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哲副主任医师
-
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科室:
康复科
- 颈椎病最新诊断标准
-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疼痛?
- 每年11月20日为我国“卒中教...
- 预防肩颈筋骨劳损运动治疗小贴士
- 跟腱断裂修补术康复计划
- 吞咽功能的康复
- 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
- 言语障碍的康复
- 康复医学的概念
- 康复医学的概念
- 康复医学的范畴
- 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
- 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
- 康复医学
- 为什么要康复评定
- 对抗制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主要...
- 对抗制动对骨骼肌影响的主要措施
- 、对抗制动对呼吸系统影响的主要...
- 对抗制动对骨关节影响的主要措施
- 制动对骨关节影响关节挛缩
-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制动对内分泌的影响
- 偏瘫患者减重步态训练
- 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模式及发生...
- 康复评定的内容
- 制动对人体的影响-异位骨化
- 制动对人体的影响-骨骼肌
- 制动对人体的影响-关节退变和功...
- 制动对人体的影响-骨钙代谢和骨...
- 烟雾病的康复治疗
- 烟雾病的治疗
- 什么是烟雾病
- 肩手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 什么是肩手综合征
- 作业治疗简介
- 主动参与的康复理念
- 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
- 髋关节置换术后良肢位摆放
- .怎样为患者进行体位变换(床上...
- 摆放良肢位有什么注意事项
- 早期怎么摆放良好的肢体位置
-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基本目标和康复...
- 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
- 脑卒中的康复原则是什么
- 什么是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 缺血性脑卒中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 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 竹罐疗法的临床应用
- 下背痛的防治
- 物理治疗技术
- 面肌痉挛如何治疗
- 弹力棒防治网球肘
- 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 网球肘
- 辽宁中医康复中心简介
-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 中医康复学
- 作者:宋哲|发布时间:2013-06-21|浏览量:1154次
中医康复学绪论
一.中医康复学的概念
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康复理论与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医学科学。它是关于残疾、慢性病、老年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通过积极的康复措施,使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地恢复到原来健康状态,促进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最终能重返社会的综合性学科。在康复实施过程中,应有本人、家属及社区的参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宋哲
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医学之名称,但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中。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康复即是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②指精神情志的康复。③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康复学的介入,中医学中“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功能康复是康复医学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伤残者、慢性疑难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患者。这一点与现代康复学中的“康复”概念基本一致。
(一)形体功能的康复
主要针对慢性病或残疾者,尤其是老年病残,已成痼疾,通过康复医疗方法,尽量恢复其身体功能,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助其重返生活。此外,还包括了重新恢复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精神情志的康复
主要针对精神错乱的精神病人或情志异常者,采取传统的康复疗法,在精神情志上进行康复。
(三)正气复原
中医康复的核心是解决人体正气复原的问题,从而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中医康复的对象,多见于正气亏损,病多虚侯,理当补益正气;即使是邪气亢盛的实证,也当采用扶正祛邪的康复原则。故中医康复着眼于正气复原,以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自疗能力。
(四)调理阴阳气血平衡
康复的任务不仅在于保存病人的生命,而且还要在临床治愈后进行善后调理,使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并且还应尽量将病人的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中医康复学的主要特征
(一)康复对象特征
1.残疾者,多因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身心功能缺陷,古称“养疾”。包括形神两个方面,行残主要分肢体和五官残疾;神残分精神残疾与智能缺陷所致的精神病证和痴呆等,皆需要养生防残以及尽量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功能或发挥残存功能的作用。至于已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残缺如截肢,除了采用现代人工器具补偿部分功能外,中医康复疗法在情志调节方面仍能发挥一定作用。
2.老年病证,多因调摄失宜,元气衰退,形神皆虚,气血不足,五脏亏损,抗病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下降,易罹疾患,古称“养老疾”。这类病症一般都在慢性衰老的基础上发生,脏腑功能难于康复。因此此类病症侧重使用调养的康复措施,更需要调养于无疾之先。
3.慢性疑难病证,多病机复杂,身心受损,正气难复,病多迁延缠绵,若只局限于临床的单一治疗实难收效。中医康复首重养生防病,若一旦病后则提倡有利于调动人体正气的自疗能力,促进“正气则已”。
4.急性热病瘥后诸证,急症瘥后若调摄失宜,最易复发,需要善后调理,调畅情志,以恢复元气,防止复发;以及进行后遗症的康复处理。
(二)康复评定特征
评定是现代康复学的特征之一,是反映功能障碍程度的手段,离开评价康复医学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体系;中医证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中医多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作用对象,证候不明,方药难施。由于中医康复学中所采用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临床、中医养生的方法一致,所以,证候诊断也是中医康复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故中医康复评定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主要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等四种手段来实现。
但是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者,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辨证是对内在生理功能障碍物化的过程,证候即是物化物;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两者没有可替代性。
(三)康复疗法特征
