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内在的基因变异而致,但能否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物种,则是看这种变异能否适应于环境,环境选择的结果,使适者生存,即所谓“物竞天择”。生物的生殖方式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生殖方式又能推动生物的进化。有性生殖是在生物进化中产生的,而生物的进化正是有了“性”才更有生命力,物种才更加丰富多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男科毕焕洲
一、性与生殖的自然法则
性是生殖的手段,生殖是性的目的,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自然法则。正是由于这个法则的存在,世界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生物进化才会产生出像人这样不仅具有高度适应力而且还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物种。
地球早在冥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46亿年?38亿年前),而到了太古代(38亿?25亿年前)已出现了蓝藻、裂殖菌等生物,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化石记录是澳大利亚太古宇群Warrawoona群的微生物化石,这种生物距今已有35亿年,是属于太古代,它是一种原核生物[1]。目前,学术界认为,这些原始的生物以无性的方式生殖。而到了距今大约6亿年的元古代的晚期,一种优秀的生殖手段?“性”产生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在贵州瓮安地区,于震旦纪的磷块岩中发现了距今约6亿年的化石,在这个化石中,人们发现多细胞真红藻类叶藻(Thallophyca)的有性生殖结构,这一发现,提供了早期植物性分化的可靠证据[2]。
性分化,意味着生殖方式的革新,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个体。从遗传上说,有性生殖产生的新个体,其具有两套基因,因此,这就有了遗传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的可能性。有性生殖最显著的优越性有二个,一是增加变异量:有性生殖由于基因重组,以及可导致种群内遗传变异的增大。如在两个种群中各发生10个突变,无性种群只能产生11个基因型,而有性种群可产生310即59049个基因型;二是进化速率高:也是由于基因的重组,在无性种群中,两个有利的突变组合到同一个体之中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只有当其中一个突变在种群内扩散、固定之后,另一个突变才能组合起来,而在有性种群内,一旦有利突变在种群内出现,重组基因型就以一定的频率出现,因此,有性生殖的种群进化速率高。变异是进化的内在条件,只有变异,才能产生新的物种,也只有新的物种的出现,才能出现更具有适应能力的物种,在严酷的自然选择面前,不适应的物种灭绝了,而适应的物种生存下来,就是这样,这种生物的进化便永无休止。选择了有性生殖的物种终于生机勃勃,而那些无性生殖的物种由于在适应上的缺陷而愈来愈少。
有性生殖的一个障碍就是雌雄异体,若要使有性生殖顺利进行,就必须存在一种趋使雌雄个体结合的力量,而自然选择使这种趋合力强的物种后代繁茂,久之,在有性生殖物种中,为了生殖的需要,就产生了异性相吸的自然法则,于是求偶、性竞争、性爱仍至人类的爱情便随着生殖的需要而产生。
上述的内容其论点只有一个:性是生殖的一部分,是随着生殖的需要而产生,也是随着生殖质量的提高而进化的。
二、智慧、高度适应与人类性的进化
由于有性生殖的极大优势,生物的进化出现了加速度,人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现代人类的祖先,大约是在600?500万年前这个时期出现的。但这种古老的人科生物仍然是动物,还不是人,不过它的体质形态已经同现代猿类、直至最接近人的黑猩猩开始发生歧异,并向着人类的体质形态发展。这时,出现了手足分工和直立行走。300?4万年前的时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这时的人科生物可以叫做“正在形成中的人”[3]。这时期的群体结构中既有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存在着非人类的动物联合体形式。而4万年前以后的时期,则是人和人类社会进化成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时期。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性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进化,其突出的表现在女性的发情期的消失和男性阴茎骨的退化。
除了现代人类以外,其他哺乳动物其雌性在生殖生理机制方面都是有发情期的,即每隔一定时间出现性兴奋状态,渴求进行交配,其余时间则不接受交配。既使是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均如此。蔡俊生先生及前苏联的学者认为,女性发情期的消失是生产影响的结果。他们认为采集和狩猎这些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使“在狩猎生产的影响下,往往性兴奋高潮得不到交配的机会,压抑着性机制;性兴奋低潮时又受到男子们的较集中的性刺激,提高性机制。长此以往,年复一年,就会使高潮变低,低潮延长?因为低潮一变高,就会使相对的低潮或向前或向后延伸?一直延长到月经来潮的时间相衍接,发情期也就消失了。”[4]这个观点的不足显然有以下几点,一是我们的动物试验不支持这一点,处于发情期的动物往往会冲破一切地去寻找异性交配,人类这时完全可以放下劳动去追求性爱,而非发情期的动物拒绝交配,男性的集中性刺激往往是不能成功的;二是发情时与雌性排卵密切联系,非发情期交配往往也是无效性行为,若人类长期处于无效性行为(即没有生殖效应)之中,人类的生育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发情期的消失是一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的繁衍必将走进危机。