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得少老得快 睡得多易发福(转...
- 癫痫女孩抽搐七年之久癫痫病真能...
- 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智力评定(日)
- 充分运用竞争机制 促进科技发展...
- 手术戒毒余波未了:暂时叫停并不...
- 高考成绩与心理因素及其对策
- 过度囤积是一种精神顽疾
- 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 无情戒毒术(转载)
- 一例罕见世界首报双染色体易位致...
- 如何防范被精神病人伤害
- 染色体异常疾病病例报告
- 瓜氨酸血症致精神发育迟滞一例报...
- 抽电子烟能戒烟吗?
- Klinefelter综合征
- 并不存在的偏头痛
- Williams综合征所致精神...
- 中国法律已允许手术治疗精神病
- 省武警总队医院伸出援手(转载)
- 瓜氨酸血症--附一例报导
- 老年睡眠障碍【英】
- 邪教综合征的表现与产生的心理学...
- 精神外科治疗指南(建议稿)
- 心理评估在精神外科中的应用
- 同一个“末日” 不一样的情结(转载)
- 作者:杨理荣|发布时间:2013-01-03|浏览量:156次
玛雅预言本来并不那么引人注目,偏逢一部卖座的好莱坞大片《2012》,这么一组合,全球人民都开始思考2012年12月21日,会不会真的就是一个终结点。在此前无数个没被实现的“末日预言”被宣告时,曾有人办起了所谓的“末日教”???千金散去保幸存,有许多人开始寻求宗教信仰的支持???虔诚求得上天堂,有人开始挥霍钱财,有人开始焦虑,当然了,也有人辞职去环球旅行,也有人赶紧去结婚。各种心理现象的背后,有什么末日情结呢?未收录医院神经外科杨理荣
专家观点
为何总有人选择相信?
“世界末日”带来的恐慌不是第一次出现,为何总有人深陷其中?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人们不确定心理的一种反应,当个人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不能完全预料和把握的时候,会出现心理上的恐慌。
社会学博士鲁良认为,“末日恐慌”既说明了部分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社会理性的缺失,也反映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焦虑感、自我意识的弱化,以及社会群体信仰缺失的社会心态。此外,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因为生活压力大,需要寻求心理安慰与减压。
盼末日因生活受挫多
记者在街访的过程中,不乏信有末日者,“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也挺好。”当记者问及原因,有人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跟富二代、官二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有高中生说:“这样就不用等着收录取通知了。”还有人说:“这样就不用烦结婚的事情了。”答案很多,但是终归一句,他们都似乎把末日视作了无需解决难题的一张万能牌。
对于期待末日的心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杨理荣教授告诉记者。盼着末日到来这种心理多因生活受挫过多导致的一种迷茫状态,也因为个人空虚、无追求,使得“末日之后”变成了一种新的期望。这样的人群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态度,必要时建议寻求正确的帮助。“多向朋友、家人倾诉,或者是寻求专业帮助都是很重要的。”杨理荣补充道。
也有学者认为,相信末日论或觉得恐慌的原因在于人对无法把握的事情的焦虑。就像许多受访者表示的:“既来之,则安之。”这不失为一个好想法。在无数商家利用了末日论作为噱头后,12月21日看似更像一个假借末日到来的狂欢日,过了这一天后人生里的时间都是格外赠与,“如何重新好好生活”成为一些商业文案,但换个角度看,有时候浑噩无目标的人生也许就需要这么一击以积极地精彩地生活着。
“末日教”刻意造恐慌
末日预言在今年以前也发生过几次,彼时俄罗斯、美国、日本等,都出现过类似为了挽救众生而出现的所谓的宗教。大多数末日教的“拯救方式”都相同,就是要把家中钱财拿出来“分享”或是“进贡”。许多受害人在散尽家财后发现末日并未来临,一部分人会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一部份人却在“教主”的影响下认为是自己足够虔诚的祈祷和“贡献”,令末日期限延长。
杨理荣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以善美来作为评断的。若这个宗教并不能够引领人向善向美,就应该被归为邪教。科学看来,人体是蛋白质等组成的物质,灵魂只是精神,是大脑对现实的意识反映,而当大脑不存在了,灵魂自然也就无法幸存。理智看来,信末日教也不会有什么飞碟或是方舟来拯救教徒以重生。这种邪教的存在,就是要制造恐慌以为自己造势。其领导者有目的性地利用了末日论,从大部分的案例看来都是为了敛财。
社会心音
文学意境派:仅是玛雅人的诗意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的伽拉加?莫利塔说,古代玛雅人的文字表达方式让现代人感到困惑,即便第六纪念碑的碑文中确实提到了在第13个白克顿周期结束时上帝将降临人间,这也并不表示世界将会就此毁灭。
