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金龙副主任医师
-
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室:
临床心理科
- 老公性功能不行我想离婚可以吗?
- 回避性人格障碍容易误诊为精神分...
-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 偏执性精神障碍
- 恐缩症
-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易发展为...
- 顽固性失眠症不是药物能治得好的
- 有很多名人、伟人是Ⅱ型双相障碍
- 社交恐惧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 很多“难治性抑郁症”实为焦虑症
- 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管理
- 强迫性意象与幻听幻视的鉴别
- 焦虑症可以“模仿”很多种躯体疾...
- 儿童青少年幻听和被害妄想的诊断...
- 未知病毒感染者
- 我懂我吗?
- 产后精神疾病
- 口腔溃疡的心理现象
- 情感如水
- 轻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我调整很重要
-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 孩子多大年龄时应跟父母分房睡
- 少男少女不宜期期相亲节目都看
- 开学焦虑症是孩子上学路上的拦路...
- 新型安眠药佐匹克隆(Zopic...
- 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人家看不...
- 主动投射与被动投射
- 抗抑郁药物在母乳中的含量
- 抗抑郁药物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副作...
- 诊断精神疾病最重要最关键的检查...
- 隐匿性抑郁症
- 咦?说好的假期呢?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病例
- 癔症的诊断与分类标准
- 完美主义、自恋型人格与双相障碍...
- 家庭三角关系
- 未来20年精神分裂症有可能取得...
- 加奥氮平诱发抑郁,减奥氮平导致...
- 为社区医生普及精神心理学知识
- 焦虑症可导致或诱发相当严重的心...
- 学校恐惧症(六):共病双相障碍
-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宜简单
- 初级思维过程的特征(二)
- 重度急性焦虑发作时,比心脏病还...
- 黛力新通常不宜长期服用
- 大学毕业后长期宅在家里的人
- 春天来了,情绪障碍患者病情易波...
- 精神病患者及具有精神病遗传易感...
- 追求完美自我与真实自我之冲突
- 你善于焦虑吗?
-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严重感染性疾病...
- 当众讲话焦虑
- 与糖尿病和谐共处
- 人格解体神经症
- 治疗双相抑郁的药物
- 学校恐惧症(四):医生的孩子
- 最适合的药才是最好的药
- 学校恐惧症(三)
- 抽动症、多动症与产伤
- 精神“正常”不等于心理健康
- 诊断也要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 为何焦虑严重时常有孤单无力无助...
- 学校恐惧症
- “大网捕鱼”式治疗,成本高,副...
-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 李阳说,我们彼此很善于激怒对方
- 治疗强迫症,除了加药还是加药
- 用奋乃静加喹硫平替换氯氮平
- 苦水中长大的父母如何教育在甜水...
- 精神科医师的诊断倾向性
- 氯氮平的副作用很严重吗?
- 精神药物治疗和维持治疗的剂量因...
- 家长“很怕”周围人知道自己孩子...
- 五氟利多也可以治疗焦虑症和强迫...
- 心理治疗不是医生教育患者
- 国内舒必利的剂量可能偏小
- 10种可以增强性功能的食品
- 缩阳症
- 远程会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
- 母亲是老师的孩子容易出现精神疾...
- 不要经常重打孩子的屁股
- 我的病人旺老板
- 抗精神病药物与心源性猝死
- 焦虑症或社交恐惧症被误诊为精神...
- 奥氮平致肥胖的问题
- 【征文】多动症与家庭环境
- TD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
- 因怀孕而停药
-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精神疾病
- 考试焦虑的认知模式(一)
- 你居然说我没有艾滋病,我要投诉...
- 正移情与负移情
- 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理...
- 我们国家的医药公司,你们想过要...
- 精分药治疗有效未必就是精神分裂...
- 1例人格障碍误诊为单纯型精神分...
- 疑病症的医源性因素
- 放下是洒脱,提起是勇猛
- 表观遗传与精神分裂症
- 回避性人格障碍容易误诊为精神分...
- 青春期孩子手淫,该如何帮助他?
- 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E...
