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麦志广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中医科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
- 我的微博地址
- 关于在广医四院开诊
- 关于预约和就诊
- 该不该吃肉(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重...
- 关于增加开诊时间
- 叛逆的佛陀(作者:本乐仁波切)
- 看到的就是真的吗?
- 真正的出离心其乐无穷(宗萨钦哲...
- “出离”的真意(宗萨蒋扬钦哲仁...
- 俞敏洪: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密...
- 两位智者关于冥想的探讨
- 春之祭
- “房产税”?
- 九点九秒的启示
- 我问佛(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 少吃少穿的好处
- 一寸河山一寸血(有心人请看同名...
- 高通胀下的便宜货
- 十诫(仓央嘉错原创,非诚勿扰)
- 信以为真(非诚勿扰)
- 声讨珠心算的教学
- 大人先生传(阮籍)
- 明就仁波切十一月香港行程
- 为什么我爱哈里法克斯(宗萨钦哲...
- “怀念顶果钦哲仁波切”纪念文(...
- 《山楂树之恋》小感
- 见与不见(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
- 怀念我们共同的导师
- 世博经历(杨恒均)
- 有很多方式可以浪费人生
- 教你打坐1:科学是什么玩意
- 关于艺术
- 周有光: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 摄受具器弟子(密勒日巴尊者作,...
- 大恩上师仁波切父亲节贺词
- 自身与环保
- 转恶缘为道发愿文(堪布贡噶旺秋...
- 我的堪布??贡噶旺秋
- 职业性格测试
- 大恩上师仁波切母亲节贺词
- 诊室空气不流通,请各位支招
- 当医生也举起屠刀
- 找不到我看病怎么办?
- 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 想起我的英雄
- 吃饭的方法
- 王观堂先生挽词(陈寅恪)
- 毛泽东与医生畅谈生死(自人民网...
-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
- 灌顶(邱阳创巴仁波切)
- 纪念许老师
- 机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运和机会(...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让孩子的人生起点高一些(孔庆东...
-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李一道长)
- 医有神医,有人医(刘一明)
- 禅修心法??正确的修行态度
- 缙云山7日闭关之得(我身旁重庆...
- 我最想要的是......
- 无从选择??关于爱心工程的一席...
- 强梁者,不得其死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个中医世家“...
- 十干体象
- 谁首先证明了费马最后定理?美国...
- 宗萨钦哲仁波切2004年开示的...
- 噶玛巴千诺
- 冷水擦身或冷水浴的操作
- 非洲出现新致命病毒
- 不能上传音乐,只好从哥德巴赫说...
- 08年的最大损失
- 考试之后
- 倒霉的夏枯草
- 疯狂的病毒,疯狂的猪
- 少则得,多则惑
- 谷神不死
- 从《内经》想到今年气候
- 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村上春...
- 关于咳嗽的忌口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的“金刚经”...
- 濒湖脉学之沉脉(李时珍)
- 2009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 濒湖脉学之浮脉(李时珍)
- 医道合一(摘自伤寒论坛 作者:...
- 如何学习《内经》(任应秋)
- 医疗行业算是服务行业吗?
- 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陈寅恪)
- 论人类误判心理(查理?芒格)
- 简单的人生(芒格)
- 查理?芒格的妙语
- 好好发心
-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 从《黄帝内经》对人体时间节律的...
- 比坏银行更好的办法
- 熟视无睹的障碍
- 一点两面战术
- 研易之一??水地比
- 体检中心几种典型的商业模式
- 恩师索达吉堪布关于儿童参加读经...
- 菩提心的两个阶段之实修
- 深切的虔敬心:面对情绪感受
- 降息对穷人的影响
- 价值投资的智慧
- 直言无忌丘成桐
- 大富翁游戏的误导
- 穷医生的理财入门
- 又降息了
- 去年秋天宗萨钦哲仁波切对大陆弟...
- 水多木漂之案
- 重阴必阳
- 师徒问对
- 《心经》??宗萨钦哲仁波切(2...
- 没有所谓的“真实故事”
- 这不是神通
- 面对高通胀
- 业余医生懂看病吗?
- 今天不能让我死啊
- 是什么让一位中国母亲变成了“贼...
- 你吓过病人、骗过病人吗?
- 怎样让病人觉得你爱他?