因此,我认为人类女性发情期的消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动物的发情期,能使子代生在一具有充足的食物、有温暖的环境的时期,这样才能使子代在恶劣条件来临之前已长大成熟,已具有生存能力,而那些发情期不适时而产下的子代自然要被大自然所淘汰。人类与动物一样,但自从人类能使用工具,手的解放,大脑的发达后,智慧让人们增强了战胜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提高,食物充足且不受环境限制,衣、住条件的改善,使人们能战胜恶劣的条件,这样,发情期即使出现了偏差,生下的后代也能生存。并且,多发情的个体的后代多,在进化中处于优势,而少发情的个体的后代少,在进化中逐渐处于弱势,最后驱于消亡。从此人类进入了多发情状态,发情期也就消失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的生殖出现了不可抑制的暴发状态。
阴茎骨的消失,标志着男性生殖进入了高质量阶段,同时也为人类的生殖埋下危机。兽类大都存在阴茎骨。兽阴茎骨或骨性阴茎是由阴茎海绵体端之间区域骨化的条带形成的骨骼。食肉动物、食虫动物、骆驼、啮齿类和低等灵长类等都有骨性阴茎。从进化上说,物种较古老的猴比新生种的猴具有更大的阴茎骨。骨性阴茎的退化痕迹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重现。当然,除人以外,蛛猴、有袋类的一部分也无阴茎骨,但这毕竟是少数,非主体。我认为,阴茎骨的消失,既是智能化高质量生殖取向的标志,又是大自然控制高智能物种无度生殖的又一可靠手段。
人类没有阴茎骨,其交配过程依赖于阴茎三条海绵体的充血而致的阴茎勃起。而这个勃起机制由三个因素控制,一是必须有充足的雄激素环境,以形成并维持足够的性张力;二是血液动力系统的直接参与,通过海绵体内海绵窦的充血及海绵体白膜的非弹性限制,以达到勃起的功能;三是必须有勃起指令的下达,即在大脑控制下的神经调节,尤其是在脊髓的胸腰段(T11?L2),不仅可接受视、听、嗅等动物所共有的刺激,而更重要的是可接受回忆、联想、幻想等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刺激,导致勃起指令的下达,而引起阴茎勃起。从上述的机制可以来看,人的阴茎的勃起机制较为复杂,其要受情感因素控制,而不只受内分泌、环境等影响,是一系列的高级调节过程。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大脑发育及神经功能正常对勃起至关重要,而高度发达的大脑及神经系统也正是人类高出动物的关键所在。在人类,既身体健康,又心理健康者其性功能才能正常,其后代亦繁茂。这样,通过没有阴茎骨的海绵体勃起机制而生殖,身体强壮而且富有情感和智慧的基因被更多地遗传下来,这个过程也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当然,复杂的机制的另一面是脆弱。复杂的勃起机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小小的心情不愉快便可能导致阴茎勃起功能的丧失,何况身体的诸多疾病及创伤。随着人类社会竞争的增加,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男性的勃起功能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男科临床中勃起功能障碍及男孩性发育迟缓的患者骤增,男性的性与生殖已被大自然亮出黄牌。
三、性与生殖的分离,人类性的异化
随着人类智慧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在丰富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这已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这其中,提高性生活的质量,通过性生活来体验美好人生,已成为现代人可以面谈口述的内容。人类是目前地球上最具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物种,“从攀树的猿群进化到人类社会之前,一定经过了几十万年几十万年??这在地球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人的生命中的一秒中”[5]而人形成之后至今才用了四万年,即地球“生命”中的极短的一瞬间便繁殖出60亿人口。人们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在改造世界其它领域的同时,亦改造了性与生殖的自然关系,至使当今,性与生殖出现了分离。
人们正在过份地追求性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而忽视了其作为生殖手段的功能,已使性走向了歧途。本来,性、性爱乃至由此而衍化的爱情,只是生殖的手段,是整个生殖内容的一部分,而现代人类却将其割裂开来,表现在丁克家庭、对早泄的过份关注、同性恋现象的法律保护、辅助受精技术的发展乃至克隆人的产生。
所谓丁克家庭,是指夫妇双方不想生育子女,在这个家庭之中,只有性而没有生殖。随着人类计划生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节育手段的提高,控制多生多育已成为人们随手可做的手段。从人类种属上看,人类控制生育是一种高级的适应行为,其目的是使人类不至于因生育过多而影响环境,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是人类进化高水平的显现。但丁克家庭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人类做贡献(虽然其客观上已如此),而是不愿为生殖履行义务和责任。这种现象越是在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越多。而我们所说的“发达”,即在某一方面与人们的“文明”共存。欧洲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其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看来,人类所谓的文明已违背了自然法则。虽然这种家庭属人类家庭中的少数,但这种观念本身,对人类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其与所谓的人类的文明相伴,那人类文明对人类本身又意味着什么?