在我国古代,康复医疗活动就已经产生了,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学的内容不断得到完善,康复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如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熏洗疗法、气功疗法、运动疗法、食疗、浴疗、情志疗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康复方法相比,独具特色而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康复目标特征
康复目标是全面康复。在整个康复治疗中,要求尽量帮据患者能够恢复最佳状态,使之重返生活;此外,还包括养生长寿,正如《万病回春?龚序》“万病得此,可以回生。由是颐养天和,乐享太平之春以永终。”并帮助患者“安家乐业,得享康福。”
三.中医康复学的内容
中医康复学在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下,从整体康复出发,主要阐述康复患者的病机,诊断,治则,评定以及针对病症的各种康复疗法。
四.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一)整体康复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肢体等组织器官所构成,任何一种组织器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肢体、官窍局部的功能障碍常与人体其他部位甚至全身的脏腑功能状态有关,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对局部的功能障碍也应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的康复措施。
人体的形体和精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康复医疗中必须利用这种相互联系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等手段来达到人体的形神统一、整体康复的目的。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分相统一,形神康复相统一,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二)辨证康复观
中医治疗疾病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离不开辨证论治。在中医康复学中,这些方法多数同样适用于功能障碍的改善,因此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而康复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在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辨证包含有对内在生理功能障碍的辨识,而生理功能障碍的改善与外在形体及行为障碍的改善有因果关系。因此,通过辨证论治改善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和整体康复的原则。这是中医康复学的又一特色。
(三)功能康复观
康复学以功能障碍为作用对象,因此,功能康复是其主要治疗目的。在中医康复“形神合一”是功能康复的基本原则。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如导引、运动训练、气功等方法,即是形与神俱的康复方法。强调主动运动训练的重要性,与现代康复学的运动再学习的指导思想完全相同。
其内容包括恢复脏腑组织生理功能及恢复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
(四)综合康复观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由简单到复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和养生康复的方法。各种方法均具有不同的的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办法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的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康复学治疗的对象是残疾者、老年人、慢性病者等,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好的疗效,因此,在康复过程中主张采用《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倡的“圣人杂合以冶,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杂合以治是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是中医康复学独具特色而历经实践检验的重要观点之一。
(五)康复预防观
以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为基础,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内容。康复预防的着眼点在于预防可导致残疾疾病的发生以及将残疾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简史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大量的文献里记载了前辈医家在中医康复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康复学不断的得到充实和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从中医康复学学术发展来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春秋战国时期??萌芽时期
中医康复学的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火的发明和运用,使人类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随之产生的熨法、灸法及砭石、骨针等,是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最早的医疗手段与器具。夏、商时期,人类对疾病有了初步的认识,酒和汤液相继出现,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作用。
春秋战国时,齐相管仲在首都设立了类似康复的机构,收容聋、哑、跛癫、畸形等残疾者。这一时期,由于《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基础,其中“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成为康复学理论的核心。书中广泛应用了情志调摄、针灸、气功、导引、按摩、饮食、体育等多种康复方法,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的康复治疗原则,并系统阐述了风雨、声音、高山、深谷、泉脉、草萱、林木等与人体的相关效应,对后世自然康复疗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晋六朝时期??形成时期
两汉魏晋时期,康复理论逐渐完善,康复方法不断创新,东汉名医张仲景创立的辨证施治理论,对中医康复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所阐述的大病瘥后、慢性病残、诸虚百损等,无不突出药物康复疗法的特点,如薯蓣丸等康复诸方,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既能防病健身,又能促使患者康复。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包含了非常丰富而又具体的康复医学内容,并为某些慢性病的康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针灸疗法。同时,康复机构亦趋增多,官办的“暴室”和“隐宫”,民办的“疾馆”和“老残疾馆”,代代相传,兴盛不衰。南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引气攻病的方法,对气功、吐纳、按摩、食疗、情志等康复方法有所创新。
(三)隋唐时期??成长时期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200余种导引术势,用于偏枯、拘挛、痹证、癫痫、中风、腰痛等病残者,收到了较好的康复效果。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王焘的《外台秘要》,收集处方累计逾万首,汇集中医康复方法之大成,包括食疗、针灸、按摩、磁疗、光疗、冷疗、热疗、泥疗、泉水疗、香气疗、时序疗法、方向疗法、心理疗法.以及药物蒸、熨、熏、洗、敷、贴、吹、摩、灌、搽等,几乎包揽无遗。其中《千金要方》详细介绍了150多种谷、肉、果、菜等食物的性味、主治和功用,提出“五脏所宜食法”,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康复营养食谱。
(四)宋金元时期??充实时期
