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的同一的。
①气的异质性表达
在中国古代,“气”有其异质性,即气本身为不同性质事物的表达。
烟气?蒸气:
《考工记?栗氏》中有“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然后可铸”,《五十二病方》中有“血痔,以弱(溺)孰(熟)煮一牡鼠,以气熨”,“取秋竹者(煮)之,而以气熏其?,已”。前者为烟气,而后者为蒸气。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男科毕焕洲
云气、雾气、风气:
《山海经?西山经》中有“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管子?水地》中有“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左传?僖公五年》中有“登台以望云气”。这里气为“云气”。《释名》有“雾,冒也,气蒙乱,覆冒乎物也”,《尔雅》亦有“地气发,天不应曰雾”,这里指的是雾气。《管子?侈靡》中有:“视之亦变,观之风气”,《吕氏春秋?音律》中亦有“天地之气,合而生风”,这里指的是风气。
气息:
气息即呼吸之气,《礼记?丧大记》中记载生病将死之人要“?以俟绝气”。郑玄《注》:“?今之新绵,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呼吸一旦停止,则人将死去。
人体生理之气
人体生理之气有“卫气”、“营气、“真气”、“宗气”、“经气”、“血气”、五脏之气等。《灵枢?决气》中有“壅遏营气,气无所避,是谓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气无所避,是谓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中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脉度》中有“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举痛论》中有“喜则气和荣达,营卫通利”,《素问?痹论》中有“营气,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灵枢?本藏》中有“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邪客》中有“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中有“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等等。
致病邪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天之邪气,感则伤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伤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骨脉”,《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奇则虚”等。
药物之气
中药的理论中,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上述这些“气”,所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气的本质也是不同的。
②气的同质性升华与世界的本原
“气”本来是这些气态物质的称谓,不同的气有着不同的本质,烟气是指焚烧时冒出的,或是青铜冶炼过程中金属加热融化以后产生的,是含有许多复杂化学物质的气体;蒸汽是指水沸之后冒出的水蒸气;云气指的是天上的云,雾气是指地上的雾气,当为水蒸气;风气指流动的空气;气息指人和动物呼吸之气,当为空气及二氧化碳之气;地之湿气,当为水蒸气;寒气,当为寒冷之气等等,这些“气”是自然界具体的物质,有形态,有内容,有特点,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在古人的观念中,亦有超形态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如真气、宗气、五脏之气、卫气、营气、经气等等。在传统的观念中,这些有形之气可以变成无形之气。
《灵枢?邪客》中对宗气进行了描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候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可见宗气是人们呼吸之气,即气息,但它通过呼吸则进入人体,却能“贯心脉”,正是这“贯心脉”之后,即将所吸之空气变成人体内的真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灵枢?刺节真邪》),正是这种真气,与营气一起变成了五脏之气,“营气,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素问?痹论》),气在人体中就变成了“薰腑充身泽毛”的无形之“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等等。
这种气的超形态转化达到了气的同质性升华,将气变成了世界的本原。“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而正是这种本原之气的聚与散,才有世界万物,“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正蒙?太和》),同样也正是这种“聚”与“散”的观念,使世界的物质具有了同质性,是可以转变的。这里气的概念,从具体的物质中升华,变成既与具体物质同质,又超出具体物质的抽象的内容,所以《庄子?则阳》提出,“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这种“气之大”的抽象,又是可以回到具体事物中间的,老子就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
③精气与生命之源
《管子?内业》中有对“精”与“气”关系的描述,“一气能变谓之精”,又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很显然,精与气是同质是,只是有“精”与“粗”之异而已。那么,精也应该与气一样,具有万物同质性,“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管子?内业》)。可见,这种精既是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物质,又是构成人体精神与肉体的物质。人是天地之精的精华,“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淮南子?天文训》)。人的生长壮老已与精气的盛衰相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论衡?论死》)。
那么,一个鲜活的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易传?系辞下》中明确提出这与男女的精气有关,“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之精气结合,一个生命就产生了,“而取其精,侍(待)坡(彼)合气,而微动其刑(形)。能动其刑(形),以致五声,乃入其精”(《十问》),两性交合时,将精气泄出,男女之精,是新的生命之源。这里所言“构精”原本为天地之精气,由于精气的同质性,在此变成了男女之精。也就是说,生殖之精,源于天地之精,精气是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