人类在追求性乐趣之时,却又使欲望无度膨胀。因为性行为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人们便希望性行为的时间越长越好,因此,早泄这个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早泄已成为人们普遍的问题,其发病率竟达到了成年男性的50%。至今为止,早泄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阴茎在阴道内停留不足1.5分钟为早泄;有人认为阴茎在阴道内来回抽动15次以下为早泄;1970年,masters&Johnson定义为:性交时射精持续时间,维持到能使配偶满足的频度,低于50%为早泄;1974年,Kaplan 在WHO定义为:由于男性缺乏随意调节射精能力,以致不如所愿地到达性高潮为早泄;1984年,DSM-III-R定义为:不如所愿地阴茎插入阴道即射精或在最小的性刺激下即射精为早泄;1995年,Ertekin定义为:性交时射精持续时间足以调节到能使配偶满足程度的频度低于50%为早泄;1997年,Devide在美国泌尿科学会(AVA)提议,男女双方中,某一方对射精潜伏期不满意或企图延长射精潜伏期,均可认为早泄[6]。等等很多种定义。之所以如此之多的定义,说明每一定义都不确切,不完善。至今为此,早泄没有客观诊断标准,亦无疗效判定标准。我认为,早泄是一种文化病、心理病,是在人的追求性愉快的无休止的希望中的失望,是对自然本能的超自然索取。其实,只要能把精液排到阴道之中就不是早泄,其射精前持续时间越短,其后代越多,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就越多,越是优秀物种,这已在动物中尤其是哺乳动物被人们肯定。那么,人也是动物,人也必须遵循这个法则。
同性恋是一种性行为的差错,这种行为不仅在人类存在,就是在动物之中也时有发生。我把性行为分成三类,一是两性性行为,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标准性行为,也是与生殖密切相关的性行为。二是自我性行为,即所谓的自慰、手淫。第三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同性恋行为。自我性行为往往是在缺乏异性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两性性行为的一个补充,而同性性行为则不然,其性伴为同性,而且很多的同性恋者拒绝异性,这是与性与生殖的生物法则相违背的。同性恋是性行为的变异,这个性行为变异亦并不可怕,也没有必要加以杜绝,在生物进化的主体中,是可以忽略的内容。同性恋,从情感的角度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容忍,但不能提倡。但遗撼的是,在所谓发达的国家中,自谓人类文明的地方,在法律上认可,可以让同性恋结婚,并可以领养子女。这件事反映的观念则是可怕的,因为法代表着多数人的利益,也往往能够表达多数人的意志,是物种群体的主流意向,这表明了人类在性观念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异化。
在生殖方面,人类则出现了更大的异化,即很多的生殖已根本不需要异性的参与。这主要表现在辅助生殖技术和克隆技术上。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受精及试管婴儿,从不育症的治疗上看,辅助生育技术的成功,为人类的生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个成就也预示了,只要人们愿意,人类的生殖生育将可以不再依靠性行为。那么,对于人类这个特殊的物种,性将意味着什么。大自然的法则是,对于生物无用的功能,将会通过自然选择,慢慢地会将它淘汰,而人类的性是否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在没有来得及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人也可以单性生殖,即克隆技术的成功。1997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成果,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伊恩?威尔莫特和基恩?坎贝尔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成功地克隆了一名叫“多利”的雄性小绵羊。从此,从理论上说,克隆高等动物的技术障碍已经扫除,克隆人已经不再是一种幻想[7]。那么,随之而来的诸多的社会伦理乃至法律问题随之将会增多,许多国家明令禁止克隆人的试验。我们先抛开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其它危机,仅就生殖与性这一点上,人类又可以回到了原始的无性生殖状态,这对人类是一个进步还是一个退化呢?。
人类的智慧是有性生殖的结果,而就是这个智慧,它最终抛弃了它赖以形成的自然法则,人类的这种性异化最终会使人类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对此作出正确的回答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相信,人类只有遵守自然法则,走下“自然之主宰”的神坛而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其前途才光明。虽然我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在无限的世界面前,我们的认识能力始终是渺小的,是有待努力的。我们所能做的改造世界,仅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随着我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总会发现,我们的改造世界的行为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完善的。所以,我们今天技术无论自己认为它有多么高级、多么圆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缺点将越来越明显。那么,我们对待性与生殖的态度与行为是否是完美无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