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供血不足
- 小暑时节防暑祛湿
- 揭开“脾虚”的面纱
- 便秘的原因
- 立夏如何健康度过
- 谷雨时节话养生
-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 什么是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
- 胃次全切除术后还会得慢性胃炎
- 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 正确看待夏季汗出
-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 胃肠病的自我检查
- 哪些人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 怎样检测幽门螺杆菌
- 为什么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 春季如何保养胃
- 幽门螺杆菌是否传染
-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 进行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患者应注...
- 哪些人不适宜做钡餐检查
- 哪些人适宜做钡餐检查
-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意义
- 哪些人不适宜做胃镜检查
- 哪些人适宜做胃镜检查
- 胃镜检查的好处
- 哪些胃肠道症状应引起警惕
- 为什么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调养脾...
- 老年人胃肠功能的特点
- 为什么胃病的发病率高
- 中医认为胃有哪些生理特点
- 中医所说的“脾胃”是什么
- 春季养生保健
- 脑心同治
- 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
- 冬季三九贴敷调脾胃
- 冬季常见病预防
- 立冬养生
- 口腔溃疡不可不重视
- 慢性胃炎秋季如何合理膳食
- 萎缩性胃炎“八招”防癌
- 秋分话养生
- 关于萎缩性胃炎
- 胃癌早知道
- 立秋养生保健
- 夏季腹泻
- 慢性胃炎常见临床表现
- 慢性胃炎治疗
- 暑期学生保健
- 慢性胃炎的预防
- 慢性胃炎发病原因
- 便秘与感冒
- 为什么会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
- 夏季巧用藿香正气水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
-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治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饮食调养
-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调...
- 夏季调护
- 冬病夏治脾胃病
- 大暑养生话健康
- 作者:刘建平|发布时间:2012-07-31|浏览量:446次
大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这时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这样的特点给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以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是要注意避暑,尽量避免在中午从事室外活动。如果不得不在中午从事室外活动,则要多喝凉水,可以加少量盐,以补充体内因出汗而丢失的盐分,还应多喝解暑降温的凉茶、绿豆汤等。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消化内科刘建平
2.冰冷的东西应尽量少吃,尤其是冷饮。冰箱内的食物,如饮料、水果等不应取出即吃,要在室温下放置20分钟后再用。时下这种天气,人体内较热,一旦吃入过凉的食物,寒热相激,肠胃本身比较薄弱的人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要注意食品卫生。夏季是肠胃疾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各种食物都要充分清洗,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买三无产品,不吃过期产品,路边小吃摊和快餐店的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谨防病从口入。
4.少吃或不吃温补类、峻补类的食物。如羊肉、猪肝、黄鳝、桂圆等。宜吃清补、平补类食物,如多数粮食,各种蔬菜,时令水果,部分禽、肉、鱼、奶和蛋类食物。
5.夏天暑气比较重,舌苔容易比较厚,中医认为这代表湿气重,湿气重后就没胃口,三伏养脾胃可服藿香正气丸(水),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或辅以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6.很多人在酷暑天气里长时间对着空调猛吹,这样容易得“空调病”。夏季空调温度在25℃~26℃就比较舒适,室内外温度关以不超过5℃为宜,而且尽量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可开窗开门换气2分钟~3分钟,如果是吹电风扇,最好不要对着人吹。
7.三是要注意休息。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所以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0点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
8.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大暑时节参加体育锻炼,最好的项目莫过于游泳了。既能提高人的呼吸系统的功能,又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高。当然游泳前还必须充分作好准备活动。
9.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
10.中医认为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不要生闷气,要学会情绪转移,这样就会达到“心静自然凉”。
另外,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腹泻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在预防方面可以选择“三伏贴”,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力。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