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麦志广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
- 我的微博地址
- 关于在广医四院开诊
- 关于预约和就诊
- 该不该吃肉(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重...
- 关于增加开诊时间
- 叛逆的佛陀(作者:本乐仁波切)
- 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 真正的出离心其乐无穷(宗萨钦哲...
- “出离”的真意(宗萨蒋扬钦哲仁...
- 俞敏洪: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密...
- 两位智者关于冥想的探讨
- 春之祭
- “房产税”?
- 九点九秒的启示
- 我问佛(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 少吃少穿的好处
- 一寸河山一寸血(有心人请看同名...
- 高通胀下的便宜货
- 十诫(仓央嘉错原创,非诚勿扰)
- 信以为真(非诚勿扰)
- 声讨珠心算的教学
- 大人先生传(阮籍)
- 明就仁波切十一月香港行程
- 为什么我爱哈里法克斯(宗萨钦哲...
- “怀念顶果钦哲仁波切”纪念文(...
- 《山楂树之恋》小感
- 见与不见(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
- 怀念我们共同的导师
- 世博经历(杨恒均)
- 有很多方式可以浪费人生
- 教你打坐1:科学是什么玩意
- 关于艺术
- 周有光: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 摄受具器弟子(密勒日巴尊者作,...
- 大恩上师仁波切父亲节贺词
- 自身与环保
- 转恶缘为道发愿文(堪布贡噶旺秋...
- 我的堪布??贡噶旺秋
- 职业性格测试
- 大恩上师仁波切母亲节贺词
- 诊室空气不流通,请各位支招
- 当医生也举起屠刀
- 找不到我看病怎么办?
- 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 想起我的英雄
- 吃饭的方法
-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寅恪)
- 王观堂先生挽词(陈寅恪)
- 毛泽东与医生畅谈生死(自人民网...
-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
- 灌顶(邱阳创巴仁波切)
- 纪念许老师
- 机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运和机会(...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让孩子的人生起点高一些(孔庆东...
-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李一道长)
- 医有神医,有人医(刘一明)
- 禅修心法??正确的修行态度
- 缙云山7日闭关之得(我身旁重庆...
- 我最想要的是......
- 无从选择??关于爱心工程的一席...
- 强梁者,不得其死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十干体象
- 谁首先证明了费马最后定理?美国...
- 宗萨钦哲仁波切2004年开示的...
- 噶玛巴千诺
- 冷水擦身或冷水浴的操作
- 非洲出现新致命病毒
- 不能上传音乐,只好从哥德巴赫说...
- 08年的最大损失
- 考试之后
- 倒霉的夏枯草
- 疯狂的病毒,疯狂的猪
- 少则得,多则惑
- 谷神不死
- 从《内经》想到今年气候
- 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村上春...
- 关于咳嗽的忌口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
- 濒湖脉学之沉脉(李时珍)
- 2009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 濒湖脉学之浮脉(李时珍)
- 医道合一(摘自伤寒论坛 作者:...
- 如何学习《内经》(任应秋)
- 医疗行业算是服务行业吗?
-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陈寅恪)
- 论人类误判心理(查理?芒格)
- 简单的人生(芒格)
- 查理?芒格的妙语
- 好好发心
-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 从《黄帝内经》对人体时间节律的...
- 比坏银行更好的办法
- 熟视无睹的障碍
- 一点两面战术
- 研易之一??水地比
- 体检中心几种典型的商业模式
- 恩师索达吉堪布关于儿童参加读经...
- 深切的虔敬心:面对情绪感受
- 降息对穷人的影响
- 价值投资的智慧
- 直言无忌丘成桐
- 大富翁游戏的误导
- 穷医生的理财入门
- 又降息了
- 去年秋天宗萨钦哲仁波切对大陆弟...
- 水多木漂之案
- 重阴必阳
- 师徒问对
- 《心经》??宗萨钦哲仁波切(2...
- 没有所谓的“真实故事”
- 这不是神通
- 面对高通胀
- 业余医生懂看病吗?
- 今天不能让我死啊
- 是什么让一位中国母亲变成了“贼...
- 你吓过病人、骗过病人吗?
- 怎样让病人觉得你爱他?
