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哭无泪干燥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要规范
- 卡普兰综合征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症...
- 白细胞减低,该怎么办?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
- 小症状、大不同:不可小觑的“口...
- 《中国医学论坛报》刊文介绍我科...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
-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现状调查
- 栗占国教授做客CCTV-10科...
- "必须强调风湿...
- 《厚积薄发,方兴未艾》??&a...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举...
- 北大人民医院徐传辉医师在《医学...
- “攀高以望远,蓄势而勃发”
- 第十八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欢...
- 《医师报》刊文介绍北大人民医院...
- 2013年国内外风湿病学术会议...
- 米库利兹病(Mikulicz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诊疗绿色...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丁香...
- 无脉?警惕大动脉炎
- 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在国...
-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应DMARD联...
- 尿酸高是痛风吗 ?
- 类风湿关节炎切忌乱用药
- 痛风防治 重在饮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要规范
- 风湿病机制及免疫诊断北京市重点...
- 今天你觉得乏力吗?
- 全国风湿免疫病诊治新进展研修班...
- 给各位患者朋友的答疑说明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当选...
- 2011年度回顾:国际风湿病进...
- 生物制剂??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导...
- 栗占国教授做客搜狐健康访谈间谈...
- 风湿病和着凉受潮有关吗?
- 腰酸背痛后的隐患--栗占国教授...
-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皮肤病变及...
- 第四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将于...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科护理团队...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介绍...
- 风湿 ≠ 类风湿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病人须知
- 化解关节之痛--栗占国教授做客...
- 美食背后的危机----张学武教...
- 栗大夫,按你医嘱用药快一个月了...
- 常见风湿病的先兆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
- 白塞病
- 应强调风湿免疫病治疗中完全缓解...
- 栗占国教授连任《中华风湿病学杂...
- 我科成功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
- 抗磷脂综合征
- 欲哭无泪干燥症 --- 初识干...
- 12岁男孩,已用药6年未得到很...
- 多肌炎与皮肌炎(PM/DM)患...
- 制服风湿病不是“天方夜谭”
- 教您一招鲜??认识“风湿”与“...
- 如何治愈“痛风”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科室...
- 激素??天使,还是魔鬼?
- 第16届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操指南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居家生活活动指...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居家生活之活动...
- 干燥综合征 (SS)患者家居生...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居...
-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居家生...
- 免疫净化在顽固性风湿病治疗中的...
- 狼疮病人也可以做妈妈
- 骨关节炎也可以进行适度锻炼 -...
- 干燥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知识讲座圆...
- 类风湿关节炎在我国的低认知度和...
- 干燥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知识讲座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
- 2010年风湿病学年度研究进展
- 骨关节炎患者锻炼要合理
- 我科2010年工作喜获丰收!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
- 栗占国教授荣获“美国中华医学基...
- 祝贺穆荣大夫晋升为教授,叶华大...
- 我科博士/博士后的4篇英文论文...
- 我科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 快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系统...
- 我科增设痛风门诊
- 我科2010年度基金申请喜获国...
- 好消息:我科开始洛索洛芬(乐松...
- 类风湿关节炎:规范用药定会康复
- 栗占国教授做客搜狐健康访谈间谈...
- 硬皮病 综合治疗效果好
- 吸烟和自身免疫病: 从流行病学...
- 祝贺栗占国教授荣获2010年度...
- 红斑狼疮需正规个体化治疗
- 关节炎康复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 好消息:风湿病大型病友茶话会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RA治疗潜力
- 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
- 类风湿有多少可以治愈
- 云克治疗各类关节炎
- 好消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新型...
- 类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免疫净化治疗自身免疫病
- 美罗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 好消息: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关...
- 好消息: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
- 因子检测阴性也有可能是类风湿性...
- 风湿病:步入诊治规范化的25年
- 风湿病临床研究热点二十年回顾
- 风湿病学临床及研究进展回顾
- 风湿性疾病治疗:从理念的转变到...
- 靠补药增强免疫力,没什么必要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类风湿关节炎不是“不死的癌症”
- 作者:栗占国|发布时间:2010-12-21|浏览量:986次
我今年47岁,一年前发现早晨起床时手指关节发木发僵,拧毛巾、拿牙刷、拿筷子时手使不上劲,后来手指关节开始疼,贴了些外用膏药后有所好转。今年入冬后手指关节疼痛难忍,而且有些肿了,到医院去检查,说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听说这个病治不好,到最后还会没法工作。我还远没到退休的年龄,有没有什么新办法能够控制住这个病呢? ??读者老许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陈适:
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都是进展性的。除了造成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关节畸形、骨质疏松以外,还会出现心脏、肺和血液系统等的损害。以前,因为其治疗困难,病人痛苦,被公认为“人类的顽疾”。该病也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被喻为“不死的癌症”,甚至有些临床医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也缺乏信心。在这里,我要肯定地说,近20年来,医学界对此病的研究已经有了历史性的改变,诊疗理念已经由诊断疾病、缓解症状,发展到早期诊断和完全控制病情。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主要靠病史和临床分析,风湿病专科医师的临床经验十分重要。同时,对一些难诊断的类风湿关节炎则要借助于化验检查。近年来发现了多种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重要意义的自身抗体。这些类风湿关节炎的标记性抗体,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早期治疗,尽早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或称病变修饰抗风湿药),以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的进展;其次,对部分病人联合应用两种慢作用抗风湿药可抑制免疫或炎症损伤的不同环节,从而产生更好的治疗作用;第三,治疗方案应体现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对药物的反应及副作用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第四,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应强调关节的功能活动锻炼。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应用靶分子免疫治疗、免疫净化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免疫治疗新方法,可以针对性地控制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环节。国内外进行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些方法可使多数患者的病情很快缓解。
总之,随着慢作用抗风湿药的正确使用以及新疗法的不断出现,已使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明显改善。若能采用个体化方案正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缓解。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