病人病久了,精神负担很重,信心不足,中医治病很强调“移情易性”,给病人以鼓励,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对于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来说很重要,所以,为什么有众多中医名家说“中医治人”啊?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下,看看该如何进行辨证施治。首先,把症状进行归纳一下:经行前头晕,昏厥发作在经行量多的第二、三天,经行后疲倦乏力、常有畏寒,经行量多、色淡,无腹痛乳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不难看出,这患者发病病机很简单,“血为气之母”,血载气,“妇人以肝血为先天”,经行之时,肝血下注胞宫,经行量多,气随血陷,不能上养清窍,故发晕厥。气血实为阳气化生之源,故经行量多,其后阳气受损,所以经后有畏寒现象。法当益气升阳,调和气血,佐以温补元阳。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当归15g 升麻3g 柴胡5g 白芍15g 熟地20g 制首乌20g 仙茅6g
仙灵脾10g 炙甘草6g
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当归、白芍、熟地、制首乌养血和血,仙茅、仙灵脾温补阳气。为什么不用附、桂,我的临床体会是附、桂散寒之力有余,而温补之功不足,对于阴血有损之患者尤为不宜。仙茅、仙灵脾性柔质润,善于温补,且不伤阴血,所以就此病人来说,使用尤宜。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用药平淡而精简。
有人会问,住院病人你难道就只给她服中药,那样能留住病人吗?我告诉你,用了,用的什么?黄芪注射液40mL加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日1次。选用中药注射液,依旧是遵照中医的辨证结果。
患者服药8天,月经来潮,经前依旧头昏,但较以前大为减轻,整个经期病人未发作晕厥,经后也未出现明显的疲倦。这病人就来信心了,说一定要住好了再出院。
可我劝病人出院了,为什么?妇科经病,勿须常月吃药,一般地说,在经前一周,服用中药效果最好,经前为血海下注之时,气血最易紊乱,气血阴阳的失衡也最易发生在此时,这时是中药调节阴阳平衡,使之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冲和”的最好也是最关键的用药时机。况且,我也要考虑我的病床周转,每个单位都在讲效益,对吧?呵呵。
病人出院了,带方7剂,嘱其经前一周服用,用药第三个月经行前来复诊,说出院后第一个月,经来小腹冷痛,经行的第一天有少量黑色瘀血块,其它的没什么感觉。经了解,患者是经前受寒了,其行经腹痛、有瘀血块,为寒邪客于胞宫了。于是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用艾叶6g、香附6g、炮姜3g,予方7剂。
第五个月患者经前来诊,说上个月经行色质量无异常,经前无头晕、出院后经期一直未发晕厥,问还要服药否?视其舌、诊其脉,气血冲和,遂告之可停药。予以观察,追访近一年,病情稳定。
很多疑、难疾病,现代医药常束手无策,既弄不清诊断,也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当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的时候,很容易找到疾病的关键所在,当然,只有辨证准确,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法则、合理选方,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案所使用的中医理论,可以说都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学过,并非专业的中医妇科医生才懂,用的方剂也是每一个中医所能掌握的,并非专职的中医妇科大夫才明白。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医的理论是完全能够指导临床的,问题在于你是否真正地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在临床上合理使用?!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