- 中医的存与废
-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之实修
- 作者:麦志广|发布时间:2008-11-30|浏览量:946次
尊贵的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开示
摘录自《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菩提心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修“相对的菩提心”与修“究竟的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的修行
(一)预备阶段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麦志广
我们所修的任何禅观都是帮助我们直接体验佛性的方法。修行这些方法,我们终将抵达能现证佛性实相的地步,但欲达此地步,必须先行禅修,禅修的第一步是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持心令其专注一物,继续不断。
要想看清某物,必须先集中目光。要想看清水中之影,我们不可碰水,而应让水保持平静。欲见自心之性或宇宙本质,我们必须先学如何处理心,令心安定。开始时,会有很多由杂念引起的障碍和骚扰。若无定心安心之法,我们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此即为何要修止观。在此预备阶段所要修的“止观”是利用自己呼吸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
首先我们坐在舒适的垫子上,任念来去,既不阻念生起,也不随念流转。在任念来去,置之不理的情形下,我们专注呼吸。先放松身心和呼吸,令其进人自然状态,这样经过几分钟再开始数息,一、二、三、四,一直数到二十一为止。然后祈祷,念礼敬三宝文和四无量观。
(二)修行的主体??施受观
修心法中,相对菩提心的修行是以施受观为主体。开始时,施受观的对象是今生在感情上与我们最亲密者,然后再把对象扩及一切众生。
今生在感情上与我们最亲密的人是我们的母亲,所以我们先观想母亲站在我们的面前。呼气时我们要想自己所有之乐及乐因悉施予母,吸气时我们要想母亲所有之苦及苦因全归于己。如是而修,直到我们觉得能将自己所有之乐都给母亲,并能心甘情愿承受母亲所受之苦为止,然后就要再进一步,修得更深。此时要献给母亲的是,从现起直到获得超越苦乐的大解脱为止,我们将会遇到的每一种乐;而母亲的每一种苦,连“我”这个苦根也包括在内,我们都承担起来。
一旦我们有了愿意为母奉献一切的感觉,我们即将此一修法扩及其他对我们重要的人,如朋友、兄弟、姊妹等。然后依次扩及对我们虽不那么重要,但令我们起好感的朋友和熟人、扩及陌生人、扩及敌人、扩及深恶痛绝的敌人,最后扩及一切众生。这样,先从最容易的修法对象着手,逐渐扩及最困难的修法对象。
此外,当我们在谈话或祷告中说“我要利他”时,其意绝不只是帮一下忙就算了。它的意思是你要像药之于病那样利益他们;要像道路一样,无论晴雨,帮助他们去到他们所要去的地方;要像食物一样,给他们营养;要像桥梁一样,帮助他们过河等等,为了帮助他人,我们要什么都肯做,同时还要像药、路、食、桥一样;不期望任何报酬。
(三)终结
在修相对的菩提心这一阶段,我们要于日常生活中发展平等心,公平的待人接物。色、声、香、味、触等都会影响我们,我们尝到美味时会产生愉快的感觉,我们摸到软物时也会产生愉快的感觉,我们五官的感受不是愉快,就是不愉快,或是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中性。通常,有了愉快的感觉,就有贪恋随之而起。有了不愉快的感觉、厌恶之心,有时甚至嗔恨之心便油然而生。有了中性的感觉,接着来的则是一种无明。我们要先从最容易修的那些五官反应开始,然后逐渐扩及一切。
谈到这里,再说明一下六道的情形,可以帮助你们了解。身为人,我们内具所有六道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快感是天道的感觉,嫉妒是阿修罗道的感觉,欲求快乐是人道的感觉,愚蠢无知是畜生道的感觉,悭吝是饿鬼道的感觉,嗔恨是地狱道的感觉。
于修行的时间之外,即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所有六道的感觉都会显现:如对喜欢的生贪求心,对不喜欢的生厌恶心等等。当我们看出一过程发生时,我们要尽力发展平等舍心,先从最容易做到的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直到能对任何情况都一视同仁。
究竟菩提心的修行
(一)预备阶段
此预备阶段与修相对菩提心时的预备修行类似。我们先皈依和发菩提心,然后诵七支祈祷文。所谓七支是普贤十愿中的七愿: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诵毕,同样依次修止观(数息)和施受观。