“他们喜欢使用修辞手法,就像是说,在2012年的12月21日清晨,上帝将降临人间,他将开启一个新的周期,旧世界将归于死亡,新世界将从此诞生。反正他们会希望让叙述看起来更有诗意。”
理性消费派:面对“末日”生意,慎防刷爆了卡
尽管不相信“末日”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但不少人依然拿“末日”做起了文章。
部分脑瓜灵活的商家,将一些“末日”主题商品弄成了热销品。“末日牛仔裤”“末日美白面膜”“末日普洱茶”等风生水起,有的购物网站推出“诺亚方舟船票”。而近日中国的不少旅游公司,也推出了所谓的“末日旅游”。
“末日”的话题确实引发了不小的娱乐创意或商机。对此,专家也发表意见称:“末日论”之说纯属娱乐,该考虑其他积极因素。
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平认为,这是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意义,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大多拿来被人们逗趣调侃。“例如光棍节、双十二等节日,商家、企业利用这些派生价值来推动相应的商机和企业行为。”
随波逐流派:人们热议“末日”话题皆因一种参与感
为何12月21日末日说这么“深入人心”?社会学家认为,这和人们的心里压力有关。“当前社会中,许多人存在着压力大,幸福感不足的问题。自然灾害、未解之谜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不安全感,带来精神方面的恐慌。”
但江苏省人民医院心理科王昊飞医生介绍说,目前他们医院并没有因为世界末日传言而焦虑的患者。王昊飞医生说,从他的了解来看,绝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相信世界末日这个说法的,毕竟现在的社会是理性、科学的社会,没有充分的依据,很难引起大范围的认同。现在社会上对末日的热议,更像是当做了一个话题或是一个热点事件,很多人讨论这个话题也可以获得一种参与感。
无暇顾及派:天天忙得脚不离地,哪有时间管世界末日
“末日说”是姑妄听之的,但很可能的是:21日这天,太阳照样升起。那么,对于这“劫后余生”的一天,你打算怎么过呢?扬子晚报的记者在采访发现,很多市民都很理智,表示“该怎么过就怎么过”的占了绝大多数。
“还能怎么过啊,那天是星期五,还得正正经经上班呢。年底了,事情好多,天天忙得脚不离地,哪有时间管世界末日啊。”许多市民的“末日计划”和普通的周五没什么区别。
有些市民表示他们单位都“潮”得很,在21日集体放假一天。“我的计划就是睡到自然醒,然后约几个朋友打打球。”不过,老板放一天假也不意味着相信末日,只是都是年轻人,想找个借口让大家“嗨”一下而已。
另外,约上好友开个派对的年轻人也不少。“世界末日啊,多好的聚会理由啊!我们五六个死党月初就说好了,21日从下午就在一起,吃饭唱K开派对。什么找工作、什么考研都暂时放一边去。”
浪漫爱情派:最后的狂欢?不如赶紧去“表白”
对于“末日”的讨论,最热的话题还有“最想对谁表白”。
12月10日,在西安的一家文化主题商店内,写满各种表白的便签贴满了墙壁。随着传说中玛雅历法所谓“世界末日”的临近,“末日表白”受到内地年轻人的热捧。
不仅如此,网络上的“末日表白”也受到了众多网友的疯狂追捧。12月10日在新浪微博中显示,关于“末日表白”的话题多达100余万条,网友们纷纷写下自己的“表白誓词”。
网友“蕉林听雨”认为,从1999年的诺查丹马斯末世预言,到《后天》、《2012》等大片的热映,近年来关于世界末日的讨论从未停止,由此催生出的“末日情结”使得众多青年一代借此倾诉内心追求,宣泄那些想做而没有做的“遗憾”。
“不可知与不可测造成末日情结,末日之说仅可作为谈资。”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借此“末日表白”勇敢传达内心诉求,也是提醒自己未来生活的目标。
积极思考派:不管世界末日来不来,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
作为一种本能,人类对未知的恐惧永远都会存在,而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人类目前掌握的科学知识并不能穷尽这个宇宙的秘密。不过,人不能只生活在未知的恐惧中,根据基本的常识至少可以判断,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消失文明历法的缺失而停止运转。
玛雅预言“末日愿望”的走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下个人生存压抑现状的郁闷,同时彰显出他们对于更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那就是可以让脚步放慢点儿,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可以抽时间陪陪父母,可以抽时间去享受“在路上”的自由飞翔。
不管世界末日来不来,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在努力学习、工作之余,更要快乐地享受生活,把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过,不要虚度。我们有必要重温古印第安人的那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