宋元时期由于官方的重视和众多医家的努力,中医康复事业和学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如《太平圣惠方》中有不少可用于康复医疗的方剂,还选列药粥方129首,广泛运用于中风、产后、脚气、水肿、脾胃不足及诸般虚损病证,开创了融药食于一体的饮食疗法的新局面。《圣济总录》是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书中载有一些属于病后康复医疗的内容,如食治虚劳、伤寒后诸病、脾胃虚弱诸证、产后诸病等,并收载药粥方113首,如苁蓉羊肾粥、补虚正气粥等,其中不乏有良好康复作用的食疗方。
此外,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成就也对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各有一定的贡献。如刘完素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对临床康复辨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张子和对许多疑难杂病的康复医疗有所发展和创造,特别是情志相胜疗法,对后世颇有启迪;朱丹溪善用滋阴潜阳的康复方法,注重药食并重,对后人有较大影响;李东垣则强调人以脾胃为本,这也是康复医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康复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探索,有了新的经验和认识,使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日臻完善。
(五)明清时期??成熟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术的鼎盛时期,中医康复学在理论和方法上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提高。张介宾对情志疗法有着深入的研究,明确提出“身心”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受制于精神刺激,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指出怒、思、忧虑均可致病,而喜悦开怀则能除病,因此调节情绪是情志疾病最有效的康复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尽论述了各种不同来源之水的性能,阐明了泉水疗法的应用和选择。如饮清泉之水可以疗疾,冷泉水浴对某些顽症有康复作用,温泉外浴可治皮肤及关节疾病等。龚廷贤对呼吸吐纳、气功锻炼有精辟见解,并认为“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寿世保元?老人》),倡导书画疗法、森林疗法的康复作用。他还力劝人们“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寿世保元?老人》),指出喜笑疗法是健身与康复的良方。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载有“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巧妙地将气功、导引、情志、饮食、体育等多种疗法融于一体,系列有序,易学易行。同时还明确指出“歌咏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对轻歌曼舞的娱乐康复作用,作了较正确的评价。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将康复方法列在卷首,其中包括气功、按摩等,并提出使用导引、针灸诸法,以行一身之气,而不单纯依赖药物。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的“调理诸法”中,全面阐述了对于热性病的康复医疗,包括瘥后药物调理、食物调理、起居调理等,内容系统详尽。尤乘所辑《寿世新编》“病后调理服食法”一节,专门讨论饮食康复,其所列各种疾病的饮食康复注意事项,各种粥、糕等食疗品种,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六)中医康复学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挖掘和整理,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机构,使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中医院校都设置了针灸学专业、推拿气功学专业,近年来部分院校还开设了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培养了一批中医康复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学术活动亦日益活跃,1983年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1984年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首届康复医学学术讨论会,1989年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1986年《中国康复学杂志》公开发行。有关中医康复学的专著亦相继出版,如郭子光等主编的《中医康复学》,陈可冀主编的《中国系统康复医学》,以及作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如傅世垣主编的《中医康复学》、孟景春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等,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及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
20世纪以来,中医康复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并取得更辉煌的成就,需要广大中医康复学研究者积极的探索。
附.中国康复医学的现代科研成果
康复医学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初期,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现代新学科的硕果之一。15年来,我国康复医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和成果推广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分述如下:
1) 三项“康复”:战略性的大面积推广康复技术的范例
“三项康复”是指我国1988~1995年全国性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 手术”、“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等三项康复治疗,其结果是使107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36万儿麻后遗症患者经矫治手术改善了功能,近6万聋儿开口说话。与此同时,还在三项康复技术推广过程中,在全国建立了相关的康复技术服务体系,包括白内障手术复明中心2235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中心980个,聋耳听力语言训练中心(部、点)1430个。此外,还在技术推广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或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经验,反过来更好地指导“三康”技术的推广,如关于重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界定,行走功能指数在儿麻后遗症评定中的应用,以及康复技术本身的改进。无论从社会效益或技术效益的角度看,“三项康复”这样一项战略性措施的执行,可以说是大面积技术推广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也是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大面积地开展康复技术服务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2)神经科康复学:基础建设与新技术探索齐头并进
康复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就是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功能评估量表”或“测验”、“检查法”。作为全国康复医学学术研究和实践最为活跃的神经康复学,在制订神经康复用的功能障碍评估和检查方法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如脑卒中康复用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北京医科大学)、《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北京医院,1988,1994),脊髓损伤康复用的《脊髓损伤康复残损评价表》。这些量表填补了我国在康复功能测定量表上的空白,也为康复科研和规范化诊疗提供了测定工具。