- 中医的存与废
-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寅恪)
- 作者:麦志广|发布时间:2009-12-17|浏览量:1215次
叔雅先生讲席,承命代拟今夏入学考试国文题目,寅恪连岁校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於开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若就此义言之,在今日学术界,藏缅语系比较研究之学未发展,?正中国语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无过於对对子之一方法.此方法去吾辈理想中之完善方法,固甚辽远,但尚是诚意不欺,实事求是之一种办法,不妨於今夏入学考试时,试一用之,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略陈鄙意,敬祈垂?.幸甚!幸甚!凡考试国文,必考其文理之通与否,必以文法为标准,此不待论者.但此事言之甚易,行之则难.最先须问吾辈今日依据何种文法以考试国文.今日印欧语系化之文法,?马氏文通「格义」式之文法,?不宜施之於不同语系中国语文,而与汉语同系之语言比较研究,又在草昧时期,中国语文?正文法,尚未能成立,此其所以甚难也.夫所谓某种语言之文法者,其中一小部分,符於世界语言之公律,除此之外,其大部分皆由研究此种语言之特殊现相,归纳若干通则,成立一有独立个性之统系学说,定为此种语言之规律,并非根据某一种语言之规律,?能推之以概括万族,放诸四海而准者也.假使能之,亦已变为普通语言学音韵学,名学,或文法哲学等等,而不复成为某特种语言之文法矣.昔希腊民族武力文化俱盛之后,地跨三洲,始有训释标点希腊文学之作,以?其所谓「野蛮人」者.当日固无比较语言学之知识,且其所拟定之规律,亦非通筹全局及有系统之学说.罗马又全部因袭翻译之,其立义定名,以传统承用之之故,颇有讹误可笑者.如西欧近世语言之文法,其动词完全时间式,而有不完全之义.不完全时间式,转有完全之义,是其一例也.今评其价值,尚在天竺文法之下.但因其为用於隶属同语系之语言 故其弊害尚不甚显著.今吾圃人所习见之外国语文法,仅近世英文文法耳.其代名词有男女中三性,遂造他她它三字以区别之,矜为巧便.然若依此理论,充类至尽,则阿剌伯希伯来等语言,动词亦有性别与数别,其文法变化皆有特殊之表现.例如一男子独睡,为男性单数.二男子同睡,为男性复数,一女子独睡,为女性单数.二女子同睡,为女性复数.至若一男子与一女子而同睡,则为共性复数.此种文法变化,如依新法译造汉字,其字当为[亻+睡+女].天竺古语,其名词有二十四啭,动词有十八啭.吾中国之文法,何不一一仿效,以臻美备乎?世界人类语言中,甲种语言,有甲种特殊现相,故有甲种文法.乙种语言,有乙种特殊现相,故有乙种文法.?同一系之西欧近世语,如英文名词有三格,德文名词则有四格.法文名词有男女二性,德文名词则有男女中三性.因此种语言,今日尚有此种特殊现相.故此种语言之文法,亦不得不特设此种规律.苟违犯之者,则为不通,并非德人作德文文法喜繁琐,英人作英文文法尚简单也.欧洲受基督?之影响至深,昔日欧人往往以希伯来语言为世界语言之始祖,而自附其语言於希伯来语之支流末裔.迄乎近世,比较语言之学兴,旧日谬误之观念得以革除.因其能取同系语言,如梵语波斯语等,互相此较研究,於是系内各个语言之特性逐渐发见.印欧系语言学,遂有今日之发达.故欲详知确证一种语言之特殊现相及其性质如何,非综合分析,互相比较,以研究之,不能为功.而所与互相比较者,又必须属於同系中大同而小异之语言.盖不如此,则不独不能确定,且常错认其特性之所在,而成一非驴非马,穿凿附会之混沌怪物.因同系之语言,必先假定其同出一源,以演绎递变隔离分化之关系,乃各自成为大同而小异之言语.故分析之,综合之,於纵贯之方面,剖别其源流,於横通之方面,比较其差异.由是言之,从事比较语言之学,必具一历史观念,而具有历史观念者,必不能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也.往日法人取吾国语文约略摹仿印欧系语之规律,编为汉文典,以便欧人习读.马眉叔效之,遂有文通之作,於是中国号称始有文法.夫印欧系语文之规律,未尝不间有可供中国之文法作参考及采用者.如梵语文典中,语根之说是也.今於印欧系之语言中,将其规则之属於世界语言公律者,除去不论.其他属於某种语言之特性者,若亦同视为天经地义,金科玉律,按条逐句,一一施诸不同系之汉文,有不合者,?指为不通.呜呼!文通,文通,何其不通如是耶?西晋之世,僧徒有竺法雅者,取内典外书以相拟配,名曰「格义」(「格义」之义详见拙著「支愍度学说考」),实为赤县神州附会中西学说之初祖.?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之课程言,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研究之?谛.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此歌德,穿凿附会,怪涎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比较研究方法之义?如此,故今日中国必先将国文文法之「格义」观念,摧陷廓?,然后遵循藏缅等与汉语同系语言,此较研究之途径进行,将来自可达到?正中国文法成立之日.但今日之吾辈,?非甚不学之人,故羞以「格义」式之文法自欺欺人,用之为考试之工具.又非甚有学之人,故又不能?时创造一?正中国文法,以为测验之标准.无可奈何,不得已而求一过渡时代救济之方法,以为?正中国文法未成立前之暂时代用品,此方法?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与高中卒业应备之国文常识相关者,亦有汉语汉文特殊优点之所在,可藉以测验高材及专攻吾国文学之人,?投考国文学系者.兹略分四条,说明於下.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麦志广
(甲)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此理易解,不待多言.所不解者,?华考试英文,有不能分别动词名两者,必不录取,而国文则可不论.因特拈出此重公案,请公为我一参究之.
