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供血不足
- 小暑时节防暑祛湿
- 揭开“脾虚”的面纱
- 便秘的原因
- 立夏如何健康度过
- 谷雨时节话养生
- 什么是肠上皮化生
- 什么是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
- 胃次全切除术后还会得慢性胃炎
- 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
- 正确看待夏季汗出
-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 胃肠病的自我检查
- 哪些人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 怎样检测幽门螺杆菌
- 为什么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 春季如何保养胃
- 幽门螺杆菌是否传染
-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 进行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患者应注...
- 哪些人不适宜做钡餐检查
- 哪些人适宜做钡餐检查
-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意义
- 哪些人不适宜做胃镜检查
- 哪些人适宜做胃镜检查
- 胃镜检查的好处
- 哪些胃肠道症状应引起警惕
- 为什么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调养脾...
- 老年人胃肠功能的特点
- 为什么胃病的发病率高
- 中医认为胃有哪些生理特点
- 中医所说的“脾胃”是什么
- 春季养生保健
- 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
- 冬季三九贴敷调脾胃
- 冬季常见病预防
- 立冬养生
- 口腔溃疡不可不重视
- 慢性胃炎秋季如何合理膳食
- 萎缩性胃炎“八招”防癌
- 秋分话养生
- 关于萎缩性胃炎
- 胃癌早知道
- 立秋养生保健
- 夏季腹泻
- 慢性胃炎常见临床表现
- 慢性胃炎治疗
- 暑期学生保健
- 大暑养生话健康
- 慢性胃炎的预防
- 慢性胃炎发病原因
- 便秘与感冒
- 为什么会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
- 夏季巧用藿香正气水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
-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治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饮食调养
-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调...
- 夏季调护
- 冬病夏治脾胃病
- 脑心同治
- 作者:刘建平|发布时间:2013-01-03|浏览量:800次
神明往来与心脑关系密切, 脑为统帅, 心、气上于脑, 心脑神明贯通,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产生意识、思维, 并支配其相应行为。心脑共为神明之府, 又有血脉相通,脑之神明伤, 可累及于心, 心主神明伤, 亦可累及于脑。
心与脑的生理功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主神明。“心主神明”观点的产生是在《黄帝内经》成书的时期,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并为多数医家接受和阐发。其贯彻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于理、法、方、药诸多方面,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辛夷条下方有“脑为元神之府”之称,而其论述却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大约是在明清时期,受到西方医学的深刻影响,并随着近代解剖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而逐渐形成的。河北医科大学中医院消化内科刘建平
在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著作《黄帝内经》当中,就确立“心主神志”的理论。如《素问》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句话表明,神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灵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说明心在五脏整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是人体的调控中枢。《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表明心除主神明外,还具有主血脉的功能。“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又表明心在人体活动中主神志和主血脉,而且两者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才有了主神志的功能。“心主神明”的功能依赖于“心主血脉”的功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阐发了“心”、系统为中心的包含人体五大功能系统的藏象理论。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异常,会带来主神志的功能改变。祖国医学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基本理论,充分论述了心与情志的关系及其在五脏中的中心地位,认为形体即有形物质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形体活动的外在表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于五脏,而且总归于心,为此提出了“心主神明”的论点。
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二十四卷》“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说。清?汪昂在《本草备案》中也有“人之记忆皆在脑中”的记载。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认为:“灵机记忆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有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脑;小儿周岁脑渐成,舌能言一二字。”从而把忆、听、视、嗅、言等均归为脑的生理功能。
何廉臣认为:“盖以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主神明,所得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张锡纯则提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认为神明有“元神” 、“识神”之分,“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亦有体用之别,“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为了表明心与脑的生理功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又说,“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由上述可见,神明往来于心脑之路,脑为统帅,心气上入于脑,心脑神明贯通,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意识思维并支配其相应行为。因心脑共为神明之府,又有血脉相通,故脑之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可累及于脑。
心的生理功能有“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中医理论认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如《灵枢》说:“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见心、血脉与神密切相关,因此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必然引起神志改变。心的精气上人于脑,出神明而使脑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并产生思维意识及其支配的相应行为,因此心所藏之神可以支配脑之元神。人的心血充足,则精神焕发,心情愉快,思维聪敏,记忆力强;心血不足,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思维迟钝,心情抑郁或焦虑不安。因此失眠、焦虑、抑郁等与心血管病的关系非常密切。脑神受到心的支配,一方面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为脑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脑神在心神的支配下产生和完成感觉、意识、思维等神明活动,如“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而脑神反过来又可对心神产生影响,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认识到脑与感觉、知觉乃至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如《灵枢?海论》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而呜,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心主神志”是站在机体功能的角度上,而“脑为元神之府”是立足于现代解剖学的认识,所以“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这也是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入络入血等临床特点,其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属心脑络脉病变。此两类疾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综合而看,不外乎本虚标实。中医学认为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可以概括为“脉”、“血”、“气”、“瘀”、“塞”。如王清任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势必迟缓乃至瘀阻。”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津液运化输布失常,进而内生痰浊,痰瘀久留,互结而阻于络脉,使病情更加复杂。心肾阳虚,痰浊瘀血阻滞心络,痹遏胸阳,心失所养,发为胸痹、心悸,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肾阳亏虚,脑失温养;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兼之瘀血阻络,脑络不畅,清窍失养,则出现眩晕、耳鸣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故“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在中医古籍里,心与脑的联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医学认为心和脑这两大重要器官对血液供应量是非常敏感的。一旦两大器官发生血液供应障碍,便会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血管病变及伴随的血供障碍,是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和脑血管疾病(以脑卒中为主)的病因,也是两类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基础。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和基础,比如在临床中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采取减肥、戒烟、调整饮食结构等措施,可以认为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又对冠心病和脑卒中两大类疾病同时起到了根本上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这是脑心同治论的现代医学实践依据。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