- 慢性焦虑症可致长期高血压
- 生病的孩子是最忠于家庭的孩子
- 治疗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有何不...
- 泣临碧水水亦泣,笑看青山山亦笑
- 春天来了,情绪易波动,自杀危险...
- 五氟利多也能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
- 孩子的不正常可能是对父母的不正...
- 家属的情绪和思维特征影响网上咨...
- 无条件的爱与对界限的尊重
- 睡眠限制疗法
- 关于治疗焦虑症药物的剂量问题
- 氨磺必利与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
- 颈椎病与焦虑症
- 癫痫与精神病
- 氯氮平、奥氮平和维思通能治疗强...
- 孩子的学习有障碍
- 我的病怎么会这样难治呢?
- 余医生,救救我
- 用激素以后的反应-继发性抑郁
- 氯氮平和奋乃静同吃会头难受的很...
- 孩子得的究竟是精神病性障碍,还...
- 请帮助诊断并提供治疗建议
- 患焦虑症时能理智选择吗?
- 得了抑郁症治不好怎么办?
- 妄想阵发擅自停药,又发病了,该...
- 救救可怜的孩子
- 病情严重,怕拖不起了
- 感觉时刻有人迫害她
- 你好,替我妹妹咨询心理问题
- 精神分裂症
- 幻听怎么治不好,急死人--焦急...
- 失眠,很害怕,不想见人
- 我妈抑郁症的药需要加量么?
- 得了焦虑症
- 我这种情况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 焦虑 身体发热
- 关于孕期用药
- 请问:到底是什么病??精神分裂...
- 抑郁症与神经衰弱
- 怎么挂你的号
- 吃了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睡不好,而...
- 离家出走,停药,会有什么后果?
- 困扰我十年的心理疾病,求求您帮...
- 头痛、头晕、失眠已经10个月了...
- 偏执性精神障碍
- 关于精神分裂症使用抗抑郁药物的...
- 是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还是双相抑...
- 疑难病例讨论
- 怕冷,四处求医
- 虎父多犬子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 堂?吉诃德
-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义诊
- 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
- 3月21号世界睡眠日联合义诊
- 疑病症患者的行为反应
- 胸闷、憋气,是哮喘?还是心脏病...
- 双相障碍的治疗,目标是远期预后
- 氯氮平治疗双相障碍更易诱发强迫...
- 什么是潜意识?
-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是如何发现的...
- 关于被害妄想
- 治疗抑郁症成败的关键在于细节
- 孩子不愿上学,原来是抑郁症
- 强迫性重复
- 日本东京爱光精神病院介绍
- 妊娠期精神疾病的治疗(六):抗...
- 葛雷格里?贝特森的双重束缚理论
- 如何用好抗精神疾病的药物?
- 缓释片与普通剂型,哪个疗效更好...
- 中华精神科学会年会
- 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
- 青少年不宜玩笔仙
- 医生,护士,院长,还有后勤人员...
- 妊娠期精神疾病的治疗(五):如...
- 使用患者的语言,进入患者的世界
- 无中生有,坚信妻子有外遇
- 语言的力量
- 没事在家数数钱
- 放下,自在
- 何谓“均匀悬浮注意”?
- 中药和针灸治疗焦虑症
- 舒必利治疗极度兴奋的精神分裂症...
- 久治不愈的前列腺炎原来是疑病症
- 鬼压床是怎么回事?
- 产后抑郁,我该怎么办?
- 强迫症服用文拉法辛效果不错,但...
- 经常狂吃东西为什么我会这样?
- 晚上一直睡不着,老想着会有坏人...
- 躯体形式障碍是怎样的?
- 15岁的男孩不喜欢与父母沟通,...
- 收获
- 希望
- 不要轻易给病人下精神疾病的诊断
- 躁狂症患者服用锂盐需检测甲状腺...
- 我科3位同志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
- 男人眼泪只因心累
- 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
- 惊恐障碍
- 疑病症
- 有人背后议论我,讲我坏话
- 某种精神药物疗效不好,一定要用...
-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讲座
- 目前我国焦虑症治疗现状堪忧
- 克雷丕林诊治过的历史案例
- 君子之泽,润物无声
- 大作家沈从文患社交恐惧症?
