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原细胞瘤分期治疗及预后
- 脑膜癌病概述
- 吗啡成瘾的治疗
- 舌癌的化疗
- 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机制和预防研究...
- 卫生部关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
- 肾上腺癌的治疗指南
- 厄洛替尼可使吸烟男性肺鳞癌患者...
- 黑色素瘤的治疗
- 卫生部关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
- 精原细胞瘤概述
- 睾丸肿瘤概述
- 赫赛汀获批用于治疗HER2阳性...
- 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概述
- 巴氏奶与常温奶的区别
- 血管瘤放疗
- 肝衰竭诊疗指南
- 脑膜癌病概述
- 内声场热疗适应症禁忌症
- 鼻咽癌诊疗规范
- 宫颈癌诊疗规范
-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1
- 大肠癌靶向治疗进展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概述
- 恶性畸胎瘤概述
- 红细胞生成素研究新进展
- 一般健康状态(PS)评分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
- 术后索拉菲尼治疗效果更好
- 肾癌治疗概述
- 早期胰腺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 绝经的定义
- 鼻咽癌分期
- WHO:乳腺癌的预防和控制
- 防癌饮食
- NCCN结肠癌诊疗指南评价
- 《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
- 乳腺癌治疗概述-江泽飞
- 靶向药物应用现状
- 食道癌综合治疗研究前沿
- 乳腺癌研究难点
- 结直肠癌展望
- 大肠癌研究进展
- 肾癌靶向药物进展
- 靶向药物概述
- 肝癌的诊断方法综述
- 淋巴瘤研究进展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 膀胱癌的治疗方法
- 乳腺癌治疗热点
- 索拉非尼(多吉美)最新临床应用...
- 骨转移瘤的核素治疗
-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回顾
- 胃癌的内科治疗进展
- 精原细胞瘤分期治疗及预后
- 作者:孙衍伟|发布时间:2013-03-16|浏览量:2554次
I期:睾丸切除术后应常规行膈以下包括主动脉旁淋巴结区放射治疗(20-30Gy)。不做预防性纵隔照射,因为该区域复发率极低。一部分病人由于发生放疗并发症的危险性较大及少数T1、T2病变的病人可不做放疗而选择单纯术后随访观察。两种方法对I期精原细胞瘤病人治愈率几乎均为100%。但未行辅助放疗的病人中15-20%会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2个月,也有术后5年后复发的。复发后经化疗仍可治愈。日照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孙衍伟
II期:睾丸切除术后应行膈以下包括主动脉旁和同侧髂血管旁淋巴结区放射治疗
(35-40Gy)。不做预防性纵隔照射。如患者患有马蹄肾,则不适合放疗,按预后好的GCT给予化疗。
IIC和III期:IIC期患者有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则按预后好的GCT行化疗(见后述危险因素分级)。化疗后根据影像学检查是否有肿瘤残存,分别采取观察随访、手术切除/活检或放射治疗。如选择手术,则不建议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因为在精原细胞瘤病人由于广泛纤维化而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CT提示病变进展则行解救治疗。III期或性腺外(如纵隔)精原细胞瘤病人则根据预后分级行化疗。除存在肺以外内脏转移者为中度危险以外,其他IIIC病人均为预后好的病人,约90%晚期可通过含顺铂方案治愈。
I期和IIA、IIB的放疗后复发:可按预后好的非精原细胞瘤给予3周期BEP或4周期EP方案化疗。治愈率90%左右。中等预后的病人(有肺以外内脏转移)给予4周期BEP或参加临床试验。化疗后,如果残存病灶大于3cm可考虑手术或放疗或随访观察。
(二)非精原细胞瘤
在分期基础上进行的治疗包括观察、化疗和保留神经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RPLND)。
I期:IA期病人睾丸切除术后有两种选择:观察或RPLND。治愈率均超过95%。单纯观察的病人必须坚持密切随访才能获得如此高的治愈率,其中20-30%复发的病人可通过化疗治愈。约20%I期非精原细胞瘤病人行RPLND时发现淋巴结转移。行RPLND的病人双侧清扫最大的并发症是射精障碍而致不育。保留神经的技术可使90%病例保留射精功能。如果清扫的淋巴结未发现转移,则术后不用行辅助化疗。如果淋巴结有受侵,是否化疗取决于淋巴结受侵的程度以及病人对长期随访的依从性。IB期病人术后有三种选择:观察、化疗和RPLND。推荐行RPLND。如没有条件行RPLND则行2周期BEP方案化疗。如果病人为T2,且有血管受侵则不推荐单纯观察。IS期病人血清标记物持续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肿瘤远处播散,则按预后好的GCT给予化疗。
II期:IIA病人睾丸切除术后的治疗主要根据血清标记物水平。如升高,则给予化疗,如阴性,则考虑RPLND或化疗。行RPLND的病人如为PN2则术后行2周期BEP化疗,PN1的则观察。IIB病人的治疗依据血清标记物和影像学检查。病变范围大的先化疗再考虑RPLND及术后化疗。
IIC和III期:按病人不同预后分级给予化疗。化疗后CR的病人以及有肿瘤残存的病人可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观察随访、手术切除或解救化疗。
最初关于GCT联合化疗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应用博来霉素(BLM)、长春花碱(VLB)和顺铂(DDP)的BVP方案治疗转移性GCT可使70-80%病人达完全缓解(CR)。但该方案伴随严重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骨髓抑制、肾毒性、耳毒性、BLM相关的肺毒性、VP16可能导致白血病、雷诺氏现象等。由于化疗的高有效性和严重的毒性,人们不断探索将病人进行分层,根据不同的预后特点给予相应的治疗,以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研究发现疾病分期和血清标记物与预后有紧密关系,因此,曾将病人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两组。并将预后分组加入到生殖细胞肿瘤AJCC分期标准中。该分类将病人分为预后好、预后中等和预后差三类(见下表)。并将足叶乙甙(VP16)代替VLB的BEP方案使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降低。
危险分级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