(乙)对於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此点最关重要,乃数年阅卷所得之结论.今日中学国文?学,必须注意者也.吾人今日当然不依文镜秘府论之学说,以苛试高中卒业生.但平仄声之分别,确为高中卒业生应县之常识.吾国语言之平仄声与古代印度希腊拉丁文同,而与近世西欧语言异.然其关於语言文学之重要则一.今日学校?学英文,亦须讲究其声调之高下,独国文则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徵也.声调高下与语言迁变,文法应用之关系,学者早有定论.今日大学本科学生,有欲窥本国音韵训诂之学者,岂待在讲堂始调平仄乎?抑在高中毕业以前,?须知「天子圣哲」「灯盏柄曲」耶?又凡中国之韵文诗赋词曲无论矣,?美术性之散文,亦必有适当之声调.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又中国古文之句读,多依声调而决定.印欧语系之标点法,不尽能施用於中国古文.若读者不道平仄声调,则不知其文句起迄.故读古书,往往误解.大正一切藏经句读之多?,?由於此.又汉语?演为单音语,其文法之表现,?依托於语词之次序.昔人下笔偶有违反之者,上古之文姑不论,中古以后之作,多因声调关系,如「听猿实下三声泪」之例.此种句法,虽不必仿效,然读者必须知此句若作「听猿三声实下泪」,则平仄声调不谐和.故不惜违反习惯之语词次序,以迁就声调.此种破例办法之是非利弊,别为一问题,不必於此讨论.但读此诗句之人,若不能分别平仄,则此问题,於彼绝不成问题,盖其人读「听猿实下三声泪」与「听猿三声实下泪」,皆谐和亦皆不谐和,二者俱无分别.讲授文学,而遇此类情形,?有思惟路绝,言语道断之感.此虽末节,无关本题宏旨,所以附论及之者,欲使学校?室中讲授中国文学史及词曲目录学之诸公得知今日大学高中学生,其本国语言文学之普通程度如此.诸公之殚精竭力,高谈博引,岂不徒劳耶?据此,则知平仄声之测验,应列为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及格之条件,可以利用对子之方法,以实行之.
(丙)对於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此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育,亟须矫正.若出一对子,中有专名或成语,而对者能以专名或成语对之,则此人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知.
(丁)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平生不解黑智儿〔一译「黑格尔」〕之哲学,今论此事,不觉与其说暗合,殊可笑也.)对一对子,其词类声调皆不适当,则为不对,是为下等,不及格.?使词类声调皆合,而思想重复,如燕山外史中之「斯为美矣,岂不妙哉!」之句,旧日称为合掌对者,亦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无反也.若词类声调皆适当,?有正,又有反,是为中等,可及格.此类之对子至多,不须举例.若正及反前后二阶段之词类声调,不但能相当对,而且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新意义.此新意义,虽不似前之正及反二阶段之意义,显著於字句之上,但确可以想像而得之,所谓言外之意是也.此类对子,?能备具第三阶段之合,?对子中最上等者.赵瓯北诗话盛称吴梅村歌行中对句之妙.其所举之例,如「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等,皆合上等对子之条件,实则不独吴诗为然,古来佳句莫不皆然.岂但诗歌,?六朝文之佳者,其篇中警策之俪句,亦莫不如是.惜阳湖当日能略窥其意,而不能畅言其理耳.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拟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藉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
昔罗马西塞罗Cicelo辩论之文,为拉丁文中之冠.西土文士自古迄今,读之者何限,最近时德人始发见其文含有对偶.拉丁非单音语言,文有对偶,不易察知.故时历千载,犹有待发之覆.今言及此者,非欲助骈骊之文,增高其地位.不过藉以说明对偶确为中国语文特性之所在,而欲研究此种特性者,不得不研究由此特性所产生之对子.此义当质证於他年中国语言文学特性之研究发展以后.今日言之,徒遭流俗之讥笑.然彼等?昧於世界学术之现状,复不识汉族语文之特性,挟其十九世纪下半世纪「格义」之学,以相非难,正可譬诸白发盈颠之上阳宫女,自矜其天宝末年之时世装束,而不知天地间别有元和新样者在.亦只得任彼等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吾辈固不必,且无从与之校量也.尊意以为何如?
附 记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华大学国文系主任.一日过寅恪曰,大学入学考期甚近,请代拟试题.时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养,遂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题为「梦游?华园记」.盖曾游?华园者,可以写实.未游?华园者,可以想像.此?赵彦卫云麓漫钞玖所谓,行卷可以观史才诗笔议论之意.若应试者不被录取,则成一游园惊梦也.一笑!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见东坡后集柒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韩卢」为犬名(见战国策拾齐策三齐欲伐魏条及史记柒玖范睢传).「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冯应榴苏文忠诗注肆伍未知「韩卢」为犬名,岂偶失检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说,当时惟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者.盖冯君熟研西洋哲学,复新游苏联返国故也.今日冯君尚健在,而刘胡并登鬼录,思之不禁悯然!是更一游园惊梦矣. 一九六五年岁次乙巳五月七十六叟陈寅恪识.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