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蛔虫症及微创取虫方法简介
- Stivarga获准治疗晚期胃...
- 《医者仁心》:戏里戏外的医患撕...
- 肝脏外科技术的发展【院士谈】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以通过新技...
- 癌细胞侵袭新机制【收集资料】
- Nature重要论文:“癌症之...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输血策略
- 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
- B型钠脲肽相关知识
-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 陈竺:要下决心破除"以...
- 陈竺:2012卫生工作重点确定
- 医学文献中的DOI编号的意义
- 超声内镜合一体取净结石功效好
- 不可低估的DNA生意
- 钢丝像“孙行者”体内游走一年多
- 九旬老人腹疼难忍误以为患胃病 ...
- US stem-cell fu...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外科治疗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经内镜胰管塑料支...
- Dieulafoy病
- 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 英国要求灵活的药物价格----...
- 胆囊切除新术式-混合式经阴道N...
- 完全经胃腔NOTES胆囊切除术...
- 胃部小良性或低恶性肿块的微创治...
- 胆囊癌胆切除后胆管堵塞放了支架...
- 恶性胆道梗阻的内镜诊治
- 解读2009.2版NCCN结肠...
- 体检发现肝占位1月余【摘录】
- BMI指数的意义及运用
- 转氨酶异常2个月,全身皮肤巩膜...
- 高胆红素血症【转帖】
- Folfirinox化疗方案使...
- 2010年美国消化疾病周传真
- 腹胀的自我处理常识
- 产妇胆结石频发怎么办?
- 抗生素合理应用及最新进展
- 原发性肝癌研究新进展
- 胆源性胰腺炎病人实行胆囊切除术...
- 51岁妇女,胆源性胰腺炎
- 为什么要保胆? 【转帖自胡海教...
- 关于胆石症微创化治疗方式选择的...
- 保胆,切胆,何去何从?【转帖】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落户南京军...
- 十岁男孩胆结石,如何治疗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有关问...
- 70多岁老人,结石(3-5毫米...
- 急性胰腺炎需做哪些检查?
- dieulafoy病诊治进展
- 作者:李广阔|发布时间:2010-09-15|浏览量:988次
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罕见的消化道严重出血原因之一,有报道病死率高达61%。本病被学者认识至今已100多年,自从1989年 dieulafoy病正式列入美国胃肠道和肝脏疾病一书以来,随着认识提高、检查手段深入、病例发现增多, dieulafoy损害逐渐被国内学者所认识,但还有一些问题十分模糊,名称也不统一:单纯浅表性溃疡、粘膜下畸形动脉、恒径小动脉、孤立性胃粘膜糜烂、 dieulafoy糜烂、 dieulafoy溃疡、 dieulafoy血管畸形、盖-杜氏( gallard-Dieulafoy)溃疡。武警重庆总队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李广阔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dieulafoy病特征是正常粘膜上有似针尖样糜烂,喷出动脉血,约83%病灶在距胃食管交界处6cm内的胃体后、前壁且近小弯侧,亦有报道发生于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大部分患者无先兆,突然大量呕血伴休克。无肝胃病史,经大量输血补液仍不能维持血压或血压下降后出血可停止,此时检查不能发现病变,一经输血恢复血压后易再出血,随血压升降而反复出血,一旦处理不当终至死亡。
