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原细胞瘤分期治疗及预后
- 脑膜癌病概述
- 吗啡成瘾的治疗
- 舌癌的化疗
- 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机制和预防研究...
- 卫生部关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
- 肾上腺癌的治疗指南
- 厄洛替尼可使吸烟男性肺鳞癌患者...
- 黑色素瘤的治疗
- 卫生部关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
- 精原细胞瘤分期治疗及预后
- 精原细胞瘤概述
- 睾丸肿瘤概述
- 赫赛汀获批用于治疗HER2阳性...
- 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概述
- 巴氏奶与常温奶的区别
- 血管瘤放疗
- 肝衰竭诊疗指南
- 脑膜癌病概述
- 内声场热疗适应症禁忌症
- 鼻咽癌诊疗规范
- 宫颈癌诊疗规范
-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1
- 大肠癌靶向治疗进展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概述
- 恶性畸胎瘤概述
- 红细胞生成素研究新进展
- 一般健康状态(PS)评分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
- 术后索拉菲尼治疗效果更好
- 肾癌治疗概述
- 早期胰腺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 绝经的定义
- 鼻咽癌分期
- WHO:乳腺癌的预防和控制
- 防癌饮食
- NCCN结肠癌诊疗指南评价
- 《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
- 乳腺癌治疗概述-江泽飞
- 靶向药物应用现状
- 食道癌综合治疗研究前沿
- 乳腺癌研究难点
- 结直肠癌展望
- 大肠癌研究进展
- 肾癌靶向药物进展
- 靶向药物概述
- 肝癌的诊断方法综述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 膀胱癌的治疗方法
- 乳腺癌治疗热点
- 索拉非尼(多吉美)最新临床应用...
- 骨转移瘤的核素治疗
-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回顾
- 胃癌的内科治疗进展
- 淋巴瘤研究进展
- 作者:孙衍伟|发布时间:2009-01-16|浏览量:1407次
淋巴瘤分类更细化
如何尽快熟悉淋巴瘤WHO 2008病理学新分类,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在2009年面临的挑战。
NHL病理形态复杂多样,诊断时必须明确患者隶属何种类型,才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2008年9月,淋巴瘤WHO 2008分类正式公布。按照该分类,NHL仍然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孙衍伟
B细胞性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原有亚型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亚型,包括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DLBCL、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非特定类型的DLBCL、富T/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伴相关慢性炎症的DLBCL、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EB病毒(EBV)阳性的老年性DLBCL、原发性皮肤性DLBCL(腿型)、淋巴瘤样肉芽肿、起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相关多中心性卡斯尔曼(Castleman)病的淋巴瘤等。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断中必须指出是否有弥漫性区域,同时也提出了几种新亚型,包括胃肠 FL、儿童 FL、滤泡内肿瘤 (FL in situ)和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也增加了几种新亚型,包括儿童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伴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牛痘水疱样淋巴瘤、进展性原发皮肤上皮CD8阳性的细胞毒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γ-σ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CD4阳性的中/小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也分成ALK阳性和ALK阴性两种亚型。
PET疗效评价显价值
IHP2007淋巴瘤新疗效评价标准最大的修改是引入了PET/CT检查, 治疗后PET/CT对DLBCL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但对T细胞淋巴瘤的作用不大。
目前研究显示,对于DLBCL,在初始治疗后进行PET/CT检查具有显著的预后预测价值。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PET/CT结果不能确定阳性还是阴性的情况。2008年,美国梅奥(Mayo)临床医学中心托马斯(Thomas)等对139例DLBCL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PET报告阴性组和不确定组的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0%和61%,PET报告阴性组、不确定组和阳性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82%和51%(P<0.0001)。该研究的结论为,治疗后PET结果不确定的DLBCL患者,生存情况与阴性结果者更为相似,治疗前进行改良国际预后指数(R-IPI)评分可进一步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不过,对于预后较B细胞淋巴瘤更差的T细胞淋巴瘤, PET/CT也许不是有效的疗效预测手段。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卡尔特列拉(Cultrera)等开展的研究证实,2~4疗程后PET/CT示完全缓解(CR)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8个月内仍然很有可能复发。
DLBCL治疗有进展
密集R-CHOP有可能提高老年DLBCL的治疗效果,同期R-EPOCH治疗HIV相关DLBCL疗效较好,但都必须注意毒性。来那度胺、 temsirolimus、MGCD0103和SGN-40对复发难治性病变有较好疗效,GROC方案是复发进展性NHL的有效挽救方案。
老年患者
对于DLBCL,目前广泛接受的标准治疗为6~8疗程的CHO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R)。然而对于R的应用,其最佳剂量和疗程数仍然不是十分明确。
德国高度恶性淋巴瘤研究组(DSHNHL-R-CHOP-14)研究表明,采用6疗程双周CHOP联合12次R治疗方案,与6疗程双周CHOP及8次R治疗方案相比,可提高患者R血药浓度,也提高了IPI为3~5的高危老年DLBCL患者的CR率(68%对81%)和1年无事件生存率(65%对74%)。
HIV相关DLBCL
既往研究提示,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EPOCH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当在其基础上加用R时感染风险明显增加,HIV感染患者是否能耐受值得进一步探索。
美国一项多中心随机Ⅱ期临床试验对106例HIV相关B细胞淋巴瘤(74%为DLBCL)患者给予R-EPOCH同期治疗(A组)或EPOCH序贯R治疗(B组)。结果发现同期R-EPOCH未增加严重的毒性,而且疗效得以保证,A、B组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不确定率(CR/CRu)分别为69%和53%,1年无失败生存率(FFS)分别为78%和68%。
