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智,陈惠仁,刘晓东,等.中华...
- 郭智,陈惠仁,何学鹏,等,中华...
- 郭智,何学鹏,刘晓东,等,中华...
- 郭智,陈惠仁,何学鹏,等.实用...
- 常见血液病常识解难
- 老年人贫血要重视 郭智.家庭医...
- 骨髓移植漫谈 郭智.家庭医学...
- 认识淋巴瘤 郭智.家庭医学,...
- 郭智,谭晓华,等.中华肿瘤防治...
- 郭智,刘晓东,谭晓华,等.医学...
- 郭智.临床荟萃.2009,7
- 郭智,陈丰,谭晓华.神经损伤与...
- 郭智, 刘晓东,谭晓华.中国肿...
- 郭智,陈丰。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 郭智,谭晓华,陈丰.中华实用诊...
- 郭智,何学鹏,陈惠仁,等.中国...
- 郭智,谭晓华,陈惠仁,中华临床...
- 郭智,陈丰,马德彰,等.肿瘤研...
- 郭智,何学鹏,陈惠仁,等。中华...
- 郭智,谭晓华,刘晓东,中华内科...
- 郭智,陈霞,谭晓华.实用癌症杂志,2009,4
- 作者:郭智|发布时间:2010-11-03|浏览量:755次
DC治疗16例化疗后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郭智,谭晓华,陈霞,刘晓东,楼金星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北京 100700
摘要
关键词:DC、淋巴瘤、完全缓解、培养、免疫治疗
DC And CIK Unite To Cure An Impatient Leukemia Of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Guo Zhi,Tan Xiaohua,Liu Xiaodong,et al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Military Area 100700
Abstract objective: Inquirying into DC and CIK unites to cure an impatient leukemia of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Methods: Is an impatient leukemia sufferer to 12 diagnosis, include 6 difficult cure an impatient leukemia sufferer"s, carry on DC and CIK after developing pass back to lose behind and the lymph the knot the area subcutaneous injection monitor treatment in front and back of result。Results: DC and CIK cure the side effect in the process smaller, all sufferers all the ability be subjected to, curing to reexamine marrow elephant in front and back, a sufferer from difficult cure leukemia(1/6) to acquire to alleviate completely, total 3 acquire to alleviate(3/12) completely, marrow Central plains start an immature cell comparison is descendent total 6(6/12), 3 examples patients are invalid。Conclusion: DC and CIK unite to cure an impatient leukemia safety effectively, providing a kind of new valid immunity a treatment means for the impatient leukemia. Has the latent clinical practice prospect,Canning foresee the DC-CIK possibly to become a newdirection which the acute leukemia will treat。
Key word: Dendritic Cell 、Cytokine Induced Killer、Acute Leukemia、Immunity Treatment
淋巴瘤是对放化疗较敏感的肿瘤,化疗仍是其治疗的基本方法,常规化疗可以使70%的霍奇金淋巴瘤和40~5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获得治愈或长期无病生存[1],虽然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已经显著提高, 但由于微小残留病的存在,所以复发仍是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杀灭残留肿瘤细胞是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和无病生存期的关键,过继免疫治疗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2]。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可诱发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3]。我院从2004年起将具有强大肿瘤抗原递呈能力的DC细胞应用治疗经过化疗缓解的淋巴瘤患者,以协同作用取得增强抗肿瘤的效果,并将其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 2003年1月-2008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淋巴瘤患者16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36岁,所有患者均已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且经过了足够标准疗程的化疗周期。诊断标准根据张之南教授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国内标准[4]。
1.2排除标准:入组病例有以下几种情况不给予考虑:初治淋巴瘤、难治性淋巴瘤、复发或进展型淋巴瘤、年龄>65岁或<18岁、有明显重大器官功能异常者。
1.3 DC细胞制备:取淋巴瘤患者20ml外周血,分离后,37℃5%CO2培养箱培养2h后洗去非贴壁细胞,用GM-CSF/IL-4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成熟DC[5]。研究证实了这些途径来源的DC是生物学功能完好的DC,与纯化的体内成熟DC比较,具有同样的APC功能[3],在第7d收集悬浮的DC细胞。
1.4 DC治疗方案:收集好培养扩增的悬浮DC细胞,每次在淋巴瘤患者各个浅表淋巴结区皮下注射DC细胞106/次, 2-3天1次,共6次。治疗结束后评价其疗效, 3-6月后可再进行DC治疗。
1.5评价方法 依照张之南教授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国内标准[3],评价疗效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进展(PD);主要疗效指标为影像学指标(CT/ECT/PETCT等);以门诊、书信及电话方式,随访截止2008年12月底,每半年~一年进行影像学复查,持续3年以上。
结果
2.1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经过DC皮下注射后均未见全身反应,5例患者注射局部有轻度红肿、疼痛感,3例患者注射局部有痒感,但均可耐受,未作特殊处理,3d内自行消失,2例患者出现低热,最高38℃,持续1-2天消退。全部患者均未出现过敏、烦躁、肝肾衰竭等其他不良反应。通过DC治疗前后监测肝肾功能、凝血、血常规等常规检查测定,结果均未发现损害作用
2.2影像学检查: DC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PETCT/ECT/CT,随访3年以上均未见复发、进展等任何特殊改变。