最初认为本病是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一种血管病变,但又不同于其他胃肠道血管畸形,仍有以胃血管发育不良、胃血管瘤等加以报道,1945年 frank总结了以往文献,认为本病系动脉硬化而继发胃粘膜下所形成的动脉瘤及其破裂所致,现其病因已被否定。国内认为本病源于胃肠道动脉分支由浆膜面垂直贯入粘膜下,管径不减小,保持恒径,恒径动脉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当粘膜损伤后引起动脉破裂出血,原因是浅表粘膜糜烂构成。病理特点一般为2~5mm伴轻度炎症的粘膜缺损,缺损不侵犯肌层,缺损粘膜下有一异常粗大、弯曲厚壁的小动脉,血管口径可达0.6~4.0mm,为正常5~20倍,异常小动脉无血管炎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瘤改变,缺损周围粘膜正常。本病出血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服用损伤胃粘膜药物、大量饮酒吸烟、胆汁返流等诱因有关。有的无明显诱因,可能与高龄及机械性损伤致血管破裂有关。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本病首选的诊断方法,特别对活动性或近期出血病变的诊断率高,其确诊率高达74%~93.7%。总结国内12例 dieulafoy病患者行21次内镜检查,12次未找到病灶,11次发现病灶而确诊,其中1例退镜时才发现出血病灶,应强调反复检查的必要性。检查时吸出胃内积血,适当充气,使皱襞展平,便于发现病灶。
根据国内资料,内镜下表现直接证据:孤立性数毫米至10毫米,圆形或椭圆形糜烂或浅表溃疡,中央可见小动脉搏动性喷血,粘膜上显露一条血管附有凝血块,周围未见溃疡。近期出血则可见病灶基底呈棕褐色血栓或血痂或见到隆起小动脉,或息肉状隆起,表面糜烂、喷血。内镜下表现间接证据:血痂附着于粘膜表面,周边渗血,或胃腔、十二指肠球部充满新鲜血,波动感与脉搏一致。
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能发现内镜检查难于发现的病变,适用于不能进行内镜检查或内镜检查失败,而继续出血的病人。活动性出血每分钟达0.5ml以上方能显示血液溢出病灶或发现明显血管畸形及出血部位。
胃血液供应来自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胃冠状动脉,本病以胃食道交界部位为主,其供血大部分来自胃左动脉,选择胃左动脉进行造影阳性率高,十二指肠有双重血供,来自腹腔动脉和肠系膜的动脉应进行超选择性造影,采用 seldinger经股动脉穿刺,导管选用 f6-7号,造影剂用76%泛影葡胺40~80ml注入后就可见到造影剂自血管溢出,动脉呈瘤样迂曲、扩张或异常走行。
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较安全、实用的方法,正确诊断率20%~30%。动脉造影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病人病情重笃,国内临床急诊动脉造影又难以开展,至今国内使用本法极少。
4剖腹探查: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经内镜及动脉造影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或无条件作以上两项检查情况,剖腹探查势在必行,剖腹探查不仅能肯定和显示出血部位,同时也能确定病变性质,是检查与治疗重要手段,但不能盲目进行,更禁忌盲目胃大部切除术,总结国内16例,20次剖腹探查,15次明确诊断作了相应处理,3次未能寻及病灶,其中1次作毕氏Ⅰ式胃大部切除术,仍不能根除病因。有人提出采用长胃前壁切开探查方法,手术时胃切口宜大,便于检查胃上1/3处,认真寻找病灶,证实出血血管,明确诊断,以免多次手术。
5治疗:
内镜应用普及及治疗内镜技术进步,内镜下局部治疗救治迅速, dieulafoy病病死率明显下降,1988年以来国内报道13篇34例患者,1例保守治疗死亡;1例自动出院,余全部治愈,其预后明显改观。内镜下止血方法很多,高频电凝主要用于动脉显露的血管性出血,1985年国外纯酒精或高张肾上腺素盐水局部注射效果满意,35例中34例(97%)得到止血,氩激光治疗36例小动脉喷射出血25例血止(70%)。国内应用较多硬化剂是1%乙氧硬化醇(aethoxysklerol)效果好,有报告采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高渗盐水、肾上腺素液(l-HS-E)204例上消化道出血其中明显动脉喷射性出血8例,有效止血率达99.5%。总结近年国内资料14例行局部止血4例失败,内镜下局部止血已获得显著效果,对失败者应不失时机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 dieulafoy病发现与治疗起始于外科手术,至今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尽管局部治疗方法有相当效果,但仍不彻底解决粘膜下畸形血管,还有再出血可能,手术治疗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广泛楔形切除术和单纯缝扎术,其中缝扎止血术应用较多。近年主张胃楔形切除术,标本作病理检查,能达最终诊断。
本文转自《现代诊断与治疗》1999年3月第10卷第3期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