在康复治疗方面: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造成的痉挛性瘫痪是康复的一大难点,为了消除或减轻肢体的痉挛以利于功能训练,我国学者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以及我国独创的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术(hans)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痉挛,疗效显著。近年来,spr在我国更多用于治疗痉挛性脑瘫,近期痉挛解除率达98%,术后经过功能训练,行走能力、步态、姿势与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改善。
神经康复另一难题是严重瘫痪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我国学者试用自行研制的“电脑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截瘫病人行走系统”,经初步临床应用,可使脊髓损伤截瘫患者下肢肌力和耐力有明显提高,站立和行走时间得以延长。在脑瘫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上,我国把引进的引导式教育法和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常规的功能训练与手术治疗(矫形手术、spr等)相结合,据一项研究报道, 这种综合疗法使78.6%的患儿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运动功能。
3)心肺康复学:中国式康复程序的建立和推广
作为一项新技术,急性心肌梗塞康复治疗于8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研究应用,先后总结出河北省医院急性心肌梗塞康复《1982年程序》和《1984年程序》,199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正式制定和公布《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1997年又制订了《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试行稿);至此,全国心脏病康复技术进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发展时期,心脏病康复技术在全国顺利推广。到1997年底,全国开展心脏病康复的省市已由1985年的3个扩展至17个,而且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例如我国现已能进行较复杂的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塞康复治疗,包括合并心力衰竭,或室壁瘤等。
《肺心病缓解期康复治疗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康复医学领域课题。由中日友好医院承担,已取得成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我国学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康复治疗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包括确证了积极的康复治疗能减低10年呼吸功能自然衰退率,提高10年生存率,明显减少每年住院时间和降低因呼吸功能衰竭的死亡率。
4)精神康复学:“上海模式”赢得了国际声誉
80年代以来,我国精神病康复迅速发展,在住院康复中,强调了全面康复的训练,在原来的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音乐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业技能训练等,提高了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经过上海的试点研究,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体系,这是我国十多年来精神科康复学研究的最大成就。这一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的参与(专业人员、社区群众、家属及患者本人)、三个方面的康复(医疗康复“药物治疗”、社会康复“心理教育与适应训练”、职业康复“工疗站或福利工厂工作”)。国际上称这一体系为“上海模式”,并给予高度评价和推介。上海一项前瞻性研究证实社区工疗站的康复活动确能有效地防止精神病患者衰退、促进康复,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另一项研究表明,依靠社区家庭看护网,精神病患者再次住院的次数减少41%。目前,上海的经验已推广至全国许多城市,并出现了与上海的“城市模式”相配套的“农村模式”(以山东烟台地区为代表)和“郊区模式”(以北京海淀区为代表)。
5)骨科康复学:“三位一体”综合发展
现代骨科康复学把功能训练、假肢和矫形器辅助、手术治疗作为它的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我国骨科康复学近年来的发展由于发挥了上述三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于骨科康复功能训练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重视从康复生物力学(rehabilitation biomechanics)入手,从事有关功能训练的基础研究,例如对外伤后的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膝关节术后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原理的研究,又如通过步态分析评估假肢穿着者的行走功能,都能为康复训练或评估提供一定的生物力学或运动学的依据。
在骨科康复训练上,近年开展的新技术包括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人工关节 置换术后功能训练,积累了新经验。
6)传统康复治疗学:在研究中趋向现代化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针灸、推拿按摩等传统康复治疗手段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提高了功能康复的效果,这也是中国在康复医学中的一项优势。
以中西医结合疗法(耳压疗法、气功、经皮电神经刺激法等相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幻觉痛,疗效较好;又以督脉电针加电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对改善运动功能、减轻痉挛、改善对大小便的控制,都有较好效果。
手法治疗脊柱疾病是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手段,在促进传统康复治疗现代化过程中,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有关按摩推拿手法疗效机理研究,证实颈腰腿痛患者推拿后血清中内啡肽含量升高。另一项研究通过临床解剖学和生物动力学的实验分析,为安全而有效地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
7) 社区康复:我国康复工作的基础
我国社区康复已有12年历史,据1997年统计,全国有县、 乡二级社区康复站9596个。为了使社区康复能稳健地、可持续地发展,以便使分散在广大城乡基层的残疾人、伤病员能从社区康复中受益,我国的专家和社区康复工作者围绕着社区康复的概念、模式、发展战略、评估体系、管理方式、效益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共识:如社区康复应因地制宜、多模式建设、分阶段发展、与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走社会化道路,重在第一线人员培训,抓紧计划和管理。
社区康复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某些慢性病、老年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 如脑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病等,其中精神病社区康复管理的研究较多,经验较成熟。
以科学方法验证社区康复的效益刚刚开始,初步证实了60%的残疾人、伤病员能从社区康复中受益,他们的生活质量优于尚未开展社区康复地区的残疾人。
参考文献:
1.中医康复学(2008版 胡幼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康复学(1990年 张子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国传统康复学(陈可冀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中医康复学的发展简史”主要摘自《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概况》;并参考中医康复学和中国传统康复学;
5.“中国康复医学科研成果”主要摘自百度贴吧“中国康复医学的成就和面临新世纪的挑战”;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