2.3 临床表现: DC治疗后,所有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体重增加,一般情况改善,后期副反应无,均未出现特殊变化。
2.4 疗效评定:在全部16例病例中,通过定期复查,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目前已经存活2年以上的病例有15例,其中有5例已经无病生存5年以上。
讨论
淋巴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经过化疗后诱导激活体内特异的抗淋巴瘤免疫应答,由免疫系统来监视、清除微小残留病。机体在抗肿瘤免疫过程中,细胞免疫起着主要作用,需多种细胞参与,其中APC是启动T细胞免疫的关键,由于大多数机体内肿瘤免疫原性弱或抗原调变,共刺激分子、粘附分子、MHC或类分子表达减弱或消失,抗原递呈细胞功能低使肿瘤产生免疫逃逸,这可能是机体内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6]。DC的前体细胞由骨髓进入外周血,再分布到全身各组织,DC可以由CD34+或CD14+细胞中产生,存在于人骨髓,脐血和外周血中,体外添加GM-CSF和IFN-α的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DC,而CD14+单核细胞在添加GM-CSF和IL-4条件下也可分化为成熟的DC。DC其功能独特之处在于全身所有APC中唯有DC才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7],生成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DC摄取和加工抗原,表达高水平MHC-Ⅰ类、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并分泌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TH1型细胞因子IL-12[8]。它不但可以经MHC-类分子途径递呈外源性抗原T辅助细胞,而且经MHC-类分子替代途径递呈抗原肽段给杀伤性T淋巴细胞,以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溶解作用。DC具有2种形态,未成熟DC和成熟DC。未成熟DC具有强大的吞噬、处理抗原的能力,其特征性表面分子表达不充分;而成熟DC特征性表面分子充分表达,表现出强大的抗原递呈和激活T细胞的能力[7]。虽然对DC分化发育、成熟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知道多种因素参与诱导DC的分化成熟过程,如微生物细胞膜成分LPS、细菌、病毒、IL-1、GM-CSF、TNF-α等细胞因子能促进DC成熟,而IL-10、TGF-β则抑制其成熟,但确切的影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包括其成熟与未成熟DC的特异性分子标志分化发育途径及在机体免疫系统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对DC的研究多是体外实验,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其分化途径、成熟和功能的影响因素都还不十分肯定,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体外扩增制备大量DC的技术日益成熟,也可直接将DC体外扩增后回输患者体内,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DC是异质性的细胞群体,表现在其不同的解剖部位、细胞表型及功能上,但均起源于CD34+的骨髓造血干细胞[8]。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DC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后,随血流迁移到非淋巴组织,成为不成熟DC。在外周组织中未成熟DC具有向炎症区域迁移的能力,并在炎症区域捕获和加工处理抗原,之后通过淋巴管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并归巢于T细胞富集区,而最终分化为成熟DC,与T细胞相互作用激发初始免疫反应[8]。研究的DC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或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正常血液中存在的DC很少,获得足量的DC是抗肿瘤治疗的先决条件[9]。通过收集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联合应用细胞因子诱导产生DC细胞,这些DC细胞带有淋巴瘤特异性抗原,将此DC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可诱导产生淋巴瘤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消灭残留病灶,有望防止复发,延长病人生命。
我们通过DC培养后来提高对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D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时间并不长,尚不能对其长期疗效进行评估,但使用DC为基础的抗淋巴瘤免疫治疗仍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抗肿瘤治疗方法,总之,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和基因分子治疗结合起来对患者进行高效、副作用小的治疗将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途径。因此, DC培养后应用化疗缓解的淋巴瘤患者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不足的是我们总结的病例数较少,需要更多地进行疗效评价及研究观察,更可靠的结论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来验证。笔者相信DC对化疗缓解后淋巴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志祥,周励.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9):580-582.
[2]郭智,谭晓华,高锦,等.CIK治疗耐药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06,1(21):15-16.
[3]Ratta M,Curti A,Fogli M,et al.Efficient presentation of tumor idiotype to autologous T cells by CD83+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highly purified circulating CD14+ monocytes in multiply myeloma patients[J].Exp Hematol,2000;28:931-940.
[4] 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0-227.
[5]Banchereau J,Steinman RM.Dendritic cells and the control of immunity[J]. Nature,1998;392:245-252.
[7]Banchereau J,Briere F,Caux C,et al.Immunobiology of dendritic cells[J]. Annu Rev Immunol,2000;18:767-811.
[8]Lipscomb MF,Masten BJ.Dendritic cells:immune regulators in health and disease[J].Physiol Rev,2002;82:97-130.
[9]Kugler A,Stuhler G, Walden P,et al.Regression of huma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fter vaccination with tumor cell-dendritic cell hybrids[J].Nat Med,2000,6(3):332-336.
TA的其他文章: