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麦志广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
- 我的微博地址
- 关于在广医四院开诊
- 关于预约和就诊
- 该不该吃肉(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重...
- 关于增加开诊时间
- 叛逆的佛陀(作者:本乐仁波切)
- 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 真正的出离心其乐无穷(宗萨钦哲...
- “出离”的真意(宗萨蒋扬钦哲仁...
- 俞敏洪: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密...
- 两位智者关于冥想的探讨
- 春之祭
- “房产税”?
- 九点九秒的启示
- 我问佛(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 少吃少穿的好处
- 一寸河山一寸血(有心人请看同名...
- 高通胀下的便宜货
- 十诫(仓央嘉错原创,非诚勿扰)
- 信以为真(非诚勿扰)
- 声讨珠心算的教学
- 大人先生传(阮籍)
- 明就仁波切十一月香港行程
- 为什么我爱哈里法克斯(宗萨钦哲...
- “怀念顶果钦哲仁波切”纪念文(...
- 《山楂树之恋》小感
- 见与不见(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
- 怀念我们共同的导师
- 世博经历(杨恒均)
- 有很多方式可以浪费人生
- 教你打坐1:科学是什么玩意
- 关于艺术
- 周有光: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 摄受具器弟子(密勒日巴尊者作,...
- 大恩上师仁波切父亲节贺词
- 自身与环保
- 转恶缘为道发愿文(堪布贡噶旺秋...
- 我的堪布??贡噶旺秋
- 职业性格测试
- 大恩上师仁波切母亲节贺词
- 诊室空气不流通,请各位支招
- 当医生也举起屠刀
- 找不到我看病怎么办?
- 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 想起我的英雄
- 吃饭的方法
-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寅恪)
- 王观堂先生挽词(陈寅恪)
- 毛泽东与医生畅谈生死(自人民网...
-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
- 灌顶(邱阳创巴仁波切)
- 纪念许老师
- 机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运和机会(...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让孩子的人生起点高一些(孔庆东...
-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李一道长)
- 医有神医,有人医(刘一明)
- 禅修心法??正确的修行态度
- 缙云山7日闭关之得(我身旁重庆...
- 我最想要的是......
- 无从选择??关于爱心工程的一席...
- 强梁者,不得其死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十干体象
- 谁首先证明了费马最后定理?美国...
- 宗萨钦哲仁波切2004年开示的...
- 噶玛巴千诺
- 冷水擦身或冷水浴的操作
- 非洲出现新致命病毒
- 不能上传音乐,只好从哥德巴赫说...
- 08年的最大损失
- 考试之后
- 倒霉的夏枯草
- 疯狂的病毒,疯狂的猪
- 少则得,多则惑
- 谷神不死
- 从《内经》想到今年气候
- 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村上春...
- 关于咳嗽的忌口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
- 濒湖脉学之沉脉(李时珍)
- 2009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 濒湖脉学之浮脉(李时珍)
- 医道合一(摘自伤寒论坛 作者:...
- 如何学习《内经》(任应秋)
- 医疗行业算是服务行业吗?
-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陈寅恪)
- 论人类误判心理(查理?芒格)
- 简单的人生(芒格)
- 查理?芒格的妙语
- 好好发心
-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 从《黄帝内经》对人体时间节律的...
- 比坏银行更好的办法
- 熟视无睹的障碍
- 一点两面战术
- 研易之一??水地比
- 体检中心几种典型的商业模式
- 恩师索达吉堪布关于儿童参加读经...
-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之实修
- 深切的虔敬心:面对情绪感受
- 降息对穷人的影响
- 价值投资的智慧
- 直言无忌丘成桐
- 大富翁游戏的误导
- 穷医生的理财入门
- 又降息了
- 去年秋天宗萨钦哲仁波切对大陆弟...
- 水多木漂之案
- 重阴必阳
- 师徒问对
- 《心经》??宗萨钦哲仁波切(2...
- 这不是神通
- 面对高通胀
- 业余医生懂看病吗?
- 今天不能让我死啊
- 是什么让一位中国母亲变成了“贼...
- 你吓过病人、骗过病人吗?
- 怎样让病人觉得你爱他?