- 父母应教育孩子性知识吗?
- 生命意识的教育
- 公司企业员工的亚健康问题
- 社区精神疾病的防治
-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
- 双相抑郁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1...
- 苦中作乐,以诗寄语
- 苦中作乐,以诗寄语
- 易感人群不宜看太多有关地震的电...
- 如何陪伴他人走出丧亲之痛?
- 如何陪伴他人走出丧亲之痛?
- 地震灾后的自我调节
- 美国FDA警示抗癫痫药物有增加...
- 美国FDA警示抗癫痫药物有增加...
- 921大地震?後心理??教?手...
- 921大地震?後心理??教?手...
- 妊娠期精神疾病的治疗(四):如...
- 中国严禁违规开展脑手术治疗精神...
- 妊娠期精神疾病的治疗(三)━━...
- 梦驾症与安眠药
- 受孕期母亲生殖道感染(如性病)...
- 喉头异物感
- 英国NICE抑郁症治疗指南(一...
- 有肝功能损害的病人如何用使用精...
- 精神疾病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 服用抗抑郁药物期间可以吸烟喝酒...
- 对爱发脾气小孩的教育要前后一致
- 小儿遗尿与学习压力
- 四龄童因吃饭慢被父母虐打摔死
- 口吃:利他林的副作用?
- P-450酶与药物相互作用(二...
- 健康教育讲座
- 服抗抑郁药多属浪费?
- 青蛙王子
- 治疗抑郁症新药欣百达(Dulo...
- 如何减停精神药物?
- 自杀只是抑郁时的想法
- 一个网瘾儿童的可怕幻觉
- 珍爱生命??楼下有很多抑郁症专...
- 躯体化障碍与焦虑障碍
- 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药物━━利...
- 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治疗技...
- 森田疗法的理论基础
- 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是治疗慢...
- 治疗抑郁症药物所致脱发
- 情感稳定剂有哪些?
- 有明显被害妄想的抑郁症病人容易...
-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 何时可以停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 精神药物浓度的临床意义
- 自我界限与成长(转)
- 作者:余金龙|发布时间:2011-12-12|浏览量:1093次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余金龙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逐渐分离的过程。孩子长大了,与母亲有适当的距离,彼此之间有清晰的界限,这是充分成长的标志。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注:这里的“母亲”也是一个代称,包括起着母亲作用或部分母亲作用的人,如孩子从小放在外婆家,由外婆带大;或养育孩子,对孩子很重要的人,如父亲。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经济条件的迅速改善,这种分离不完全,与母亲界限不清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导致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或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例如,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就像一粒松子,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它就能长成为一棵大松树,这是因为种子中所固有的成长力量。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爱,获得温情。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来自对方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更多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不稳固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由于各自成长背景的不同,控制他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通过示弱、依赖,或自虐、抱怨,或总是迎合,或强势驾驭,或通过情欲等。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更多是想象的,不实际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安全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那种强加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某种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这样,真实自我的需要被忽视,久而久之,真实自我被疏远,真实自我中成长的力量也被压抑。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是稳定可靠的。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是虚情假意的。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影响不大。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这又分别对自己的成长、人际关系、家庭、婚姻、工作、事业等有何深刻影响?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甚至很痛苦,因为这意味着他想象中赖以生存的爱和温情将要放弃,没有人可以依靠了,安全感将受到威胁,但若坚持下去,也会收获更多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失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在治疗这类患者时,有时患者的母亲是治疗最大的阻力或重要的阻力(注:或相当于母亲的人,如父亲、丈夫或妻子等),他们为什么会长期维持与患者这种界限不清的状态?或也有他们自身心理的需要,内心也有心结未解,缺乏自信,缺乏爱,缺乏安全感,从而依赖患者,控制患者。这种情况要是严重的话,在治疗患者的同时,若能得到母亲的配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良好的医患关系还没建立,患者母亲与医生还缺乏相互信任时,医生不宜过早轻易指出母亲这种潜意识的需要。(余金龙整理)
注:以上观点,未必正确,仅供参考。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