R治疗的病毒感染问题
R能明显改善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但抑制了体液免疫的功能,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004年美国FDA就已经提醒应用R的患者注意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最近又提出注意进展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危险。PML是一种脑脱髓鞘病变,由潜伏的JC多瘤病毒再活化引起。R是一种可以耗竭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与多种病毒的再激活相关。有研究表明R治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细胞免疫失调也促进了PML的发展。
复发、难治性病变
复发NHL的治疗方案一般是在成功挽救性治疗的基础上加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如何探索一种更
如何尽快熟悉淋巴瘤WHO 2008病理学新分类,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在2009年面临的挑战。
NHL病理形态复杂多样,诊断时必须明确患者隶属何种类型,才有利于临床医师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2008年9月,淋巴瘤WHO 2008分类正式公布。按照该分类,NHL仍然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孙衍伟
B细胞性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原有亚型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亚型,包括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DLBCL、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非特定类型的DLBCL、富T/组织细胞大B细胞淋巴瘤、伴相关慢性炎症的DLBCL、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EB病毒(EBV)阳性的老年性DLBCL、原发性皮肤性DLBCL(腿型)、淋巴瘤样肉芽肿、起源于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相关多中心性卡斯尔曼(Castleman)病的淋巴瘤等。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断中必须指出是否有弥漫性区域,同时也提出了几种新亚型,包括胃肠 FL、儿童 FL、滤泡内肿瘤 (FL in situ)和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
NK/T细胞淋巴瘤也增加了几种新亚型,包括儿童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伴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牛痘水疱样淋巴瘤、进展性原发皮肤上皮CD8阳性的细胞毒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γ-σ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CD4阳性的中/小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也分成ALK阳性和ALK阴性两种亚型。
PET疗效评价显价值
IHP2007淋巴瘤新疗效评价标准最大的修改是引入了PET/CT检查, 治疗后PET/CT对DLBCL有较好的预后预测价值,但对T细胞淋巴瘤的作用不大。
目前研究显示,对于DLBCL,在初始治疗后进行PET/CT检查具有显著的预后预测价值。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PET/CT结果不能确定阳性还是阴性的情况。2008年,美国梅奥(Mayo)临床医学中心托马斯(Thomas)等对139例DLBCL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PET报告阴性组和不确定组的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0%和61%,PET报告阴性组、不确定组和阳性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82%和51%(P<0.0001)。该研究的结论为,治疗后PET结果不确定的DLBCL患者,生存情况与阴性结果者更为相似,治疗前进行改良国际预后指数(R-IPI)评分可进一步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不过,对于预后较B细胞淋巴瘤更差的T细胞淋巴瘤, PET/CT也许不是有效的疗效预测手段。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卡尔特列拉(Cultrera)等开展的研究证实,2~4疗程后PET/CT示完全缓解(CR)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8个月内仍然很有可能复发。
DLBCL治疗有进展
密集R-CHOP有可能提高老年DLBCL的治疗效果,同期R-EPOCH治疗HIV相关DLBCL疗效较好,但都必须注意毒性。来那度胺、 temsirolimus、MGCD0103和SGN-40对复发难治性病变有较好疗效,GROC方案是复发进展性NHL的有效挽救方案。
老年患者
对于DLBCL,目前广泛接受的标准治疗为6~8疗程的CHO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R)。然而对于R的应用,其最佳剂量和疗程数仍然不是十分明确。
德国高度恶性淋巴瘤研究组(DSHNHL-R-CHOP-14)研究表明,采用6疗程双周CHOP联合12次R治疗方案,与6疗程双周CHOP及8次R治疗方案相比,可提高患者R血药浓度,也提高了IPI为3~5的高危老年DLBCL患者的CR率(68%对81%)和1年无事件生存率(65%对74%)。
HIV相关DLBCL
既往研究提示,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EPOCH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当在其基础上加用R时感染风险明显增加,HIV感染患者是否能耐受值得进一步探索。
美国一项多中心随机Ⅱ期临床试验对106例HIV相关B细胞淋巴瘤(74%为DLBCL)患者给予R-EPOCH同期治疗(A组)或EPOCH序贯R治疗(B组)。结果发现同期R-EPOCH未增加严重的毒性,而且疗效得以保证,A、B组的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不确定率(CR/CRu)分别为69%和53%,1年无失败生存率(FFS)分别为78%和68%。
R治疗的病毒感染问题
R能明显改善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但抑制了体液免疫的功能,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004年美国FDA就已经提醒应用R的患者注意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最近又提出注意进展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危险。PML是一种脑脱髓鞘病变,由潜伏的JC多瘤病毒再活化引起。R是一种可以耗竭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与多种病毒的再激活相关。有研究表明R治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细胞免疫失调也促进了PML的发展。
复发、难治性病变
复发NHL的治疗方案一般是在成功挽救性治疗的基础上加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支持下的超大剂量化疗。如何探索一种更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