- 中医的存与废
- 没有所谓的“真实故事”
- 作者:麦志广|发布时间:2008-08-09|浏览量:1172次
开示:悲玛丘准尼师
摘录:《不逃避的智慧》
录入:爽然
校正:菩提法灯
道家有一则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讲法,不过我从未听过有人这样去翻译它:“一旦开始相信某个东西,就看不见其他东西了。” 你所深信和执着的真理,只会让你无法接受新观念。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麦志广
我们的世界乃是由我们的思想和我们深信不疑的事物所构成的。在中古世纪,每一个人都基于恐惧而抱持相同的信仰;如果信仰不同,就是敌人。这份信仰阻碍了所有的创造形式和新颖的思想。许多可以被人们发现的事物再也看不见了,因为人们不再相信任何其他的东西。人一旦开始按照某种方式思维,就无法听见、看见、闻见或接触别的东西了,因为那些东西都在他们的信念系统之外
执着于某种信念会限制我们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信念、概念或思想都会造成问题;真正造成问题的是我们对事物抱持的顽固态度,以及紧抓着信念和思想不放的执着心态。简而言之,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系统,往往会制造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僵死而不活泼、沉睡而不醒的情况。
遇佛斩佛
不过,现代有许多人已经超越了这种局限,开始自由地探索一切,但仍然有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放。一种两极化的情况正在发生,譬如我们看到有许多基督徒为了“基督最后的诱惑” 这部影片而气得歇斯底里,只因为有人胆敢说基督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当某种信念系统受到威胁时,人们甚至会变成杀人或摧毁别人的狂热分子。
另一个例子是回教徒对鲁西迪的小说《魔鬼诗篇》所产生的反感。鲁西迪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认为穆罕默德并不像一般回教徒想像的那样,就因为这个看法,某些回教徒甚至判他死罪。这种情况在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得到。新教徒杀害天主教徒,天主教徒杀害新教徒;印度教徒杀害佛教徒,佛教徒杀害印度教徒;犹太教徒杀害基督徒,基督徒杀害犹太教徒;回教徒杀害基督徒,基督徒又杀害回教徒。由于别人不赞同他们的信念系统,便觉得自己蒙受羞辱,于是就掀起了世界各地的战争。
这种情况每一个人都要负责。这便是所谓的基本教义派一神论之局限。你很想抓住某个东西,你想对自己说:“这就是了,我终于找到了。现在我觉得很安全、很正常,很坚定。” 连佛教徒都无法摆脱这种态度。这便是人性。但佛法有一则教诲似乎可以拦腰斩断这种执着的态度,那就是“遇佛斩佛”的观念。这意味着如果你发现了佛,而且声称“佛就是这样” ,那么最好把你所发现的这个佛给杀掉。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或非信徒,都可以采取这样的观点:若是遇见基督,就杀了这个基督。若是遇见会让你执着的穆罕默德或耶和华,就粉碎掉它。
不断检视自己的信念,然后超越它们
现在我们开始面临最有趣的部分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虽然这种途径听起来有点气势汹汹,但真正的意思却是要完全放下攻击性。人们经常发现,去相信某个东西,执着于某种信仰、在这些信仰上建造自己的世界,是很容易的事。同时他们也发现,攻击那些不赞同他们信仰的人也是很容易的事。更困难、更勇敢的作为,只有英雄、英雌、精神勇士及神秘家才能办得到,那就是,诚实而清明地不断检视自己的信念,然后超越它们。这需要很深的爱和热情才能办得到。你必须深入而彻底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但又不带着任何论断或严酷的要求。
“遇佛斩佛” 意味着当你发现自己正执着于某个东西时,譬如论断某件事的好坏,就要试着和它做朋友,并且要深入而彻底地了解它,这样你的执着才会消失。
神仙的玩笑
佛法教导我们,若是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冲突就会发生。有一则美妙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某位神仙很清楚人们喜欢把事情当真,而且喜欢跟拥有相同信念的人组成俱乐部、宗教组织或政府派系。他们喜欢无中生有,在旗帜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挥舞着这面大旗,又喊又叫地走上街头,目的只是为了吸引与他们信念相反的另一群又喊又叫挥舞着大旗的人。这位神仙决定要证实人类情境中的这一点,好让人们看到其中的荒谬性而一笑置之(一笑置之一向是斩佛最佳的方式。)于是他做了一顶一半蓝色一半鲜红色的帽子,然后戴着这顶帽子走到有许多人在工作的野地上。路的左边有一些人在做工,右边也有一些人在做工。这位神仙示现出光华璀璨的法相;所有的人都看见了他的样子。他戴着帽子走了下来。左边的那群工人立即丢下手上的锄头仰望着他;右边的工人也做出了同样的反应。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不已,可是他却突然消失了。霎时间每个人都大呼小叫起来: “我们看见上帝了!我们看见上帝了!” 这时站在左边的某个人突然说道:“他全身散发着光芒,而且戴着一顶红帽子!” 站在右边的另一个人则抱持反对意见:“不!他戴的是蓝色的帽子。”争端就此展开,而且愈演愈烈,两边人马最后甚至互相丢起石块来。这时神仙突然又出现了。这回他走的是反方向,接着又消失了。所有的人都望着彼此,这时右边的人开口说道:“噢!你们是对的,他戴的帽子确实是红色的,我们看错了,真是抱歉。” 左边的那群人也开始说道:“不!不!你们是对的。”他们已经不知道该言归于好,还是继续打下去才对。大部分的人都被眼前的情况搞糊涂了。接着神仙又现身了,他站在路中央把头转向左边再转向右边,在场的每个人都笑了起来。
心中不管生起什么东西,认清之后就把它放下
对我们这群在这里静坐的人而言,我们想要的就是活出圆满、无拘无束以及富有冒险精神的生活,而我们的确可以依循某种具体的指示来达成这个目的。这个指示就是我们在禅修时依循的原则:如实地面对真相。只是看着真相而不论断对错,然后放下它,回到当下。不管心中生起的是什么东西,只要如实看着它而不去论断对错。认清它之后就把它放下。从现在开始直到死亡,你都可以照着这个方式去做。这个方式能使你更慈悲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也能使你减轻武断、偏颇、一意孤行,或确信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种种倾向,同时能发展出对事物的幽默感,变得轻松而开放。这个方式也会让你发现自己正在谴责别人或正在合理化自己。如果你的余生能继续留意这些事,并用这种方式持续地揭露人类情境中的愚昧无明——我们不断在相信的这场悲哀而可笑的荒谬剧——就能发展出更深的智慧、良好的幽默感和仁慈的心胸。发现你在合理化自己或谴责别人,不该是批判自己的一种理由;你要把它当成一个机会来认清所有的人都在做这件事,以及这件事如何局限了我们对世界的观点。这个机会能够让我们认清我们正执着于某种对现实的诠释;它能够让我们反观到当下的真相——不多也不少,恰巧就是我们对现实的这番诠释。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