(二)修行的主体
在此段修行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外相不实。先从我们周遭可见、可觉的事物开始,运用中道和般若波罗蜜所持的见解去领悟,此诸事物皆无独立实体,致能视其如梦。一旦能视此诸事物如梦,即可推而广之,将此看法扩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终至整个的宇宙。
第二步是观内心非有。先从最简单的层面开始,先尽力寻求“我”和“我所”的意义。若有人问我:“你是谁?”我们当然会推托自己的姓名告诉他们。但我们若认真的对自身从外到内层层深究直到于心的话,我们绝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指着说:“这是我。”
然而,我们既肯定有“我”,且又发现“我”不属有形之物,于是乃向时空中求。可是“我”不在过去,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我”不在未来,因为未来尚未到来。那么是否在现在呢?现在是极其短暂的时间,不是本年、本月、本周、本日,这一小时、这一分钟,甚至不是这一秒钟。现在远较上述各种时间为短,因为它必须是最小的时间单位。然而,无论我们所定的时间单位有多小,其中也必含有先后,否则这些单位就不能连在一起构成连续的时间了。
一个时间单位若含有先后,能分解为现在、过去、未来,则此时间单位就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凭藉常识或数学,都可作如是的分析,使我们推论出没有最小的时间单位。若无最小的时间单位,又怎能有那些理应由较小的时间单位复合而成之较大的时间单位呢?如是分析时间与空间,我们即可发现其空无之性。我们虽在时间、空间或现象方面找不到实存者,但心仍在。这样,我们就发现心是超越时空与现象者,我们的寻求使我们得见佛性,我们必须做到这一点。
第三步修法是指示我们如何与宇宙的本质合一,亦即如何与那完全不可思议的所有现象之性合一。我们先学视一切事物如梦幻,此可对治固执世间为独立实存者的邪见。然后我们探究一切事物的空性,此可对治我见。这两种修法都是对治之法,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从对治之法中解脱出来。
如果事物如梦,一切皆空,而心仍在那里有思有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描述心呢?用藏文来说是“sNang SZin. gSai.Ba. gS, a1.SZin. sTong. Pa ” ,意即有我们能明察之相,此明察之相即是空。此空不断、无碍、遍在。因此,安住于心的本质之道,就是任心自在,让心安住于其本性,不予增减,不对心念有所期望,也不视心念为禅观的障碍。无须抑制心念,也无须助长心念令其膨胀成白日梦。我们只须生活于当下之时。于佛性中,念得解脱。
观修究竟菩提心就像观修大手印一样。清净的心境住于如实的层面。于此清净的心境中,念会生起,打扰我们,但我们把念压回去就是把心压回去。我们也许找不到心,其实心不外念,念之于心犹如波之于水。因此,我们不要跟随着念,也不要抑制念,而要专注现前。
小乘、大乘和密乘都说初修禅观者每次修行时间应短,次数应多。当修行功力加深,每次修行时间即可加长。所以开始时我们修十分钟,休息五分钟,再修十分钟,如是修行下去,功力自会加深。
(三)终结
我们若只观现前,虽为深观,但不能产生圆满的大乘之果,因为修必须有悲为助。所以在观修究竟菩提心之后,我们应依大乘法将观修之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并发菩萨誓愿,就像观修之前一样,我们行皈依礼、发菩提心、诵七支祈祷文。
(四)修行之后
观修时所生之觉受,必须在该次修行之后,亦即两次修行之间继续保持,保持之道是:
如幻瑜伽士
以其解幻智
对待幻世间
例如,我们若在修密法时依此准则而行,那就是修所谓的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意即在每次观想佛像之后,我们继续保持在观想中的身、语、意,令其于日常生活中依旧现前,对现前的本尊(属身)、咒语(属语)和深慧的品性(属意),深怀如金刚般的信任感。如是延伸修行至日常生活之中,名为过三金刚的生活。
每次修后,无论做什么,无论是谈话、吃饭、享乐或受苦,我们都要尽力保持在修行究竟菩提心时所达到的解悟程度。
修前项第二要点时,我们的坐姿要正,背要直,依上述之法修完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的每一阶段,尽可能修得清清楚楚。修止观时,手放膝上,呼吸放松,纯任自然。诵皈依、发菩提心和功德回向三种祈祷文时,合掌当胸,指端略为分开。在寻“我”的阶段,要放松心情去做,不要有痛苦或紧张的感觉。当我们只是坐着任念来去时,我们要视念如水中连串而起之泡,一过即了。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